APP下载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性

2024-04-09胡承波杨月乔

重庆社会科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

胡承波 杨月乔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从实质上讲,中国式现代化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的实践形态和“具体化”,体现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发展的个性特点和特殊规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选择,更是系统的理论,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念、目标、发展战略、制度基础、文化蕴涵等多重内容的总结提炼。本文试图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系统的理论分解,从中国智慧、中国自信、中国理念、中国战略、中国方案五个角度,深入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性”,以便中国更好认识自身,有利于世界正确理解中国。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性;特殊性;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地方创新实践研究”(22VSZ054)。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2-0041-01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2.004

处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贯穿党的百年历程的一条根本线索,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突出强调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1]。世界没有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各国只有着眼自身“特殊性”,走自己的道路,才能走出成功的现代化道路,才能让世界现代化理论不是“枯槁”的、“僵死”的,而是焕发生机、多姿多彩。

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在不同语境下可以有不同理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21的语境中,侧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意义指向;而在“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3]“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4]的语境中,侧重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系统理论”的意蕴。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性”就蕴含在这个“系统理论”中,体现在中国智慧、中国自信、中国理念、中国战略和中国方案之中。

一、根植历史:蕴含中国智慧的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5],“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6]。“智慧”是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方案”产生的理论之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智慧”同勇敢、节制和正义看作“四主德”,同时强调这种智慧不是停留在头脑中的思想,而是“整体的知识,既包括科学的知识,也包括实践的知识”[7]。因此,当我们说“民族智慧”“中国智慧”时,强调的不仅是智慧的真理力量,还有其实践力量。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对天地自然之道、历史治乱之道、治国理政之道的认识与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想理论与战略谋划,我们将其称为“中国智慧”。

(一)中国式现代化根植文化沃土、坚定信仰信念、践行价值“核心”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8]310,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华文明凝结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活动的积极成果,是对外传播、彰显中国智慧的一张独特名片。一方面,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在长期演化中形成了以万物一体的宇宙观念、刚健有为的人文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崇德尚群的伦理规范、协和万邦的天下意识为主要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9],这是中国智慧的文化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0]。另一方面,中华文明有实用主义传统,主张重人事而轻鬼神,表现为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合共生,与现代化问题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11]高度契合。这是“现代化”理论作为“舶来品”在中国牢牢扎根并不断取得新的历史性成果的重要因素。

如果把中国文化看作是一个不断运动的“流”,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几千年生生不息的流淌过程中,有无数的“外部”支流汇入主干,这才造就了浩瀚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集百家之所长,其发展表现为在兼收并蓄中实现创新发展的动态过程。近代特别是现代以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我们与时俱进地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时,我们从布尔什维克党人的手中将红色旗帜传承下来,红色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代表颜色。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党领导人民在抗击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创造了革命文化,红色基因赋予其鲜明底色。当红色革命时代过去,我们站在21世纪、迈向新征程,革命文化非但没有过时,而且不断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8]80,革命文化给予我们敢于破除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的精神文明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价值观在一国之中、一个社会系统中、个人心中普遍存在、客观存在,问题在于是否拥有价值观的“核心”。我们将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凝练,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整合人民力量、凝聚人民共識的战略举措。国家层面,中国梦是民心凝聚的“根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经济的富强、政治的民主、文化的文明、社会的和谐,与生态的“美丽”一道,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修饰词”,同时也是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追求。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美好生活”在社会层面的体现,社会层面的追求是国家价值观的价值支撑,同时以个人的价值标准为依托。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机制准则培育庞大的道德个体,支撑社会价值的追求。

在价值观“核心”之上,更为深层的问题与挑战是如何处理好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即“价值观间”问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之一,二者之间的较量将影响世界前途。“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是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与口号。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究其本质是异质的、矛盾的、冲突的。面对这一不可回避的基本现实,应有的态度是承认价值观的异质性和价值冲突,用“共在式思维”寻求对价值观冲突的正确回应方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中国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反映世界人民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差异,顺应历史潮流,契合时代需要,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扩张、制造价值观冲突形成鲜明对比。

(二)中国式现代化以国家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优势创造成功实践

中国智慧还是“实践的知识”,体现为一种治理智慧,致力于“治国平天下”。古代,圣人之道以“治”为核心主题展开,司马迁说“夫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此务为治者也”[12],揭示中国智慧平治天下的本质使命。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尚贤;法家主张富国强兵,以法治国;阴阳家主张“五德转移,治各有宜”等等,这些治理智慧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宝贵思想资源,也为世界治理提供重要启迪。

治理国家,制度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13]119国家治理能力是衡量一个政治体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杆,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部分强调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24。历史与文化塑造了国家的政治基因,是影响国家治理的恒久变量。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迎来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根本保证,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制度。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总结国家治理的成功经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国国家制度既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也是其能有效运行和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同时,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体现出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中国发展进步的他国国家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和推进。

我国国家治理以巨大优势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这个成功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巨大优势、韧性、活力和潜能;表明中国以一条不同于西方的政治道路,以自己的制度体系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表明国家治理不只有西方模式,国家治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

二、坚持真理:展示中国自信的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论述中国式现代化,引发世界热议,受到举世瞩目。中国式现代化展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表明中国要光明正大、毫不迟疑地选择自己的路径,展示自己的强国信念。“自信”是对自己能力和力量的坚信,这种坚信不是盲目,而是建立在对世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上。中华民族走出屈辱晦暗的旧社会,走过战火硝烟的革命岁月,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这一飞跃的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道路以其成果张扬了中国自信,同时以其正确性提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自信力。

(一)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为自信力来源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根基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构成中国自信的理论担保。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能、行、好”的重要论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16,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作出的富有新意的阐述。“马克思主义行”是从源头的意义上把握,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黨团结带领人民开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表明,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只有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一直“行”。两个“行”相互印证、相互成就,使得中国共产党始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好”,使得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是充满信心。

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时期,中国仍处于封闭落后状态,两者对中国来说都是超前和陌生的。面对落后被动的现实,中国首先选择了学习资本主义,但解决不了“先生总是侵略学生”的困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1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解放的实质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不容置疑的逻辑解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今天的世界正按照马克思所描述的发展轨迹前进,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全球化的新动向正在证实而不是证伪马克思主义,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10]。中国式现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激发了国际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重新思考,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二)中国的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振民族自信心

梁启超说“任天下者当有自信力”[15]。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底气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道出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16]中国自信的底气来自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来自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所取得的发展成就,来自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

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世界之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新时代,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17]。在党的二十大上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是及时且必要的。从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描绘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至今,中国谋求现代化的历程已经持续一百多年。我们的现代化理论从“国家工业化”到“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18],实现从“一化”到“四化”的转变;新时代十余年,我国现代化理论实现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转变,前者侧重于国内现代化建设,后者则兼顾国内外、侧重于从国际视角论述现代化理论。这种话语转变一方面昭示着我国国际地位的转变,是一种更为自信的中国话语;另一方面是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互交织复杂局面做出的中国式回应,中国将站在世界历史的角度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出中国主张、贡献中国力量。

历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现代化的迟到国”跃升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19]。经济中心的转移往往伴随或将引发文化中心的转移,这个背景下,中国需要构建基于中国实践且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现代化理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形成同我国大国地位相匹配的现代化理论国际话语权,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振精气神和自信心。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系统论述中国式现代化,表明我们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突破,已经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了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我们将持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发展。

(三)在中西对比中看自信从容、开放包容的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化进程中,有历史与现实的转换与成就,也有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伴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欧洲从中世纪的愚昧中苏醒。而此时的中国仍然大门紧闭,酣然沉睡,陶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近代中国是被西方资本主义强行纳入世界轨道之中的,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本主义文明占领世界现代化高地,它迫使一切民族推行资产阶级的文明,“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20]。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2]23,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的来说,中国自信是一种理性的自信、清醒的自信,是一种有原则、有限度、遵守边界意识的自信。我们不进行自我矮化、自我贬低,也不矮化和贬低其他国家。同时,中国自信本质上是一种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自信。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自信的根本特征。我们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交出世纪战“疫”的中国答卷;中国航天跑出新时代中国航天发展的加速度,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圆满收官;北京冬奥会让中国气质与奥林匹克交相辉映,向世界展示自信从容的中国。

三、观照世界:阐述中国理念的中国式现代化

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事业。古人对发展的研究指向探寻发展的终极目的,如“幸福”“快乐”“美德”,近代以来学者研究更为实际的问题,转向经济发展,如经济增长、贸易竞争等。但必须看到,发展是一种进步,具有方向性的要求,这个方向包含着某种“价值预设”。即人是发展的目的,只有人能充分享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发展的成果。纵贯古今,横贯中西,为了发展经济而采取的发展理念往往都具有功利性和短暂性。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长远、立足大局,为推动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论述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2015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上提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21],而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得益于我们独有的“发展密码”:新发展理念。“新”与“旧”相对,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无源之水,过去,“中国模式”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发展经验和道路。然而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们没有做到也难以做到将“中国模式”向世界推广,是因为条件尚不成熟。中国的高速度发展是以巨大代价换来的:一是发展过程中的公正问题;二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三是发展的行政成本问题[22]。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长远、可持续的战略理念作为指引,这是推动提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动因。

发展理念体现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观和价值观。新发展理念囊括了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方法、发展的方向、发展的战略及发展的目的,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导向性特征。第一,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會将创新纳入新发展理念之中,并将其排在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之前,可见其重要地位。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解决其他发展问题的关键。“周虽旧邦,其命维新”[2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4]。第二,协调是发展的方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目的在于减少矛盾,实现和谐顺畅。中国古代的“中庸”思想,是协调发展的传统思想根基,着眼当下,协调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是在吸收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整体性、全面性的发展理念。第三,绿色是发展的方向,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渗透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过程中。十年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过去的高速度发展是以发展中存在公正问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巨大行政成本为代价的,要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绿色是价值保障。第四,开放是发展的战略,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中国的开放倡导互利共赢,促成双向互动,坚持发展协调平衡,秉承平等公正原则,顺应时代潮流,在开放中实现发展,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拓宽格局。第五,共享是发展的目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落脚点。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25]这是古代早有的公平与共享理念。今天中国的共享理念是多层次的,有静态也有动态,即全民共享、全面共享,这是静态角度的;共建共享、渐进共享,这是动态角度的;其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中国式现代化以新发展理念回答世界发展迷思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摆在我们及世界面前的世纪之问。对于发展问题,各民族、国家基于自身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资源结构、制度形态和国际地位,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理念。基于发展的共同性,各民族、国家间发展理念具备可交流性,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让具有全球性和时代性的发展理念成为客观需要。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上升,世界越来越希望听见中国声音、期盼看见中国方案、渴求借鉴中国文明,中国发展理念的力量将在世界舞台上进一步得到彰显。

很长时间里,西方现代发展理论的主导理念是经济增长观,把发展等同于經济增长,从而将经济增长视为发展的首要和唯一目标。单纯为了攫取利益而采取的发展理念往往具有功利性和短暂性,西方社会同样认识到这个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在反思中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在经济增长基础上更加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1990年开始发布《人类发展报告》,每年选择一个主题,提出全球最新发展问题并给出分析数据、症结诊断和政策咨询,提出和拓展了人类整体发展的思路。近十年的主题分别是“南方的崛起:多元化世界中的人类进步”[26]“促进人类持续进步:降低脆弱性,增强抵抗力”[27]“从实践活动与工作透视人类发展”[28]“人类发展为人人”[29]“人类发展指数和指标”[30]“超越收入、超越平均、超越当下:21世纪人类发展历程中的不平等问题”[31]“下一个前沿:人类发展与人类世”[32]“不确定的时代,不稳定的生活:在转型的世界中塑造我们的未来”[33]①。对全球发展问题的分析与诊断,期待是找到问题的症结并为全球发展提供新思路。现实情况却和期待相矛盾,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让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充分暴露,世界“发展迷思”[34]的焦虑持续蔓延。世界亟待一种新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制度体系,以避免陷入“发展迷思”的焦虑之中。2006年中国开始独立发布《中国发展报告》,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从2015年起《中国发展报告》主题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5]“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36]“走共同富裕之路”[37]。可以看到,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内蕴于其中。新发展理念不仅是中国把握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也是对全球发展动力迷思、均衡迷思、环境迷思、联动迷思、分配迷思的中国回答。

四、掌握主动:制定中国战略的中国式现代化

战略问题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关键。我们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中国战略,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点带面、统筹协调的工作方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稳扎稳打,把握全局,稳中求进,以中国战略推进中华民族在现代化道路上、在民族复兴之路上行稳致远。新时代新征程,只有强化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把握战略机遇、作出战略谋划、制定科学策略,始终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才能推动中华民族的巍巍巨轮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乘风破浪、扬帆远航[38]。

(一)中国式现代化以“两个布局”明晰前进道路与建设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大成功经验就是制定符合国情的战略安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战略安排经历了几次调整,从“两步走”、“三步走”到“新三步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会召开的背景是“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2]1,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24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10]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明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道路与建设目标。“五位一体”是对民族复兴战略的顶层设计和全面统筹,回答了从哪些领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四个全面”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治国理政总方略,是对民族复兴战略实施路径的系统谋划。“两个布局”的中国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观,又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宏伟蓝图和强大助推器。

(二)保持连续、稳定和有益,实现政治动员的“五年规划”

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是高举旗帜的政治宣言,更是实现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报告根据“两个布局”,从十二个方面作出了战略部署,涵盖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以及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坚持系统观念,体现问题导向。推动高质量发展被摆在十二个战略部署的第一位,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两个重要判断: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28。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各领域发展的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归宿,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项目标任务艰巨且复杂,中国式现代化以坚定战略自信把握历史主动,在风浪挑战中保持“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清醒与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这是宏观层面的战略;此外,提出扩大内需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业优先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全面节约战略、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等,这些是具体领域的发展战略。其中“五年规划”秉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体现和确保国家发展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尤其能够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中国性。

自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以来,除了60年代的“三年调整时期”,我们连续制定实施五年计划,到2021年已经出台“十四五”规划。新中国的五年计划是从苏联学来的,“计划”同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五年计划”能够很快就被社会主义的中国所接受。“五年计划”的制定是党的执政思想转化为国家意志的一个过程,我国国体决定了党的长期执政,也因此确保了执政理念的连续稳定、规划的不断落实。但是直到十多年前,西方学者对中国中长期规划的普遍看法还是:既无力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状况,对经济增长也没有实质影响,不过是政府所做的表面功夫[39]。放眼当今,中国展现出世界上最强大的规划能力,党的二十大系统阐述中国式现代化引发世界热议,表明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规划能力、规划成效的误解已经不攻自破。

从1953年到2023年,“五年规划”在中国走过70个年头,在这70年间,根据中国国情,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着自己的规划能力。在曲折与起伏中,我们的决策制定向制度化、规范化迈出一大步,通过大规模、大范围征求社会意见,决策过程越来越开放,实现了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相统一,将党和国家的构想同百姓的实际需求碰撞结合,成就有益的想法。2006年也就是第“十一五”开始之际,我们正式把“五年计划”更名为“五年规划”,虽然一字之差,但它的意义是非凡的。从1992年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我们已经完成了从宏观与微观并重向宏观与战略的转变,从直接向间接转变,更加关注产业,关注整个区域发展、关注城乡发展、社会发展还有环境、经济结构调整等。

通过“五年规划”建立起制度化的规划,这种规划带来的预期本身就是在创造需求,从中央到地方、集体与个人,都非常关心五年规划的内容,这种关心本身就对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纵观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不变的主线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贯穿其中的核心理念则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共同目标”,以达到政治动员的效果。在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注意到五年规划是中国成功发展的一个秘诀[40]。

五、着眼外交:提出中国方案的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我国担当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2]1。中国式现代化着眼于中国的国际担当和外交战略,审视西方发展道路的弊端,提供解决世界政治经济问题的中国方案,展现大国责任、贡献中国智慧。

(一)世界同处一个地球,中国式现代化着眼人类共同发展

人类共处一个地球,对世界发展有着共同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41],和平、发展、文明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治理方案,倡导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彰显大国的自信、使命与担当。

深入剖析中国方案,致力于构建双赢框架,以互利合作为核心。着眼中国方案,回答世界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比喻发人深省。第一是“大船”之喻,要在世界频频出现的惊涛骇浪之中破浪前行,“小船”做不到,“大船”才能行,“大船”之喻,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喻。第二是“大江”之喻,即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如奔流东入海的“大江”,是大势所趋无可阻挡,开放的中国,一直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第三是“蛋糕”之喻,将蛋糕做大,再分好蛋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个比喻形象地指明了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蕴涵着高质量发展的深意。第四是“虎年”之喻,虎在中华文化中象征着勇敢和力量,当今世界进入了新的动荡变革期,“虎年”之喻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主动精神。

就中国方案的世界意义来讲,中国方案同时包含思想理念与具体经验,既是理念、理论,也是路径、答案。世界对中国方案的接受,基本还停留在经验层面,比起真正从理念层面理解、认同从而接受中国方案,更关注中国方案提供的经验内容和具体内容。中国方案就其内容有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改革开放、繁荣创新互联等是宏观层面的;中观层面体现为某一领域的战略规划,例如“一带一路”倡议、支持自由贸易、保护全球化;微观层面侧重具体措施,成立亚投行促进地区发展、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等。事实上,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两个大局”,向世界提供的中国方案表明中国态度,“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13]434。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本质上要求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本质上要求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本质上要求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本质上要求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60,“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2]62。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第十年。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5年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决议,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情怀和全球视野,表明中国方案充分契合联合国初心、回应世界人民和平与发展的愿望。十年來,在双边层面,中国已同十余个国家提出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在地区层面,中方提出并推动构建了上海合作组织、中非、中阿、中国—太平洋岛国等十个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层面,中方提出并推动构建了网络空间、核安全、人类卫生健康等八个命运共同体[42]。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念古已有之。五千多年文明史始终崇尚和平、和睦、和谐的价值追求,“尚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强不执弱,富不侮贫”“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在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我们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中国在谋求现代化的历程中没有走西方资本至上的发展道路,取得了震古烁今的现代化成果;在今天,依旧不会走霸权主义的老路,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六、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性”内蕴于中国智慧、中国自信、中国理念、中国战略、中国方案之中,通过五个特征显现出来。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难度前所未有,这对充分运用政治智慧、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出要求,最重要的是从全局把握,制定与实施一系列发展战略,才能实现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古代思想提出“庶之”与“富之”,体现治国首先富民的智慧,今天我们贯彻共享发展理念,贯彻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业优先战略等,推动早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庶之”“富之”之后则应当“教之”,今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理念正是我们对“富”与“教”相配合理念的发展。生态保护是现代化建设必须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我们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方案一直在坚持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着眼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将民主理念向世界延伸,致力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基础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需要中国自信提供不竭动力源泉。

中国智慧从“智”与“治”两个层面,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深沉、持久的力量;中国自信从理论与话语角度,论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性;中国理念观照人类共同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部署指明方向;中国战略从多个层面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道路和建设目标;中国方案着眼外交,给出中国解决世界政治经济发展问题的方案。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特殊性”闪耀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正以其“中国性”为世界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注入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与其他学者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人民至上的价值逻辑、从中国式现代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性、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等角度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不同,笔者以中国智慧、中国自信、中国理念、中国战略、中国方案为切入点,试图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性、特殊性,对“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给出自己的思考。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不是要脱离世界现代化整体潮流与体系,搞自我封闭或自我定义,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必须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视角出发,立足中国发展又具备世界眼光,独立自主又胸怀天下。然而,中国式现代化因其“特殊性”彰显本质,也是因其“中国性”而彰显世界意义,必须首先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性”,在更好认识自身和发展自身的基础上,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0.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胡鞍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和意义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21-38.

[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的文献,2021(4):3-7.

[5]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0-24(2).

[6]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23-01-01(1).

[7]  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603.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9]  商志晓.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N].光明日报,2022-10-24(11).

[10]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人民日报[N].2021-11-17(1).

[11]  孙正聿.现代化与现代化问题:从马克思的观点看[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1):18-21.

[12]  董根洪.论中国智慧的基本特性[EB/OL].[2017-11-08].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108/c40531-29633586.html.

[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4]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15]  梁啟超.梁启超谈修身[M].南京: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9:30.

[16]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10-02(2).

[17]  何毅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J].政工学刊,2020(8):5-9.

[18]  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80.

[19]  陈曙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创造[N].光明日报,2021-09-10(6).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4.

[21]  习近平.开启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2015年12月4日,约翰内斯堡)[N].人民日报,2015-12-05(2).

[22]  杨学功.“中国模式”讨论的哲学反思[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4):6-11.

[23]  杨共乐.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N].人民日报,2023-07-24(9).

[24]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2).

[2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14.

[26]  王雷,顾震球.联合国发布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EB/OL].[2013-03-1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315/c70731-20803340.html.

[27]  刘军国.联合国发布2014年人类发展报告[EB/OL].[2014-07-25].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725/c1002-25339070.html.

[28]  聯合国开发计划署.2015年人类发展报告——从实践活动与工作透视人类发展[EB/OL].[2015-12-15].https://hdr.undp.org/system/files/documents/hdr2015overviewchinesepdf.pdf.

[29]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6年人类发展报告——人类发展为人人[EB/OL].[2017-03-22].https://hdr.undp.org/system/files/documents/hdr2016reportchinesewebpdf.pdf.

[30]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指数与指标(2018年统计更新)[EB/OL].[2018-12-05].https:/r.undp.org/system/files/documents/2018humandevelopmentstatisticalupdatecnpdf.pdf.

[31]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9年人类发展报告——超越收入、超越平均、超越当下:21世纪人类发展历程中的不平等[EB/OL].[2019-12-10].https://hdr.undp.org/system/files/documents/hdr2019overview-chinesepdf.pdf.

[32]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20年人类发展报告——下一个前前沿:人类发展与人类世[EB/OL].[2020-12-16]https://hdr.undp.org/content/human-development-report-2020.

[33]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2021/2022——不确定的时代,不稳定的生活:在转型的世界中塑造我们的未来[EB/OL].[2023-05-30].https://hdr.undp.org/system/files/documents/global-report-documentr2021-22chpdf.pdf.

[34]  韩喜平.中国理念[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9:161.

[35]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2017[EB/OL].[2023-08-13].https://www.cdrf.org.cn/zgfzbg/5447.htm.

[36]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2020[EB/OL].[2023-08-13].https://www.cdrf.org.cn/zgfzbg/5586.htm.

[37]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2021-2022:走共同富裕之路[EB/OL].[2023-08-13].https://www.cdrf.org.cn/zgfzbg/6531.htm.

[38]  黄一兵.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N].人民日报,2022-08-17(9).

[39]  韩博天,奥利佛·麦尔敦,石磊.规划:中国政策过程的核心机制[J].开放时代,2013(6):8-31.

[40]  胡鞍钢.五年规划为决胜全面小康保驾护航[N].人民日报,2017-04-01(7).

[41]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2).

[42]  命运与共 大道同行——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EB/OL].[2023-03-24]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3/0324/c1001-32650639.html.

On the Chineseness of Chinse Modernization

Hu Chengbo   Yang Yueqiao

(Faculty of Marxism, Liaoning Petrochemical University, Fushun 113001, China)

Abstract: Chinese modernization has both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ization in all countries and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its own national conditions, which is the unity of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In essence,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the practical form and "concretiza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 China, reflecting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ial law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 China.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not only a path, but also a systematic theory, which summarizes and refines multiple contents on the path, philosophy, theory, goal, system and cultur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compose the systematic theory of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from five perspectives: Chinese wisdom, Chinese self-confidence, Chinese concept, Chinese strategy, and Chinese program ,which analyzes the "Chinesenes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 depth, so that China can understand itself better and help the world understand China correctly.

Key Words: Chinese modernization; Chineseness; particularity; China's wisdom; China's approach

猜你喜欢

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当代全球视野中的国学继承与创新
为世界奉献“中国智慧”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解读《红楼梦》中贾瑞的人物形象
G20杭州峰会的“中国智慧”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