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024-04-07卢传强

中华建设 2024年4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生态

卢传强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设计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通过对生态设计理论与原则的介绍,揭示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实践和案例分析。生态设计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设计理念,通过将自然环境融入建筑过程,促使建筑与周围生态系统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从生态设计的定义、基本原则以及在建筑领域的发展历程入手,深入剖析了生态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实践,包括其与可持续建筑的关系、在建筑材料选择中的应用以及在空间规划中的实践。通过国际上典型的生态设计建筑案例和国内成功案例的分析,展示了生态设计在不同文化和地域背景下的灵活运用,为建筑设计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近年来,全球社会逐渐觉醒于气候变化、环境破坏等严峻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在全球范围内催生了对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需求。在这一大背景下,建筑行业作为全球能源消耗的巨头之一,承担着巨大的环境责任。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建筑行业对全球终端能源消耗的贡献率高达40%,同时还负责约1/3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些数字直观地揭示了传统建筑模式对环境不可忽视的冲击。特别是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建筑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之一。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每年的新建筑面积令人咋舌,达到数十亿平方米,而这背后所消耗的大量能源和资源正进一步加剧着环境的恶化。面对这一现状,传统建筑模式的可持续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时刻,生态设计作为一种强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前沿理念应运而生。生态设计通过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学原则,旨在创建更加环保、可持续的建筑环境。通过改变传统建筑的设计和运营方式,生态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并在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本文将深入研究生态设计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力求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性的思路和实践经验。

一、生态设计理论与原则

1.生态设计的定义与范畴

生态设计是一种将生态学原则与建筑设计相融合的新型理念。它不仅仅是建筑物的设计,更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通过整合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实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同共生。生态设计的定义不同于传统建筑设计,它超越了建筑物本身,强调了与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全面互动。在这个理念下,建筑师不再仅仅是设计建筑物的外观,更要考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全局关系。生态设计的范畴涵盖了从选址、设计到建设和运营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而确保整个建筑过程都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保持一致。

2.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

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理论框架的支柱,它指导着设计者在实际操作中追求建筑与环境的最佳平衡。循环利用原则是生态设计中的核心原则之一。在建筑设计和运营中,生态设计鼓励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最小化对环境的资源消耗。这涉及废物的减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能源的有效使用。通过循环利用,建筑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担,实现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物多样性维护原则要求在建筑设计中应该采取措施来保护和促进周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包括在建筑周围创造有利于各类生物繁衍的环境,如绿化带、湿地等。通过这种方式,生态设计不仅为建筑创造了更加生态友好的环境,还有助于维护和促进周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能源效益原则要求建筑在能源利用上应当尽可能高效。这包括采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通过科技的应用,例如太阳能电池板、节能灯具等,建筑可以减少对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这一原则使得生态设计不仅关注建筑本身的生态性能,还涉及建筑对能源的需求与利用。

这三个基本原则相互交融,构建了生态设计的理论体系。生态设计要求设计者在创新中不断追求生态可持续性,使建筑真正成为与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共同发展的一部分。

3.生态设计在建筑领域的发展历程

生态设计在建筑领域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理论探索到实践推广的不断演进。早期,生态设计主要是对建筑环境的被动响应,建筑更多的是被建造在自然环境中而非与之融合。这一阶段的生态设计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环保理念,强调在建筑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例如减少污染、降低能耗等。

从图1可知,浸提乙醇浓度、时间、温度及pH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影响火龙果果皮甜菜苷类色素的提取,且提取量均随处理水平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

然而,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化,生态设计逐渐从被动的环保理念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这一转变在于设计者开始更加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有机联系,强调建筑的可持续性。这种转变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关注,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始提出并推动生态设计的理念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同时,科技的不断进步为生态设计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工具,如智能建筑管理系统、智能节能技术等。这些科技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建筑的生态性能,也使得生态设计在建筑领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生态设计在建筑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不仅在设计理念上不断创新,更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生态设计不仅局限于建筑物本身,还涉及城市规划、社区设计等多个领域。这种全方位的应用使得生态设计逐渐成为建筑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生态设计的发展历程表明,它已经不再是一个理论概念,而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建筑业的面貌,引领着建筑业向更为生态友好和可持续的未来迈进。

二、生态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实践

1.生态设计与可持续建筑的关系

生态设计与可持续建筑的关系密切而深远,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构成了当今建筑领域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生态设计强调通过模仿自然系统,使建筑与环境相协调,实现生态与建筑的共生。这与可持续建筑的核心理念一脉相承,都致力于在建筑生命周期内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生态设计注重整体系统的平衡,通过最大化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浪费等方式,追求在建筑的运营中达到最佳的可持续性表现。

生态设计作为可持续建筑的核心理念,着眼于在不同气候条件下通过综合应用多种策略来降低能耗,最大限度地实现建筑环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同的气候条件能源消耗不同,具体见表1:

表1 生态建筑设计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能耗比较

不同生态设计策略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效果是推动可持续建筑的关键因素。策略不同效果也不相同,具体见表2:

表2 不同生态设计策略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效果

这些策略的巧妙融合使得生态设计在不同气候条件下都能够灵活应对,从而真正实现了可持续建筑的目标。通过这种深度融合的设计手段,生态设计为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2.生态设计在建筑材料选择中的应用

生命周期评估的核心公式之一是:

其中Ci代表获取阶段的环境影响,Ei代表生产阶段的环境影响,iT代表运输阶段的环境影响,iD代表废弃阶段的环境影响。通过这个公式,设计者可以全面评估不同建筑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设计强调降低建筑材料的碳足迹。碳足迹是指一个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通常以二氧化碳当量计算。在建筑材料选择中,设计者可以使用碳足迹的计算公式之一:

其中 CF为碳足迹,E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量,EF为二氧化碳的当量。通过这个公式,设计者可以量化建筑材料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选择更环保的材料。另外,生态设计注重使用本地材料,以减少运输距离和降低碳排放。设计者可以通过计算运输距离和使用当地资源的比例来评估建筑材料的可持续性。公式如下:

其中 TD 代表使用本地材料的比例,Dlocal为本地材料的运输距离,Dtocal为全部材料的运输距离。通过这个比例,设计者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材料的本地使用程度。

最后,生态设计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作为建筑材料的一部分。对于太阳能板等可再生能源材料,其环境效益可以通过计算其能源产出与生命周期环境成本之比来评估:

其中 ER 为能源产出比,Eop为能源产出,ELC为生命周期环境成本。通过这个比值,设计者可以综合考虑可再生能源材料的使用对建筑的环境影响。

3.生态设计在建筑空间规划中的实践

生态设计强调充分利用自然光线,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和窗户设计,最大限度地引入自然光,减少对人工照明的需求。这不仅有助于节约能源,还提高了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和用户体验。生态设计在建筑空间规划中注重创造通风良好的环境。通过考虑建筑的朝向、布局和通风系统的设计,生态设计旨在优化空气流通,减少对人工通风和空调系统的依赖。这种通风策略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室内环境的质量,同时减少能源消耗。

三、生态设计案例分析

1.国际上典型的生态设计建筑案例

(1)诺亚方舟生态建筑:诺亚方舟生态建筑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是由著名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的。这座建筑被称为“绿色方舟”,是一座具有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其设计灵感来自诺亚方舟的故事。

该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其可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其屋顶安装了雨水收集系统,可以收集并储存雨水用于浇灌植物和冲洗卫生间等。建筑还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每年可以产生约40%的能源需求,同时还有风能发电机组,为建筑提供额外的能源供应。

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系统也十分先进,可以在不同季节中实现自动调节温度和湿度。据报道,诺亚方舟生态建筑每年可以节省约30%的能源消耗,同时减少约50%的二氧化碳排放。

(2)柏林国会大厦改造项目:柏林国会大厦改造项目是一个著名的生态设计建筑案例,由德国建筑师克劳斯·里希特设计。该项目旨在将柏林国会大厦改造成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绿色建筑。

改造后的建筑采用了许多生态设计元素,如太阳能电池板、雨水收集系统、绿色屋顶等。其中,太阳能电池板被安装在建筑的屋面上,每年可以产生约35%的能源需求;雨水收集系统可以收集并储存雨水用于浇灌植物和冲洗卫生间等;绿色屋顶则覆盖了整个建筑物的屋面,为建筑物提供天然的隔热和遮阳效果。

2.国内生态设计在建筑领域的成功案例

(1)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北京奥运会的重要场馆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集体育、文化和商业于一体的生态建筑。该建筑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采用了生态设计理念,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

“水立方”采用了许多先进的生态技术,如太阳能电池板、雨水收集系统、自然通风系统等。其中,太阳能电池板被安装在建筑的屋面上,每年可以产生约20%的能源需求;雨水收集系统可以收集并储存雨水用于浇灌植物和冲洗卫生间等;自然通风系统则可以利用自然风力实现室内空气流通。该建筑的能源消耗比传统建筑低30%。据报道,“水立方”每年可以节省约30%的能源消耗。

(2)上海世博会零碳馆:上海世博会零碳馆是由英国一家公司设计的。这座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其完全零碳排放的设计。该建筑的能源消耗主要来自太阳能电池板和风能发电机组,同时还有一部分来自建筑材料和设备的回收利用。据报道,该建筑每年可以节省约70%的能源消耗,同时减少约50%的二氧化碳排放。

四、结语

本文深入探讨了生态设计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从生态设计的理论与原则出发,到生态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实践,以及国际和国内成功案例的分析,全方位展示了生态设计的多层面特点。生态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为建筑领域注入了可持续性的理念,强调与自然的融合,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节能减排、环保的目标。生态设计不仅在国际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而且在中国的建筑领域也展现出广泛应用的前景。生态设计作为一种新颖而实用的设计理念,将为未来的建筑发展提供可行的方向。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对环境影响的最小化,生态设计将在建筑领域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们创造更健康、更环保、更可持续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这一设计理念的不断推广与实践将有助于建设更加宜居、绿色的未来社会。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环境生态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环境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