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思路与实践

2024-04-07范少华

中华建设 2024年4期
关键词:滨州市水土保持流域

范少华

生态清洁小流域理念是传统水土保持在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变化形势下的产物,以小流域为工作单元,摒弃以往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单独实施水土流失防治的做法,融合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多领域,建成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清洁小流域是小流域治理的新境界,首先要综合分析小流域的地形地貌、污染源、土地利用类型、村庄分布、水土流失等基本情况,确定小流域的水土、生物资源承载力,通过统筹规划和实施工程措施、自然修复及调整人为活动等方式,达到水资源保护、水土资源高效合理配置、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小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农业生产方式改善、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人类活动不超出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等目标,实现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所处区域功能、地形地貌、产业结构特点、人口密度等条件,生态清洁小流域可分为水源保护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绿色产业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和谐宜居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和休闲观光型生态清洁小流域。

一、滨州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

滨州市坐落于渤海湾西南岸、黄河三角洲腹地,是山东省的北大门,地势南高北低,由南向北逐渐由山区向黄泛平原、沿海滩涂区过渡。从自然条件来看,滨州市河道纵横,各级河(渠)道共 544 条,总长 4900 公里;全年降水量中超70%发生在6月至9月。雨量的高度集中,以及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南部山区及河道、灌区干支渠沿线水土流失现象显著,且随着各类生产建设活动日益增多,土石方挖填、取土、弃渣等活动对地貌扰动严重,全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需求较为迫切。

山东省水利厅于2018年12月印发《山东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2018-2035年山东省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必要性、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任务,提出了水源保护型、绿色产业型、休闲观光型、和谐宜居型等四种生态清洁小流域的主要建设内容、指标要求和实施计划,对滨州市提出2018-2025年建设5个生态清洁小流域的任务目标。从2018年起,滨州市积极落实《规划》要求,综合考虑各县(市、区)水土流失现状、治理需求、地方重视程度、群众参与积极性、县级管理能力等各项条件,通过自我加压、超前谋划,因地制宜地探索平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共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10个。截至2022年底,全市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4平方公里,总投资2022.87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1100万元、市级400万元、县级522.87万元。通过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形成集中连片治理,建成特色鲜明的水土保持示范区,对周边辐射带动效果明显,显著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升生态水平。

表1 滨州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情况表

近年来,滨州市在探索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从总体上来说,全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涉及部门较多,且缺乏稳定的投资渠道,全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还是以传统水土流失防治模式为主,根本无法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需求,更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相适应。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目前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未覆盖全市,尚有两个县区未建成;滨州市还未编制指导全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相关规划,在进一步开展小流域建设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投资渠道单一,水土保持补偿费应主要用于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支持被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和地貌植被的恢复治理工程建设以及水土流失监督管理,目前这一要求市、县两级都达不到,且民营资本调动不足,投入机制不完善;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数量少、规模小、建设标准低,生态清洁小流域单位面积平均投资不足45万元/km2;未根据小流域资源赋存和功能要求进行分类,治理措施针对性不强,难以被归类为水源保护型、绿色产业型、和谐宜居型或休闲观光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缺乏相关科研课题项目,研究深度不足,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等。

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为补齐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短板,应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围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等重点举措,继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生态清洁小流域恰恰将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和综合治理、水污染和面源污染防治、乡村产业振兴、美丽乡村建设、防洪建设、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分类处置、生态景观建设等结合到一起,在传统小流域治理概念的基础上,围绕建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谐宜居的流域生态系统,其生态服务价值进一步提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效果更加突出,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效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离不开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这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有力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仍面临着防洪压力大、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粗放式发展等突出问题,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升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并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作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首要任务。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方向,体现着水土保持事业的内在要求,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通过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山水林田路”统筹规划建设、“拦蓄灌排节”综合实施、污染物有效处理、有机农业推广等措施,使小流域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人更富,推动打造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题中之义。

三、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重要举措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传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小流域治理工程的延伸和深化,下一步,需针对小流域生态环境改善、水资源污染和面源污染防治、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垃圾处理等方面,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积极探索适合滨州市水土保持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新模式,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1.注重规划引领,推进系统建设

组织编制《滨州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为全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行动指南,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大规划。不同于传统的水土保持项目,生态清洁小流域密切配合农村脱贫攻坚工作,把工作重点由单一的水土流失防治扩展到农村产业升级、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等,改变水行政主管部门单兵作战的困境。

2.强化治理内涵,促进和谐发展

紧紧围绕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清洁小流域这一最终目标,以预防保护、自然修复为先,综合采用工程措施、村容村貌改善、水土流失防治、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垃圾分类处置等措施,建成风景优美、环境卫生、水源清洁、产业兴旺、人民幸福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模式,实现水土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有机循环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3.注重系统发力,突出溯源治污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区别于以往小流域治理项目的核心在于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与面源污染防治结合起来,达到水源涵养、水质净化、水土保持的目标。因此,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要高度重视面源污染、污水、垃圾等污染的防治。在源头上,以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为抓手,采取有机施肥和强化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示范,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以减少面源污染。既要结合点面综合防控和溯源治污,又要注意统筹污染物传播过程中和末端的防治,提高污染防治效率,改善治污效果。同时,要着力调整转变农村生产生活观念和习惯,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广泛宣传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发挥农村居民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建设人类活动不超出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清洁小流域。

4.强化部门协作,优化长效机制

随着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经验不断丰富,其应对不同区域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涉及到的行业和部门的协作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亟需建立市县两级水土保持议事协调机制,在政府层面上加强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实施,财政、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住房建设、自然资源等部门协同配合。例如,《滨州市全面实行河长制实施方案》明确将“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列为河长制任务之一,并通过埋设界碑、界桩等措施开展河湖岸线空间管控,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腾出了空间。

5.明确各级责任,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积极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2018年以来,将各县(市、区)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情况纳入市级对县级政府的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评估,切实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起到了关键性推动作用。每年,市级都在赋分细则中明确评分方法,按照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数量和治理面积、效果等进行赋分。通过考核引导,建成一批由省级、县级资金投资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同时,2022年以来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纳入市对县河湖长制综合评价指标。严格平时考核,将考核工作贯穿全年,平时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以河长一封信的形式给各县市区书记、县长发提醒函,并将整改推进情况作为考核的依据,实现了考核常态化。

6.加强科研攻关,创新运管机制

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内涵和外延还在不断发展中,亟需在国家级和省级层面上加强科研攻关,保障科研资金和人员投入,进一步融合可持续发展、生态学、经济学、水土保持学、农学等理论,力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对水土保持、对乡村振兴、对生态文明建设、对绿色发展、对美丽中国建设发挥更有力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创新运管机制,破解可持续发展乏力的问题。通过综合运用产权激励、金融扶持等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管护责任,建立运行管护费用政府和受益主体分摊机制。

猜你喜欢

滨州市水土保持流域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滨州市水污染防治问题研究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压油沟小流域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罗堰小流域
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校园记者站成立
水土保持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
滨州市蒲园木本观赏植物资源及配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