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财政现代化的历史脉络与展望

2024-04-07贾洁蕊

财政监督 2024年5期
关键词:中国式财政现代化

●贾洁蕊

编者按: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伴生着中国财政现代化,纵观财政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定位、发展历程和重要作用,能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本期专题“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改革与发展”,从财政改革、财会监督、预算绩效管理和人大预算监督等领域解读财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使命与担当,以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的视角。

现代化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 从浩浩汤汤的历史洪流中可以看到,世界各国都在或缓或急地进行现代化的转型,而中国也在努力追寻和实现国家命运的涅槃。 近代中国,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晚清新政到辛亥革命,从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不同的政治力量提出了不同的救国主张,希冀中国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但是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后建立新中国,中国才真正实现建成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继承中发展、 守正中创新的过程,既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也走出了中国独特的风采。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改革和国家宏观环境的态势息息相关。 与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并行且耦合的是财政现代化的历程,中国式现代化引领财政现代化的进程,财政又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中国财政现代化进程也是兼容并蓄了世界各国财税制度建设的先进经验但又突出本国特色的一个漫长的探索和发展过程。

一、 近代以来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财政改革

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不断寻求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各种政治力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探索以实现国家现代化为目标的救国方案。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点影响了财政改革的动向,而财政制度反过来又助推国家和时代的发展。

(一)晚清时期现代化意识发端与财政现代化初步转型(1840—1911 年)

1.“中体西用”的思潮。 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加快了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洋务运动助推了中国工业、交通、通讯、金融等多种现代化产业的涌现,启动和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此后民族资本主义逐步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 社会上新的思潮逐渐兴起,诸多仁人志士倡导改革,向西方学习。 王之春认为,在这个新兴的时代,必须革除旧制,实施新规,这样才能重振国家的精神。①严复认为,当今中国如果不变法图强,那就势必要亡国,这是极其明显的道理。②虽然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中国需要向西方学习,但是很多学者仍然认为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与西方经济学存在共通之处,梁启超在《〈史记·货殖列传〉今义》一文中谈到,中国古代先秦之前便有研究经济和财政的思想,“知其中精义妙道必极多,苟承其学而推衍之,未必逊于西人,而情乎其中绝也”。③

2.被时代浪潮裹挟的财政革新。 这个时期的主流思想是“师夷”,不管是洋务派、重商派还是维新派,如曾国藩、郭嵩焘、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陈炽、严复、黄遵宪等人,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增加财源、争取关税自主。 清政府在1905 年和1908 年派重臣到西方考察,其中重要任务就是学习西方的税收制度和预算制度。 但是有识之士也强烈呼吁要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制度,如梁启超主张财政改革,认为财政改革是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切入点。④他提出中国应该根据国情而开征十大新税,即所得税、家屋税、营业税、酒税、烟税、糖税、登录税、印花税、遗产税和通行税。

在风起云涌的社会改革浪潮之中,清政府不得不开始尝试财政现代化转型,主要尝试编制近代预算和推行分税制财政体制。⑤这个时期的财政转型是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打破中国传统封建专制体制的桎梏,推进资产阶级社会政治体制的形成,但是这些财政转型举措往往面临执行不利的结果,并不能实现制度上的彻底颠覆和创新。

(二)民国时期现代化思想发展与财政现代化全面转型(1912—1949 年)

1.对“现代化”的争论。 民国时期,西方社会的运行状况更为国人所了解,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也在反思自省,究竟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 20 世纪20—40 年代,《大公报》《国闻周报》《中央日报》《中农月刊》 等各类报纸杂志都刊登过学者关于中国现代化的争论,尤其是1933 年《申报月刊》编纂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全方位地探讨了全盘西化与复兴传统之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争、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以及轻工业与重工业孰轻孰重之争。很多学者直抒己见,如张良辅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必定需要外国资本的帮助,但是中国决不能受外资所裹挟。⑥樊仲云认为中国必须打倒帝国主义,方能防止陷入殖民地的境遇,实现中国自主的现代化。⑦此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清晰定位,但中国人对国家发展目标进行了积极而全面的思考。

2. 积极实现财政现代化转型的思想和实践。 此时的主流财政思想仍是学习建立西方现代财税制度,但多位政府要员和学者都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主张,如熊希领提出“改良税则,以均国民之负担”。周学熙提出“推行现代税法制度”“租税系统清晰”“公平普及” 的税改原则。⑧宋子文认为财政政策应该有利于民生。⑨经济学家何廉在其1935 年出版的《财政学》一书中详细比较了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力求突破西方财税理论的桎梏,开辟财税体系“中国化”的方向。 马寅初在其1949 年出版的《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一书中写道,凯恩斯的著作“是根据英美的情形而写的,与中国的情形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⑩他认为西方国家的做法不见得适合中国,如西方国家的营业税是直接税,但在中国就适宜改造为间接税。

此时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更加客观和理性,试图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制度、财政制度。 这个时期财政现代化转型表现为建立现代税收制度,建立现代预算制度,建立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但是北洋政府时期政局变幻,很多财政改革难以真正落地。 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和财税政策忽视贫富差距问题,轻视地方政府的利益,致使普通百姓赋税沉重,生活艰难。至此,中国的现代化和财政现代化进程还只是刚刚起步,仍需要漫长的历史进程来完成。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和财政现代化历程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胸怀国富民强的理想。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走苏联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 同时,中国财政实践也经历了“供给财政”“建设财政”“公共财政”和“现代财政”的改革进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现代化立国和供给财政(1919—1949 年)

1.以“工业化”为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在学习马克思主义、 探索中国立国强国的道路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930 年5 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即阐述我们要坚决贯彻学习马克思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⑪根据中国革命的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态势,毛泽东提出了“工业化”的主张。 1944 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工厂职工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工业化的目标,工业化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推动民族独立的必要途径。⑫1945 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又一次提出要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⑬工业化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抓手,是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2.财政在革命和政权建设中的功能逐步凸显。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即认识到财政的重要性,党的文件中多次提出“减租”“减税”“关税自主”“取消苛捐杂税”“实行统一累进税”的理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之一就是进行财政改革。 如1922 年6 月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提出“改正协定关税制,取消列强在华各种治外特权”“定限制租课率的法律”“废止厘金及其他额外的征税”。⑭1928 年6 月《中央通告第五十四号》提出“废除一切苛捐杂税,反对苛派军饷公债票等。撤销一切厘卡,实行统一税。 ”⑮毛泽东亦提出发展国民经济、合理负担等财政工作方法。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人民税收制度,确立统一的财政管理制度,努力开辟财源增加财政收入。财政的职能功能逐步凸显,如通过关税调节根据地和国统区之间的贸易流通,通过财政支出的手段促进多种经济形式发展,通过多个税种的设置与配合筹集财政收入。 财政保障了土地革命运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支持红色政权发展壮大,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奠定政治基础。但基于当时的形势,根据地的财税制度略显简单、分散,财政需要在万象更新的新中国舞台上再加调整、大放异彩。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现代化兴国和建设财政(1949—1978 年)

1.“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国家建设日新月异。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从“国家工业化”向“四个现代化”转变。 毛泽东曾论述,我们要有选择地学习西方,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的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和国防。⑯1954 年9 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思想,将“四个现代化”定义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现代化。⑰这“四个现代化”后来在1956 年9月党的八大中写入新党章。 同时,党中央提出“共同富裕”的理念,毛泽东提出中国应该制定稳步的计划,实现全国人民共同的“富”和“强”。⑱毛泽东亦强调要批判性学习其他国家民族的长处,突出中国的特点,不能机械照搬、 盲目照抄。⑲总之,“四个现代化”“共同富裕”“独立自主”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理论成果。

2.财政成为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具。 财政是支持和贯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项措施的重要工具,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阐述过这个论点。 1950 年3 月,陈云论述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认为财政部门必须保证军队、政府运转和恢复经济的必要支出,这些都是当前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⑳“财经工作要从基本上分散经营,前进到基本上统一管理”。㉑邓小平1954 年1 月在谈及财政工作方针时认为,财政的基本职责就是要保证实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㉒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财政、人民税收正在逐步形成。在财政理论上,虽然以货币关系论为基础的苏联财政学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中国学者也在积极探索财政学的中国化,最终形成“国家分配论”的共识,国家分配论适应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和统收统支的国家财政体制。

这个时期是中国财政制度不断探索、调整、改善、修正的时期。 在税收上,从强调税收的主体地位到“税利合一”“精简税制”,税收的地位逐步有所削弱。 在财政支出上,不断扩大经济建设支出的范围,财政是配合支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铸造的重要工具。 在财政体制上,不断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先后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财政体制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给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自主性。这个时期,财政在恢复国民经济、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在学习苏联财政模式的同时,也在探索中国特色财政道路。 但是这个时期财政政策变化频繁,高度集权统一,财政支出在民生领域投入不足,需要进一步推陈出新。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现代化富国和公共财政(1978—2012 年)

1.对“中国式的现代化”理论探索。 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邓小平多次论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命题。1979 年3 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中国应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㉓并强调中国的改革要立足国情,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稳步推进。 1983 年邓小平会见参加北京科学技术政策讨论会的外籍专家时亦谈到“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等观点。㉔邓小平对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和内涵特征作出详细阐述,“……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 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㉕“中国式的现代化”不是完全套用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模式,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标准的现代化。 为了实现现代化,邓小平又提出“三步走”的战略规划。

2.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公共财政。 在国家变革的洪流中,20 世纪70 年代末财政学界开始进行财政本质问题的大讨论,学者提出“社会共同需要论”“再生产决定论”“剩余产品决定论”等论点,财政改革再次成为经济政治改革的突破口。 公共财政论逐步取代国家分配论,成为适应和服务市场经济的主体理论。 张馨(1997)认为公共财政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需要”,“通过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规范政府预算制度,才能够确保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㉖刘莘稼和袁星侯(1998)认为“化解财政风险的关键是建立公共财政”。㉗1998 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初步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

在确立公共财政体系框架后,我国财政表现出良好运行态势。 在财政收入上,我国财政收入呈现出稳定的态势,进入21 世纪的十几年中,我国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基本都保持在20%左右。㉘1994 年的分税制改革确立了以增值税为主、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辅的流转税体系的主体地位。 在财政支出上,财政资金开始退出生产经营性领域,更多地向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 在预算上,我国于1995 年开始实施《预算法》,后又推进部门预算改革、 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提高了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 在财政体制上,进一步理顺协调政府间财政关系,确定中央和地方分税方式、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的方法,规范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虽然这个时期财税体系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财政机制不断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升,但是财税改革仍处于探索攻坚期,各个制度环节略显割裂,不能够统筹协调地全面推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现代化强国和现代财政(2012 年以来)

1.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正式形成。 这个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分析国内外复杂形势,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现途径。 2012 年11 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美丽中国”的执政理念,形成“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布局。 2013 年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㉙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提出“两步走”战略规划,努力将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21 年3 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 “十四五” 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详细解读和量化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擘画了蓝图。 2021 年7 月1 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秉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㉚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详解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五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了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有力地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2.财政治理与现代财政制度建设。 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财政也在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2013 年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一重大论断,充分肯定了财政的职能功能。这个时期中国特色财政学理论有很大突破,高培勇(2015)、刘晓路和郭庆旺(2016)、吕冰洋(2018)、吕炜等(2019)打破传统财政学归属于经济学范畴的思维,认为财政是联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的纽带,财政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和支柱性的作用。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是应对公共风险,刘尚希等(2018)重新审视财政学的研究逻辑,提出了公共风险财政论,财政在应对和化解各种不确定性的公共风险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俊生和姚东旻(2018)认为,传统财政学以市场失灵理论为起点,但这个逻辑无法清晰地解释当代财政和经济问题,他们以“政府参与观”和“市场平台观”构成财政学的基础概念,形成新市场财政学的基本体系。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引领了财政制度的现代化。其一,建立现代税制体系。一方面进行税收制度的改革,加快税收法定进程,完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环境保护税的制度设计,充分发挥税收的功能;另一方面优化纳税服务,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库建设,努力实现智慧税务目标。 其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资金重点支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保障粮食能源安全,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对教育、科技、卫生、医疗、基础设施等公共事业投入。 其三,建立现代预算制度。 我国于2014 年和2018 年两次修订《预算法》,为建立现代预算制度奠定法律基础;并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强化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其四,建立现代财政体制框架。我国总体上形成了以各级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为基础,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以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为辅的体系,并更加深入地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 这个时期各个领域的改革协同发力,财政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三、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财政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一百多年来,各派政治力量、各个社会阶层的仁人志士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中国发展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的道路。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改革是国家改革发展的切入点和领头军。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程中,财政应承载更多的使命与任务。

(一)财政现代化匹配和伴生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中国从“走西方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也走出了中国独特的风采。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财政现代化,财政现代化伴生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 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以及尝试财政现代化的初步转型,是中国式现代化和财政现代化的准备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探索工业化、 现代化的道路历程,以及供给财政和建设财政的经验与教训,是中国式现代化和财政现代化的探索积累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研究,以及公共财政、现代财政的建立,是中国式现代化和财政现代化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财政现代化道路探索是一个不断匹配各历史阶段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过程,在这个道路探索的全过程中始终呈现出中国财政制度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财政对于国家政权的意义,犹如血液对于机体的意义一样,没有统一稳固的财政,就没有统一强大的国家; 没有规范强劲的财政体系,就没有稳定发展的经济社会。财政为国家治理和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二)财政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时代概括。 财政的核心要义是以政领财、以财辅政,财政不断适应新时代的主题和使命,财政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财政为什么能够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其一,财政能够提供物质基础。党和政府要想更好地治国理政、实现共同富裕,就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财政具备对社会资源的汲取、管理和配置能力,财政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财力支持。 其二,财政能够提供政策工具。 财政具备税收、财政支出、预算、公债、财政监督等丰富的政策工具,财政工具的作用渗透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等各项事业领域,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营造稳定的发展环境。其三,财政是国家改革的切入点和先行军。财政机制内涵丰富,财政的研究对象广泛深入,财政是一个跨越国家和社会各个领域的综合范畴,财政的属性决定其成为国家改革的先行军和切入点。从清末、民国时期的财政改革到革命根据地和新中国的财政改革,我们可以看到每当旧制度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不适应上层建筑的时候,财政就会首当其冲除旧布新。成功的财税改革能够显著地提升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重塑公平与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

(三)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和财政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㉛。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得以持续推进并取得伟大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在清末、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资产阶级革命派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行了探索,实施了纷繁复杂的财政改革,但是终究没有使中国走上国富民强的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革放鼎新,不断自我革命,才能战胜各领域的困难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的执政能力与财税体制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方面,党通过对时局的全面分析,确定指导财税工作的纲领和路线,并将这些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变为政府的财税实践;另一方面,财政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物质基础和政策手段,通过持续稳定地筹集财政收入,为党顺利执政奠定物质基础,巩固革命政权。所以“党管财政”是始终如一的,而各项财税工作也要紧密围绕党中央的基本政策与方针展开。

(四)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应始终彰显中国特色

在晚清和民国时期,虽然理论和实践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但也有诸多仁人志士认识到走中国道路的必要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更是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始终重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是“走自己的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坚持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引领下,中国应构建自主的财政学理论体系,推进中国特色财政制度改革。近年来,我国始终坚持秉承马克思主义财政观,坚持弘扬中国古代的财政智慧,并逐步对西方财政学体系进行甄别和借鉴,形成立足中国本土的财政治理论、新市场财政学、 公共风险论等思想,彰显中国特色的“党管财政”“人民财政”的价值意蕴,构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财政制度。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下,我国财政现代化的当代内涵应是聚焦民生福祉、助推共同富裕、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和睦共存和谋求合作共赢。 在未来的现代财政改革中,财政应着力于保障基本民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充分发挥在收入分配方面的调节作用,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国家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国际财税治理的规则制定和秩序构建中贡献中国智慧。

四、中国式现代化引领财政现代化进程展望

近代以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无数仁人志士奋斗的目标。 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同心同德、 共同奋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改革与国家发展目标密切相关。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了财政现代化进程,财政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对当代财政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财政改革的方向即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一)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两大方向

1. 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基本主题。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对财政理论和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决定了我国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方向和路径。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实现国家战略策略的重要工具,是协调央地关系的纽带,是国家改革的切入点,财政以其机制设计和天然属性而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因此,在我国今后的现代财政制度建设中,应始终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使财政扎扎实实起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作用。

2.把“党管财政”作为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石。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党的领导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在现代财政制度建设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一贯是我国财政的基本功能定位,现代财政制度必须坚持“党管财政”,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

(二)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重点内容

1.建立现代预算制度。建立全面透明、科学规范、持续安全、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严格预算控制、核算和决算,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强化预算执行管理,持续推进绩效预算,加强财政资金的风险防范。 推进数字财政建设,强化大数据技术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

2.设立现代税收制度。 建立税种科学、结构优化、法律健全、规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税收制度,增强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进一步简并增值税税率,连贯增值税的抵扣链条。扩大个人所得税的综合征收范围。 完善财产税体系,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的立法和改革。拓展消费税的税基,优化税率,后移征收环节。 深入推进税务“放管服”改革,健全税务监管体系。 优化调整税费政策,提高政府税费透明度。

3.构建现代财政体制。 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的职能定位、财权事权和协调机制,探索更为科学的政府间收入划分方式和转移支付体系,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4.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政府支出,稳定国防支出,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困难地区和基层地区的保障。 提高义务教育经费数额,增加对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支持,改善县域高中办学条件。 支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支持企业稳岗扩岗,支持个人创业就业。 完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探索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加强文化事业建设,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拓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落实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事业。

5.健全财会监督和管理制度。各级政府收支全面纳入绩效管理,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加强会计和国有资产管理,规范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提升各级政府的财会监督综合效能。 规范专项债券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增发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率。 防止政府新增隐性债务,尽力化解存量隐性债务,探索化债长效机制,防范地方债务风险。 ■

注释:

①原文为“当新创之馀,断不能不损益旧制,参仿新规,冀可骤复已亏之元气,隐弭将来之祸萌。 ”

②原文为“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

③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

④原文为“夫今之中国,实为当更化之时,而财政其一端耳。 ”

⑤清政府于1908 年公布《订颁国家税地方税章程》条款,试图对国家税和地方税进行划分与厘定,随后中央财政清理处和各省财政清理局积极为国地税划分进行筹备,但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政府没有真正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

⑥原文为“外国资本所促成的现代化,也并不是完全要不得的,只要我们不为外资所利用而是利用外资。 ”

⑦原文为“以外国势力来促成中国的现代化,这样将使中国更深陷于殖民地境遇的路。 ……所以中国如欲走自己的路,唯一的前提条件是‘打倒帝国主义’六个大字。 ”

⑧付志宇.近代中国税收现代化进程的思想史考察[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⑨原文为“盖国家征税之中,寓有预防弊害之意,庶几利国福民,兼筹并顾。 ”

⑩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9.

⑪原文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

⑫原文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 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 ”

⑬原文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 ”

⑭中央档案馆.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⑮中央档案馆.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8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⑯原文为“东方人要向西方学习,要在破除迷信的条件下学习西方。 就是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 ”

⑰原文为“如果我们不能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

⑱原文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 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 ”

⑲原文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

⑳原文为“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必须保证军队与地方人民政府的开支及恢复人民经济所必需的投资。 ”

㉑陈云.陈云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㉒原文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要建立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财政要保证这一点。 ”

㉓原文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

㉔原文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 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㉕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㉖张馨.论公共财政[J].经济学家,1997,(01).

㉗刘莘稼,袁星侯.公共财政:化解我国财政风险的思路初探[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8,(09).

㉘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㉙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㉚原文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㉛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猜你喜欢

中国式财政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