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陵山地区数字技术推动乡村居业协同研究*

2024-03-27,周

南方农机 2024年3期
关键词:武陵山数字化数字

谢 强 ,周 蕊

(1.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重庆 409000;2.重庆电子工程学院,重庆 401331)

0 引言

近年来,数字经济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数字经济也被党和国家寄予了高度的期望,早在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对2020—2035年的数字乡村建设的战略目标进行了明确,提出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3年4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提出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整体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新进展、数字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武陵山地区是连接我国中原与西南的重要纽带区,以武陵山脉为中心,涵盖渝鄂湘黔,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聚集了土家族、苗族、侗族等众多少数民族,是原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在脱贫攻坚目标顺利完成之后,武陵山地区也进入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历史阶段。武陵山地区的独特历史、区位、地理条件形成了农村空心化、主体老弱化、土地空废化等基础“乡村病”[1],此外还存在乡村人口“流人不留人”、个体资本基础薄弱、传统小农经济和小农思想根深蒂固等特殊病症。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根除病灶。“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20个字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总要求,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从武陵山区的现实困境来看,要重点从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两方面着手,构建宜居宜业的乡村居业协同环境,以提升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居住与就业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户基本需求,二者协同发展是衡量乡村振兴质量的关键性指标[2]。居住与就业协同发展可有效改善乡村宜居宜业的条件,解决乡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问题,吸引乡村人口就近居住就业,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居业协同发展环境的构建,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实现资源要素,尤其是优质劳动力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壮大集体经济,提高资源要素的经济效率。

1 武陵山地区居业协同的现实困境

1.1 乡村劳动力资源持续向城镇转移

根据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城市部门和农业部门并存的特点,城市部门提供较高的工资,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部门转移,弥补城市劳动力的缺乏。武陵山地区农村人口比例大,农村人口的绝对值高,优质土地资源稀缺,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维系计划经济制度的政策性因素的放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非农业生产转移。而经济结构转型、技术升级等原因,使非农业生产部门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转向了技术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造成等量资本吸收的乡村剩余劳动力呈下降趋势,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正常转移。同时,武陵山地区的城镇化还处于发展阶段,生产要素的“虹吸效应”还在发挥主导作用,生产要素向城镇地区单向流动的趋势将长期存在。

1.2 小农经济占主导,乡村经济底子薄

武陵山地区的地理条件较差,土地坡度起伏大,乡村的道路通达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乡村的产业以资源型、原料型、农产品初加工为主,科技含量不高,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水平,经济总量规模小,许多乡村甚至没有非农产业,仅有的农业产品也用于自给自足,自产自销,没有实现商品化。这种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依然是“靠天吃饭”。一些地区在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等过程中,逐渐提高了农村的市场化水平,让农产品“商品化”,以期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然而,现实情况是信息不对称、交通成本高、资本不足等原因,导致农民在农产品“商品化”过程中受益少。例如一些地区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企业中途撤资、补偿机制不明确等原因,造成了大量土地的撂荒现象,在发展分散种植和养殖业中,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让农民始终无法获得超额收益,环保标准升级造成农产品成本上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再次下降。

1.3 公共服务基础和服务质量处于较低水平

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是衡量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乡村医疗教育水平和乡村治理水平[3]。研究和实践表明,教育和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越低,农户留在本地区就业的意愿就越低,而教育发展好、医疗卫生条件优越的地区则能够吸引人口流入[4]。武陵山地区由于客观原因,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为村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尤其是医疗和教育服务。许多年轻人为了给后代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宁可接受较低的薪酬待遇,也要从乡村转移到城镇,甚至是举全家之力,转移到大城市。

2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不断使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是自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进入信息化时代后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而衍生的一种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乡村振兴中,越来越被重视。

2.1 数字经济是助推乡村产业兴旺的新引擎

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能够缩小城乡之间的“数据鸿沟”,让村民享受更多的数字红利,发挥数字技术的普惠性和共享性,以“云课堂”“在线培训”等形式提升村民的素质。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与传统农业的结合能够催生新兴产业,例如直播带货、观光农业、电子商务等。此外,通过传统农业设施的数字化改造以及大数据运用在农业产销链条中能够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村民的农产品附加收益,从而加速农村的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2 数字技术是建设生态宜居农村的新助手

建设“居业协同”的环境,一方面要让村民愿意留下来、住下去,愿意在自己的乡村中生活、生产。通过数字技术和大数据,对乡村建设进行集中规划,让易地搬迁、道路规划、垃圾清运、快递投递等事关老百姓生活的决策更科学。另一方面,让村民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在生产、生活上的便利,从而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不断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2.3 数字技术是促进乡风文明的新渠道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互联网+”运用到乡村文化繁荣的建设中,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丰富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播途径,让中华民族乡村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发扬光大。同时,互联网平台丰富的数字文化产品与服务能让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促进乡风文明。

2.4 数字技术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新手段

在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的过程中,通过搭建智慧服务平台,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路”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在引入数字技术时,立足当地村庄社会结构、风俗文化及村民生产生活习惯,实现技术的“在地化”应用,村民通过手机就能实现“信息公开”“村务服务”“信息共享”等功能,提升信息的可获得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让村民更便捷地参与公共事务,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3 武陵山地区数字技术应用的发展困境

3.1 村民的数字化素养亟需提升

一方面,武陵山地区村民的受教育程度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目前互联网普及率较高,但主要用于基础通信和休闲娱乐,将数字技术运用在生产经营实践的较少,当地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更是无法胜任数字乡村建设工作。仅有的乡村数字化产业应用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直播带货方面,这部分应用人才也不乏有“乡村网红”的出现,但总体来看,数字产业人才水平处于初级。另一方面,从外部聘请专业的数字化技能人才的成本高,即使通过“驻村干部”等行政手段外部干预,也难以长期坚持,而且乡村振兴的数字技术赋能必须要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要以当地民俗民情、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作为源泉,“外来的和尚”不一定能念好经。人才资源的不足导致无法将丰富的乡村资源通过数字化技术转化成有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商品,是内生动力不足的根本。

3.2 数字化公共基础设施薄弱

根据《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的数据,截至2022年6月,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8.8%,截至2022年8月,全国已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96.8万个,5G网络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和96%的乡镇镇区,快递服务不断向乡村基层延伸,“快递进村”比例超过80%,这表明我国乡村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正在高速发展,与城市的差距日益缩小。然而这种发展存在着突出的不均衡性,2021年,全国乡村平均信息化资本投入是人均135.2元,东部地区乡村是人均231.8元,而西部地区是人均89.4元。由于历史地理、经济条件等原因的限制,武陵山地区在乡村数字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上力度不足,导致数字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仅能满足通信、4G网络、宽带服务等基础服务,但是对于数字技术产业来讲,缺乏低时延、高带宽、广覆盖的“5G+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和区域性平台建设,暂时也无法实现高速泛在连接,对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都有不利影响。

4 武陵山地区数字经济推动乡村居业协同的策略

4.1 着力提升本土乡村人才的数字化素养

乡村振兴必须要以本土人才为基础,要充分发挥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提升当地农民的综合素养,包括数字化素养,是增强乡村产业振兴内生动力的基础。基层政府要肩负起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的责任,引导农民将数字化技术从娱乐消遣转移到生产经营的思路上来。可以通过组织骨干村民赴发达地区实地考察学习,打破固有思想束缚;与当地高校、本地互联网企业等合作,对当地的村民进行数字化技术的培训,比如短视频编辑与制作、网络直播。还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组织在线培训,远程教学,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只有将本地的乡村人才的数字思维培养起来,才能激发他们利用数字技术扎根家乡实现乡村振兴的理想[5]。

4.2 以集体经济为抓手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劳动力资源持续向城镇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劳动力在城市非农就业的经济收益高于务农收益[6],乡村要终止“流人不留人”趋势,必须要大力发展经济,在考虑居住就业功能的合理性的同时,要增加非农就业岗位的供给,为乡村人口的就近就业创造条件,吸引乡村人口常住和就业,乡村劳动力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改善家庭生活质量[7]。集体经济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在集体经济的模式下,村民常以经济合作社的形式发展,农民可以集中力量投入,让集体经济拥有更大的规模,更能抵御经济风险。同时通过聘请职业经理人等形式实现产权、经营权的分离,能够发挥特长,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农民风险、增强农业经济活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一方面能够带动本地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能够为本土人才提供示范效应,鼓励个体经济的发展。电商、物流等乡村数字经济具有投入少、周转快、风险小等特点,是在乡村经济发展初期的重要选择。

4.3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建设宜居乡村

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要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建设宜居美丽乡村,这既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地方政府要加强村庄的统一规划建设,利用好相应政策和对口帮扶措施,积极争取资金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物流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需要长期规划,久久为功。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需要硬件的投入,还需同时加强宣传引导,落实垃圾集中投放、污水集中排放、房前屋后包干等制度,引导村民自觉共同维护美丽乡村家园。此外,对于武陵山地区一些交通不便、地处偏僻的分散住户,可以劝导采用易地搬迁的方式,同时注重后期的就业和生产帮扶,让这一部分村民从此走出大山,更快融入到乡村振兴中来[8-9]。

4.4 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水平

乡村人口外流,“教育迁移”也是一个重大因素。脱贫地区农村父母对“下一代”的教育期望跨越了阶层,跨越了贫富,跨越了城乡,一方面,脱贫农村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教学质量低下,为了“下一代”能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许多家长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就开始了教育迁移;另一方面,从2001年起,全国兴起“撤点并校”,大量的农村中小学被撤并到乡镇甚至县城[10]。随着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普及和数字教学资源库的丰富,一批符合乡村教育实际和彰显乡村教育特色的数字化产品已经成熟,乡村学校同样可以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云课堂”“在线教学资源库”等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培训等引导乡村教师深刻认识到全媒体数字时代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战略地位,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单一的教学模式,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和资源,提升乡村教育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乡村也能享受城里的优质教学资源,满足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

5 结论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是系统性工程,不同区域存在不同的资源禀赋,需要采用差异化的发展策略,但是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武陵山地区独有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在数字化技术的助推下,通过建设居业协同的软硬件环境,一定能够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

猜你喜欢

武陵山数字化数字
武陵山歌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武陵山地区几种民族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应用
武陵山地区特色药用植物七叶一枝花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