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

2024-03-27曹玲杰张文涛

南方农机 2024年3期
关键词:文明农民人才

曹玲杰 ,张文涛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 300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深刻论述,这对于改善民生、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3]。在我国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也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必须充分意识到生态环境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大事,也是主要的社会问题。进入新时代,国家愈来愈重视农村的发展问题[4-6]。虽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但是乡村发展水平依然很大程度上落后于城市,需要农村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推进乡村生态振兴[7-10]。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11-14]。

1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1.1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既说明了乡村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其最终目标也是实现乡村振兴。过去,农村生活用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农村农民的生活质量,制约着“三农”问题的解决,不利于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实现。进入新时代,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依旧相当严峻,与此同时,农民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更加深刻,人们更加憧憬健康的生活环境、健全的基础设施,以及相比过去更为优渥的生活条件。在此背景下,为了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为重中之重。

经过全国人民的持续奋斗,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但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旧十分繁重,还有可能出现返贫的现象。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仍旧不容松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更需全力以赴。返贫现象与农村生态息息相关,如果不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防止返贫与实现乡村振兴就更加困难重重。因此,要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1.2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举措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该矛盾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而这种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严重阻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乃至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因此,解决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成为重中之重。新时代农村要发展,既要发展粮食产业、保障粮食安全,又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壮大农村经济产业。

现代农业的发展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现代农业没有做到因地制宜,违背了自然规律,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一系列不良影响。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不能只看重经济发展,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这是得不偿失的。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宜居的生态环境。只有全面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激发农村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潜力,以科技创新提高农村第二、三产业的竞争力,才能在整体上推动农村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依然存在,不仅损害农村粮食安全,还阻碍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因此,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就必须坚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向前发展。

1.3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党的二十大再次明确: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对2035年发展目标提出了要求,其中便包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和使命,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生动体现和当代诠释。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美丽乡村的建设,没有美丽乡村便没有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甚至影响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要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占地面积大,环境治理难度大,部分农民生态意识淡薄,生产生活方式粗放。另外,农村产业耗能大、能源资源利用不合理,不利于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更无助于建成美丽中国,因此必须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上下足功夫。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运用绿色低碳的先进技术推进农村生态产业的发展,保证农村生态环境宜居的同时保障不同产业类型的有序发展,从而确保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实现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才能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添砖加瓦。

2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农民生态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农民应该自觉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一直以来,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较城市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封建思想残留等因素,农民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足、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关注度不够、依旧保留着相对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例如,随意排放生活用水造成河流污染、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造成土地污染等行为,都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过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看重金山银山轻视绿水青山,也导致农村可持续发展进程受阻。此外,忽视生态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缺少专门人员对农民普及推广环境保护知识,致使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欠缺,严重阻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部分农民即便有保护环境的常识,但没有付诸实践,依旧我行我素,乱扔垃圾,这无疑加重了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现代化农业技术发展蒸蒸日上,在农村绿色产业中广泛普及,对农民的生态文化知识储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才能顺畅地推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2.2 农村绿色产业发展动能不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等号召。以上生态要求针对的不仅仅是农业,还关系一系列的重工业、轻工业及服务业。但是目前农村产业绿色转型尚未完全实现,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不合理的灌溉方式,致使农村土壤遭到严重的污染,影响粮食的产量和质量,阻碍农村农业的绿色转型。部分农村过分追求粮食产量,大量使用化肥,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危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健康。二是由于农民环保意识淡薄,随意排放生活用水,造成不可逆的水资源污染,生活生产垃圾存放处理不当,甚至存在“零处理”的极端现象,严重危害村民的身心健康,影响日常生产生活秩序,致使农村绿色产业有序发展受阻。三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技术落后,财政能力不足,资金链紧张,生态文明建设投入不足,农村现代化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遭受极大的阻力,难以正常运行。四是工业污染成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障碍之一。城市的工业污染逐渐扩散到农村,高耗能产业向农村转移,占用了耕地资源,造成土壤污染,甚至将城市的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在农村,污染农村生态环境。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农村绿色产业的发展动能极度不足,甚至阻碍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

2.3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匮乏

党中央多次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与主体就是人才,这就要求必须重视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农村,人口多土地少,并且农业收益逐年减少,仅仅靠种地难以满足农民的基本生存需要,因此农民只能选择外出务工。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愈来愈高,就业机会多,吸引了一大批农村青壮年外出学习务工,农村“留守老人”逐渐增多,老龄化严重。这些中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低,大多没有接受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教育,教育人才缺口大,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绿色创新技术接受程度低,难以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性发展。加之农村就业创业环境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才福利制度不健全,无法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除此之外,农村的大部分青少年升学离乡,渴望摆脱经济不发达的乡村,追求更高水平的物质文化生活。他们接受的教育使得他们普遍认为考上大学是离开农村的唯一途径,一旦这些学生考上大学离开家乡便不愿再返回,由此便造成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匮乏的窘境。

2.4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不健全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难度大、时间长,不能急于求成。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由于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时间较短、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体系还不健全。首先,农村公共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于城市。在许多农村地区,农村公共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数量少,甚至没有。大多数配套的基础设施,包括垃圾箱、下水道、排污管等,政府拨款只占据很少一部分,大部分金额由村民承担。并且,部分乡镇垃圾运输车辆较少,无法及时运送生活垃圾,导致农村垃圾成堆,环境治理难度大。其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奖惩机制和主体责任制度不完善,缺乏对农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生态管理工作的具体规范。在循环经济、生态补偿、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关键领域,还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地方性法律,环境责任追究、环境损失补偿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资源有偿利用、生态补偿等方面,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有效的法律法规,排污权交易、绿色信贷、环境责任险等有关的法规制度都还在摸索和试验之中。最后,农村环境监管能力不足,缺少专门的环保机构、人才和经费,运用环境保护技术设备的能力弱,无法有序开展工作。此外,农村环境监管工作也不到位,农村环境检测工作覆盖范围较小,难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农村环境状况。

3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3.1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深化农民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认识。一方面,各地政府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例如通过乡村大舞台、农民艺术节、播放电影等形式,将节目与生态文化有机融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农民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并向农民普及环保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通过举办环保宣讲等活动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乡村教育,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不仅要提升农民的生态知识素养,提高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农民对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进行妥善处理,改善生活环境。同时,还需要开设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培养懂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能熟练使用现代技术。例如,利用生物技术或基因技术种植农作物,又比如利用网络销售渠道贩卖农副产品等,以此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此外,领导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带动村民自觉参加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3.2 加大对农村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国家兴,要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全力推动农村绿色产业的发展,为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一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改变粗放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创新农村产业的发展模式。例如,借助农村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建造博物馆、展览馆等,或根据地方特色发展旅游业,推动乡村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壮大。同时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二是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带领职业农民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绿色高效肥料的研发和推广,普及科学施肥技术,推广低毒农药,有效保护耕地资源。运用节水技术,提升我国农业和农村地区的节水水平,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和农村节水能力,推广适宜的“生物+生态”污水处理工艺,强化废水的采集与回收,使之能够回收再用。三是根据农村本土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逐步实现“富起来”,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人民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生态旅游业的市场需求随之增多。根据农村的风俗和特点,并结合当代消费者的需求,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整改,发展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实现农村向绿色发展方式的转变。

3.3 重视农村生态人才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农村生态更要靠人才来美化,因此加强农村生态人才队伍建设尤为重要。首先,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提高人才引进的补贴额度,搭建科技研发平台,吸引高层次科研人员来实现科技创新,突破绿色科技壁垒。完善人才服务乡村的激励机制和福利保障制度,为返乡入乡人才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妥善解决其子女入学等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内在活力,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其次,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引进专业人才为农村生态发展提供专业指导,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并结合农村特点普及生态知识,提高村民学习专业生态知识的积极性,激发村民建设绿色乡村的潜能。最后,乡村发展要留得住人,充分发挥农民和低龄老人的作用,确保乡土人才在乡村的权利和利益。通过对乡村人居环境的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提高居民的归属感。同时,要健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人才的考评体系,制定一套全面的评估指标和奖惩制度,对成绩优异的人才进行物质上的奖励和表彰,使农村的人才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此外,政府应树立创业和科研典型,把创业成功人士的典型事迹公之于众,对科研人员的创新成果进行宣传,增强其示范作用。

3.4 健全农村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在我国农村,法律法规制度环节比较薄弱。乡村振兴背景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法治和制度的作用不可替代。一要针对中国农村的基本情况,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做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明确农村环境保护各责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农村生态治理的奖惩机制,健全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二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零容忍”,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同时不断完善政策法规标准,建立监测评估预警、监督执法和督察问责的生态保护监管体系,深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三要积极进行普法宣传。农民法律意识普遍淡薄,农村法律法规知识宣传不到位。因此,要着力加强农村地区环保和法律意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引入真实案例等方式增强农民对法律法规的重视,对农村生态治理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教育,提升法律的普适性。

4 结语

通过对中国乡村振兴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剖析,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因此,在中国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又艰难的工程,必须切实保障中国农民的基本生态权利,促进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型,促进农业清洁生产,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发挥中国乡村的生态优势,使农村生活环境更加整洁、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健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取得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前所未有的成就: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但是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乡村生态振兴必须进行一系列的伟大变革,必须找到一条进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路径,以加快乡村生态振兴的步伐。务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谱写乡村生态振兴的时代新篇章。

猜你喜欢

文明农民人才
人才云
请文明演绎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漫说文明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