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逻辑维度研究*

2024-03-27袁进展党楠楠

南方农机 2024年3期

袁进展 ,党楠楠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河南 洛阳 471822)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建功乡村、立业基层总是念兹在兹,他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1],并寄语大学生村官“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2]。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也为广大青年扎根乡村提供了政策机遇。青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生力军,应当转变就业观念,从历史和现实中省察,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接受教育、磨练意志,在乡村振兴的历史伟业中踔厉奋发、久久为功,为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1 现实维度: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现实必然

国家接踵出台了鼓励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为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促进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另外,青年逆流返乡就业创业体现了自身劳动观念的转变,这是一种全新的就业抉择,他们从建设乡村中寻找到了实现个人发展的一个立足点。

1.1 国家利好政策的相继出台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等,为促进青年群体回乡就业创业做出了政策上的引导。2019年3月,共青团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充分指出要“引导、支持、服务高校毕业生和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培育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动能”。2020年7月,共青团中央又发布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筹共青团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工作指引》,明确了共青团投身乡村振兴的重点举措和保障机制[3]。系列文件中明确提到对于本土青年群体,重点在于培育其实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治理能力,塑造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治理、能经营且被村民认可的乡村振兴青年人才,真正从内汇集乡村振兴的动力。对于服务在外的青年群体,在组织本土青年大学生常规性、制度性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鼓励其返乡就业创业,通过平台搭建、知识培训、创业辅导、企业孵化、资金支持等鼓励返乡青年学生进行涉农行业创业。对于社会青年群体应采用下乡积极动员的方式,通过青年下乡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协同创新等坚定社会青年扎根基层的理想信念,真正留住社会青年中的人才。

1.2 青年个人就业的抉择和可能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转型,青年劳动者的劳动观念也正在不断转变,他们陆续从盲目的城市打工潮中涌出,开始追求自由劳动,努力去缓和原有雇佣关系下劳动与生存之间的紧张关系,重新找回自我的主体位置,积极享受美好生活和自由劳动所带来的人生旨趣。追求美好生活是人民群众永恒奋斗的主题,而美好生活的本质突出表现于乡土地缘、家庭血缘与社会业缘三者之间的关系[4]。当自己的家乡有了更多的且较好的就业创业机会,青年自然会回归乡土,奉献基层。如今乡村地区鱼贯而出的新经济业态,亟需那些既了解本地区乡土民情,又掌握相关专业技术的本土青年人才的参与,这也是青年主体意识觉醒,从城市回归乡村的现实需求。从目前来看,青年群体只有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家乡的发展并入同一轨道,才谈得上是人才资源的回归和精神情怀的回归,才可以说实现了对自我主体意识的重塑与超越。新时代青年对乡村振兴事业接续奋斗的恒心,既是对前人的乡村建设事业的接力传承,又体现了人这一主体的连续绵延。乡村振兴这一伟大事业需要千千万万有志于建设乡村的青年人聚拢在一起共同奋斗才能实现,而青年奋斗的意义也终将在乡村振兴的战略图景中被成就,乡村也必会成为青年“一生逐一梦”的理想寄托之地。青年与乡村的互相影响、互相成就,会不断增强着青年返乡这一抉择的“磁力效应”,使得新时代下的乡村建设承载着青年更多的梦想和可能。

2 价值维度: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价值彰显

青年人回流乡村,乡村发展的人气就会兴旺,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归巢更会加快乡村发展的步伐。青年自身价值的发挥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高度契合的,随着乡村振兴步伐的日益加快,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也在不断彰显。

2.1 产业兴旺的领头羊

青年一代文化水平较高且眼界比较开阔,在返乡后能够将发达地区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信息要素等引入乡村,根据本地特色的产业资源优势,结合市场分析和专业基础,探索挖掘新的产业发展机遇,创新引导新的产业发展模式。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大力开发盘活了许多乡村资源,民俗体验、餐饮民宿、乡村康养等一系列新兴乡村特色产业不断涌现。在培育乡村产业的同时,壮大产业也是关键。乡村产业发展应在原有的产销门路上,不断扩展已有的乡村产业的影响力,让他们真正成为村民致富的长久之计。目前来看,借助网络建构“线上+线下”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有利于拓宽乡村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真正打破农村与城市间的壁垒,而这些工作都需要青年的参与。青年市场经营意识敏锐,能够密切关注国家政策与产业形势,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所开发产品的市场价格。注重质量管理,善于借助智力资源,能够把新型互联网技术纳入乡村产业发展的轨道,连接科技管理与乡村产业,促使乡村产业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事实也证明,那些具备一定电商运营经验的返乡创业青年,通过对乡村产业的培育发展实现了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目的。现如今的乡村,青年人的回流不仅能够通过自己经营而致富一家,甚至能够带动身边人致富一方,以点带面,以自己为原点逐渐引领一方,带动整个乡村,壮大整个乡村企业家队伍,有效构建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生态圈。

2.2 文明新风的倡导者

良好“三风”的树立涉及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乡村的“塑魂工程”,在树立良好“三风”的过程中注入青春的血液,有利于增强乡村群众的文明意识,增强乡村群众的道德素养,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青年应充分结合自身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客观、全面和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乡村风俗,针对那些不良风俗,要加大治理力度,对其进行整体性治理。倡导文明新风可以在本地域内构建一整套的加强乡风文明的道德机制,深挖本地优秀的非遗文化,从优秀传统道德中汲取有益成分,形成乡村强有力的道德约束机制。参与乡村振兴的高校毕业生,应积极开展“三风”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组建由青年党员和团员构成的志愿服务队,结对服务各个农户,确保乡村道德文明之风始终处于清正状态,不断引导每个村民积极践行文明道德。此外,青年应勇做正能量的传播者,将党的方针政策、红色基因以及道德模范人物的感人故事,以村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及时向村民宣传正确的邻里相处方式,开展“邻里互助”传统文化美德教育,构建和谐邻里关系。在家庭文明建设方面,应把传统家庭美德文化教育理念和现代家庭道德文化教育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向村民讲述良好家风的文明故事,在乡村广泛组织开展新时代“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的家庭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创建一个个文明的农村家庭。“三风”作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是村民的思想灵魂,乡村振兴需要用它来凝心聚力、提振精神,返乡的青年要用自身的“正气”和“朝气”正确引导乡村“三风”建设,劲吹道德之风,倡导建设文明新风。

2.3 治理有效的助推者

实现乡村善治,充分调动乡村内存在的一切有效治理因素,有助于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乡村振兴可以吸纳返乡青年加入到乡村治理体系中来,提升基层治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一方面,促使青年积极融入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中去,为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完成简单的“新陈代谢”。相较于老党员,青年虽然工作经验较浅,但是面对快速的时代节奏,他们更能适应社会的现状。针对乡村治理主体结构的不断失衡,驻村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村官应及时发现并牢牢抓住乡村治理结构中的各类矛盾,积极探索灵活适配的乡村治理模式,促进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处理好乡村治理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格局,真正在沟通、协商、对话的基础上,消除各治理主体之间的抵牾和冲突,为乡村治理建立一个有效且民主的合作平台。如此一来,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具备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才能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并能实现各自缺陷的互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青年在乡村文化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在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中,需要传承更多的是乡村的文脉,通过与历史遗留文化的对话,使得今天的乡村文化治理与农民生活之间形成密切的互动。乡村治理格局中的青年群体应充分提升自己的工作业务能力,力求亲身感受乡村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及时深挖和宣传贴合新时代发展理念的农耕文化,以打造文化活动为文化治理的主线,不断探索不同文化融合的最佳方式。在不断整理和收集乡村文化治理工作案例的基础上,坚定村民的文化自信,让村民充分感知自己在乡村文化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整体强化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性。

3 实践维度: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构建

我国乡村长期落后于城市这一基本事实所形成的各种推力、吸力和习惯力,造成了乡村青年发展的结构性困境,使得大部分青年普遍缺位于乡村建设[5]。青年缺位于乡村建设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客观原因,又有青年自身的原因。基于此,需要积极构建集发生、沟通、保障等机制于一体的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机制体系。

3.1 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发生机制构建

发生机制即指引起青年参与融入乡村的各个因素、各个环节相互推动相互制约的运行方式[6]。在促进青年参与融入乡村的整个过程中,应首先将青年的自我实现需求设定为原生动力。对个体需求满足的程度高低事关个体情绪、认知以及思想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在青年参与融入乡村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将自我实现的需求设置为原生动力。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后,许多高校纷纷增加对乡村振兴相关学科领域的经费投入,加大对从事乡村振兴相关基础性研究、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研究的人才和团队的支持力度,围绕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的不同内容,汇聚高校优秀青年人才资源,打造集青年人才爱农兴农、青年人才向乡村输出于一体的全方位、宽领域的涵育体系,为青年融入乡村营造良好的培育环境,通过深根固柢的育人方式,以自我价值实现为内在原生动力,激发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

应将青年参与融入乡村的社会情境设定为空间动力。社会情境往往能被个体所直接意识到,能够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乡村社会情境对青年的直接影响不仅来自各类有形的物质内容,还包括许多无形的非物质内容。青年从一个社会情境进入另一个社会情境必然会接触到不同的人,相应地会背负不同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期待[7]。乡村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尤其是“三农”工作更需要像“绣花”一样精细,未接触过乡村工作的青年在刚融入乡村社会时会很难找准定位。因此,乡村各类组织必须高度重视乡村社会的不同网络对青年的影响,创新工作形式和方法,强化对青年正确的教育引领,实现青年早融入、早成长、早进步的效果。此外,还要做好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本土化嵌入和社会化衔接工作,在实现融入乡村的青年与乡村群众建立良好信任关系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乡村群众对融入青年的社会认可度,通过乡村特定社会情境下的教育实践,引起青年对乡村社会的情感共鸣,实现青年对乡村的情感升华和内心认同。

3.2 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沟通机制构建

沟通机制即指在青年参与融入乡村过程中搭建沟通平台,实现青年与乡村社会各种因素和各种资源之间的传递,同时实现思想观念以及情感之间的交流,以形成青年扎根农村、奉献乡村的运行模式[8]。青年参与并融入乡村需要利用一定的载体和平台去获得信息,而沟通机制的构建有利于各类政策信息以及市场信息的流动与运转。乡村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坚决打破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的政策信息壁垒,加强政策信息的透明度与通畅度,增强针对青年返乡出台优惠政策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还要及时关注青年返乡的思想动态以及就业创业近况,针对每一个返乡青年精准实施帮扶措施。当然,青年也应提升运用政府政策资源的能力,及时运用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政策信息指导自身创业实践、规范自身创业行为,避免返乡创业成本增加的风险发生,不断提升自身于乡村社会的适应能力[9]。此外,乡村各类社会组织应以信息交流为突破口,以信息的最终运用为落脚点,及时向青年乡村创业偏移。在市场经济、信息化时代的环境下,为了更好地规避创业风险,青年在乡村创业过程中要实现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加工,以乡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乡村其他社会组织为辅助,建立信息沟通的宽网络,将信息产生主体、信息沟通渠道、信息操作规范等纳入这一宽网络之中,通过各种因素与各种资源的互动互制,达到沟通有效、信息有用、实施有益的目的。

3.3 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保障机制构建

保障机制的构建主要是为了保证实施主体和输入主体之间良好互动关系的稳定,而该机制的构建需要不断积累物质基础,从而不断提升青年群体在乡村社会中的物质适应能力[10]。青年在物质层面的适应需要从建设乡村基础设施、稳固社会保障和增加经济收入三个方面着手。首先,乡村振兴需要县域统筹,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党组织的服务作用,加强县宏观规划,乡、村微观落实的能力,优质建设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提升改造交通网、互联网、水电网等,为青年在乡村安心就业、放心创业提供基础性条件。其次,稳固青年在乡村就业创业的社会保障。青年由于返乡就业创业从城市进入乡村,具有较大的社会风险和可能的人身风险,只有不断完善针对返乡青年医疗和就业创业等各方面的保障制度,才能筑牢返乡青年扎根基层、奉献青春力量的安全屏障。最后,针对青年在乡村工作的经济收入进行提档升级,不断增大物质支持力度。当前我国依然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之间存在着难以消弭的差距,其中城乡收入的差距是最大且最为突出的。解决好返乡青年经济收入较低的问题,提升青年在乡村社会中的获得感,需要重点发力,持续提高青年的工资水平,继续完善相应福利制度体系,扩充青年在乡村中的发展空间,真正以优越的制度体系增强青年在乡村工作的吸引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