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忧患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探析
——以芜湖市W高校为例

2024-03-23

宿州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忧患政治思想

杨 军

皖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忧患意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生存和发展的智慧结晶。忧患意识是主体对风险的前置性审思和批判性认知,加强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关乎能否有效输送中华民族复兴生力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1]26“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1]71。青年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忧患意识是青年工作的重要议题。高校要不断加强青年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研究,将忧患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助力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

1 相关研究与问题提出

大学生忧患意识的研究现状集中在历史、批判和实证三条研究路径或范式上。从历史研究视角看,把忧患意识置于历史演进历程中,探究其文化传承价值,如任冬梅[2]强调了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绵延不息、赓续繁荣的生存发展智慧,是中华文化蕴藏的独特的民族精神,对深化青年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具有重要意义。从批判研究范式看,“什么是忧患意识”这一问题,目前还没有统一定论,但忧患意识的基本内核大同小异,“主体自觉”“预判和前瞻”“防范与应对”是基本要义。宋洪兵[3]将忧患意识整合提升至批判维度,以批判的视角看忧患,提高了忧患意识的理论位阶,为提升青年大学生忧患意识充实了理论根据。从实证研究路径看,高会燕[4]开展了一项基于500份样本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出四大问题样态:主体意识弱化、方法与内容滞后、环境的封闭与脱节、重视程度不够,展开了针对性的归因分析和路径探索,文中的调研思路与数据统计样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新时代需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维度,寻找串联起历史的、思辨的和实证的探究理路,基于现实的、主客体统一的宏观研究路径,不断提升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需要和重要举措。

为进一步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忧患意识的融入现状,文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芜湖市W高校1 00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86份,有效回收率98.6%。

从表1的调研数据来看,青年大学生对增强忧患意识持积极肯定态度,可见,开展忧患意识教育是大学生主体的内在诉求和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为何融入,循何融入,如何融入,是忧患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关系复兴伟业能否实现,需要从价值维度、方法维度和实践维度展开探究。

表1 忧患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2 价值意蕴:忧患意识为何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成长于物质生活条件日益丰盈的时代,同时也体悟着竞争加剧带来的精神耗散,探寻支撑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支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需要。

从表2调研数据来看,忧患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主体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客观需要的双重满足,对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传统文化自信、提高个体风险防范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意义深远。

表2 忧患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2.1 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6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首要任务,把“马克思主义行”的道理讲清、讲深、讲透,践行全员、全程和全方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使命。面对国际变局和国内新局,不断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引导青年大学生将忧患意识融入思想成长中,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投身社会实践是忧患意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旨归。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发展的忧患是青年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忧患观的思想之基。推动忧患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由之路。

2.2 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居安思危施仁政”和“见盛观衰行良策”的民本向度尤其能够代表传统文化的忧患基因。其一,居安思危施仁政。居安思危是中华文化关于忧患意识的关键要义,国家的施政善恶,要落脚在民本思想上。《尚书·酒诰》中提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今惟殷坠厥命,我其可不大监抚于时!”这从侧面要求统治者有“殷鉴不远”的忧患意识,进而施行仁政。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孔孟儒学的仁政思想背后,凸显了忧患意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逻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已经深入党和国家的治理思想之中,要常怀忧患之思,体恤民心和民意,实现德法共治。其二,见盛观衰行良策。《史记·太史公自序》记录了司马迁著史的缘由:“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见盛观衰是司马迁在分析《周易》的变通观点后提炼的思想,为后世所推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于矛盾双方的辩证转化的论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对矛盾双方辩证转化的哲学思考。盛衰之间的转化是经常发生的,若要保持久盛,就要在盛时保持对衰的警惕和防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汲取中华“忧”良文化,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忧患意识,传承中华“忧”良智慧,为民族复兴的未来之治赓续生力军。

2.3 提高大学生风险防范的能力需要

青年大学生面对新时代新情况,会遇到多方面困境,甚至遭遇重大挫折,不断提升自身对风险的预判和防范能力是成长的必修课。从“大我”来看,要向中国共产党看齐,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因民族危难而迸发革命的磅礴伟力,因国家贫弱而激发改革的巨大勇气,青年大学生需自立自强,不断磨炼自我意志,勇敢面对困难。从当下来看,现代生活节奏快,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压力大,带来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内耗,社会竞争、自我挣扎等不断考验大学生的全方位应对能力。何以从竞争中脱颖而出,何以实现自我的内心超越,考验着这群迷茫而又纯真的青年大学生。忧患意识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大学生的成长现状,提高风险防范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大学生的视角讲大学生自己的“忧”和自己的“患”,是对大学生的心灵抚慰和精神解压。青年人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补精神上的“钙”,就是希望青年人审视自身的能力不足和精神不振等问题,化迷茫为动力,以新时代新青年的昂扬姿态和平和心境应对成长、成才和成人问题。

2.4 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怀

爱国主义情怀是情感层面与国家的同频共振,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可通过提升忧患意识得到彰显。结合时代发展大势,循序渐进地将忧患意识所包含的治国理政智慧解读出来,分析国家安全忧患、发展忧患和治理忧患,以鲜活的案例让青年大学生感悟国家与人民的舟水之情,体察“大国”与“小家”“小我”的命运与共。忧患意识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价值导向,深入分析“我和我的祖国”之间的情感关系、现实关系和未来关联,不断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与民心相辅相成,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安康是最大的同心圆,如在构建“健康中国”的道路上,“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关键是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坚持常备不懈,防患于未然。”[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讲清楚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康就是大学生未来发展的保障,用忧患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不断促进大学生从关心国家大事向关心国家发展、人民安康转变,这也是爱国主义情怀的彰显。

3 方法原则:忧患意识循何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忧患意识培养,遵循哪些原则,坚持哪些方法,是本次调研的重要目标,表3的统计数据表明,忧患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坚守政治方向、坚持历史分析、恪守底线思维和坚定观照现实的方法。

表3 忧患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的方法原则

3.1 坚守政治方向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面貌焕然一新,党的忧患意识鲜明体现在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忧患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当下,国内发展出现新局面,国际合作面临新形势,大学生作为民族复兴的接班人,能否全面科学认识这一重大现实,关系民族与国家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坚守政治方向作为首要任务,将党的自我忧患、国家的忧患和人民的忧患,转化为青年大学生能够感受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增强青年大学生对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始终坚定党的领导。高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大学生筑牢思想防线:一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扎根中国大地、心系中国人民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道路自信;二是讲明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坚定理论自信;三是讲透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反对西方腐朽形式民主,坚定制度自信;四是讲深刻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文化底蕴,牢牢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大学生忧患意识,本质是传达自信和自立,特别是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传达多维自信,是忧患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筑牢大学生思想防线的根本遵循。

3.2 坚持历史分析的方法

“用历史的望远镜观察历史变迁,用历史的显微镜寻找历史发展规律”[6],在历史中探寻经验与启示,是忧患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抓手。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彰显的民族忧患、社会主义发展史中体现的人类忧患、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进历程中的自我忧患、新中国史中的国家忧患和改革开放史中的发展忧患,怎么讲给大学生听,是考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课题。要提炼历史中所包含的忧患情愫,深刻把握其中蕴藏的忧患要素,以历史的话语,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不断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辅导员队伍要在育人工作中将忧患意识融入相关历史主题的班会,思政课教师队伍要在教学过程中整合提升统编教材中的历史素材讲忧患意识,行政教辅队伍要在党建和各类历史主题教育工作中讲忧患意识,形成提升青年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历史育人格局。历史告诉我们,当下的中国是从历史中走来的,解决当下的中国问题,要时不时回头看看过去,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寻找答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这种历史思维和历史逻辑落实为思政工作抓手,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多回顾历史。

3.3 恪守底线思维的方法

底线思维是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战略战术的统一,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是一种理性对待不确定性风险挑战的客观辩证思维方法,是对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运用与创新发展。”[7]底线思维与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忧患意识是思想认识上的世界观,底线思维是认识思想上的方法论,二者辩证统一。底线思维的目标指向是防患于未然、深谋远虑和化危为机,凡事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把握实践创新的主动权[8]。底线思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的质量互变原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强调要有问题意识,坚持稳中求进,这是党的优良传统。从逻辑上看,底线思维是集原则性、预测性、能动性和辩证性于一体的思维方法,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出发,以争取最大成效为最终目标,与忧患意识的逻辑指向高度耦合。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必然要以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底线思维能力为前提,以底线思维的防御性、全局性和预见性为依托,与忧患意识的主动性、系统性和预判性相结合,共同推动忧患意识占据思维制高点,激发大学生斗争精神和拼搏精神,实现思维方法上的提升。

3.4 坚定观照现实的方法

问题源于现实,现实世界总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要加强问题前置、困难前移教育,讲清楚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是忧患意识培养的基本方法。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与世界都在经历分秒即变的发展现状,各领域都存在风险挑战,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忧患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为青年大学生拨云去雾,从表象遮蔽下看清本质,并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之道。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要把世界发展大势和发展变局作为重要变量,谋划教育策略,关注中国的现状与世界的大势,把青年大学生置于新时代的中国国情和世界大变局中加以整体观照,把世界发展的“危”与“机”,中国发展的“阻”与“利”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要在风险与挑战中把握未来发展的机遇,夯实自我实现的本领,自信勇毅担当民族复兴接班人。

4 实践理路:忧患意识如何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代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哪些环节融入,关系融入的实践成效。表4列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四个方面,是样本选项中的高频选项,从实践理路上看,国家安全教育、党史学习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备忧患意识要素融入的路径优势,因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推进忧患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得以可能。

表4 忧患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

4.1 忧患意识融入国家安全教育实践

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忧患意识”本质包括了对国家安全的忧患。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9]总体国家安全观,是系统、长远的安全理念和安全战略,涉及国民经济、外交国防、文化民生等方方面面,是党和国家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最高安全遵循和行动指南。对大学生进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是培养具备长远眼光和国际视野的基本前提。在现实中发现问题,结合历史与未来寻找答案,把国家安全战略讲透彻,为大学生系统科学认识国家内政外交国防铺好垫、盖好被。忧患意识以保障和维护人民安全为宗旨,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土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生物安全等方面建构国家安全体系,要在融入教学中有机整合,把逻辑讲清楚,才能使大学生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要以忧患意识培养为底色,在深入开展知识、技能和情感、价值等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大学生争做具有国家安全忧患意识的接班人和开拓者,做到爱国与忧国互相激荡,在心灵深处埋下报国的种子。

4.2 忧患意识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实践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进现实,给现实赋能。加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在学习中感悟百余年的奋斗和拼搏,体会百余年的民族之忧、人民之忧和发展之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使命。忧患意识具有丰富的党史基因,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开端的党的精神谱系,无数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而前赴后继的英雄故事等,都要充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心聚力、固本培元的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党史百余年,是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跌宕起伏的百余年,大学生要学习党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壮丽史诗,吸收党忧国忧民的忧患智慧,不断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和水平。中国共产党勇于挑战艰难险阻和不怕流血牺牲的党性本色是在忧国忧民的历史中淬炼而成的,进入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不能忘记自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青年大学生要在党史学习中赓续民族发展的未来。

4.3 忧患意识融入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实践

培养青年大学生健康身心、健全人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从心理和生理学机理来看,健康身心包括体魄健康和心理健全,特别是在心理上,要能够具备一定的预测能力和抗压能力,而提升预测能力和抗压能力的关键一环是忧患意识培养工作。忧患意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风险与危机判断,对大学生来说,个人层面的忧患焦点主要体现在学业、恋爱和择业上,集体层面的忧患焦点主要体现在家庭观和亲情观上,把握好这两个层面的忧患,忧患意识教育就能做到精准发力、有的放矢。具体来看,在学业和择业上,加强忧患意识教育,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长远眼光,将当前学业和未来择业科学紧密相连;在恋爱观上,加强忧患意识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恋爱观,增强责任意识;在家庭观和亲情观上加强忧患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自身家庭条件,培养担当意识、增强亲情意识。忧患意识教育源于人类自身的忧患天性,这种天性在人类历史的演进中出现了长时间的异化,变成了人的最大忧患是“人”自身,要纠偏这种异化趋势,用正向忧患引导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与合作,进而在内心深处树立平和、理性的心态对待自己和他人。健全的人格,需要高尚的品格作为支撑,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忧患意识需要青年大学生自身不断实现人格的自我净化和升华,在大我、小我和他我的相互激荡中实现自我完善。

4.4 忧患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忧患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特别是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践行“大思政课”理念和要求的重要路径。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延展到实践场域的教学样态,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纽带[10]。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紧跟“大思政课”建设步伐,突出时代的引领性,着眼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继有人这一长远问题。培养大学生忧患意识,要走出书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坚持“大思政课”的建设要求,使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实现忧患意识进学生头脑、见学生行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中,不断挖掘实践教学基地富含的忧患素材,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素养。从具体融合方法来看,要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原则,开展实践教学之前,要充分开展调研,了解哪些实践基地蕴藏培养忧患意识的元素,通过预设问题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通过虚拟仿真中心的声光电效果,使学生切身感受历史现场,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来体悟当下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在青年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埋下忧国忧民的种子,结出报国为民的果实。

5 结 语

忧患意识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大学生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对锚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伟大民族复兴具有战略意义。价值需要方法的支撑,方法需要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实现价值,三个维度辩证统一,共同推进忧患意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大学生要在忧患意识的提升过程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忧国忧民的情怀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

猜你喜欢

忧患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画里有话
哲理漫画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青春1919:心怀忧患、担当奋斗的湖南青年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