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植早熟早籼品种对双季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2024-03-23施贤波金林灿姜洁锋严成其

中国种业 2024年3期
关键词:早籼稻双季稻杂交稻

施贤波 金林灿 姜洁锋 黄 宣 严成其

(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宁波315040)

浙江省的早稻育种水平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相继育成了中迟熟品种中嘉早17、中早39、中早35和早熟品种甬籼15,年推广面积位居全国早稻品种前列[1-2]。甬籼15 在浙江省和江西省区域试验中,全生育期比中早39 短3.9d,比中早35 短3.6d,该品种的育成和推广弥补了浙江省早稻生产上早熟品种的缺乏,为晚稻产量大幅增长创造了极有利条件[3]。

双季稻是提高作物复种指数、挖掘耕地集约化利用潜力的重要种植模式。近年来由于劳动强度大、种植效益低,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的双季稻被改种为单季稻,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4]。当前,长江中下游稻区仍以中迟熟早稻品种为主,存在早稻不适宜直播、成熟期受灾风险大、连作晚稻单产无法提高和季节茬口紧张等突出问题,甬籼15 等早熟早籼稻品种的应用使得这些问题得到较大改善,因此推广面积不断扩大,有利于双季稻种植面积的恢复[5]。而关于早熟早籼稻品种对双季稻生产的贡献研究鲜见报道。为此,本研究以早熟和中熟早籼稻品种分别搭配相同的常规稻和杂交稻连晚品种为材料开展多点大田对比试验,研究种植早熟早籼稻品种对双季产量及效益的贡献,为早熟早籼稻新品种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供试早稻品种为甬籼15(早熟早籼稻,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选育)和对照中早39(中熟早籼稻,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连作晚稻品种为甬优1540(杂交稻,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选育)和浙粳96(常规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选育),4 个品种目前均为浙江省水稻主导品种,其中中早39 和甬优1540 为超级稻品种。

1.2 试验地点和土壤条件试验于2020 年3-12月在浙江省的余姚市、鄞州区、江山市和龙游县等双季稻主栽区进行,并选择具有当地水稻土壤代表性、前茬为冬闲田、肥力水平中等偏上、排灌方便、形状规整、大小合适、肥力均匀的田块作为试验田块。

1.3 试验设计试验设4 组处理,分别为处理A(甬籼15+ 浙 粳96)、处 理B(甬 籼15+ 甬 优1540)、处理C(中早39+浙粳96)、处理D(中早39+甬优1540)。大区对比试验,不设重复,同一田块进行,各处理面积为667m2,处理间筑小田埂划分区块,按当地高产水平进行同一标准管理。机插栽培,插种规格为常规早晚稻25cm×14cm,杂交晚稻25cm×16cm。甬籼15和对照品种中早39同期播种、移栽,早稻成熟期分品种及时实割测产,连晚分期播种并做好各自茬口衔接。

1.4 考查项目与方法试验全程做好各处理生育进程动态记载。每小区定点20 丛,考查茎蘖动态和有效穗数等。在成熟期,根据有效穗数每区取有代表性的5 丛进行考种,考查株高、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最后各处理收割机单收单晒测实产。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10 和DPS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及分析,数据间的多重比较采用LSD 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早稻生育期、产量和效益比较分析由表1 可知,在鄞州和余姚试点甬籼15 分别于7 月19 日和7 月21 日成熟,比同期播种的中早39(CK)分别早3d 和4d;在更南部的江山和龙游试点甬籼15 分别于7 月10 日和7 月12 日成熟,比同期播种的中早39(CK)分别早8d 和6d,早熟优势更加明显;甬籼15 在4 个试验点平均全生育期117.8d,比中早39(CK)短5.2d,该试验结果与甬籼15 多年生产中早熟性表现相一致。

表1 早熟早籼+双季试验早稻生育期比较 (月/日,d)

由表2 可知,早熟早籼+双季试验4 个试点甬籼15 每667m2实割产量为466.4~579.9kg,产量因各地栽培方式、管理水平、土壤气候条件等有一定差别,其中余姚试点甬籼15 产量较中早39(CK)增产0.8%,其他3 个试点甬籼15 较中早39(CK)减产2.0%~3.8%;4 个试点平均产量为520.7kg,较中早39(CK)减产11.0kg,减幅2.1%,差异不显著。甬籼15 每667m2种粮效益平均1614.2 元,较中早39(CK)收益减少34.1 元。可以看出在相同管理下早熟品种甬籼15 较中熟品种中早39 实割产量和种粮效益稍低,但总体均表现丰产稳产。

表2 早熟早籼+双季试验早稻产量及效益比较

2.2 连晚性状、产量和效益比较分析由表3可知,甬优1540 在前茬为甬籼15 时的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比前茬为中早39(CK)时分别增加11.9%、16.6%,表明甬优1540 作连晚时早栽促其穗型显著增大。浙粳96 在前茬为甬籼15 时的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比前茬为中早39(CK)时分别增加22.3%、20.0%,表明浙粳96 作连晚时早栽促其穗型显著增大。从产量来看,早栽的甬优1540 和浙粳96 较迟栽的甬优1540 和浙粳96 产量分别提高12.5%和25.0%,均显著增产。由此可见,前茬为甬籼15 时早栽的连晚品种穗型增大显著,灌浆更充分、粒重更高,更易获得高产。

表3 早熟早籼+双季试验连晚品种农艺经济性状比较

由表4 可知,当甬籼15 后茬种植常规稻浙粳96 时每667m2平均产量达564.7kg,较中早39(CK)后茬种植浙粳96 平均产量高34.8kg,增幅6.6%,收益增加106.5 元。甬籼15 后茬种植杂交稻品种甬优1540 时每667m2平均产量达691.7kg,较中早39(CK)后茬种植甬优1540 平均产量高76.3kg,增幅12.4%,收益增加233.5 元。甬籼15 后茬种植2 个品种各点平均产量较中早39(CK)后茬种植均实现较大增产,增幅7.6%~11.1%。4 个试验点甬籼15 连晚较中早39(CK)连晚每667m2平均增产55.3kg,增幅9.7%,甬籼15 后茬连晚每667m2种粮效益平均1922.3 元,较中早39(CK)后茬连晚收益增加170.0 元,说明种植早熟早籼稻甬籼15 确实能使连作晚稻产量和效益大幅增长。

表4 早熟早籼+双季试验连晚产量及效益比较

2.3 双季产量和效益比较分析由表5 可知,B 处理产量和效益均为最高,分别达1212.4kg/667m2和3730.8 元/667m2,可见甬籼15 搭配甬优1540 超级杂交稻品种双季种植产量和效益更高。4 个试验点甬籼15 双季每667m2平均产量1148.9kg,较中早39(CK)双季产量平均增产44.5kg,增幅4.0%;甬籼15 双季种粮效益平均3536.5 元,较中早39(CK)双季收益增加135.9 元。由此可见,早稻选择种植早熟品种甬籼15,连晚种植常规稻或者杂交稻,均能获得更高的全年产量和更好的效益。

表5 早熟早籼+双季试验产量及效益比较

3 讨论与结论

张崇华等[6]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晚稻产量呈下降趋势(降幅达2.0%~38.1%),温光资源利用率和积温随播期推迟呈下降趋势,且全生育期积温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各地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用生育期适宜的品种,在确保早稻成熟条件下,适时早播晚稻有利于提高产量和温光资源利用率。冯向前等[7]、张玮等[8]研究发现随着播期推迟,品种特征差异从库源协同性差异逐渐演化为库源协同性叠加温光资源配置差异,再演变为后期低温耐性差异,同时相对于籼稻,粳稻拥有较强的播期适应性,在前茬作物收获较晚的情况下,选择籼粳杂交稻品种更具产量保障,而选择最佳播期可使籼粳杂交稻产量最大化。蒋琪等[9]研究发现宁84迟播迟栽情况下有效穗数变少,穗型变小,每穗粒数减少,产量明显下降,在宁波地区宁84 作连作晚稻机插栽培时,为保证产量,最适播期为6 月25 日至7 月5 日,移栽期为7 月15-25 日,秧龄20d 左右。

早稻成熟收割早,意味着连作晚稻可以提早插种,有利于不同生育期的连晚品种的应用,特别是长生育期的超级稻品种作为连晚品种应用;提高连晚机插秧苗素质,能为连晚获取高产打好基础;同时连晚营养生长期的延长,可以促其早分蘖、多分蘖和孕大穗大粒[10-14]。本试验中,连晚甬优1540 和浙粳96 提早移栽均表现出成穗率高、千粒重增加和穗型显著变大,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主要得益于连晚早播其营养生长期温光资源更加充沛[15-16]。但2个品种早播后有效穗数变化不规律的情况仍待进一步研究。甬籼15 后茬的甬优1540 相较浙粳96 增产22.5%,中早39 后茬的甬优1540 相较浙粳96 增产16.1%,可见目前选择甬优1540 等籼粳杂交稻品种相较常规粳稻品种作为连晚品种产量更具保障,而连晚适期早播可使籼粳杂交稻产量最大化。甬籼15 每667m2产量为520.7kg,甬籼15 后茬连晚平均产量为628.2kg,表明晚稻的温光资源利用率高于早稻。因此在浙江种植双季稻时,推荐早稻用7 月中旬成熟的甬籼15、甬籼409 等早熟品种,具有显著早熟优势,且丰产稳产,同时给晚稻提供充足的温光资源保证全年双季稻高产。

试验结果表明,同期播种的甬籼15 成熟期比中早39 早3~8d,甬籼15+双季试验模式每667m2平均产量为1148.9kg,种粮效益为3536.5 元,比中早39+双季试验模式增加稻谷44.5kg、增效135.9 元。由此可知,用早熟早稻适度减产换取晚稻早栽,为连作晚稻提供了较好的生长条件,保证了连作晚稻的高产稳产,获得更高的全年产量和更好的效益,在生产上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同时表明了甬籼15 等早熟早稻品种推广的必要性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必然性。

猜你喜欢

早籼稻双季稻杂交稻
适度增加早籼稻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海南杂交水稻双季稻单产突破1500千克
早籼稻价格弱中趋稳种植效益下行
树脂包膜缓释肥在机插杂交稻上的肥效初探
咨询台 要大力发展双季稻生产
国家发改委公布2014年小麦和早籼稻最低收购价
石门县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高产栽培技术
超级杂交稻广两优1128高产栽培技术
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超级杂交稻抗倒高产肥料运筹技术的数学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