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交替模式下纺织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24-03-22蒲吴霞张毅王蕊冉杨洪红赵业旺钱朝汇

西部皮革 2024年5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育人

蒲吴霞,张毅,王蕊冉,杨洪红,赵业旺 ,钱朝汇

(1.塔里木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2.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0 引言

新疆地区有着丰富的纺织原材料资源,就如何提高本地资源转换率,不断强化纺织全产业链的发展,其中加强纺织品设计专业人才资源的培育是一个重要方向。随着近年来纺织下游产业不断向西部地区迁移,尤其是南疆地区,完善行业产业链已是重要发展趋势,目前在南疆地区投资建厂的纺织企业逐渐偏向家用纺织品、纺织面料、后端产业链的发展,行业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人才的支撑,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力的高素质人才链的支撑,比如培育能够熟悉新疆纺织品相关技艺并能够长期从事该项工作,在本岗位上不断创新,为南疆纺织品尤其是特色纺织品注入行动力的人才。其次新疆纺织品设计市场潜力巨大,但开设纺织品设计专业的中高职院校在全疆范围内不多,就新疆地区包括我院仅有2 所,纺织品设计专业人才缺口较大。本文通过探索构建“艺工融合·工学交替”的模式完善纺织品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如促进学生坚持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等。因此培育纺织品设计专业区域性人才发展对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

1 目前纺织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 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存在局限性

目前开设课程仅局限于对传统知识的讲授,在强调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对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的教学目标认识比较宽泛,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职业技能强化不够突出,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技能衔接不够紧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未做到突出设计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偏重理论设计,不够注重实际应用操作,部分课程教学也仅仅讲授课程理论,因此使得学生对于今后掌握核心职业素养及专业技能比较模糊。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中逐渐失去专业自信心,学习动力不足,专业认同感下降,对加强学生行业认同感未能提升,因此探索建“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创新意识”三位一体的“艺工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纺织品设计专业“工程+设计”的特点,一是将艺术与工程技术相融合,打破传统的纺织人才培养模式,与艺术学科相关知识交叉渗透,二是围绕突出“教、产、学、赛”相结合“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通过校、政、企联合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形成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立足地方经济产业需求的区域性人才,发展可持续性“工程+设计+艺术”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1.2 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动力不足

产教融合是促进校企双方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但是,由于客观原因的存在,纺织行业要维护既定生产模式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企业要维护自身的生产效益,同时对产教融合与自身企业发展的作用认识原因,导致对于纺织行业人才培养方面缺乏研究的动力,因此产教融合相深度融合相对迟缓,加上企业推进产教融合的动力相对不足,很难有效参与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人才的培养。企业参与人才共育的过程性不够全面,也无法达到校企协同长效育人成效。另外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需学校投入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时间也十分有限,对促进校企合作研究等方面的精力投入就十分有限,因此要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双方都要共同为人才培养助力。

2 艺工融合育人机制的意义

艺工融合育人是帮助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提升职业技能的重要方法,结合艺术理论与工程技术相融合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强化职业技能,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工匠精神,在课内、课外实践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全面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行业发展,提高他们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艺工融合的培育理念下强化校企合作实践平台,注重校企协调实践育人功效对帮助理论人才向实践技能人才型转化有强大的支撑作用。通过艺工融合创新育人体系的完善,不断向实践思政育人改革,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渗透理论知识,在强调“知识”够用的同时加强职业实践技能的实际应用,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具备较强的职业素质,能够根据社会市场需求解决现实问题。深化校企合作对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生德育品质的提升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并为活跃地方经济提供了人才支撑。所以,对建立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精准对接岗位进行研究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也是当前职业人才培育与岗位实践相贴合的重要课题[2]。

3 人才培养路径策略选择

3.1 以实践为引领,共铸育人强基

“听”:指导学生在学校课堂、校内实训基地学习,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看”:带领学生在企业参加认知实习,了解企业生产模式以及民族服饰文化;“做”: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实践课程训练活动,实践课程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此引导学生真正了解领悟到非遗技能与新技术相结合,同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文化交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激励更多学生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交融,以此号召更多有学识、有志愿、有特长的青年大学生关注边疆行业发展,尤其是对边疆非遗特色纺织品的关注,引导更多的纺织学子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3.2 依托课程艺工融合,培育人才岗位衔接

为了更好地促进专业人才培育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推动地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首先人才培育课程的制定,应当依据地方区域人才需求的特点和企业职业岗位的需要来实施明确的定位。艺工融合视域下,结合课程涵盖职业技能特点,融合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组建专业教师团队共同研讨,将课程艺术特点与岗位工程技术实践相结合,将有效的方式融入课程设计中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艺术设计与职业岗位实际技能相嵌入的内容,构建纺织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相融合的教学资源。从丰富的纺织特色织物的模拟制作到绚丽的服饰织造文化的思政案例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文化自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播放纺织创新智能化生产的视频,既弘扬纺织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介绍纺织工业在大国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并在构建思政育人体系的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强化“艺工融合,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使学生不仅在理论课程中有思政,更要充分挖掘认知实习、技能实训等实践课程当中的实践思政育人元素,培养职业素养和知识岗位技能过硬的技能技术人才[3]。

3.3 校企联合共建,助力人才培养

校内实训基地以企业岗位真实工作任务为引领,结合实训课程,模拟“学中做、做中学”,构建“工学结合”特色课程思政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密切对接企业专家技师,将企业工匠、劳模、一线专家技师引进校园,与班级学生进行结对,采用“分组式”+“一对多”的企业导师负责培养制。“一对多”是指一个项目工种的专家技师带领多个学生进行该模块技能任务的学习,直到该组学生实践评价通过,换到下一个项目模块。该过程中学校教师全程配合,共同促进协同创新育人机制的发展[4]。在实习、实训课程中也要注意实践思政育人的融入,营造崇尚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校园大思政环境,将学生个人职业综合素养的提升、职业发展与我国当下纺织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校企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实践模块实施路径如图1 所示。

图1 政校企社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实践模块实施路径

3.4 多方协作推进产教融合机制建设

政府首先要做到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积极帮助学校和企业搭建产教融合沟通平台,加强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学校教育的融合,为学校、企业、社会提供相关咨询和建议。其次要结合企业、行业发展多方联合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学校人才培养、企业人才就业、社会人才需求营造良好的产教融合交流平台,推进产教融合机制建设。构建“课证融通”体系,企业派送专业师傅到学校参与学生技能实训类课程,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是“课证融合”的重要支撑,教学采用以项目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接企业岗位工作,促进技能模块知识与企业岗位生产实践的对接,强化专业“1+X”职业技能等级技能的鉴定。学校应鼓励教师与企业技术研发人员进行技术交流,提高教师研究成果向技术转化,从而促进产业升级。政府、学校、企业要积极参与搭建纺织服装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使人才培养链与产业人才需求链之间有效衔接,强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从而实现人才链、产业链的高效配置。教师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将所学技能与社会发展相联系,构建“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创新意识”三位一体“政校企社”多方协作的创新育人机制,为区域发展培养更多复合型的纺织人才[5]。

4 结语

在“艺工融合,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机制下,结合区域行业发展定位与地方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区域经济发展与专业人才培育的紧密衔接。通过人才岗位对接课程、职业技能与能力素质、深化工学交替,提高学生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专业技能。从育人方法、艺工融合技能、深化服务区域产业等方面,完善地方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机制,使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衔接得更加贴合,为地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的人才资源,促使专业人才培养能更好地为区域产业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