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4-03-17耿海霞

大众标准化 2024年3期
关键词:队伍辅导员职业

耿海霞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是一种基因、血脉和传统,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强大精神力量,发挥着凝聚人心、激发动力、延续文明的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其队伍水平关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成效,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文化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应有之义和时代要求。目前学术界对辅导员职业文化建设的关注不够,相关研究成果较少,而相关实践探索较为分散、未成体系,因此加强辅导员职业文化建设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高校辅导员职业文化的内涵与作用

1.1 高校辅导员职业文化的内涵

职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劳动者为了更好地坚定职业理想、实现价值追求、提高工作效能,在丰富的实践中不断积淀形成的价值理念、制度规范、精神基因和行为表现。辅导员职业文化是广大高校辅导员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独特的行业文化,是辅导员群体思想境界、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辅导员职业文化形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也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凝聚辅导员队伍向心力、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和自尊心、强化辅导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激发辅导员队伍的活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高校辅导员职业文化的作用

(1)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站位,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辅导员职业文化最鲜明的特性就是政治性,这是由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角色决定的。虽然在几十年的辅导员职业发展过程中,辅导员的职业称谓、工作职责、角色定位发生过变化,但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职责始终未变。强调并坚持辅导员职业文化的政治性特征,有助于时时刻刻提醒辅导员,其作为思想政治辅导员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发挥导向性和凝聚力作用,助力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离不开职业文化的助推作用。职业文化能够激发辅导员的内在动力,凝聚辅导员的向心力,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专职辅导员数量增加,辅导员整体职业能力也有所提升,然后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职业定位不清晰、专业化程度不够高、专家化及高级职称辅导员稀缺,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文化建设来解决。通过构建“政治强、情怀深、素质优、敢担当、促进步、共成长”的辅导员职业文化,帮助辅导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塑造思维方式,规范职业行为,同时发挥粘合剂的作用,促进辅导员群体内部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和职业忠诚度,从而极大地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

(3)促进个体成长,助力辅导员实现自我价值。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次需要,作为大学生人生导师的辅导员,非常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同样也十分重视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他们渴望通过自身努力和付出,锻炼能力,施展才华,获得价值感、成就感,从而实现个人职业理想。职业文化对辅导员个人成长具有很强的教育、引导作用。在良好的职业文化熏陶与驱动下,辅导员能够掌握职业标准,明确工作要求,明晰自我定位,并在组织文化的帮助下,激发潜能,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通过持续的积累,辅导员还能够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方面有所收获,从而满足自身自我实现的需要。

2 辅导员职业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2.1 高校重视不够,制度保障缺失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经受到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重视,在解决辅导员人员配备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然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够高、队伍流动性大、人员结构不合理,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等,很多显性的问题亟待解决,诸如辅导员职业文化建设之类的隐性需求便被搁置了。另外由于辅导员职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落实部署,久久为功,短时间内成效难以显现,因此难以得到高校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支持。高校对辅导员队伍职业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对辅导员职业文化缺乏总结与凝练,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举措,辅导员的职业文化自信亟待提升。

2.2 理论研究较少,相关支撑不足

通过文献搜索发现,关于辅导员职业文化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少,研究方向较为分散,未成体系。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搜索辅导员职业文化,只能搜索到125篇相关文献。关于辅导员职业文化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08年,学者申小蓉研究了高校辅导员的团队文化建设。已有研究集中在对辅导员职业文化概念解析、建设意义以及加强辅导员文化建设路径上,研究范围较为狭窄,研究成果质量参差不一,高水平研究文献较为缺乏。

2.3 实践提炼不够,尚为探索阶段

高校辅导员职业文化的呈现需要借助一定的实践载体,如在环境方面,需要类似于“辅导员之家”“辅导员成长驿站”、辅导员风采展示区之类的固定交流、学习场所;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需要凝练出鲜明的辅导员队伍口号、标志物、宣传语等;在制度保障方面,需要对辅导员职业行为准则、晋升制度、培训制度等加以完善与落实。目前高校通常是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来开展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对职业文化建设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职业环境、职业精神、制度保障方面都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3 新时代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高校辅导员职业文化可以分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等五个层面,从这五个层面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有助于将辅导员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化于物、固化于制、深化于校,强化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从而为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3.1 精神文化层面

辅导员的精神文化指的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职业理念、职业态度、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是辅导员职业文化的灵魂。辅导员精神文化中最鲜明的特点是政治素质过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拥护党的领导,永葆政治本色。辅导员精神文化还包括敬业爱生的职业精神、献身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这些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辅导员潜心教书育人的源动力。加强辅导员精神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研究,凝练出辅导员精神文化内涵。辅导员职业中蕴含着爱国爱党爱生、敬业奉献、吃苦耐劳等丰富的精神品质,应当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对这些精神品质进行进一步挖掘和凝练,总结出辅导员的精神特质。二是要加强辅导员精神文化载体建设,例如借助教育部发布的《辅导员誓词》,制定在学工例会、辅导员培训等场合宣誓制度,拍摄《辅导员之歌》宣传视频,唱出辅导员心声,创办辅导员工作研究相关刊物,增强辅导员归属感和凝聚力。三是选树辅导员榜样、典型,加强辅导员榜样引领作用。通过选树辅导员教学之星、科研之星、管理之星、服务之星等,加强精神激励,使广大辅导员明确个人奋斗的方向,通过向榜样学习,不断激励自己成长进步,激发队伍活力和创造力。

3.2 行为文化层面

行为文化是辅导员职业文化的外在显现,体现了辅导员的个人修养、人格魅力、行为习惯和群体形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辅导员作为人民教师的一员,其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对广大学子有着示范引领作用。塑造辅导员职业形象,规范辅导员职业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求辅导员模范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切实做到爱国守法、敬业爱生、廉洁自律、公平诚信、作风正派,坚决抵制有损辅导员职业形象和荣誉的行为。高校应在辅导员招聘、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职务晋升等各个环节,突出师德师风考核,对师德失范行为进行“一票否决”。二是要搭建平台展示辅导员的职业形象,使辅导员的良好形象深入人心。高校可以通过辅导员风采展示、优秀辅导员事迹报告会、辅导员素质能力比赛等方式展现辅导员的精神风貌、品德修养、专业能力和外在形象。

3.3 物质文化层面

物质文化是辅导员职业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办公场地、工作平台和活动载体等。辅导员物质文化发挥着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辅导员物质文化建设。一是建设好办公场所,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辅导员办公室、学生谈心谈话室、党员活动室等必要的办公场所要配备到位,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建设辅导员阅览室、名辅导员工作室、辅导员之家等活动场所,在环境营造上要体现辅导员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和职业需求。二是搭建辅导员发展交流平台,如利用好辅导员之家、名辅导员工作室、辅导员论坛,提供经费支持,加强培训指导,促进辅导员加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创新创业指导等方面的研究与交流,提升专业素养。搭建开放式学术交流、特色科研平台,鼓励辅导员通过申报课题、发表论文、参加学术论坛等方式弥补科研能力薄弱的短板。三是提供辅导员成果展示平台,如借助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指导比赛,展示辅导员的业务水平,通过辅导员校报、辅导员风采展示晚会等方式,呈现辅导员工作的优秀案例,发挥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3.4 制度文化层面

制度是组织内所有成员都必须遵守的办事法则和行为准则,辅导员制度文化是规范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范条例、行为规范的总和,是高校辅导员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十分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如《普通高等学校普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标准和要求。各高校也制定了相应的高校工作制度,如教学管理制度、年终考核制度、职称评聘制度、职工培训制度等,细化到辅导员岗位上,还有具体的辅导员日常管理制度、工作台账制度、心理约谈制度、评奖评优制度等,这些制度直接规范了辅导员的职业行为,对加强辅导员职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然而也应看到,在实践层面,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工作制度尚不健全,比如缺乏针对辅导员岗位的考核评价体系,一些具体工作制度存在标准不明、操作困难的问题。探索制定符合校情、标准明晰、可评价、能量化的各项工作制度,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难题。

3.5 组织文化层面

组织文化是组织的灵魂,是推动组织发展的根本动力。组织文化可以帮助辅导员解决观念、感情、情绪、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加强辅导员组织文化建设,有助于强化辅导员的职业认知,培育职业精神,提升职业能力,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辅导员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一方面,高校要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党委、人事、学工、安保各部门达成共识,创造条件配齐配强辅导员队伍,在经费保障、培养培训、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高校应提升辅导员地位,加强与辅导员情感联结,关心辅导员工作和生活,解决好辅导员急难愁盼的问题。辅导员在高校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落后于人,职业自卑心理在广大辅导员中普遍存在,高校应要发挥组织文化的感召力,肯定辅导员的工作付出,激起辅导员的情感反应,实现情感共鸣。切实帮助辅导员解决发展短板,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树立职业权威,增强职业影响力和成就感。

4 结语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发挥职业文化的凝聚人心、引导示范作用,以职业文化建设推动辅导员整体队伍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高校应关注辅导员职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痛点、难点,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五个层面构建辅导员职业文化建设实践路径,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

猜你喜欢

队伍辅导员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职业写作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