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物借展在县级博物馆层面的实践

2024-03-16刘莉郭延君

东方收藏 2024年1期

刘莉 郭延君

摘要: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印记的重要载体,在文旅融合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聊城市东昌府区博物馆采用文物借展方式而成功举办的展览为例,从构建文物数字库平台、推动博物馆帮扶带机制等方面,探索打破区域、级别、属性限制,实现文物资源共享,带动、带活闲置文物资源,促进各级博物馆均衡发展,推动县级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文物借展;文物活化利用;文物数字库;县级博物馆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何借助丰富的文物资源吸引更多民众的目光,打造并进一步提升当地文旅品牌,以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已成为当前各地政府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打破地域限制,县级博物馆采用文物借展方式成功举办展览

博物馆作为一座城市文化印记的重要载体,是游客快速准确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主要窗口。北京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等全国“网红”博物馆便是依靠令世人惊叹的文物资源、充满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新举措等,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博物馆热”,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文旅市场。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的是,部分地方博物馆虽拥有自身特色的陈展资源,但因缺乏自带流量的精品文物资源,因而在全国文旅市场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不足。

为破解这一难题,聊城市在2022年提出推进“文旅兴市”,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大战略,整合提升、创新利用文旅资源,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文旅名城。聊城市东昌府区政府也于2022年建立了多个校地合作项目,和聊城驻地四所高校在人才培养、文旅餐饮、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与交流。因此,2023年在山东省市区各级部门的协调下,并在湖北省天门市博物馆的支持下,东昌府区博物馆与湖北省天门市博物馆签订了文物借展协议,借展国家二级文物“分巡东昌道印”(图1)到东昌府区博物馆举办专题展览。

“分巡东昌道印”与聊城的历史渊源深厚,其为明万历十一年(1583)礼部所造,乃东昌府巡按之印。关于此印的流传过程,《湖广要典》中有相关记载。明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周嘉谟的得意门生张春廷在出任山东东昌府巡按一年后,到武昌办事,特乘船到天门干驿探访恩师周嘉谟的故居。中途遇雷电交加狂风大作,官船被冲翻,张春廷被水手救上岸,而官印却失落湖中。经两天打捞,官印依旧杳无踪迹。不久,张春廷再次赶到天门干驿,在沉湖边建了一座六角亭,取名“失印亭”,并立石碑记载此事。可惜“失印亭”及石碑均毁于1942年。400余年后,这枚官印在天门干驿沉湖畔的“失印亭”遗址附近被村民发现,得以重见天日。2023年,该印以文物借展形式重回“故乡”,再次缔造了一段历史渊源深厚的“双城韵事”。

此次“方寸百年——分巡东昌道印专题展”的陈展设计,由与东昌府区博物馆建立校地合作项目的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和博物馆工作人员共同完成,以这枚出土于湖北省天门市的官印为引,结合聊城当地出土的管军总管府印(图2)、山西等地所出官印,详细介绍了明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官印制度以及分巡东昌道的由来等内容。展览于2023年3月正式开展,馆方充分借助媒体力量,在新华网、新浪网、腾讯网等主流网络媒体和本地自媒体平台积极进行推广宣传。开展之后,吸引了首都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等业务单位,扬州市、宿迁市等地方相关单位,聊城当地大学、中等职业院校、中学等院校师生,以及“聊报小记者”等社会组织和团体前来交流学习。博物馆游客参观量呈倍数增长,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一睹关系两地历史的官印之风采,让两座城市有了文化连接点,间接带动了聊城文旅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江北水城  运河聊城”的城市品牌知名度,更是一次文物活化利用新形式的探索实践。

二、文物借展情况概述

文物借展有利于馆藏文物的资源共享,更能使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有借用馆藏文物举办展览的相关规定,2020年国家文物局下发《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一级文物借展备案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健全文物交流机制。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也鼓励全国各级博物馆打破地域、级别、属性限制,扩大联展巡展借展,提高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展示利用效率。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多家博物館积极响应,通过借展形式推出了“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敦煌莫高窟:中国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和·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之道”“青铜的对话:黄河与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展” “越王时代——吴越楚文物精粹展”“齐鲁瑰宝——山东省精品文物巡回展”“紫禁风华——2018太原·故宫文物展”等多个展览。

通过梳理近年来的文物借展可以发现:一是借展单位以国家级、省级博物馆为主,市县级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相对较少;二是借展方向以从下到上多,从上到下少;三是展览地点多在国家级、省级博物馆;四是尽管有国家相关政策支撑,但是文物借展实践单位较少,部分文物资源仍处于闲置或利用不足的状态。

三、文物借展对文物资源活化共享的启示

(一)构建文物数字库平台,实现文物资源馆际共享

20世纪90年代末,数字博物馆开始引起我国文博界人士的关注,并掀起研究热潮。1997年,南京博物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网上博物馆;2001年,“数字故宫”网站的开通,标志着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博物馆诞生。2016年,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从国家层面来说,已经将文物科技创新、数字化建设纳入未来的发展计划。对此,全国各级文博单位也是积极响应,在博物馆陈展设计上充分运用AR、MR等科技手段,增强观众的沉浸式体验,在文物保护修复方面依托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提高工作效率,部分文博单位还运用文物数字化技术构建起文物三维数字模型档案。截至目前,在互联网能够查询到相关馆藏文物资料的有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等,且对于藏品的介绍较为全面,涵盖了文物的基本情况和出土信息等,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公布的藏品数量较多。市县级博物馆在网站建设和管理方面较为欠缺,有的博物馆甚至没有建设相关网站。此外,部分文博单位内部建立了文物数字库,但是形式杂乱不一,无法实现文博单位之间共享。

平台是文物数字库建立的基礎,除各文博单位依托自身网站平台建立的藏品资料库外,是否可以探索全国性的文博系统内部文物数字库形式,面向国内文博单位。由国家建设全国文物数字库平台,分配账号给各文博单位,规范文物数字库需要录入的文物资料,尽可能地涵盖文物的全面信息,达到分馆管理、全国共享,通过系统就能够准确筛选出与本地有关联或出土于本地的文物资料,这对于地方博物馆掌握更为全面的文物资源,提升地方博物馆陈展水平,加强馆际合作,实现跨区域、跨级别文物共享提供资料参考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推动帮扶带机制,促进各级博物馆均衡发展

省级以上博物馆依托精品文物资源以及高端人才资源优势等,在陈展设计、学术研究、文物创新发展等方面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而市县级博物馆限于精品馆藏文物数量少、博物馆整体学术水平底子薄弱等原因,在陈展设计方面的学术性、创新性不足,凸显的文化属性不全面、不深厚。

帮扶带机制在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教育均衡等领域已经过充分实践,最终成效显著、成果丰厚。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博物馆领域探索一种全新的帮扶带机制,以大馆带小馆、先进馆带落后馆,打破地域、级别、属性限制,通过借展文物、扶助陈展设计等形式,既可以充分挖掘文物潜力,提升地方博物馆的陈展质量,提高地方博物馆的学术水平,利用已有展品流量促进地方博物馆出圈出彩,又能够直接提高大型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展示利用率,带动资源流动,增强文化活力。具体机制的建立可以由国家统筹,各地方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做活文物文章,推动地方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文物借展举办展览,增强区域文化交流互动

新冠疫情期间,各地博物馆推出了丰富多彩的线上展览,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当地的人文魅力。但是线上展览对于地方特色文化的沉浸式和体验性不足,经济带动辐射范围较窄,且以年轻人居多。如今全国各地旅游需求暴增,为化解出行拥挤难题,让当地人足不出城就能领略文化盛宴,文物借展举办展览可以说是一个新思路。通过不同区域之间的文物交流,在吸引人们走进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所在景区、促进消费内循环的同时,也使人们在当地就可以感受和认识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使青少年群体能够接受到课堂以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文化教育,真正促进文化交流融合发展。

(四)发挥地方政府引领作用,打造文物事业新气象

东昌府区博物馆作为县级博物馆,此次能够和湖北省天门市博物馆签订借展协议,完成展览形式设计、宣传推广等工作,离不开聊城市“文旅兴市”的政策背景和东昌府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相关的文案策划也受益于东昌府区校地合作项目的建立。文物借展举办展览需要多个环节的契合,从联系借展单位、文物运输中的安全保障、文物交接的入库管理、文物进入展厅后的安保配置、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等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离不开政府各个部门的协同发力。在前述市县级文物借展案例中都能够看到政府牵线搭桥的身影,可见政府支持对于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各地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制定文物专项发展规划,在政策引导、资金保障、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当地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毅.博物馆数字化赋能与云南智慧博物馆建设浅析[J].文物天地,2023(03):63-65.

[2]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4):123-138.

作者简介:

刘莉(1990—),女,汉族,山东聊城人。大学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博物。

郭延君(1986—),女,汉族,山东聊城人。大学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