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和合”统筹的城市大型公共设施建筑策划
——以广东江门体育中心为例

2024-03-07李荣彬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24年1期
关键词:体育中心公共设施集约

李荣彬,张 波

(1、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广州 510290;2、五邑大学 广东江门 529020)

0 引言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由经济增长导向转换为美好生活导向。高质量发展理念下,如何统筹物质空间环境资源,建设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建筑,是城市低碳集约、绿色发展的进阶课题。

城市大型公共设施,包括体育中心、会展中心或交通枢纽站场等,基于功能特点,体量巨大,集聚了庞大的资源。例如体育中心,容纳球场及运动设施,形成了由多场馆及与之相配套的建筑或场地构成的体育设施集群。由于规模宏大,以及随之而来的标志性特征,大型公共设施往往处于城市空间环境的核心位置,甚至在城市拓展中居于主导地位,肩负“发动机”作用,深刻影响城市的空间环境。围绕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议题,探讨如何兼顾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与高品质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融合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方式迅速发展[1],为协同资源利用提供了有力的协作手段。然而,现实中探讨城市大型公共设施高品质建设,仍旧囿于项目建设过程,以及“用地红线”范围,集中在建筑设计及建设管理范畴,鲜有旨在提升全体市民的获得感、立足城市整体与项目群体的资源统筹层面。本文聚焦资源利用视角,总结地方城市大型公共设施建筑策划实践取得的成效,就是要探讨着实协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策划环节,融合专业边界,高质量设计,创作高效高品质的公共设施建筑。

1 城市大型公共设施资源系统特征及其集约利用困境

城市大型公共设施集聚内外部资源系统,实践中,资源利用具有多向目标,项目建设如何统筹兼顾、“物尽其用”,在集约利用途径上存在专业工作多样化且分散隔离的现实困境。

1.1 城市大型公共设施内外部资源系统

城市大型公共设施占地面积广、功能复杂、空间体量大,同时联结了大量城市功能与环境元素,聚集可开发和可利用的庞大资源,形成多种类型的内外部资源系统,通过城市规划或建筑设计的多样途径进行集约利用,如表1、表2所示。以体育中心为例,组成一般包括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三大件”,根据需要还会增加一些其它场馆,具有功能多、场地广、体量大、人车流量集中的特征,占用和配套了大量城市资源。

表2 城市大型公共设施(体育中心)内部资源系统及其集约利用方式例举Tab.2 The Inside Systematic Environmental Resource of the Public Facilities & Its Intensive Way of Development in Practical Terms

1.2 资源利用低效现象

城市大型公共设施集聚巨量资源,而现实中往往资源利用低效,且给城市空间品质带来负面影响。

以体育中心为例,为突显建筑物标志性,彰显城市形象,同时契合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三馆体量特点,建筑集群倾向于采用“品”字形布局模式,轴线对称,似“封闭巍峨的宫殿”,由此带来使用中不利于运营、效益不佳的诸多问题[2]:①由于人员集散、人流组织、停车等需要大面积场地,场馆孤立,场馆群体远离城市道路和周边建筑,疏离了城市功能,难以在水平和垂直层面整合周边城市空间,资源利用独立于城市系统之外;②功能设计受限于竞技比赛需要,场地设计被孤立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分区,欠缺相互间协调利用的条件;③场馆室内空间尺度大,欠缺系统性策划,难以作其它功能用途使用;④运营管理观念落后,受立项和投资规模影响,较少预设赛后全民健身或商业运营配套,导致场地使用效率低。简言之,庞大投入之下,市民的使用体验乏善可陈,城市环境品质不高,造成极大资源浪费。

1.3 城市大型公共设施资源集约利用困境

如体育中心这类城市大型公共设施,场地广、体量大、场馆多样、功能复杂,与城市关联密切,设施利用需要协同庞大的内外部资源。然而,专业细分下,资源集约利用的途径,却散布于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不同范畴,如表1、表2 所示,难以统筹协调,成为资源集约利用的现实困境。一方面,城市规划偏重空间形态,较少深入研究项目建设的具体问题,一般通过技术指标管控,在宏观层面约束建设项目,对微观层面的引导作用不直接。另一方面,建筑设计只在地块内进行,即使探讨城市空间,由于不能跨越规划红线,也无法与城市规划自下而上进行衔接,难以充分调适大型公共设施与城市空间的有机整体性。而城市设计重点关注建筑群体、空间形态和人文景观设计,对建筑使用功能研究较少,实践中尚不足以很好衔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不能在技术上协调大型公共设施与城市系统的资源利用关系。结果就是,大型公共设施占地庞大,割离城市空间,平日民众不便使用,举办大型活动时人车拥堵,甚至干扰到城市运转。

2 和合思想与资源集约利用建筑策划

理想的大型公共设施资源集约利用,应能充分协调“内”、“外”资源系统,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市民体验效果等多向目标。为更好融合专业边界,协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须强化“和合”统筹思想下的建筑策划工作。

2.1 和合思想

《文心雕龙·声律》注释:“异音相从谓之和”。《韩诗外传·三》有“天施地化,阴阳和合”。“和”承认不同,协调分歧,并将“不同”联合起来,达成和睦一致;“合”是合作、是优势互补,它包含有融合、结合、符合、组合等思想。“和合”即一种协调或互补关系,包含互相切磋、互为消长、互相作用、互相转化之意。

和合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圆融与整全的系统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3]。和合思想的启发在于,首先承认事物“和而不同”,进而通过不同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结、相互作用,协调差异性,“用合其利”,“和实生物”,达成整体目标。

2.2 资源集约利用多向目标

从演进过程看,资源集约利用以高质量建设为依归,包含使用效率、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体验效果等多向目标。

“集约利用”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对农业用地收益的研究,城市化过程中先是发展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念,即增加在土地上的投入,以获得更多土地开发经营产出的方式[4]。在规划建设领域,以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为代表,方格网矩形的城市道路规划、明确的地块性质、机器般的功能配置以及高效率的楼层叠加等土地使用方式,把城市的布局、用地结构纳入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范畴,从而提升功能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益。此后,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到“城市土地优化配置”,资源集约利用寻求在有限的城市土地上容纳更多城市生产和生活的有效途径,“集约”一词同时被加入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标体系。人居环境科学把居住环境由孤立的建筑或城市问题扩展到与生活、居住相关联的所有的层次和尺度上[5],“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等以理想的城市空间应对城市居民的活动需求[6]。“集约利用”逐步发展出指向增进城市生活丰富体验的多向目标。

2.3 和合思想下的资源集约利用建筑策划

“建筑策划工作的实质就是科学地制定设计任务书”[7]。实践中,城市规划制定规划条件,建筑策划研究其对建筑设计的引导与限定,也研究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关涉因素包括建筑空间、功能、形式、形态的共生关系,以及规模性质、设计任务、操作流程等项目建设全过程内容。也就是说,建筑策划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融合互动的环节,其圆融整全的作用方式,与“和合”思想默契相通。

“科学合理的设计任务书是保障当下中国最广泛、最大量的城市与乡村建筑公众利益诉求的核心”[7]。建筑策划统筹大型公共设施“内”、“外”资源系统,不仅仅是“用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更是要达成资源集约利用的多向目标,高品质地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满足生态文明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

3 和合统筹:江门体育中心建筑策划实践

3.1 项目概况

广东省江门市在滨江新区规划建设城市体育中心。项目建设用地面积39.3 ha,设置会展、商业、社区服务功能(包括3万座体育场、8 000座体育馆、2 000座游泳馆、室外网球篮球场,2 050 个标准展位会展中心、20 万m2商业综合体、新区管理中心以及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以DBO(Design& Build& Operation)的方式建设和运营,现已建成投入使用。

体育中心项目通过建筑策划,统筹整合体育场馆、会展中心、文化场所等现有设施,重新构建市级公共设施供给体系,通过资源集约利用,促进高效运营,兼顾达成使用效率、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体验效果等高质量建设的多向目标。

3.2 “和实生物”:城市整体和项目群体的有机协同

江门体育中心的建筑策划,以资源集约利用为抓手,聚焦于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塑造,建筑设计在功能设置、功能组合、建筑形体研究等多个层面与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关联设计,互动优化。

3.2.1 空间布局策划:统筹整体布局与空间形态互动

按滨江新区总体规划,体育中心所在的城市空间形态主要包括城市副中心(体育中心)、功能带(结合水系的生态轴)、慢行系统,以及居住区生活圈公共服务中心网络等要素,如图1 所示。体育中心位处城市南北发展轴与东西生态水景观轴交汇点。建筑策划统筹了整体布局与空间形态,释放体育中心用地中部地块,形成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强化城市生态轴的东西向贯通,形成项目建筑物位处用地南北两端的空间格局。更进一步,体育中心建筑群体策划靠边设置在用地两端,以近距离与周边建筑关联,利于街道空间形成,便于住区居民接近,实现场馆设施日常化使用,避免大型公共设施的“孤岛”现象。

图1 新区组团式用地布局和网络化空间结构Fig.1 The Clustered Land Layout & Networking Spacial Structure of the City New Area

3.2.2 功能设计策划:统筹功能设置与城市整体公共设施供给

功能策划统筹城市整体公共设施供给,整合功能设置,实现高效高质集约利用。

⑴统筹新建旧改,整体提升城市公共设施供给水平。项目策划新建会展中心,联动调整既有的城市会展设施,扩大规模、升级改造城市的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四馆”,如图2所示。

图2 项目“四馆整合”城市公共设施规模扩大情况Fig.2 The Main Public Facilities of the City Enlarged by the Integration Planning (m2)

⑵创新“平赛展结合”功能设置,适应非赛事使用的多样化需求。建筑物集中设置在用地两端,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与会展中心的主体功能建筑两两组合,体育馆兼作展览空间,展览空间兼作赛时体育馆热身场地,同时两者也是全民健身场地。

⑶增进场馆服务设施配套的社会化供给。结合周边地块规划,项目用地内增加大型商业综合体,完善城市商业服务配套,进一步适应非赛事使用的多样化需求。

⑷植入服务社区的配套设施。如设置公交首末站,利用场馆冗余空间引入超市、菜市场,满足周边市民出行和购物需求,通过提供服务,强化场地设施的日常化使用。

⑸项目用地中部的公共空间纳入城市新区中央水系用地,集景观、水上航模、游船调度功能于一体,并兼作预留发展用地。

3.2.3 概念方案设计:统筹空间品质和宜居环境营建

高质量建设多向目标下,空间布局和功能设计策划的过程,同时也是统筹空间资源和宜居环境营建的过程,是通过建筑策划研究,合理定量、定边、定界、定性,协同城市规划科学制定规划条件的过程。

德国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是一个成功案例[8],项目策划与城市公园一体化完成,消除边界,减低了大型公共设施超大规模、超大尺度建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压迫感,增进了体育中心使用效果。公园连结并拉近体育中心、住区和其他的城市设施,吸引市民日常使用,同时兼做场馆集散峰值的扩展场地,灵活共享公交、停车场库等交通设施,提高城市系统的运作韧性。

实践中,江门体育中心概念方案如图3所示,项目用地南部是场馆与住区公共中心、创意产业区组合;北部是体育馆、会展中心复合商业综合体,衔接城市商业服务业设施,构建区域商务中心;中部则纳入城市新区中央水系的公共开放空间。

图3 江门体育中心概念方案Fig.3 The Conception Proposal of Jiangmen Sports Center

此外,方案更提出街区化的设计概念,反向对城市规划制定规划条件提出具体要求,为项目建设融合周边道路,乃至片区建筑的形态设计和功能安排提供了整合设计的上位依据。

3.2.4 城市规划调整协同:统筹规划管控和建筑设计创新

概念方案“用设计做规划“[9],较直观反映出需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整体协同的技术问题,通过进一步策划研究,自下而上为规划调整协同提供技术支撑依据,同时帮助辨析“刚性”或“弹性”的规划管控要素。

规划调整协同的目标是优化规划成果和技术传导,以突破“用地红线”范围制约,为建筑设计预留创作空间。实践中,基于概念方案,江门体育中心建筑策划研究范围由地块红线内扩展到周边控规单元地块的项目建设,产生出从总规、控规到规划条件的协同建议,夯实了优化规划条件的依据,更为有力地指导了建筑设计任务书的制定及设计创作。例如:协调实现了“街区化”所需周边用地性质及布局;保证了中部“留白”用地设置不小于100 亩水面,以统筹海绵城市、蓄洪排涝、水上航模、未来游船调度等水资源多功能利用;明确了场地竖向标高,以利用场地高差,减少土方、降低造价、方便使用,配合建筑组合屋面平台打造第二“地面”,确保增进场所使用体验。

基于资源“和合”统筹理念,经由建筑策划工作,优化规划条件,着实协同规划管控和建筑设计,建筑创作成果科学理性,建成效果可控[10],保障了高品质项目的建设落地,如图4所示。

图4 江门体育中心建成效果Fig.4 Construction Effect of Jiangmen Sports Center

3.3 “用合其利”:江门体育中心建筑策划的增益借鉴

建筑策划协同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运用资源整合、功能复合和空间叠合利用,解决大型公共设施的规模、功能、形态、交通等系统性问题,促使建筑群体与城市整体融合,助推建筑设计最优化、创造性地利用资源,丰富使用体验,增益建成效益。

3.3.1 功能设置融合兼用

一方面,利于形成多层次立体室外活动空间,集约用地。另一方面,体育场馆之间组合,共用公共配套服务用房,有效减少配套用房的建筑面积,降低建设及维护成本,方便综合使用和商业运营。引入会展、文化、商业综合体等建筑结合场馆建设,互相兼用适用空间、使用功能,既提高利用率又节省投入,还能放大使用效应。

3.3.2 建设用地复合利用

配套场馆的入口广场、停车场等场地整合布置,有利提升配套能力和进行社会化服务,有利统筹优化街道空间。绿化用地集中与分散结合,大片的场地成为开放使用的公共空间或公园,与城市融为一体,消除使用界限,避免“荒漠化”。沿道路用地安排兼容商业及服务业功能建筑,形成街区氛围。

3.3.3 功能和交通设施协同使用

统筹体育中心内及周边建筑使用功能,配套互补。邻近安排酒店、办公公寓等公共建筑,满足赛时组织管理、接待等服务需要。加强道路交通组织设计,强化道路应急使用,科学安排和组织体育中心内外的停车设施,实现一体化使用。

3.3.4 空间资源渗透借用

通过设置视线廊道,配合场馆建筑布局及形态设计,整合广场、绿地、停车场,形成网络化公共使用空间,连通场馆与周边的城市建筑、自然人文要素之间流线视线,构建通透的多样化开敞空间,体现“城”与“自然”和谐融合,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塑造独具地域特色的城市形象。借助空间渗透调控建筑高度,统筹地块容积率设计,科学提高土地开发强度。

4 结语

城市大型公共设施集聚庞大资源,无论增量建设抑或存量提质,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城市发展背景下,实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已具备日臻完善的技术协同手段,但也更为迫切地需要弥合专业边界,精细化统筹资源利用。江门体育中心项目强化建筑策划,针对城市大型公共设施内外部资源系统特点,“和合”统筹,协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通过资源整合、功能复合和空间叠合等方式,探索实现城市物质空间环境资源利用多向目标下的“和实生物”、“用合其利”,增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体验效果,促进设计质量和建筑品质提升,满足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猜你喜欢

体育中心公共设施集约
城市公共设施中的交互设计应用探究
公共设施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某体育中心VIP接待区谐波治理实例分析与探讨
深圳湾体育中心
周浦体育中心篮球馆照明设计
韩国城市公共设施中的现代“兴文化”体现
牢筑节约集约“高压线” 严守国土资源“生命线”——玉环县成功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体育中心赛后利用新思路研究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
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下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赔偿——从“吃人的下水道”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