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现存基础和可行路径研究

2024-03-06贾静杰王春华

决策咨询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质战略性新兴产业

贾静杰 王春华

引言

在黑龙江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针对这一概念,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新质生产力理念的提出进一步解答了新时代下为什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怎样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创新驱动发展这一发展命题。新理念催生新方向,新方向引领新发展,面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一新的时代课题,作为中国战略大后方的四川如何进一步作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未来产业布局为先导,顺势而行,乘势而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四川力量成为关键命题。

一、新质生产力对四川意味着什么?

明晰“新质生产力”的意义和作用之关键是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基本要义。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跨越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着力点渐已发生深刻变化,以“传统生产力”的概念评价和衡量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已有不适,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生产力已成时代所需。与传统生产力过于依赖投资规模扩大、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不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基础上的创新驱动[2],其基本形成路径是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应用为主要着力点,以科技创新作为生产力发展关键驱动力,推动产业升级进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新型生产力,其本质是基于科技创新驱动社会发展产生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和,应用范畴主要包括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元宇宙等未来产业。简言之,新质生产力之“新”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能力,之“质”的落脚点在于高质量发展,核心推动力在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在科技创新上升为国家核心战略进而成为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当下,“开辟新领域进而塑造新动能”借助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创新”已难实现,必须由“传统”转“新兴”,借助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发展新变革,进而推动新型生产力的发展和新型创新格局的形成。由此观之,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已然成为四川科技创新当下发展和未来布局关键抓手,成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转换的重要推力,而这一要求及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现实角色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密切相关,紧密相连。

在2023 年6 月通过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突出创新驱动引领,持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未来产业加速孵化,以科技创新为关键抓手推动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这一决定的通过是四川继2021 年通过《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决定》之后又一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的省委决定。新型工业化中的“新”与传统工业化不同,其关键特征便是科技创新驱动下的产业变革,即创新型驱动,这一特征与新质生产力中的“新”同出一辙[3]。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进程正处在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的交织期,中国要提升关键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引领力必须加强关键核心科技和未来产业策源地的构建,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的自主力,走以科技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之路[4]。作为科技大省的四川,在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道路过程中有先天优势和较强基础,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是这一过程中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以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推进四川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具有四川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四川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关键路径(如图1 所示)。换言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四川力量是服从国家发展战略和推动自身创新发展的关键接口。

图1 四川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路径

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四川基础

(一)渐已完善的政策支撑网络

科技创新政策是引导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和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进而加快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实力的关键要素[5]。2018 年以来,四川以省政府和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的关于以科技创新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为抓手,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政策措施类文件多达18 部,文件涉及产业发展、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科技奖励、企业培育等诸多领域。2018 年以来,四川以省委全会名义出台各项“决定”共计11 部,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的“决定”共计5 部(不包括2020 年“十四五”规划),近乎每年都有相关“决定”的出台(见表1)。在省委省政府政策制度制定基础上,各省级部门积极行动,主动作为,结合自身职责职能密集发布如《四川省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 年)》《科技创新支撑服务“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实施方案(2023—2027 年)》等相关实施方案,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更为精准明确的政策支撑,并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从省委“决定”到省政府“意见”再到各省级职能部门“实施方案”,四川省多举措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初步构建起基于省级层面政策布局的科技创新支撑三维立体网络,对进一步推动四川相关产业发展和相关工作的开展具有全局性和引导性作用。

表1 四川省委全会提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内容

政策制定的主动性和完善程度对相关制度建设和发展体系健全具有关键的引导性。省委省政府以政策制定为基础,不断发布具有全局性和引领性的决定,连续发布相关有力政策和措施,构建不断完善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网络,积极凝聚社会层面创新发展驱动力和向心力,营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和社会氛围,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夯实制度基础。

(二)渐已扎实的技术创新基础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要素融入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之中从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6],而实现上述路径的原始驱动力在于关键核心技术的变革。近年来,四川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一系列显著成绩。作为全国唯一的颠覆性技术国家级专业赛事平台,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在技术创新、技术培育和技术转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22 年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中,四川省4 项项目获得大赛最高奖(优胜项目奖),4 个项目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先进材料、量子计算和生物医药等相关领域,侧面反映四川省在这三个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方面雄厚的技术基础和创新引领力(见表2)。

表2 2022 年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四川获奖项目)

为进一步推进激发原始创新活力、增强原始创新动力、提高原始创新实力,近年来四川全力布局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建设,推进国家级实验室的发展和壮大,夯实原始创新的底部基础,为打牢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基础铺石开路。2022 年,西部第一家国家实验室正式挂牌设立,打破了自构建国家实验室体系以来西部无国家实验室的历史,这一标志性事件表明又一国家重大科技力量开始布局四川、立足四川、发展四川,为四川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创造打牢基底。此外,为进一步提高四川原始创新能力、引领产业升级和社会全面发展,四川省围绕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生态环境等三大优势领域积极布局和打造天府实验室,以作为国家实验室和对标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目前,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均已揭牌,并基本进入实体化运行阶段,预计到2027 年,四川将建成7 家天府实验室,以更加完善的运行机制推动全省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三)渐已夯实的人才资源基础

作为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资源和中坚力量,科研人员的层次和其创新工作投入程度是确保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前提和保障,区域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更是直接关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效能[7]。近年来,四川省聚焦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目标,借助制度支持、资金保障、项目扶持等方式全面提升四川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当前,四川全省人才总量已经突破“千万”大关,人才数量位居西部第一,仅从引进博士人才数量看,2021 年博士人才引进数量达到3 万余人,占当年R&D 人员总数达到9.66%。2017~2021 年间,四川省引进博士人才数量逐年增加,引进博士人才数占当年R&D 人员总数显著提升,高层次基础人才规模持续扩大,为提高高等级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夯实人才力量和提供智力支撑(参见图2、图3)。

图2 各学历R&D 人员数量占总数比重

图3 各类型研究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占全员比重

作为区域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四川大力推动尖端人才引育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四川持续引进两院院士和国(境)外高层次人才进川入川,在川两院院士数量和国家人才计划入选人数大幅度增长,仅在川两院院士已有62 人,位居中国西部第一,入选国家人才计划的总人数已经达到792 人,尖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优势显著。为加快汇聚海外英才,四川从项目支持、资金支持和生活保障等多方面发力,加大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目前,在川工作的A 类外籍高层次人才数量已经破千人,总数达到1010 人,仅2022 年,四川依托实施项目集聚来川工作外国人才600 余人,不断丰富人才队伍,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注入新活力。四川人才工作的量质提升为四川加快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高全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进而为新质生产力提升夯实人才基础。

(四)渐已高效的成果转化基础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支撑能力和产业链优化升级的关键一环,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一步[8]。为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其产业升级支撑力和推动力,四川在体制机制改革、转化平台建设等方面持续多维发力,形成良好的成果转化效果。在制度建设方面,四川省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率先探索“先确权后转化”机制,灵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化运作力度,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在四川大学等4 家国家试点单位已带动企业投资近112 亿元。在平台建设方面,四川推动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建设,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已聚集各类创新服务平台49 个,形成覆盖新药研发和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四川省科技厅出台《四川省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建设方案》,加快建设中试平台,着力提升包括重大原创成果的概念验证在内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速度。

为充分发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建设的示范作用,四川省加快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仅德阳便成功研制8 万吨模锻压机、“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等一批“国之重器”,近三年成果转化收益突破50 亿元。此外,四川充分发挥“央字头”单位的创新资源优势,启动在川高校院所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聚源兴川”行动,筛选一批最具先进技术、最快推广见效的成果转化项目,打造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引领工程。2022 年支持首批聚源兴川项目27 个,预计将带动产值超过120 亿元。逐步完善灵活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不断推进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为四川以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充足活力良好制度氛围,为推进以创新驱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四川力量打下坚实基础。

三、推进四川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四个着力点

(一)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前提和关键在于科技创新,特别是关键核心领域技术攻关能力的提升。四川应充分发挥高校资源多、咨询机构足等先天优势,持续加大开展包括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和未来产业技术的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力度,增强战略研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决策支撑作用。持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研发投入,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研发强度,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技术创新的资源投入和合理的资源倾斜。充分发挥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相关科研计划作用,以政策扶持、项目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有基础研究能力的企事业单位积极探索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服务战略、面向市场、遵循规律的重大需求和场景驱动的技术创新,着力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解决相关领域和有关技术的基础性问题。以国家项目支撑等方式积极向上争取国家支持,帮扶符合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条件的企业积极主动申报国家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出台省级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项目,鼓励符合条件企业积极参与申报,发挥好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开放合作、资源整合、互利共赢为目标,逐步健全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开放式创新网络,实施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国家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为前沿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充足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有条件的地方组建第二批天府实验室,推进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整。充分发挥成渝协同创新工作机制,以西部科学城建设为主要抓手,逐步探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打造等路径,构建“基础科研—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链条协同创新体系。

(二)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推进四川特色新型工业化建设,加快四川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基于此,四川应着力融通创新链产业链,实施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重大科技示范工程,推进实施“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双轮驱动行动。持续深入开展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支持政企等多主体参与在内的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步伐,逐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鼓励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区等创新服务平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建设,以应用场景构建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加快相关成果产业化落地。坚持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创新发展规律为基本原则,积极布局建设一批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中试平台,推动相关科技成果积极有效走向市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瓶颈”。加快推进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专利导航工程,利用专利信息资源优化创新要素布局,提升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和知识产权服务发展效率,突出专利资源利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运行决策过程中的引导力。积极推动企事业单位主导和参与国家级和国际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标准规范制定,建设知识产权联盟。鼓励支持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工程,以新模式、新业态塑造产业应用新场景、打造产业发展新机遇、构建市场发展新需求,以“场景构建+产业发展+市场消费”全链条发展模式。

(三)着力强化企业梯队培育

高量级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是融通技术创新、企业发展、产业转型的关键通道,是推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核心基础[9],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步。为进一步打牢四川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创新基础,创造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条件,四川应围绕包括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在内的四川优势产业,持续推进实施创新型企业主体培育“三大行动”,进一步发展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构建起“强领军、强主干、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以关键技术创新、科技项目支撑、专项资金支持等方式,提高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水平,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为深度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助力开路。以牵头或参与省重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建设等方式参与到源头创新过程中,提高企业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夯实四川创新链前段基础。支持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前沿领域,提升自主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能力,壮大头部企业综合实力,以期培育出一批具有引领性、标志性、创造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本土“链主”企业。面向产业创新能力达标的企业,以需求导向为目标,以“公平赛马”为基本机制,持续用活用好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揭榜挂帅”和“赛马”制度,对符合要求的技术、产品和企业予以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搭建符合技术创新规律、产业发展需求和市场需求的企业遴选机制,挖掘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的高技术、高成长、高价值企业,搭建企业资源库。

(四)着力构建创新型人才引育体系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第一动力在创新,核心资源是创新型人才。为进一步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四川要加大创新型人才引育力度,着力构建创新型人才引育体系。持续深入实施相关人才计划,加大相关人才引进力度,持续推动引进符合条件和发展需求的杰出人才量质齐升。加大天府创新领军人才项目、天府创业领军人才项目、天府工匠项目、天府科技菁英项目等项目扶持力度和强度,以项目引领为主路径吸引、培养一批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团队,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夯实资源基础。借助专项基金设立、专项资金筹划等方式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入川落川,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果壮大青年科技人才储备规模。合理推动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等重大人才计划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倾斜,助力实施经纬人才计划,为加快构建四川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人才队伍建立人才资源库。持续优化和完善外籍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人才管理制度,在坚持引好留好用好服务好原则的同时,提高外籍“高精尖缺”特别是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评价支持力度,适时探索建立离岸联合创新中心,助力海外人才资源库“扩容提质”。加快实施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产教融合策略,着力推动高校与企业双向合作,开展符合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工作,助力产业发展制造业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关键人才持续培养机制,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较强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稳定人才资源基础。

猜你喜欢

新质战略性新兴产业
寻找新质生产力
新华社评论员: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