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有“星辰”,心怀“山海”

2024-03-02程立海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上海卷星辰作文题

程立海

命题趋向

1.培根铸魂,引领精神成长

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期,也正处于融入社会生活的关键阶段,因而,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积极乐观的理想信念。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以“故事的力量”为中心话题,引导考生思考“故事”这一载体中蕴含着的事实、形象、情感、道理,以及讲好故事的重要意义。其命题意图在于“增强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培根铸魂,引领精神成长”。

2.启智增慧,倡导真情实感

高考作文题契合考生的心智发展、思考兴趣和思维特点,引导考生将感性所悟与理性所思有机结合,将人文艺术与自然科学密切关联,充分凸显考生的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让每个考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近几年各地高考作文命题来看,所涉范围非常广泛,诸如青春的价值、劳动光荣、学习之道、抱负与使命、青年择业和校园生活、社会写真、家庭亲情、人生感悟、世事评说、热点聚焦、心灵独白等无所不包。考生写作的选择面极广,真正做到了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人可记、有理可讲、有情可抒。

3.稳中求深,考查思辨能力

综观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基本都保持了开放性、思辨性等特点。如2021年全国卷的“可为与有为”,北京卷的“论生逢其时”;2023年上海卷的“探索陌生世界与好奇心”等。命题贴近考生的生活,体现出对考生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可以发现,高考作文命题既有对写作内容、对象、路径的进一步开拓,又能够引导考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探究、说理,展现考生的积累、看法与主张,彰显语文学科对于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4.落实课标,彰显核心素养

近两年,高考作文题以新课标为命题依据,贴近考生学习、生活实际,“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以此来考查考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和写作能力。如2022年上海卷的“时间的沉淀与事物的价值”,全国乙卷的“跨越,再跨越”,天津卷的“人间烟火气”;2023年全国乙卷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新高考Ⅰ卷的“故事的力量”,上海卷的“探索陌生世界与好奇心”等,都在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高擎思想大旗,培根铸魂;厚植家国情怀,增强自信;弘扬劳动精神,育人育心;高度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时代、人与自然的重大命题。有的是直接对考生心灵、思想、价值、目标的叩问,有的是引导、激励考生感悟人生、审视社会,都带有鲜明的求真向善、明理悟道、立德树人的导向。

5.守正创新,教学评相一致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的形式、风格等基本保持稳定,具有连续性,同时,又有所突破和创新,不仅“创新命题形式,减少机械刷题”,还与教材内容紧密关联。如2021年全国卷有关“劳动”的作文题,就与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主题相呼应;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题对移用、化用、独创的考查,就与必修下册第七单元“不朽的红楼”相对接;2023年上海卷的“探索陌生世界与好奇心”这一思辨性作文题,就与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探索与创新”以及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无缝对接,体现出教学评相一致的特点。

应对策略

1.越过审题关

(1)自拟题目,要有匠心。考生在日常的作文拟题时,要有“我早就想写这个题目了”的激情,自己有丰厚的素材可用,可信手拈来,能驾轻就熟。同时,所拟题目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生活的主旋律相关联。(2)补全文题,要能欢心。所谓“欢心”,是指对补全的题目自己很有把握,并且心满意足、欢心得意。对于需要补全文题的命题,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的“选择·创造·未来”,考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这类文题,命题者往往会给出备选的字、词、短语供考生选择,这同时也起到了一个提示作用,告诉考生既可以从中选择,也可以独辟蹊径。如针对“选择·创造·未来”这个题目,考生就要补出主语“我们”“我”或“他们”“他”等,只有这样,写作的对象、范围才有边界与限定,才有利于选材、立意和行文。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中,要使用好“让你参与命题”的特权,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最有话可写、最有情可抒的人或事行文,这样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来。(3)对主题与材料作文,要有慧心。这里的“慧心”,是指考生对主题与所给材料要有自己独特的慧眼和独到的思考。主题作文与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语+主题+要求”构成,其中的材料引出话题,“提示语”对审题、立意的范围作出限制,“主题”则是审题立意的核心,“要求”是引起考生写作时注意的事项。对于这类作文题,考生写作的范围宽泛、表达灵活、立意自由,但也不能脱离所给主题与材料信马由缰,否则,就会偏题、跑题。

2.越过选材、立意关

(1)独特选材。考生平时就要储满作文材料的“源头活水”,在考场上方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①平中出新。有的考生常常抱怨生活简单,尽是一些凡人琐事,其实这是因为缺乏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能力,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寻宝揽胜。那么,怎么用独特的眼光去发掘和积累大量鲜活的生活素材呢?考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人、事、物,做到先“占有”,再“创新”,平中生奇。②裁剪迁移。高考作文题大多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的再现,考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已经有过“零距离”的接触,只要能够恰当、有效地裁剪与迁移,连缀成文,不失为一种“捷径”。不仅如此,对于作文的题目、开头、结尾、结构等,考生都可稍加改动、组合,迁移到考场作文中。(2)新颖立意。“文章最忌随人后”,标新立异是作文的生命,是吸引阅卷者眼球的制胜法宝。在看到文题后,考生先不要急于下笔,而要针对文题,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构思谋篇,对于平平无奇的立意要善于舍弃,尽量采用发散思维,逆向思考问题,发出独到见解。

3.越过情感、思想关

(1)真情实感。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写作时,关键要做到:再现真实——自己经历的生活;体悟真实——从日常现象中悟出生活的哲理,而不是“镜像式”的写真;汇集真实——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写一个人,往往他的嘴在北京,衣服在南京,帽子在西安,只要符合人物的真实,可以“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创造真实——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升华,使真实附着上“迷人色彩”。(2)思想健康。这里的“思想”,是指作文的观点和表达的倾向、情调。“思想健康”要求作文观点正确、全面,情调积极、高雅,对读者有教育、启迪、鼓舞、鞭策作用,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进而体现出正向的意义和价值。

4.越过发展等级关

高考作文评分有“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关。“发展等级”要求作文立意、内容深刻;表达手段丰富、灵活;语言有文采,用词生动,句式灵活,有意蕴;构思有创新,材料新鲜,见解独到,有个性。要做到这些,考生必须以小见大、主题鲜明、选材典型、写法出新。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关键在于平时大量的训练和丰富的积累,才能飞跃“发展等级”这一关。

另外,对于开头的精彩、结尾的悠长、过渡的自然、细节的生動、修辞的恰当、语言的洗练、中心的鲜明、结构的完整、条理的清晰、段落的划分、卷面的整洁等,考生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如能做到以上几方面,考生堪称眼有“星辰”,心怀“山海”,在考场上就能够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猜你喜欢

上海卷星辰作文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重要的转折”导写——2020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评析
以梦为船,奔赴星辰大海
散乱星辰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示例
秦朝选用啬夫的到底是谁?——2015年高考上海卷第4题商榷
小星辰
上海卷中的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 Awareness Among ESL Teac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