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名酒的红色记忆(上)

2024-02-29申斯春

铁军 2024年3期
关键词:双沟彭雪枫军长

申斯春

诗当为国吟,酒酣斩楼兰。在现代中国革命史上有一段光辉历史足以让江苏名酒引以为豪,那是为将士走上前线英勇杀敌的壮行酒,那是冲破封锁线与敌占区交换物资的经济酒,那是缺医少药的恶劣环境下给伤病员疗伤的救命酒。江苏名酒,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演绎了一个个精彩的红色故事。

高沟,是江苏名酒“今世缘”的故乡。明代以前,高沟还处在一片硕湖之中,后因黄河夺淮入海,才逐渐由海涂泽国变成巨野平川。洪武三年(1370)的某一天,从苏州来了一位姓高的人家在此拓荒,才有了袅袅炊烟和“高家沟”之谓。

到了清代中叶,这里人烟逐渐稠密,已有8家酿酒槽坊,始设高沟镇,归沭阳县管辖。晚清沭阳籍著名女剧作家、诗人、画家刘古香曾为高沟天泉槽坊题了一副楹联:“天既有星,槽滴珍珠红艳;泉还名郡,坊开琥珀香浓。”1915年,高沟裕源槽坊所产的曲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红日》作者吴强就出生在高沟,并在槽坊当过学徒,1938年参加了新四军。

就在吴强参加新四军这一年,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高度关注广大的包括苏北在内的华中地区,要求新四军渡江北上,八路军分兵南下,在苏北形成铁拳。到了1940年1月,八路军总部指示黄克诚以三四四旅和冀鲁豫支队等部队组成八路军第二纵队,准备随时南下增援新四军,开辟新的根据地。4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又进一步指示:我八路军有抽调足够力量南下华中增援新四军,打退反动派进攻,消灭投降反共势力,建立新的伟大抗日根据地之任务。此根据地以淮河以北、淮南铁路以东、长江以北、渤海以西为范围。兵力总数共须4万至5万人,方能完成此紧急伟大任务。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克诚率领1万多人,由太行山根据地出发,冲破敌人重重封锁,到达皖东北的新兴集与彭雪枫部会师。是年8月,黄克诚派出的八路军东进第一支队在司令员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的率领下进驻高沟,从此高沟酒与八路军、新四军结下不解之缘。9月8日,第一支队奉命南下增援陈毅、粟裕部队,到达盐河西岸,准备翌日东渡盐河,但因日军进犯高沟杨口,不得已又火速返回,在高沟杨口与进犯之日伪军展开激战,保卫战进行到9月17日才取得胜利,歼灭日伪军110余人,狠狠打击了日伪军的锐气,八路军军威大振,人民群众备受鼓舞,献上高沟酒和高沟捆蹄等下酒菜迎接凯旋的子弟兵。

10月10日,休整后的第一支队继续南下,在盐城东台的白驹镇与新四军北上先头部队胜利会师,完成了打通华北华中联系的通道和打开苏北抗战局面的任务,粉碎了国民党妄图把我军阻隔在黄河以北的阴谋。多年后,黄克诚在回忆录里深情地回忆道:“会见时候,陈毅特地从位于海安的司令部乘汽船沿串场河北上,到盐城慰问南下的八路军指战员,我从东沟赶到盐城。这是我与陈毅分手8年之后的首次重逢,相见之下分外亲热。”陈毅与众多老战友们久别重逢,即兴赋诗:

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

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这次会师,少不了用高沟酒助兴。有陈毅诗作为证:

美酒香飘云天外,南征北战壮我行。

我军痛饮高沟酒,定叫中华属人民。

1942年,高沟复入敌手。1944年,在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皖南事变后八路军南下主力改为新四军三师)、淮海军分区四支队支队长钟伟的指挥下,发起了旨在重新占领高沟和杨口两个大集镇的“高杨战役”。经过16天浴血奋战,歼敌2500余人,拔掉两颗大钉子,打通了淮海与盐阜两个根据地的交通线。

高杨战役胜利后,新四军三师积极推进大生产运动,驻守在高沟镇的涟水县委,筹集了500元党费,兴办了金庄槽坊,当年生产白酒40吨,成为重要的贸易物资,这也是后来的高沟大曲、今世缘酒业的重要源头。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前,雙沟镇就有四大槽坊生产大曲酒远销四方,一片繁荣景象。1938年5月28日,日军对双沟狂轰滥炸,槽坊均遭重创。幸赖八路军主力三四三旅南下,先是苏鲁豫支队的胡炳云大队较早挺进皖东北,进占双沟,逐渐恢复了几大槽坊生产。

这时生产的高度酒,可是我军的救命酒。因为敌人的封锁,根据地缺衣少药,酒就成了替代品,一般人很少能喝上几口。但是,有一个人可以例外,当时的师长黄克诚特批大队长胡炳云可以喝酒。和许世友一样,胡炳云喝了酒打仗更猛,每次听说鬼子来了,胡炳云不管喝得多醉,拿起枪就能上战场,而且枪法还奇准,枪枪毙命。当年在红二师四团强攻腊子口天险的战斗中,胡炳云挑选了十几个不怕死的战士,大口闷了几口酒,就挥舞着大刀吼叫着冲入敌阵,喝酒后的胡炳云就像战神附体,砍杀了无数敌人,连两条大腿受了伤都不知道。

到1941年,在中原局的领导下,创建了淮北根据地,其中双沟镇是重要的一块,距离中原局领导机关所在地盱眙只有几十公里。当时的中原局和后来的华中局领导刘少奇、饶漱石,新四军军长陈毅、四师师长彭雪枫、三师师长黄克诚等人经常到双沟活动,高兴时就喝上几杯酒。

淮北抗日根据地处于日军占据的徐州、蚌埠、淮阴三大军事重镇之间,敌伪顽始终封锁包围着抗日根据地,贺氏槽坊在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包围封锁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人们尊称槽坊掌柜吴氏为“贺老太太”。“贺老太太”在抗日战争前把千亩粮田捐给公益事业,每年春荒在家门口建灶煮米粥供穷人吃,家中特备常用之药,以解他人之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贺老太太”把全家带入了革命队伍,还冒着生命危险护送新四军指战员,使其转危为安,把全德槽坊办成“抗日饭店”。她利用在江南的经销网点,暗中传递情报,为新四军和根据地采购军需药品。开办淮上客栈,暗中建成新四军将士往来落脚点。槽坊“人管酒饭,马管草料”,与子弟兵鱼水情深,留下了许多动人故事。

安徽省作协原主席陈登科的散文《双沟随想》,回忆了与双沟酒厂结缘的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陈登科跟随部队当年在洪泽湖打游击时,双沟既是淮河边上繁华的古镇,也是他们的藏身之所。因为双沟在淮河边上,从洪泽湖上来,只十来里路就可到达。如果敌人向皖东北地区“扫荡”,他们便坐上小小的木船,渡过淮河,进入嘉山地界;若是敌人在淮南地区有大的军事行动,他们脚一抬又跨到淮北,能打则打,不能打便下了洪泽湖。

尤其是到了冬天,到了双沟镇,镇上有涌源、全德、广盛3家槽坊,在槽坊里宿营,不但宽敞、暖和,还可以洗澡。特别对生疥疮的人来说,那真是福音。住进槽坊,有的是水缸,舀上半缸热水,脱得光光,往缸里一躺,霎时全身止痒,也不知道有多舒服。3天一洗,再擦点硫磺膏,身上的疥疮便呈现出枯死色。要是能在槽坊住上十天半月,疥疮就全好了。因此,部队又把槽坊的水,看作是治疗疥疮的灵丹妙药。当然双沟大曲也是大家都喜爱的了。当时的“全德槽坊”是双沟比较大的一家,槽坊老板是位参议员,住在他家里,不但有酒喝,临走时,还可以自己动手舀上一水壶,带着走。因此他们都称老板是双沟最开明的士绅。

1943年4月20日,陈毅、彭雪枫、邓子恢、范长江等,在泗南县县长张太冲的陪同下,由大王庄出发前往大柳巷,此行双沟镇是必经之地。双沟贺全德槽坊的经理贺子谋当选淮北苏皖边区参议会参议员、泗南县驻会参议员。彭雪枫想,既然从那里路过,当请陈军长顺便到双沟贺全德槽坊看看,以陈军长的威名和影响,必将有利于促进贺子谋对抗日更加积极支持,何乐而不为?机会不能错过。陈毅赞同彭雪枫的想法,愿意结识一下这位槽坊业主。因战争环境,考虑到安全问题,出发时陈毅换上便服,穿的是长衫,戴着礼帽,一副商人模样。

陈毅一行到了槽坊受到热情接待,入席时贺子谋首先请彭雪枫师长坐首席,彭师长笑而不坐。张太冲知道贺经理不认识陈毅军长,便出来解围:“这是我们新四军军长,赫赫有名的陈毅军长。”贺子谋大吃一惊,赶忙上前拉着陈军长的手说:“你就是陈毅将军!真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睹丰采,真乃三生有幸。莫怪鄙人有眼不识泰山,请多包涵,请多包涵!”说完便拉陈军长入首席。彭师长趁机打趣:“贺先生可不能以貌取人呐!”“哪里,哪里,陈军长能光临寒舍,我想都不敢想啊!”贺子谋连忙回答。陈军长用地道的四川话风趣地说:“哪里哟,贺先生做得对嘛,彭师长是这里的司令,是大官嘛,当然应该坐首席哟!我是沾了彭师长的光!”几句话,逗得大家乐不可支。陈毅军长品尝了一口双沟酒后,连声赞叹:“好酒,好酒,不愧天下第一流!”自此,“不愧天下第一流”的名言,成了双沟酒的金字招牌。

陈毅还与邓子恢、彭雪枫、范长江、张太冲到距离双沟不远的大柳巷试马春游,中午在郊外席地野餐,边饮双沟大曲酒,边议战绩和抗战形势,即兴写下了《大柳巷春游》的著名诗篇:

大柳巷春游

淮水中分柳巷洲,平沙绿野柳丝抽。

春郊试马优游甚,难得浮生似白鸥。

为惜春残共举杯,番番风雨苦相催。

人间好景随时在,满眼梨花锦作堆。

十里长淮步月迟,阑珊灯火启情思。

旧歌不厌人含笑,抗战新声更展眉。

1979年,陈毅的长子,共青团中央书记陈昊苏到江苏,特地来到双沟酒厂瞻仰先辈遗迹,参观双沟大曲的生产情况,品尝了双沟名酒,不禁吟咏父亲写的《大柳巷春游》诗篇,又挥毫写下了《长相思》一首赠双沟酒厂:“古泗州,醉猿州,特液酿成淮水头,浓香品质优。争上游,再上游,不愧中华第一流,举世赞双沟。”

新四军军长陈毅当年在全德槽坊客栈住过的房子,现今保存完好,已改造为陈毅故居陈列馆,列为双沟酒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后人瞻仰。

汤沟酿酒历史源远流长,清代著名剧作家《长生殿》作者洪昇,北上拜访《桃花扇》作者孔尚任,途经汤沟镇,饮了汤沟酒后,挥毫写下“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10个大字。从此,汤沟镇各家酒坊的酒都称之为汤沟酒。1915年,汤沟大曲荣获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银奖,声名鹊起。1924年,国民政府将“玉生糟坊”更名为“义源永记酒厂”,从此汤沟酒业成为民族工业的重要一员。

1940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一支日军由北向南经过汤沟古镇,民兵袭击了行进中的日军。日军恼羞成怒,疯狂报复,派出一队日军“扫荡”汤沟镇,将棉花缠在扫帚上,浇上豆油,点燃棉花,挨门挨户放起火来。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大火烧红半边天,汤沟镇大小糟坊,有的被焚毁,有的遭到抢劫。在这场大火中,幸存下来的义源水记酒厂成为敌我争夺的战略资源。为了掌握和控制这个重要的酒业资源,中共党组织在汤沟创立了地下党支部,驻地在邻近汤沟酒厂的连五村,坚持了8年之久,史称“红旗不倒连五村”。

与此同时,在新四军三师的领导和支持下,当地党组织发展抗日武装队伍,汤沟、连五、厉荡等地相继产生了民众抗日自卫组织。1938年春“汤沟乡民众抗日武装自卫队”成立,汤曙红任队长,在党的领导下,酒乡有了自己的人民抗日武装,形成了千余条枪的规模。

1942年11月以后,汤沟一带由第一中心县委领导。灌东工委、灌东办事处成立后,淮海区党委要求采取精干隐蔽、积蓄力量的方针,坚守沿海前哨阵地,以便在反攻阶段取得经济、军事资源支持。为此,党组织加紧了对汤沟槽坊的工作,保障汤沟酒厂发展。即使日本侵略者“扫荡”占领汤沟时,汤溝酒业仍能作为对敌经济斗争的堡垒,发挥重要支持作用。

(责任编辑徐良文)

猜你喜欢

双沟彭雪枫军长
红军军长——伍中豪
双沟酒业
苏酒集团双沟品牌发展峰会举行
子弹
朱德军长来宁化
双沟4H-SiC MESFET优化结构的解析模型及性能
百变丐王
双沟球轴承外圈冷辗扩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一部颇具特色的将领传——《彭雪枫传》评介
彭雪枫智斗韩德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