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无定式

2024-02-29木乔

VOGUE服饰与美容 2024年3期
关键词:大码尺码身材

木乔

近几年,以大码体型为代表的非标准身材在时尚行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这样的多元之美开始被人们欣赏的同时,要达到彻底被接纳的局面,有赖于思维方式的转变,这无疑需要更长时间——直到有一天,尺码只是被用来描述衣服的大小,与个人的自信和情绪完全脱离。这也是至今,大码身材仍值得讨论的原因。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审美风潮,各时代的代表超模赋予不断变化的美以具象化的诠释:60年代,Tvxtiggy的精灵短发和短至膝盖之上的A字迷你裙开创了摩登女性的标志造型:在全球文化开放的70年代,商业广告和杂志中不断涌现非白人面孔,成为时尚行业多元化进程的标志性时段;80年代,Jane Fonda掀起有氧运动潮流,阳光笑容和健美身材被纳入审美标准。Cindy Grawford、Christy Turlington、LindaEvangelista、Naomi Carnpbell、Claudia Schiffer等90年代超模创造的巨大社会影响力成就了这一职业的高光时刻:到90年代后半段,Kate Moss通过病态式的颓废气质掀起以纤瘦为美的审美高潮;干禧年前后,GiseleBundchen则用健康的体态塑造更加自信开放的审美观。

而近几年,审美标准正在被不断挑战甚至打破。自我意识的觉醒为身体自爱运动(Body-Positive Movernent)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骄傲地展示自己更丰满、更有曲线、更真實的身材。在更为多元包容的氛围里,0-2码的模特不再是T台和商业广告唯一的选择,8~10码乃至12码以上的中大码模特,开始在各个平台展现站在过往刻板审美对立面的美。

大码模特Tess Holliday于2013年通过在社交媒体发起#EffYourBeautyStandards(抛开你的审美标准)运动,鼓励大家抛弃刻板审美标准接纳自己的身体,她自己就从未符合传统审美标准,却通过强大的影响力收获了模特合约,把大码模特的尺码上限从18码提升到24码;Ashley Graham则把“对任何尺寸的接纳”带入主流审美,成为第一位登上《体育画报》泳装特刊封面的16码模特,并在2017年作为首位大码模特登上美国版VOGUE封面:Precious Lee则让体型多元化和种族多元化这两个话题同时获得大量关注,作为第一位登上美国版VOGUE的黑人大码模特,她也把大码模特的展示从平面拍摄带到了T台,让各种尺码的体型在高级时装展现中有了一席之地。

除了大码模特们的努力,社交媒体对大码文化和审美多元化发展的助力也不可小觑。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通过比对大码模特和主流直码模特(straight size,指0-4码)的体型指标和社交媒体表现,以使人们深入理解大码文化的发展现状。研究人员把159位大码模特和上榜福布斯收入排名前10位的主流直码模特的身材尺寸和社交媒体表现做了对比,数据显示:尽管大码模特的BMI值(bodyrnass index,身体质量指数,用体重除以身高平方得出)比主流直码模特大,但其平均腰臀比为0.74,与主流模特的平均腰臀比0.71非常相近,这表明腰臀比是各类体型共通的审美要素之一,而大码模特则因为更显眼的身体曲线俘获更多关注。但是,对腰臀比的追求也为大码人群带来了新的桎梏:很多品牌在挑选大码模特时,仍喜欢有标准沙漏型身材、腰臀比理想的模特,但这样的体形并不能代表真实的大码身材——当大码身材的女孩在网上挑选衣物时,腹部平坦、有完美沙漏腰臀比的12码模特的展示并不具备说服力。

在社交媒体表现方面,收入最高的前10位主流直码模特平均粉丝数为3800万,大码模特的平均粉丝数为380万,仅是前者的十分之一。然而,粉丝数量上的巨大差距没有影响大码模特们的社交话语权。细化到每篇推送的平均点赞数、平均评论数,大码模特和主流直码模特并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大码趋势在社交媒体上已经拥有精准且稳定的受众,新的审美方式正在被重塑。

大码身材越来越被重视,大码时尚相关产业也被带动起来蓬勃发展。据最新数据统计,2023年全球大码女装市场价值估计为2505亿美元,未来十年将以4%左右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扩张,最终在2033年形成估值约为3500亿的庞大市场。

过去几十年,很少有设计师和时装品牌生产出适合所有身材尺寸的服装,也几乎没有专门面向大码顾客的时装品牌。诚然,当今的时尚行业也还远没有实现彻底的身材平等与包容,但时装品牌们都想在庞大的大码市场分得蛋糕,而赢得消费者认证的“多元包容徽章”是分到蛋糕的重要前提。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品牌用实际行动支持大家拥抱自己的多元之美。2011年成立的Eckhaus Latta,因为大胆的材料运用和设计吸引了一批狂热的追随者,品牌在广告和秀场中常邀请各种体型、各种肤色和种族的非专业模特演绎他们的设计:大码模特身穿薄透丝绸面料的内衣骄傲地展现身体曲线,怀孕的艺术家好友穿着恰巧露出腹部的淡紫色连衣裙走上T台,为每一位因孕育新生而导致身材变化的女性喝彩。

由中国设计师李浩冉与瞿思颖在2016年共同创立的无性别服装品牌Private Policy,致力于诠释品牌诞生地纽约的多元和包容。2022年纽约时装周上,Private Policy邀请大码模特穿着网格细节和白鸽图像构成的连衣裙走秀,以支持各种身材和肤色人群的穿衣自由。爱尔兰设计师Sinead O' Dwyer创立的同名品牌将自己和她所爱的人与身体的斗争融入到设计中,用色彩鲜艳的可穿戴硅胶歌颂女性习惯于隐藏起来的身体部位:有拜拜肉的手臂、宽厚的背、有赘肉的小腹,都成为了服装的一部分,这些自然真实的身体状态在伦敦时装周大放异彩,为所有身材的美丽而欢呼。

T台之外,各种身材的人群在日常穿衣需求上也有了更多选择。Tanya Taylor和J.Crew推出了最大尺码为24码的定制化通勤套装和系列单品;Rixo因精致手绘印花出名的连衣裙和Reforrnation美丽复古的长裙都有了20-24码的版本,是度假、出席婚礼或派对的好选项;GoodAmerican最大码为26码的牛仔单品、Universal Standard性感舒适的胸衣也可以照顾到各种身材在基础穿搭上的需求。

也许这让消费者在被满足的同时感到困惑:既然品牌可以做到满足各类身材顾客的穿着需求,为什么在过去很长时间内,总是面向大码顾客销售毫无设计感的、像用大块布料遮盖身体的衣服呢?

除了过往的审美尚未形成现今这般多元包容的情形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与工业化历史相关。工业革命前,人们大多通过量身定制(Made-to-Measure)来定做合身的衣物: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化、广告业、销售渠道的发展,服装成为可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为了方便大批量生产,服装业在欧洲首次拥有了统一的标准尺码。

统一标准意味着无法满足所有身材的穿衣需求。从衣服的生产源头设计师说起,时装学院的学生们通常只習惯用标准尺码的4或6码人台设计和剪裁服装,但不同面料和针织方式在2码和20码身材上的合身效果会有所不同,可学校通常不会引导学生们花更多时间去学习如何在不改变款式的情况下将样衣尺寸变成更小或更大的尺寸;到制衣工厂环节,工厂也更加不会增加改装成本来生产合身的大码服装;最后到零售端,库存是最核心的问题,而扩大某一品类的库存会让商家面临较大风险。所以,全尺码服装的批量生产在过去几十年始终未得到健康发展。

此外,“虚荣尺码”带来的困惑也仍然存在。品牌利用大家对大码的偏见,故意把衣服的尺码标记成比实际尺码偏小的数字,让消费者因为自己穿上了“更小的”尺码而感到开心,从而提升购买意愿。不难发现,尺码已经成为一件非常情绪化的事情。好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品牌推出了大码款式,也出现了很多像Dia&CO的大码服饰专门品牌。期待尺码最终成为单纯的数字,与情绪与自我认知完全脱离开来。

社交媒体出现前,主流媒体负责推动趋势的传播,时尚杂志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整合各时代审美标准的重要责任。在以短视频和碎片化信息为主的眼下,时尚杂志也通过各种形式不断促进多元审美的发展,为更加真实的身体和面孔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2021年,VOGUE宣布“NewBeginning(新篇章)”作为全球各个版本VOGUE的九月刊共同的主题,在这一主题下,我们启动了新面孔招募活动,通过更多元包容的视角发掘能与时代贴合的新人模特。眼下,新面孔招募活动已走过三年,我们发掘并培养了多位极具辨识度的时尚新面孔,其中不乏很多出色的“大码女孩”,她们的自爱与自信令人印象深刻。

邱昶作为大码模特参与了我们2023年九月刊“新面孔”的专题拍摄,她聊道:“在工作的时候,‘大码模特’的称呼是为了方便品牌方寻找适合的模特,但生活中我不喜欢被贴上‘大码女孩’的标签,因为从来没有‘小码女孩’这个称呼。标签化的描述会给自己带来太多限制。”邱昶享受自己的独特性,这几年的工作经历也让她感觉到时尚的包容度越来越高,“在我合作过的品牌秀场后台,大码模特的身影不断增多”。邱昶认为,时尚并不是五官漂亮、身材姣好的年轻人的专属,任何长相、身材、年龄的人在时尚面前都该被公平对待。

曾参与我们公开试镜的另一位大码模特小宇,对“大码女孩”这个称呼也有不同的见解:“在我看来,大码仅仅表示需要选择大尺码的衣服而已。人有高矮胖瘦,肤色也有很多种,就是因为每个人都不同,审美标准可以永恒变化,不然世界太无聊了。”小宇为自己的身体感到骄傲,却也受限于在买衣服时没有大码的问题。“起初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现在只会觉得这些没有做大码的品牌,平白失去了我这样一位会把他们的衣服穿得很好看、很有特点的顾客。”邱昶和小宇也分别是国内大码时尚领域内的意见领袖,她们通过在社交媒体不断分享时尚穿搭和身体自爱观点,影响着更多人勇敢地抛弃外界凝视,全身心接纳自己。

对各种身材的包容并不是只局限在时尚领域的话题,它影响整个社会的基本态度,也与每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自尊密切相关。过去十年,大码身材在时尚行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欣赏各种体型和尺寸之美。但彻底的包容需要思维方式的转变,这无疑需要更长时间。只有思维方式的转变,才能把对大码身材的审美枷锁打破,才会让品牌制作成衣的流程从底层得到更新,形成更成熟的工业化生产;才会让尺码只用来描述衣服大小,与自信和情绪完全脱离——这也是至今,大码身材仍值得讨论的原因。

猜你喜欢

大码尺码身材
大码模特:谁说美的标准就是白幼瘦?
魔镜市场情报案例分析:“大码女装”缘何撑起百亿市场?
Implicit Attribute Recognition of Online Clothing Reviews Based on Bidirectional Gated Recurrent Unit-Conditional Random Fields
郑人买履
小身材 大艺术
胖了30斤后,我当上了大码模特
“大码主播”凭胖赚钱
“枣核形身材”是怎么形成的
购物口语大会串
快把她们遮肉显瘦的攻略交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