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的咏兰诗

2024-02-28田旭中

文史杂志 2024年2期
关键词:古人

田旭中

摘 要:兰花淡雅高洁的气质很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标准,自古以来深受文人喜爱,并成为寄意达情的物种之一,由此创作出大量咏兰诗。通过这些诗作,我们领略到前贤立身高洁的品德情怀与独立不阿的人格精神。

关键词:古人;咏兰;寄怀

兰花是中国人喜爱的十大名花之一,有“花中君子”的美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兰花通常指的是“中国兰”,也就是分布在中国的兰属植物中的若干种地生兰,如春兰、惠兰(蕙兰/夏兰)、建兰、墨兰和寒兰等。它们与花大色艳的热带兰花大不相同,没有醒目的艳态,没有硕大的花、叶,却具有质朴文静、淡雅高洁的气质,很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标准。其又因多生于幽谷之中,且香气清幽,故称“幽兰”。

中国人对兰花情有独钟,历来把它当作高洁、典雅的象征,赋予兰花的花语为:淡泊、高雅、美好、高洁、贤德。春秋时的孔子就借山中的兰花比喻自己的节操和命运:“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转见蔡邕《琴操·猗兰操》)孔子到处奔波,一生穷困不得志。他的学生问老师这是什么原因,孔子说:“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这是在鼓励学生坚持操守。孔子又说:“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同上)他说自己的气节与兰花的芳香一样长存,自己的心和兰花一样忠贞不移。在孔子的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他的不少学生表现出高尚气节,如他的得意门生颜回,不仅极有学问,志向也高洁。《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一生更是酷爱兰花。在他的传世名篇《离骚》和《九歌》中,曾多次赞誉兰花。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等等。孔子通过咏兰,抒发自己高洁的情操和不同流俗的志向。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不仅钟情菊花,也喜爱兰花。他在《饮酒》十七中写道:“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咏兰》诗中写道:“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首诗以春兰和秋桂为比喻,表达了兰花高洁、谦逊的品质。诗中的“林栖者”意指隐士,他们喜欢闻风而动,与兰花相遇,而兰花并不求美人折。这是在表达兰花不求虚名、谦逊、内敛的品质。这首诗以兰花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仙李白曾在《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一诗中赞美兰花:“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松兰相因依,萧艾徒丰茸。”这里的“萧艾”常用来比喻不肖的人,例如《楚辞·离骚》中就有“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的句子,表明艾蒿和萧艾在古代文学中也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在李白眼中,长得再丰茂的萧艾在松、兰面前都一钱不值!

宋代大文豪、大诗人苏轼一生文学成就卓著,诗词赋名动天下。他的诗歌以豪放洒脱、清新自然、含蓄婉约等风格而广受好评。其中,他的《兰花赋》被誉为“兰花诗”,以其鲜明的意境和深邃的思想感染着读者。苏轼的《兰花赋》最早是写在陈玉莲的《玉堂花卉谱》上。苏轼十分细致地描绘了兰花。他写道:“缤纷几种,或有晚霞之色,或有清影之芬。”这里的“晚霞之色”形容兰花呈现出美丽的红色或粉色。而“清影之芬”则形容兰花在阳光下呈现出清新的氣息。整个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了真实的兰花,感受到它们的生命力和美丽。寓意方面,苏轼通过对兰花的品性赞美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认为兰花清新洒脱,不矫揉造作,正像一种优秀的人格品质一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敬。同时,苏轼也透过兰花寄托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在苏轼笔下,我们看到了兰花的高尚品质,也看到了苏轼的人格力量。

苏轼弟弟苏辙也写过不少咏兰诗。下面这三首绝句相当有名:

次韵答人幽兰

幽花耿耿意羞春,纫佩何人香满身。

壹寸芳心须自保,长松百尺有为薪。

兰花

李径桃蹊次第开,秾香百和袭人来。

春风欲擅秋风巧,催出幽兰继落梅。

幽兰花

珍重幽兰开壹枝,清香耿耿听犹疑。

定应欲较香高下,故取群芳竞发时。

诗中通过深情地赞美“幽兰”,抒发自己虽身在官场却能保持独立人格的心志。

宋代几位政治家兼文学家也作过兰花诗。

如司马光《兰》:“艺植日繁滋,芬芳时入座。青葱春蕊擢,皎洁秋英堕。”王安石也写过一首《朱朝议移法云院兰》:“幽兰有佳气,千载山阿。不出阿兰若,岂遭乾闼婆。”

宋代大学者朱熹在一首题为《兰涧》的诗中讴歌兰草的“幽香”品格:“谩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香到晚清。”

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陈与义,有《墨戏二首·蕙》言:“人间风露不到畹,只有酪奴无世尘。何须更待秋风至,萧艾从来不共春。”这里的“酪奴”是指香茶。这首绝句的意思是:人世间的风露不能沾染到我的田地,只有在酪奴那里才能避开尘世的烦恼。我不需要等到秋天,因为萧艾从来都不和春天共存。是诗表达了作者希望远离尘世的纷扰和烦恼,寻求一份宁静和清净。

蜀人邓文原为一代廉吏,其文章、书法出众,堪称元初文坛泰斗。他在《题赵子固墨兰》中写道:“承平洒翰向丘园,芳佩累累寄墨痕。已有《怀沙》《哀郢》意,至今春草忆王孙。”诗中借怀念屈原而表达一个南宋遗民对亡国的深切之痛。

另一位文人书画家倪瓒在《题郑所南兰》中写道:“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郑所南就是郑思肖,是元代文人画家,擅长作墨兰,其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大宋土地已被掠夺。无根的兰花,寓意南宋失去国土根基。这在文人墨兰中别具特色。

清代的郑板桥官职小,但人格十分高尚,心系黎民,耻于攀附。他长于诗书画,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在郑板桥眼中,画遍多种花不如画半枝兰花。他所画的兰花,清秀健劲,尽脱时俗,时人评述道:“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作兰如写字,秀叶疏花见姿致。”他在一幅墨兰旁题写《高山幽兰》: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古人为何钟情于兰,并由此创作出难以计数的咏兰诗?分析起来不外有以下三种原因:

一是兰花在古代被视为高雅的象征,其淡雅的香气和优美的形态深受人们喜爱。二是兰花是一种珍贵而稀有的植物,因此被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三是兰花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如“兰章”代表诗文之美,“兰友”代表友谊之深,“兰桂齐芳”代表子孙优秀等。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要通过学习古代优秀的咏兰诗,培植和升华自己的高尚情操,保持独立的人格,坚守做人的底线,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有益于社会的人。末了,谨撰一首七律《咏兰》为结:

幼出深山品自藏,馨人吐韵沐春光。

文章写去难尽意,兰蕙移来备觉香。

尽性好诗期品味,随心旧画耐端详。

清幽不羡神仙府,雅致常临到草堂。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猜你喜欢

古人
猜,古人画的它们是谁
摆拍还得看古人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雪天雅趣
古人到底姓什么?
隆冬将至,看古人如何优雅过冬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古人的幽默你不懂
好玩的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