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劳动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2024-02-14

南方农机 2024年2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劳动院校

李 娟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这一伟大战略,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应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职业院校应重点结合专业特点,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要求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提升学生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涉农高职院校农学专业具有很明显的专业属性,具备实施劳动教育的天然优势,并且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目的相关性、内容关联性、路径互鉴性等融合性,二者协同将有助于高校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加强农业劳动教育,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1 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

1.1 有助于涉农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当前不少大学生受到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缺乏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劳动意志和劳动精神,不愿从事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基层工作。涉农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开展农业生产、生活与服务劳动实践,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和伟大,培养和塑造他们踏实认真、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职业品质,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深化他们对农业专业的认识,增强他们对今后就业岗位的认可度和认同感。

1.2 有助于涉农高职院校学生树立“三农”情怀

涉农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农业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为乡村振兴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复合型农业人才的使命。然而当前涉农高职院校在农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少数学生学农而不爱农,更不事农的现象。涉农高职院校具有实施劳动教育的独特优势和基础条件,在涉农高职院校中开展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劳动理论,掌握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树立“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劳动情怀,让他们意识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以及农业的情怀,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在未来农业生产与发展中的自我价值,增强他们对“三农”事业的情感,促进他们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涉农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素质与国家和社会对农业人才需求不一致的矛盾。

1.3 有助于涉农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

新农科对于涉农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着力破解当前人才培养中农科学子“三农”情怀不深、人文素养教育缺失、动手实践能力偏弱等突出问题。劳动教育的知识性、社会性、实践性及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辛苦、劳动的价值及劳动带来的喜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涉农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农科学子通过实际劳动情景,感受到劳动的奥妙,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书本上晦涩难懂的知识和理论,同时通过劳动实践,把劳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对专业知识的内化和升华。另一方面,知识的掌握是一个往复的过程,通过劳动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结合与应用,还需要再从实践回到理论,途径也是劳动[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不断积极创新劳动教育模式,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形式以及内容,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让农科学子既能够在劳动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习到劳动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在劳动教育活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体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深刻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从而推动了高职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也为乡村振兴发展培养了综合型高技能人才[2]。此外,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对于现代化以及智能化技术的运用更加广泛,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是更加迫切,这也更加有利于高职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

1.4 符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人才需求

涉农高职院校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国家真正需要的农业复合型技能人才,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涉农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创新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将活动范围扩大至课堂教育之外,并且在教育形式上也有所改变,不只是传统劳动教育模式下的劳动技能专项培训,而是结合了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些核心价值观念融入到教育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活动时,能够切身体会到劳动教育的深刻意义,有助于高职大学生良好劳动行为习惯的形成。涉农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以后职业生涯所面对的将会是农业经济发展,故涉农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结合行业技能,让高职大学生体验到了未来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情况,让大学生未来面对多层次不同的职业生涯时,都会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劳动实践能力,同时可以促进农科学子获得乡村振兴政策红利,更好地把握乡村振兴创业就业机会。因此,涉农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创新活动实践,更符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对于人才的需求[3]。

2 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

涉农高职院校应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劳动价值观为核心目标,坚持育人导向,结合农业专业特色和自身实际,与时俱进,坚持有效原则,因地制宜地开展劳动教育。

2.1 凸显劳动教育特色

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职院校应当结合乡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培养出高素质农业复合型人才。将劳动教育精神融入到劳动教育活动之中,不能只注重形式,应当凸显出劳动教育的特色,真正将劳动精神植入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心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理念。涉农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开展各类劳动教育教学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形式及内容,让大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中锻炼体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还应当提升大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认知,让他们能够体会到劳动教育的真正价值,养成为农业事业发展而奋斗的精神。

2.2 凸显劳动教育时代性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农业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的平稳性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现阶段,我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农产品的产值已基本满足国民需求。但是与世界的农业强国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为此,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不仅要回首过去的成绩,更要把握当下,涉农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活动过程当中,教育目标指向应当更加趋于现代化、专业化,为我国乡村经济建设源源不断输送高技能人才,以满足农业现代化生产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此外,涉农高职院校还应当不断积极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与现代化互联网技术以及人工智能产生有效合作,让学生能够将理论有效转为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在锻炼大学生的劳动能力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农业发展。

2.3 体现劳动教育价值性

涉农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劳动教育,需要展现出劳动教育的价值性。在劳动教育中,要培养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以及服务“三农”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要把握好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将教育与实际生产劳动有效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热情奉献、尊重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真正展现出劳动教育的价值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劳动教育模式

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4]。涉农高职院校应凸显农业职院教育特点,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充分利用独特的劳动教育资源,多措并举,探索富有涉农高职院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3.1 积极探索农业特色劳动教育内容

劳动教育的一般内容包括劳动观念、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等。在此基础上,涉农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应与专业相结合,内容应具有农业特色,既要考虑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同时也要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技能性相结合,从教育政策导向、社会热点、学校农业优势专业、思想政治理论等多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宏观上,劳动教育应该以乡村振兴战略、国家有关劳动教育的政策及农科学子今后的就业为导向。微观上,劳动教育的内容应该结合专业情况,把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开展与农业生产、生活、服务及科研相结合的农业相关劳动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内容应该包括塑造农业职业品质、“三农”情怀的劳动思想教育、农业生产与销售技术服务、智慧农业操作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引导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培养大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意识,全面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5],促进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3.2 加强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构建特色劳动课程体系

涉农高职院校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将劳动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纲要》中明确要求,劳动教育作为职业院校必修课,应不少于16 学时,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设计,并且可以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因此涉农高职院校应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并有效结合课程改革,优化劳动课程设置,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课堂主渠道育人功能。涉农高职院校可以把劳动教育融入通识教育、思政教育、劳动实践、专业教育及文化传承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劳动教育的全覆盖,构建农业院校特色劳动教育体系。

一是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劳动通识课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让大学生可以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学习与实践,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并且对劳动教育理念有着充分的认知[6]。教师在劳动教育中启发学生,真正做到让学生动手去参与,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劳动精神[7]。传递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引导学生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任何职业都能成就精彩人生[8]。

二是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涉农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专业课程推动专业教学与劳动教育融会贯通。坚持“以课程为核心,以实践为重点,以育人为根本”的原则,形成“通识教育、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递进式,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综合实习相互衔接”的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劳动教育体系[9],充分将职业教育的技能型与劳动教育的实践型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的同时提高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强化对现代农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增强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热情。

3.3 创新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涉农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通过营造富有特色的劳动育人氛围和开展多样化校内、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劳动教育路径。

一是打造农业特色劳动文化育人氛围。农业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既具有独特的农业文化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校园文化属性[10]。每一所涉农高职院校都拥有特有的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和文化底蕴。涉农高职院校应该适应时代需求,与时俱进,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富有农业特色的文化精髓和育人价值,突出农耕文化特色,开展农业文化节活动,营造懂劳动、爱劳动、会劳动的劳动育人文化氛围,厚植投身“三农”事业和乡村振兴事业的情怀。

二是构建全方位的立体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涉农高职院校可以开展以专业生产劳动实践为核心的劳动技能实践。积极打造“专业+劳动实践”“科研+劳动实践”“职业技能+劳动”“创新创业+劳动实践”模式,将劳动育人理念贯穿于教学、科研、技能竞赛及创新创业等工作中,促进学生提高劳动技能。

3.4 完善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有效的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可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激励劳动教育实施主体、提升劳动教育实效。劳动教育评价应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调节等功能[11]。涉农高职院校应科学确定劳动教育评价内容,制定评价标准及评价方式。

一是评价内容的精准化。涉农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内容应该全面结合农业特色劳动教育内容,包括劳动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劳动实践活动等方面,对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等劳动素养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价,注重增值性评价,实现开展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劳动教育。

二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坚持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专业老师评价、辅导员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涉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的制度化管理。

三是创新劳动教育质量智慧监测方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劳动教育评价”融合创新[12],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劳动教育评价的精准化和科学化。合理利用评价结果,结合农业专业特点,探索特色劳动教育表彰机制,提升涉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成效。

3.5 切实建立劳动教育保障体系

劳动教育涉及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政策制度、场地设施等多方面的因素,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农高职院校应该统筹协调,建立保障体系,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联动机制。涉农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党委在劳动教育中的政治核心和领导作用,明确开展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实施部门和配合部门,形成部门相互配合、协同共治的制度保障体系,统筹做好劳动教育体系设计、教学管理、组织协调、督查考核及表彰奖励工作。

二是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整合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和辅导员队伍资源,锻造“融合型”“四有型”“榜样性”劳动师资队伍,鼓励教师自觉担当劳动教育的传播者,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9]。

三是整合校内外资源,充分发挥基地优势。一方面,涉农高职院校可以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设置在校内的各类服务场所。例如学校的食堂、图书馆、超市等等,在这些地方为大学生创建劳动教育资源,让大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劳动成果,培养大学生劳动习惯。另一方面,涉农高职院校可以充分整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实践基地资源,建立多样的劳动教育基地,为劳动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平台。

4 结论

综上所述,实施劳动教育是涉农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任务的根本要求,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本文从乡村振兴背景出发,发挥农业专业优势,凸显“职业”教育特点,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探索形成以农业特色劳动教育内容为引领,以系统化课程体系为支撑,以精准化评价体系为牵引,以特色劳动实践路径为辅助,以立体化保障体系为基础,厚植“三农”情怀,提升强农兴农本领,“五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涉农专业特色劳动教育模式。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劳动院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