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在地文脉的生态复合园区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州创新基地

2024-02-11郑浩威

建筑与装饰 2024年2期
关键词:组团绿化园区

郑浩威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010

引言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要求更加紧迫。本项目选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依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资源,建成后将面向全国提供科研交流平台,成为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经营管理者、生产者的基地。同时为广州创新基地农业高新科技的集成、转化、示范、展示、交流提供场所。

1 项目概况

项目基地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紧临山前旅游大道,地处于广州、清远和佛山三市的交汇点,交通条件较为便利。项目总用地面积37500m2,其中可建设用地面积32400m2,城市绿化用地面积5148m2。基地内现状存在大面积的鱼塘、水田,整体地势较为平整。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栋建筑高度90m的综合创新中心,一栋智能温室,两栋科研实验楼和两栋配套宿舍楼。总建筑面积72900m2,地上建筑面积55000m2,地下建筑面积17900m2。其中智慧温室主要为都市空间热带特色作物栽培技术、设施装备等的技术集成研究与成果展示。实验室主要开展面向机械化种植和采收的热带特色都市园艺品种特性、种植及采收关键技术、机械化智能生产系统集成转化。

图1 园区鸟瞰图(图片来源: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 设计定位

如何通过场地规划和空间设计的手法,营造一处具有时代特征,凸显岭南建筑文化特色,又富有人文空间的热带农业高新技术园区,是本次设计的核心问题。通过设计需要实现满足学科交叉融合、技术跨界整合、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的世界一流国家热带农业高新技术创新中心、国际热带农业科技发展成就展示窗口的项目定位。

3 设计策略

3.1 打造开放的城市场所,提供农业科技展示窗口

基于城市景观和建筑形象需求的考虑,将建筑主楼布置在基地的东北位,临近城市道路,以简约时尚的型体契合入城市肌理,突出其标志性建筑的形象。在建筑与城市道路之间留出的视觉通廊,有效打通了建筑用地与城市的关系,形成城市开敞空间[1],也为城市提供了一个科技成果展示窗口。

图2 园区主入口(图片来源: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3.2 打造生态化园区,有效利用基地现状地貌特征

基地现状存在大量的鱼塘、水田,平均深度约2.5m,对水塘进行整体性的填方处理是一种野蛮暴力且不经济的做法。设计利用现状水塘打造园区特色人工湖景观核心,重构园区内部生态循环圈。通过对园区内自然景观的保护以及人工景观的营造,使原有的自然景观得以充分利用,有效地改善了园区内生态景观空间[2]。

3.3 打造多层次交流平台,营造多样化的团队共享空间

设计中还应关注建筑本体之外的场所空间的塑造。本项目设计力求创造出一个开放休闲的公共活动场所,赋予建筑更多的场所公共性。在面向中心水体景观的一侧形成有机错位、不同标高的平台空间,创造人性化和可渗透的界面,营造多层次多方位的交往空间。通过促进园区内部人员的互动,增强了使用者的归属体验。

图3 核心水景空间(图片来源: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3.4 打造院落组团式布局,体现岭南地域文脉

结合组团绿地形成院落空间,如建筑单体围合出园林中庭、底层架空活动庭院等,共同营造活泼、开放的工作交流空间,给使用者建构一个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的空间。通过此种布局,实现庭院的置入,为办公区域提供了良好的自然采光与通风,体现岭南地域文脉[3]。

3.5 打造功能复合园区,适应多样化的活动需求

引入复合园区综合体[4]的概念,为园区配置了齐全的多元化服务功能,包括报告厅、实验室、研发中心、食堂、咖啡厅、宿舍、智能温室、室外交流共享空间等,创造一个多功能的园区,满足园区内工作人员工作、生活的各类需求。同时,各个功能区域都有相对独立的出入口,交通流线互不干扰,保障园区内部的高效运转。

3.6 打造绿色生态空间,呼应企业文化内涵

设计上从平面布局及建筑造型上均充分呼应企业文化内涵。总体空间上采用大面积的室外架空、柱廊空间以及大量的绿化种植,实现园区内部风雨无阻的同时适应岭南地区的湿热气候。在建筑造型上设计了多种层级的绿化平台,通过生态绿色的立面语言,与“热带农业”这一主题相呼应。

图4 低点效果图(图片来源: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4 整体规划组织

4.1 规划结构设计

本方案规划布局结构清晰,中心突出,轴线明确,形成“一核、两轴、多组团”的规划结构。

一核:中央生态景观核由人工湖,绿化,广场等组成。生态核心一方面作为主要的中心景观和场地外围的绿化步行空间相互交融,实现建筑与自然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通过其中的水体和绿化的自然作用,加强场地的空气对流,改善场地的小气候;同时,生态核心相比起冰冷的人工环境,其自然的肌理会给使用者带来愉悦的感受,更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两轴:从生态核心延伸出南北向景观主轴和东西向景观次轴。其中南北主轴以园区主入口为起点,经过入口架空广场,到达中部生态景观核心;东西次轴西起科研实验楼,穿过组团庭院,到达东面智能温室,轴线串联起理性的建筑空间和浪漫的自然空间,彰显绿色生态的场所精神。

多组团:围绕两条轴线和中部生态核心展开布置多个功能组团。分别是综合创新中心组团,配套宿舍组团,科研实验组团。组团均有独立出入口,营造了开放高效的园区系统。

4.2 内部交通设计

整体园区交通本着人车分流的原则,在基地外沿设置有环形车道,满足车辆通行需求,高效便捷的连接各个区域。车辆从基地西北侧进入场地内部,通过主楼西侧和东侧的两个地下车库出入口到达地下停车空间。人行主入口布置在中轴处,沿着中间人工湖两侧设置了多层次的人行系统,让员工便捷地抵达各个功能区,同时打造出节奏分明的空间序列。

5 园区形象打造

5.1 建筑造型设计

建筑造型的定位是既能充分凸显企业文化特性又具有时代性,因此力图打破传统科研建筑的立面局限,创造出具有现代主义精神的建筑形象,打造具有区域标志性的建筑形象。

建筑主楼体块感强烈,营造简明有力的视觉印象,符合现代园区的建筑特征。细部设计遵循简约、务实、大气、岭南风韵的设计原则,结合外遮阳系统作为立面元素,形体纯洁典雅同时又个性鲜明,打造兼具岭南建筑韵味与高新技术园区时代性的绿色建筑[5]。

图5 沿街建筑形象(图片来源: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5.2 景观绿化设计

以周边环境和自身地貌条件为基础组织景观,通过适当整合打造中心景观水体,既有效调节场地内的生态微循环,又形成了开放、共享的休闲景观空间。

围绕中间人工湖景观区域建构多层次的立体绿化系统,将绿化延伸至广场、连廊和内部庭院,丰富的景观设计营造了多层次的绿化生态空间。建筑、景观与活动场地融为一体,为园区提供独具特色的绿化环境。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建筑设计需要基于项目基地现状区位交通、地形地貌等特点,将现有的场地特征转变为设计的着力点乃至空间特色,去打造项目个性。通过以上的设计策略与设计方法,尝试实现一流国家热带农业高新技术创新中心、国际热带农业科技发展成就展示窗口的项目定位,助力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与科研交流平台的建立。

猜你喜欢

组团绿化园区
“快递阿姨”组团送快递
喜欢组团捕猎的恐爪龙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兵器组团“打雪仗”
组团给石界老前辈拜年去!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