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市场也有“恐高症”

2024-01-31季涛

收藏·拍卖 2023年6期
关键词:恐高症艺博会藏家

文:季涛

2023 年初以来,国内艺术品拍卖会、画展、艺术博览会上都出现了三年以来难得的人潮“爆满”景象。内地春季拍卖成交额相比去年和2019 年同期都有所增长;艺术精品大货不断在各个拍场上冒出;拍场成交率比前几年也有明显提升。但笔者注意到,数千万元至上亿元高价位的拍品成交似乎有些不足,一些原本有希望过亿元级的近现代书画与现当代艺术作品止步于千万级。反而百万元、十万元数量级的拍品成交十分踊跃,许多年轻艺术家屡屡刷新拍卖纪录。市场明显出现了“恐高”与“抢低”共存的现象。

根据业内人士对2023 年11月结束的上海艺术品交易周中,ART021艺博会和西岸艺博会的成交统计,似乎也有类似的景象:观展人潮不同以往的汹涌而入,各个展位上成交踊跃,但上百万元成交的作品数量不如以往,十万元以下,十几万元、几十万元成交作品占比明显增加。许多画廊也表示根据市场行情,在选品方面采取了避高就低的价格策略并加强了展前预售的操作。

在笔者看来,市场“恐高”或许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2023 年上半年各项经济数据未尽如人意,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从而造成市场流动性不足。收藏家们对于需要较多资金的高价藏品存在谨慎观望的心态。一般来说,价格越高的藏品买家越少,针对拍场上某件精美大作,出价过亿元的买家常常就只有几个人,其中任何一二位买家不出手,都有可能导致竞价停滞不前。

第二,参与消费性艺术收藏的人群日渐壮大。尤其是那些新生代藏家,更喜欢去买一些具有独特个性,能打动自己,价格又不贵的作品。他们往往不在乎将来是不是一定能获得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在上海几个艺博会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第三,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未必适合投资。高价位艺术品常常体现出作品的重要性,比如,艺术家的代表作或精品力作,是更值得珍藏的。但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由于买得起高价艺术品的人数量有限,高价品在未来一定时间内的投资回报比未必会很高,这可能归因于其投资回报的“边际效应”已经趋向递减。但如果对藏品的选择得当,低价艺术品也可能比高价艺术品有更大的增长空间。趁那些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还不是很贵时“进场抄底”,是非常好的投资策略。这些低价艺术品并不包括那些知名艺术大师的“普货”作品,而是指有着独特创新个性和发展前景的新生代艺术家作品。

雅昌艺术网曾在2022 年做过一个艺术品价格区间年复收益率的对比统计。研究表明,收藏8-10 年后,有两个购藏价格区间的艺术品年复合收益率最高,分别为5万元-10 万元和50 万元-100 万元;其次是1 万元-5万元;而收益率最低的是100 万元-500 万元和500 万元以上。可见,收益率最大或投资回报最好的区间大多不会在高价位上,而是常出现在那些人们都买得起的价位上。当然,价位过低的作品品质大概率也不高,收益反而会下降。因此,那些品质优秀、作者被人们看好、价格还在低位的艺术品可能是藏家们的首选。

举个例子,一些实力雄厚的知名收藏家也常会购买一些价格不高的艺术品,投资效益十分显著。2014 年,收藏家刘益谦夫妇在美国纽约高古轩画廊用6.4万美元(约合43 万港元)买了一幅乔纳斯·伍德的作品《M.S.F.鱼纹罐4 号》。在2023 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上,这件作品拍出了1557.5 万港元,9 年升值了35 倍。该艺术家另一件类似的作品《M.S.F.鱼纹罐7 号》,在2023 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上拍出1792 万港元,创下最高价纪录;2011 年,藏家唐炬曾用45 万元购藏了一件陈飞的作品《目露凶光》;而在2023 年中国嘉德秋拍上,陈飞的另一件作品《星星堆满天,我还是只爱月圆》拍出了874 万元,创下了艺术家最高拍卖纪录。在此粗略估算一下,《目露凶光》至少已增值十倍!

如何由低价作品入手收藏?笔者认为,首先,收藏者要购买自己真正喜欢和了解的艺术家作品。许多藏家还希望自己的藏品未来能够保值增值,这个难度就会大许多。此时,藏家要多学习相关的美术史、研究艺术市场过往的脉络,以及相关艺术家作品市场的走势;其次,要借助画廊,尤其是那些知名画廊和拍卖行的眼光挑选作品,即收藏那些被画廊代理的艺术家的作品,被知名拍卖行上拍且成交不错的艺术家作品;再次,藏家要有良好的收藏心态,自己喜爱的藏品,即便未来有可能投资不成功,没有赚到钱,但艺术欣赏带来的满足感会补偿一切。艺术投资属于长线效应,藏家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有急功近利的心态。

猜你喜欢

恐高症艺博会藏家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艺博会观察
恐高症
藏家之友
恐高症
藏家之友
如火如荼的艺博会
你该向哪里看
第14届广州艺博会多措施吸引高端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