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家校合作的实践异化与回归之策*

2024-01-28凌佳栋宋立华

中国德育 2023年23期
关键词:劳育家校形式

■ 凌佳栋 宋立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都有责任。”[1]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通力合作。当前,劳动教育家校合作的具体实施过程存在异化现象,对之加以认识和审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策略,有助于促进健康和谐的家校劳育合作关系的建立。

一、劳动教育家校合作的相关规定与要求

劳动教育家校合作是指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相互协调、通力合作、同向而行,以求达成劳动教育的最大合力。劳动教育家校合作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与体系在劳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在相关政策文件中已有所规定与要求。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劳动教育……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2],要求将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形成合作育人新局面。2022年5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在两个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关涉家校合作。一是在劳动课程内容中明确规定,劳动课程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共三大类十个任务群,涉及多个明显不同的劳动空间。其中,日常生活劳动所包括的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等四个任务群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中进行。二是课程实施部分,在“劳动项目开发建议”中提到,可依托校外场所如家庭,创设劳动实践学习情境;要全面及时地与家长沟通,以获得家长的理解和知情同意及其支持。在“劳动周设置建议”中提到,要统筹和利用家庭的现有资源,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引导家庭积极参与,1~2年级劳动周的活动空间一般以家庭、班级、校园为主。在“学校与家庭、社区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建议”方面,要求学校积极与家庭紧密合作。在“课程评价建议”中提到,要发挥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多元主体评价作用、兼顾家庭劳动实践评价等。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到,学校应与家庭协同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整合和利用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资源。[3]以上这些直接或间接的要求与规定,是现实中学校和家庭开展劳动教育合作实践的重要依据。

二、劳动教育家校合作实践异化的表现

当前,学校和家庭在劳育合作的认知、内容、方式与效果等方面容易产生以下问题,呈现明显的异化现象。

(一)认知失当

家庭和学校相统一的价值认知,是家校合作有效持续运行的重要保障之一,如果在核心关键问题上共识度较低,或者人为地造成不可调和的差异,就会发生严重的异化。

目前家校双方皆存在一些认知失当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失当。很多家长尚未走出“唯智育论”的误区,持有不正确的劳动观念及劳动教育理念。在五育之中,很多家长最不看重的就是劳动教育。第二,对家校劳育合作价值的认知失当。与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家校合作相比,家长对劳育合作明显呈现出冷淡、不感兴趣的态度。第三,对家校合作边界与责任的认知失当。家校双方均存在对各自的边界划分与责任界定认识模糊不清的现象,对彼此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负有什么样的责任等并不明确。家校合作在认知上的分歧甚至鸿沟,使得双方在合作中极易偏离劳动教育的初心和目的。

(二)内容失焦

当前,劳动教育实践内容没有对准劳动教育课程标准这个焦点,与劳动教育的精神实质有出入,偏离劳动教育的初心主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劳动课程要培养的劳动素养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家校合作也应该包括这些内容,不能随意为之。以此“焦点”对照当前的劳动教育合作实践,发现这种内容失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家校合作的内容缺乏全面性,将清扫房间、收纳杂物、烹饪饭菜等日常生活劳动看作家校合作的全部内容,过分注重学生具身劳动技能的锻炼,而忽视学生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培养以及劳动价值观的塑造。这无疑是对劳动教育内容的窄化,容易导致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品质培养的缺位,也无法满足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二是家校合作的内容导向出现偏差。部分家长和教师对劳动的理解呈现出一种功利化、怠惰化的不良导向,将不费力、省时间甚至赚钱多的劳动看作“好”的劳动。在这一认识误区下,不能将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品质、劳动精神的整体培养作为家校劳育合作的目标,导致劳育的实践性、育人性特点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形式失度

家校劳动教育合作中的形式失度主要是指合作形式不合分寸、缺乏创新,没有准确把握合作形式应然的程度。这种失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合作形式上的“不及”。家校合作实践往往采用一些固定的、刻板的、旧的形式来进行,形式单一,缺少活力。形式上单纯模仿已有的家校合作模式,并未依据家校合作的特性做出相应创新,导致合作效果不佳。此外,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和家访等传统家校合作形式中也很少有关于学生劳动教育情况的交流。

二是合作形式上的“过度”。当前,以数字化平台和方式为代表的家校合作新形式被广泛使用,但使用过程中存在机械化、过度化的问题。一方面,微信群、钉钉群中的劳动打卡、晒劳动照片等活动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甚至出现了家长群变成“夸夸群”“敷衍群”等令人无奈的现象。另一方面,部分教师为追求一时之效、表面之效,频繁不当使用微信、钉钉群进行劳动教育指导,跨越沟通边界,侵犯了家庭固有的隐私空间,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和家长很难得到积极情感反馈,最终形成厌烦、抵触心理,失去对学校的信任。

(四)评价失效

评价具有诊断、激励、调控、改进等功能。但当前的家校劳动教育合作缺少及时、准确的评价方式,评价随意化、表面化现象时有发生,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

当前,家校劳动教育合作评价主要采用家庭劳动任务卡、家庭劳动清单等表现性评价方式,集中对学生家庭劳动的频率、成果等进行记录。从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出发进行考量,这样的评价反馈显然是不足的。以家庭劳动清单为例,首先,固定化的评价形式和内容阻碍了劳动教育合作的实施,许多家庭劳动清单将学生的劳动限制在固定框架内,有的孩子甚至将完成清单外的家务劳动看作一件“吃亏”的事情;其次,清单简单地将学生的家庭劳动参与频率分为“一般”“较积极”“积极”三种情况,将劳动成果分为“一般”“较好”“好”三类,此种评价难以真实反馈学生的劳动情况,缺乏写实性、具体性的评价;最后,家庭劳动清单的设计忽视了学生整体劳动素养的发展,清单任务仅仅是按劳动任务群或劳动技能进行简单划分,再根据年段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排布,各个任务彼此分离、孤立,缺少必要的联系。

三、劳动教育家校合作的回归之策

解决劳动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异化问题需要对症下药,结合家校合作的现实情况,直面认知差异,对焦劳育初心,推进沟通共享,落实科学指导,以提高劳动教育中家校合作的质量。

(一)直面认知差异,实现自觉联合

首先,直面并理解双方的认知差异。不同家长对劳动教育的理解、经验和期望有差异,不同教师对劳动教育也有不同的认识,彼此都要承认并正视这种差异。

其次,营造民主积极的家校合作氛围,寻求共同目标,以激发家长和教师的自主合作意愿。家校双方将学生发展这一共同目标作为合作出发点,各主体在教师主导下开展家校合作,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在家校合作中处于绝对地位,家校应以更加平等的姿态进行互动,将劳动教育合作主体的异质性有机转化为推动合作的内驱力。唯有实现家校双方自觉自愿的联合[4],激发家长的合作意愿,吸引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家校合作中,方能赋予家校劳育合作更持久、更旺盛的生命力。

最后,明确学校和家庭的分工与职责,充分融合双方优势,共同推进劳育的实施。家校合作具有双重主体性,因而家校都应当享有话语权。良好的家校合作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双方都应发挥自身优势与创造性,产生有益的交叠互动,切实推进家校自觉联合。

(二)聚焦劳育初心,回归育人之本

第一,家校合作开展劳动教育应坚持素养导向,着眼于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必备劳动品格和关键劳动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应鼓励广大教师、家长探索更有效的家校劳育合作内容,避免空、假、虚的形式化合作。可结合各地乡土特色、历史文化等,帮助家庭实现劳育资源的转化。另一方面,探索更具指导力的家校劳育合作实践理念,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为目标,丰富家校合作内容。

第二,家校劳动教育合作既要着眼于内容的全面性,也要兼顾内容在各自场域以及交叠场域的发展性,并在家校互动过程中实现动态调整。一是加强家校劳动教育合作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力求让学生实现懂劳动、会劳动、愿劳动、爱劳动的有机统一;二是要以适当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感兴趣的劳动形式,设置相应内容,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劳动,对某一劳动形式产生浓厚兴趣,不仅可以深化其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观念,更有可能影响其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

第三,家校劳动教育合作要注重内容的平衡性,将双方视线从具体的合作行为拉回到学生个体本身。一方面,家校劳动教育合作的内容与学生在学校所学劳动课程的内容应当是息息相关的,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由知向行的转化,也能在“做学教”合一中增进家长对家校劳动教育合作的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内容的平衡性还体现在劳育与其他四育之间的平衡,要不断创新家校共育内容,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增强劳育与其他四育的融合程度,此举也有利于提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

(三)推进沟通共享,丰富合作形式

沟通是维系家校互动的桥梁与纽带,要充分利用沟通来丰富家校劳育合作的形式。在选择与创新家校合作形式时,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家校合作指导理论和现有模式,要结合现实,把握沟通合作的频率、方法、内容的适度性,不断探索新形式。

在具体合作形式上,可以在传统的家校合作中增设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如举办家长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劳动教育开放日活动、请家长参与学生劳动评价等,以提高家长的劳动教育素养,推动家校劳育合作的落实。还可以依据劳动教育的特点,采取一些新形式。例如:学校可以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开设职业专题讲座,讲述劳动故事、劳动经验,带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生成独特的劳动教育资源;在原有家委会的基础上建立劳动教育家校合作交流会,请家长分享劳育经验以及与劳动相关的优良家风、家训,由学校牵头,指导家长组成合作团队,制定共同的劳动教育合作计划,明确合作的目标和分工,定期评估合作效果。这有利于家庭劳动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实现不同劳动教育资源的异质互补、同质共享。

(四)落实科学指导,完善评价体系

家校劳动教育合作必须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以确保合作的有效性、真实性。评价机制应以学生为核心,兼顾家长的诉求,形式以表现性评价和阶段性综合评价为主。

首先,要以劳动核心素养为导向,综合考虑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多方面的情况,明确具体的评价维度,依据劳动教育的学段目标确定阶段化的评价焦点与标准。以家庭劳动清单设计为例,宜采取固定项目与自主项目相结合、定期项目与长期项目相结合、关键技能和发展任务相结合的形式。其次,要对现有家校劳动教育合作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依据科学的家校合作指导理论,针对学生在家校劳育合作中的表现做出整体、系统的评价,并结合家长、学生、教师的意见进行综合评价。比如:在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的第二学段任务群中,学生帮助家长收取快递这一服务性劳动项目可以采取劳动档案袋的形式,形成学生关于物流服务行业整体认知的评价。最后,构建家校合作中劳动教育评价的沟通反馈机制过程中,应当形成“收集—评价—反馈—再评价”的动态评价模式,及时且持续地反馈信息,帮助形成对家校合作效果的科学评价,以评价结果作为完善家校合作的依据,促进家校劳动教育合作健康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劳育家校形式
家校距离
We reap what we sow校园农耕育英才
叶圣陶教育思想下的草编劳育对话教学创新实践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魔法农学院:立德涵育 建构劳育魔力
新时代大学生劳育培育路径探究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