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2024-01-28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实验小学高丽娜

家长 2023年30期
关键词:批判性文本思维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实验小学 高丽娜

信息时代背景下,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每个人每天都被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萦绕,好处是能拓宽人的视野和思维,坏处是增加了处理信息的难度。人是一个具备思考能力的高级动物,思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特性之一,生活环境和生活阅历的不同造就了人的思考方式与思考角度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条信息的处理和输出呈现不同的特点。在面对这些由同一条信息延伸出来,根本指向却存在直观差异的观点时,是否具备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人能否从已知信息中获取良性或不良影响的关键,尤其对于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明显不足的小学生来说。基于此,教师在以人文性特征为重的语文教学中,要更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内化培育和外化运用提供助力。

一、批判性思维概述

在心理学角度,批判性思维指的是通过一定标准评价并改善思维的,具有合理性、反思性特征的思维技能与思维倾向,没有学科边界,只要涉及智力或想象的论题都可以从批判的角度展开审查。在新时代教育体系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已经被确立为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作为一个汉语词汇,批判本身指的是对错误思想和言行的批驳和否定,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将批判看作否定的过程。从哲学视角来看,批判又不等于一味否定,而是被理解为澄清前提和划定界限。教育视角下的批判性思维指的是以一种理性、公正的思维态度来对待和处理日常信息,即对事件真实情况的理性推断,因此理性思考实际上可以看作批判性思维的核心。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站在全局视角下对现有的观点和信息展开反思性处理,鼓励学生打破现有观点或挑战权威,基于理性的判断来否定或肯定某些观点,进而推断出更具个性化特征,也更理性的结论。

事实上,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形式,兼具公正性、独立性、全面性和无畏性等多种特征。其中,公正性主要指的是人在思考过程中情感的绝对理性,即思考的过程不会受情感亲疏和个人喜好影响;独立性主要指的是人独立展开的,对某一问题的综合性、深入性思考;全面性主要指的是人站在不同视角下对某一问题进行综合考量,即对全局的整体性分析;无畏性主要指的是人在表达个人观点和想法时表现出的不卑不亢、无所畏惧的精神。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小学时期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体系建构的基础阶段,语文则是小学阶段一门兼具人文性和综合性特征的基础学科,对学生基础思维模式的生成和基础认知框架的搭建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来看,对学生思维的培养需要从小抓起。语文这门依托思考而开展和推进的课程适合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在阅读模块教学中。结合新课标和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显得重要且必要。为了同时推动学生思维与能力的成长和发展,助力语文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机会和更大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展开对某一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合理判断。

(一)满足现代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

语文知识通常以汉语和汉字为基础,并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包含输入的阅读和输出的表达两大板块。基于对学生分析能力、语言能力、语言素养和情感品格等的培养要求和目的,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板块中更多地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理解文本,在表达板块中更多地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或个人想法展开创造性的加工与利用,让学生从他人输出的观点中提取对自身发展有利的内容。无论是阅读输入还是表达输出,批判性思考都是推动知识向思维转化的关键,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首先要满足的是现代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为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内涵的深化提供助力。

(二)推动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小学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初级阶段,也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一个阶段。新课标对小学教师提出了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驱动着教师在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全面性的思考空间,并引导学生在更加全面和独特的视角下,用理性和批判的态度思考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针对性培养能够推动学生展开对现实问题的开放性、反思性思考,为学生对问题的理性判断提供了依据。此外,小学生整体的思维认知体系还处于基础构建阶段,正经历由形象思维向计算思维的转化过程,教师需要在这时候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展开多角度思考,为学生朝向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助力现代语文教学体系的构建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社会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市场的转型,而市场的转型又生成了更多的人才空缺,最终将教育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推向了新的道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独立的认知,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随大流”提供了关键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现代小学语文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以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体系的建设为基础,因此指向批判性思维的高阶思维教学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帮助学生实现从浅层学习到深层学习、从低阶思维活动向高阶思维活动的转化,进而建立起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现代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课程和教学体系,为学生和课程的整体发展提供更强助力。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具备或形成的思维特性,主要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其中,批判性属于思维的一种高阶特性,支撑着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的一切高阶思维活动。结合现代教育领域中构建的批判性思维框架来看,在指向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需要先从质疑批判、分析论证、综合生成和反思评估这四个角度展开对批判性思维的思考,再基于小学生的思维习惯与认知水平完成教学活动的多元化设计,然后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写作一边思考。在现代教育的大框架下,教师需要明确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最终是为实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结合小学生思维体系建构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一)从教材出发,结合教材内容确定培养方向

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批判性思维包括清晰性、准确性、相关性等思维品质和理解、概括、分析、推理等思维技能,语文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以语文学科知识为基础,结合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的认知、思考、记忆、学习和产生的情感、态度来实现,学科知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时,教师需要先从教材出发,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课文来确定将什么作为培养起点,以及从哪个方向出发设计教学活动。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为例,从导语可以看出本单元选用的课文多围绕“自然的奥秘”和“科技的精彩”两个主题展开,其中《琥珀》介绍的是琥珀的形成,《飞向蓝天的恐龙》介绍的是恐龙的演化,《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介绍的是纳米技术的特征与功能,《千年圆梦在今朝》介绍的是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的实现。由此可以看出,该单元是一个以说明文为主的单元。说明文通常用于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事和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疑问,这种疑问是教师可以抓住的、能够助力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特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学生提出的诸如“我能找到和书上说的一样的琥珀吗?”“现代还能在鸟身上看到恐龙的影子吗?”这一类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批判性思考,落实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二)从思考出发,参照学生兴趣营造课堂氛围

小学教育通常由三个学段组成,每一个学段包含两个学年,其中,一到二年级为低学段,三到四年级为中学段,五到六年级为高学段。基于年龄和生活阅历,每一个学段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展现出了不同的兴趣爱好,也有着以兴趣爱好为参考依据而形成的不同需求。其中,思维培养的关键在于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因此教师在设计与开展指向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活动时,需要从思考出发,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兴趣营造不同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体会到批判性思考的乐趣。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比尾巴》教学为例,教师在第一学段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达成的目标是让学生对批判性思维技能与思维品质产生初步了解。为此,教师需要基于课文阅读来为学生建立有关批判性思维逻辑的基础认知。该篇课文的整体结构以“提问—回答”为主,前一个段落提出三个问题,后一个段落就给出三个回答。在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立足于文本的基础上跳出文本框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尾巴长的只有猴子吗?还有什么动物的尾巴长呢?”借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超出课文内容的思考,等到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说出“牛、马、狼”等不同的答案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就是批判性思考。这种结合文本问题展开的拓展性思考符合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思考氛围。

(三)从表达出发,鼓励学生多角度理解文本主题与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输入的阅读,二是输出的表达。在结合教材完成整体教学方向的确立和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以后,教师需要从表达出发,鼓励学生依据事实和细节对文本的主题和内涵展开多角度思考,鼓励学生将自己对文本主题和内容的多元解读表达出来,从学生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的发展延伸到批判性的发展上。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为例,课文标题中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分别是母亲和父亲对“我”作品的评价,分别展现了母亲基于爱的鼓励和父亲基于爱的提醒。如果只从表层文字上来展开解读,母亲无疑是慈祥的,父亲无疑是严厉的,而从深层内涵上来展开解读,母亲的慈祥未必全是好,父亲的严厉也未必全是坏。实际上,这种“对立”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预留了开放式的空间。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出发,对母亲和父亲的形象展开多元化、辩证式解读,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看待问题的方法。

(四)从质疑出发,鼓励学生质疑文本语言、逻辑和内容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习和思考的基础,没有质疑也就没有批判和进步。对此,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时,教师需要从质疑出发,鼓励学生质疑,帮助学生借助对文本语言、逻辑、结构等的质疑进行深刻解读,完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体系,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落花生》教学为例,文中父亲先是提出了“花生的好处有哪些?”的问题,然后借花生表达了对儿女“不要做好看的人,要做有用的人”的希冀。在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为主要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并引导学生质疑父亲的话,从“好看”和“有用”是否是一组矛盾的命题出发,通过对“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就一定不好吗?”这一问题的论证或反驳来培养学生质疑和挑战权威的精神,并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展开更加深入的探究与思考。

(五)从追问出发,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展开问题思考

追问就是追根究底地问,指向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追问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抽丝剥茧式追问,二是补充材料式追问。教师需要结合教材课文实际的主题和内容来选择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更有条理、更深入的问题思考。

结合部编版教材来看,对《“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明明可以上救生艇,却选择和船一起沉没这一行为的批判性思考可以选择抽丝剥茧式追问来推进,教师需要向学生提出“遇险时船上是什么样的情境?”“遇险时船长需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船长可以选择先离开轮船求生吗?”“船长为什么不选择离开轮船呢?”等一系列存在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有条理和有逻辑的思考。对《景阳冈》中武松人物形象的论断则可以由补充材料式追问来推进,补充原著中的其他材料来丰富武松的性格特质,避免学生产生偏颇的认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满足现代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还为小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语文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助力,最终实现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根本目的。新课标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语文教学总目标,教师需要深入分析语文新课标的内涵、深刻领会新课标提出的思维培养方法。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中,教师需要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结合小学生的思维模式探寻助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发展的路径,借表达、质疑和追问来完成思维的具象化、结构化转变,以此提高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中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猜你喜欢

批判性文本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