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诗词与“中国梦”

2024-01-26王访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伟人中国梦诗词

王访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文章大家,是诗人。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诗言志”。毛泽东诗词最能直观地体现和展示伟人强大的内心和坚强的意志,从毛泽东诗词中也不难看出他和他的战友们对梦想追求和探索的脉络。并且这个梦一步步逐渐清晰,不断升华,由个人的梦演化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梦,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交融在一起。透过毛泽东诗词,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伟人探寻并实现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梦想之路,大致经历了模糊、萌芽、发展、成熟和臻于完善的思想历程。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是一首名为《赠父亲》的七绝诗,据考改自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西乡隆盛。改写时间一般认为,是毛泽东l910年秋去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但经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胡蓉同志考证,认定应为次年由湘乡东山返回韶山,再往长沙时。笔者采信后者。这首诗初步展现了伟人少年时期非凡而远大的志向,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志向四方的宣言书。但伟人这时的志向还主要局限于个人之志的范畴,由于年龄和阅历尚浅,对当时激荡的社会政治、经济格局了解甚少,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还认识模糊。但也恰是这个人之志,激发了他日后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追求真理、实现真理的大志。从此,他走出乡关、奔向外面更为广阔的世界,迈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也为中国梦想之路投来第一缕曙光。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秋。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混战的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风起云涌,革命发展势头迅猛。然而,各地反动势力也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镇压。在这个中华民族命运前途未卜的时刻,伟人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自己求学和先前从事革命活动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有感而发,写下该词。词作踌蹰满志,处处充满革命自信乐观的情怀,向这个世界发出“谁主沉浮”的考问,隐含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必然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体现了伟人对中华民族命运何去何从的深深思索,虽然还没有直接作出回答,但早期中国道路、梦想的构想已在心头萌发,那就是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红色政权。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是大家最为熟悉不过的毛泽东词作,是毛泽东诗词的名篇,创作于1936年2月。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山河壮丽;下阕议论抒情,由对祖国山河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伟大抱负及胸怀,揭示人民力量。全词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这情不是儿女私情,也不是寻常人情,而是人间大情,惟伟人英雄方有的千古豪情!

词作以时代最强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暗示一切与人民为敌的势力必然走向灭亡的结局。这首词首次发表于1945年10月,毛泽东由延安远赴重庆谈判,将该词抄录送给诗人柳亚子,随后刊登在重庆各大报纸,广为流传。蒋介石当年看到这首词后大为震惊,命令僚属连夜赶制同题材之词,出炉后竟无一篇能与毛词比肩,颓丧之至。

在词中,帝王象征封建主义、旧事物,伟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恰意在彰显人民的力量、人民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他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把人民当作真正的英雄。他相信人民拥有惊人的英勇、超人的耐力、伟大的智慧和无比的坚决。他领导革命的历程就是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的历史。他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正是认识到人民的伟大和人民力量的无穷无尽,伟人深深把自己扎根在最广大人民之中,才使中国革命实现根本的转机,赶走日本侵略者,打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缔造了新中国,带领全中国人民走上一条自由、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这首词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伟人探寻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梦想之路有了质的飞跃,对早期形成的中国道路雏形有了新的更大的发展。伟人怀着拯救中华民族、创建新中国、走无产阶级专政道路的政治抱负和雄才大略,一旦在词作中反映出来,必然不同凡响。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再看这首《水调歌头·游泳》,创作于1956年6月。这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社会主义事业在各行各业如火如荼展开,捷报频传。伟人视察南方,日理万机之余,畅游武汉长江,有感于武汉长江大桥和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创作该词。全词体现了伟人对建立新中国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无限热爱,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干革命、搞建设的壮志豪情,讴歌了全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这时,中国共产党苦苦求索的真理、道路已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建设社会主义、实现民族振兴的蓝图也已在伟人头脑中臻于成熟,伟人“信步”有余,但同时感喟时光易逝、时不我待,“逝者如斯”,必须抓紧建设,才能早日梦想成真,“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充满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和热望。

现在,三峡“高峡出平湖”早已变成了现实,后人沿着前人的规划一步步实现着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早日实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将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首词作于1965年5月,此时距离伟人1927年10月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已有38年。“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伟人重上井冈山游览视察,看到解放后的井冈山面貌一新,“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社会主义在这里取得丰硕成果,感慨良多。可以说,中国革命已沿着中国共产党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新中国也已建立并向前发展,但是为过去算,为将来计,有太多需要回顾总结和反思的地方。伟人此次故地重游,一方面感念旧情,另一方面绝不排除是对过去的回顾与总结,以及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是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把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更加完善,把中国梦想更加照进现实。

限于篇幅,我们不能完全展示展现毛泽东诗词的全貌,但窥斑见豹,从选取的这五篇诗词中,还是能够清晰呈现伟人探寻中国梦想的大致脉络。伟人的前途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伟人的梦想与中华民族的梦想紧密相联。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接力下,中国梦想更加清晰具体,更加璀璨耀眼,熠熠生辉。尤其是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实现,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乘势而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吹响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個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军的嘹亮号角。“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此时的“中国梦”与伟人毛泽东的梦想更显一脉相承、继往开来。今天的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华丽转变。泱泱大国,盛世宏图,傲立于世,正如伟人当年之所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伟人所追寻和探索的梦想,是几代中国人共同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的初心和使命。适逢新时代,中华儿女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意气风发、志力弥坚,昂首阔步、接续奋斗,风雨无阻、勇往直前,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必定全面实现!

(作者单位: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猜你喜欢

伟人中国梦诗词
和伟人一样爱上图书馆
伟人也曾经是公认的“坏孩子”
卑微的伟人
伟人出东方
诗词之页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