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担当

2024-01-25张静王瑞文孙也程

决策与信息 2024年2期
关键词:现代化思政政治

张静 王瑞文 孙也程

[摘    要] 党的形象塑造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从二者的耦合关系来看,塑造党的优良形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塑造党的形象的重要途径,而党的光辉形象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载体。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为党的形象塑造事业建强现代化队伍、建构价值坐标、健全传播体系,以及为认知、认同党的现代化形象建筑思想共识的使命任务。在党的形象塑造视域下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呼唤以党的形象塑造思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多形态协同发力,创新“以形促行”育人机制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现代化,创新网络赋能方式方法以推动“大思政课”理念落地见效。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大思政课”;以形促行;网络赋能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4)02-0014-07

党的二十大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21。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意味着党必须首先奋力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以执政党现代化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其次要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政治优势,使全体人民认识和认可党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积极探索者的形象,以期在党群关系同心圆中最大程度激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深刻认识党的形象塑造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明确党的形象塑造视野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任务和现代化发展路径,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定向、凝心聚力、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

一、党的形象塑造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关系

党的形象是一种重要的政党资源和政治软实力。习近平指出“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2] 92。党的形象塑造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呈现高度耦合的关系。

(一)塑造党的优良形象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层次结构包括个体目标和社会目标。个体目标中包含思想素质目标、政治素质目标和道德素质目标等,其中政治素质目标是核心,对其他目标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目标包括经济目标、政治目标、文化目标等,其中政治目标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不论从个体维度还是社会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素质目标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的核心目标。因此,提高教育对象对党的形象的认知、认同水平,加强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教育,培养教育对象保持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帮助教育对象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政治认同和政治行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的核心目标之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形象塑造的重要途径

党的形象,是指党基于自身本质而表现出的行为状态和面貌,通过向外部展示和传输某种信息,然后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关于党的总体面貌的认知结果和价值判断。简言之,党的形象是党内在本质和外界对其价值判断的统一[1] 15。党的形象塑造是指,包括党在内的多元主体根据自身利益立场、实践需要和价值观念,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符号或其他介质对党的形象进行具象化描画和呈现的实践活动。因此,党的形象是内化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关于党的总体“行为状态和面貌”的认知结果和价值评价。

需要注意的是,形象是人们的一种主观评价。根据党的形象塑造过程理论,党的形象是在“政党自身行为”“形象的自塑与他塑”、多主体共同作用的“媒介的传播”和多因素影响下的“大众的感知”四个过程性环节中塑造起来的(“行-塑-传-感”四维构建过程)[3] 18-20。其中“感”的方式和结果受限于评价主体的思想素质、利益立场、价值观念、情感感知和认知图示。“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符号或其他物理介质对党的形象进行具象化描画和呈现”,持续不断地向人们传输党的形象信息,加深党的优良形象在人民心中的印象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来持续宣传传播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实践成就,扩大党的贡献成就在群众中的知晓度、美誉度和认可度,在社会成员头脑中、心目中树立起党的优良形象,取得人民群众长久而坚定的支持,夯实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受人真心喜欢、成效显著,表明人民群众认可党所秉持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并且更倾向于支持党的政治实践,更容易对党的形象持积极认可的态度;相反,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受阻或效果不佳,则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说服力也会打折扣。

(三)党的光辉形象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载体

党的形象塑造资源、塑造方式和塑造成果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资源。善用党的形象资源,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从存在方式和表现样态来看,党的形象的总体面貌既表现为肉眼可见的物质符号和行为信息,也包括党的指导思想、立党宗旨、执政理念等思想观念信息,前者可成为党的物质形象或外在形象,后者可成为党的精神形象、理论形象或内在形象。每一种形象又可根据存续的时空划分为历史形象、现实形象与未来形象。从形象的完整性来看,党的形象可分为整体形象与局部形象、静态形象与动态形象。从形象的性质来看,党的形象又有真实形象与虚假形象、优良形象与低劣形象(误解、抹黑等造成的)之分。党的形象塑造的常见方式包括:举办主题教育、专题展览、大型政治仪式、主场外交活动、发表报告皮书、撰写领导人署名文章、发表讲话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譜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具有强大道义感召力,同时也有一定抽象性。而党的形象恰好可以为这些抽象教育内容提供具体化、具象化的表达,大大提高教育内容的感染力、亲和力和针对性。

以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举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为例。展览以“一展”浓缩“五史”,用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展示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增加“不怕牺牲史”和“为民造福史”展览进一步彰显中国共产党为了理想不懈奋斗、不怕牺牲,为民谋幸福而不懈追求的生动形象。展览将党的整体与局部形象、物质与精神形象有机统一,积极塑造和展示了党的光辉形象,是旗帜鲜明开展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鲜活教学素材。同时,展览和展馆还为开展“行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展览馆里的党课”提供了优质的授课空间载体。目前,全国共有革命博物馆、纪念馆1600余家,许多专题展览同时开放了网上展厅,便于人们云观展和云互动。这大大提升了党的形象传播的具身感和感染力,同时极大地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空间限制,为建设网上网下“大思政课”的“大平台”拓展了优质场域。

二、党的形象塑造视域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任务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在承继党的光辉历史形象基础上,传播和塑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积极探索者的崭新形象,以更好地发挥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作用。在此过程中,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其特殊的政治功能,将肩负特殊的使命任务。

(一)为党的形象塑造建强主体队伍

党的形象塑造之根在于自身的政治行为,即为全面兑现政治承诺所进行的一切政治实践,包括内政、外交、国防和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一方面,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政党宗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加强全体党员牢固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提高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这一切政治实践中也包括評估、设计和建设自身政党形象的政治行动。在新征程上塑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积极探索者形象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一支专业的形象塑造主体队伍。这支队伍需要根据党的未来目标形象和过去历史形象来评估、设计并提出建设党的当前、现实形象的路径,需要具备实时搜集、监测、分析、反馈、预警党的形象信息的政党形象治理能力。因此,这支队伍必须人员结构丰富,专业背景各异,还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党建学知识、丰富的党建经验和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及各种思潮观点的科学把握。简言之,党的形象建设工作者首先要完成形象内化,要比多数党员更了解党的未来形象目标,要比多数的党建工作者更懂得党的形象塑造。不论是提高普通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党性修养,还是提升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觉悟,或是培养合格的党的形象建设专门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宏观与微观实践都肩负着为新时代党的形象塑造事业建强主体队伍的重要任务。

(二)为党的形象塑造建构价值坐标

党的形象塑造过程论中的“塑”,在客观上包括党对自身形象的积极自塑和党外力量对党的形象进行的他塑,但主要指基于形象自觉的“党形象的自我塑造”。党中央、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个人有意识地对自我形象进行积极主动的塑造,就是基于对自身行为性质、效果、影响的认知,自觉地自我言说、阐述,以及以此为标准检视、评价和调整自身行为的过程性活动。在此过程中,依据何种价值标准来评判自身行为,进而确定自身行为中哪些应当加以重点言说和正向强化,哪些应当予以调整和负向强化,决定了党的形象塑造的性质和方向。毫无疑问,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是党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进行自我形象塑造的前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党的形象自我塑造的生命线,体现和影响着党的形象塑造的性质和方向。

(三)为党的形象塑造健全传播体系

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形象传播的性质、内容和效果。党的形象塑造过程中多主体共同作用的“媒介的传播”中的媒介不仅包括党媒、社媒、企媒等媒体,还包括党组织和其他组织等党的形象的传播中介。在网络新媒体迅速崛起的传媒时代,媒介传播是党的系统以外的多元主体参与门槛最低、参与范围最广、作用影响最直接,对党的形象传播的传统优势、格局、方式产生挑战最大的环节。建党百余年来,党充分开展宣传思想工作,主动向全党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宣示着自身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展示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同时积极寻求外在支持,吸引和引导党外主体实事求是地认识党,客观、真实地描写和再现党的形象。不论是宏观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微观思想政治教育,都要高度重视网络政治谣言的识别和驳斥。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宏观思想政治教育重在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群众头脑,引导人民群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分析党的政治实践;微观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创造性发挥传统优势,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和道理、学理、哲理阐释,帮助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全面了解、深入理解党的现代化形象的重任。

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对党的形象的判断将直接影响他们的理想信仰、人生道路的选择以及党的未来形象。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代表着中国未来的价值观,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以来,思政课在党的政治实践全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根本性转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成效明显,为在青少年群体中树立党的可亲、可敬、可信良好形象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是党的政治实践的主要承担者,特殊的政治身份使其具有塑造和传播党的形象的话语权威,其对党的形象传播的巨大作用力不可忽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个人形象也是党的形象的直接呈现,基层党员的作风极容易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形象的判断和认可度。因此,加强党的优良形象的塑造,必须高度重视基层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问题。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基础性建设,高度重视思想建党是党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思想建党的主要途径,通常贯穿在党内组织生活和党员党内教育活动中,通过组织传播的方式传播塑造党应有的样子和形象,以此来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此外,党还注重加强国企党建、非公企业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进一步拓展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传播塑造党的形象的新途径新空间。

(四)为认知认同党的现代化形象建筑思想共识

党的形象塑造过程中多因素影响下的“大众的感知”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环节。党的形象塑造难就难在人头脑中对形象判断和形象生成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一旦形象传播的对象的利益立场和价值观发生偏移,其对党的形象的评价标准就可能发生变化,甚至影响其作出理性、客观的形象评价。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国家及社会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通过向教育对象,也就是党的形象传播对象充分阐释党的政治主张,具体分析政治实践,为人们深入了解、正确理解党的形象奠定认知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发挥文化选择功能,通过肯定、吸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素来否定、排斥和清除非社会主义的落后文化对人民群众的侵害,以文化认同来凝聚思想共识,有效塑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贯彻国家意志,强化政治认同,引导人民群众认可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先进文化,优化党的形象评价的社会文化土壤。比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即时增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等主题的教育内容,在中外对比、今昔對比中引导人民认识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性和中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区别,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国际挑战和政党使命,辨别西方话语陷阱,进而构筑起形象塑造的思想共识,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三、党的形象塑造视域下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路径方法

以党的形象塑造思维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从三个维度着力。

(一)以党的形象塑造思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多形态协同发力

思想政治教育从不同角度可划分出不同形态。从对象角度可分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军人思想政治教育、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从目标角度可分为专题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思想政治教育;从载体角度可分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和网下思想政治教育,从领域角度可分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从显隐程度角度可分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4] 126-134。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往往既有优势,又有局限性,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朝着多种形态综合运用、协同创新的现代化方向发展。运用党的形象塑造思维可以帮助解决谁来协同、协同什么、如何协同的三个关键问题。首先是谁来协同的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者、管理者纳入党的形象塑造的主体系统后,党的形象塑造的顶层设计机关、形象塑造实施和协调机关就可以实现统一设计、统筹实施、协同发展,以主体协同促进思政育人形象资源的整合。其次是协同什么的问题。主要是内容更新和科学评价问题。以党的形象塑造思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多形态协同发展,可以解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问题,提升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问题,尤其是促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螺旋式上升的问题,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和评价。最后是如何协同的问题。党的形象资源为不同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互动对话、协同创新的载体基础和话语基础。以庆祝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以及系列庆祝活动为例,党通过盛大的政治仪式,向全党、全国、全世界展示自我形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多种形态的综合运用,取得了极好的传播效果和教育效果。

(二)创新“以形促行”育人机制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现代化

习近平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5]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是在大学生心中传播塑造党的形象的主渠道。与中小学相比,高校思政课课堂说理的内容更深奥、道理更抽象,因此需要不断提高课堂说理的亲和力,以吸引学生。在激活高校思政课堂亲和力的同时,还需要警惕思政课堂一味迎合学生兴趣而致的泛娱乐化。以党的形象为教学载体的思政课可以在说理的话语方式和活动方式等方面提高具象性、亲切感、感染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课堂泛娱乐化。在高校思政课中创新构建“以形促行”的育人机制,是指在高校思政课建设中运用党的形象塑造思维,将党的形象资源以及形象塑造方法融入高校思政课教材教辅、教学设计、课堂讲授、考核设计等环节,化抽象为具象,化分散为整体,以关键促全局,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现代化,帮助学生感悟党的理论“意象”,网络“语象”和实践“物象”,引导学生认识、认同党的优良形象,讲述、塑造优秀党员形象,最终在“形”的内化与外化中,实现“行”的知行合一。创新“以形促行”的育人机制让高校思政课所传授的党的创新理论有了“象”的依托,让高校思政课所宣扬的党的治国理政成就有了“形”的灵魂,让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有了个体价值榜样,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减少理论教学的枯燥性和榜样说教的距离感。

(三)创新网络赋能的方式方法以推动“大思政课”理念落地见效

“大思政课”是当前链接实践课堂与理论课堂、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党中央明确要求发挥网络新媒体对“大思政课”和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创新的推动作用。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把新媒体新技术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网络育人要用好新媒体平台,重点建设一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发挥新媒体平台对高校思政工作的促进作用,引导和扶持师生积极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产品;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出台《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要求打造网络教育宣传云平台,鼓励师生围绕思政课教学内容创作微电影、动漫、音乐、短视频等,建设集资源共享、在线互动、网络宣传等为一体的“云上大思政课”平台。随后,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贯彻《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落实党中央要求,推动“大思政课”理念进一步落地见效,需要创新网络赋能的方式方法。党的形象塑造理论和实践为网络赋能和“大思政课”落地见效架起了一座连通桥。“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需要从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视角出发,借助互联网传播媒介,润物无声地解读、传播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真实形象,解蔽和改变虚假形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避免“大思政课”出现表面化、大而散的问题,让“大思政课”实而不空,细致入微,启智润心。以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为例。教师首先需要发挥网络新媒体在课堂说理中的素材库、伸展台、练兵场功能,提前根据教学大纲,将红色文化中的形象化传播资源加以提炼,提前梳理和制作好课程新媒体素材,以课中讲授、课前预习、课后拓展等方式融入教学[6]。其次,教师需要发挥传统课堂教学优势,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和热点要点疑点阐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想政治理论支持,以课后沙龙的形式辅导提升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并增强学生谨慎触屏用网的敏感性和敬畏心。最后,教师需要带领、指导学生选取独特的红色文化素材,通过讲、演、绘画等方式,以微电影、微党课、原创歌曲 MV、音乐电视等体裁来描绘自己心中的党的语象、物象、图像、人像、意象,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的故事和新时代的故事,并指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即,为学生提供思政理论支持系统、思政类(新)媒体作品制作技术支持系统、媒介运营支持系统[7]。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  张静.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构建的逻辑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9,(5).

[4]  沈壮海.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5]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6]  张静,武侠.“屏”以载道何以可能:思政课用新媒体讲道理的实践阐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9).

[7]   张静,邢鑫.网络新媒体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与思考—— 以北京Z大学“思想静界”思政课新媒体矩阵为例[J].决策与信息,2022,(9).

[责任编辑:胡  梁]

猜你喜欢

现代化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边疆治理现代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