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技体能动作矩阵的建构

2024-01-24郑念军

山东体育科技 2023年6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竞技专项

郑念军

(1.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2;2.国家体育总局 模拟训练与训练技术创新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 250102)

在竞技体育领域,体能训练一直是发展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核心训练内容,也是运动训练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1]。特别是自21世纪以来,体能训练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理论研究和训练实践过程中,有关体能训练的研究论文和方法手段更是“井喷式”涌现[2]。自北京奥运周期以来,来自国外一些身体训练、功能训练的理念和方法手段,开始渗入我国竞技体能训练理论体系[3],这些新的训练理念或方法手段,对完善和丰富我国竞技体能训练理论和练习手段颇有益处。但是,在没有充分理解和把握竞技体能原有概念及其理论基础的情况下,随性直译相关术语,盲目借用相关方法,一定程度上也造成我国竞技运动体能训练的认知混乱和实践盲从[4]。

近年来,在各类运动项目高水平竞技运动训练和世界比赛中,人们运用现代动作科学方法,对人体姿势、肌肉收缩方式和身体动作所施行的及时和精准的控制,有效指导了竞技体能训练过程,并日益引起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的高度关注[5]。大量事实证明,在科学化运动训练过程中,人们对于动作科学前沿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的掌握,也构成了当今各运动专项运动员采用功能性训练、核心力量训练、瑞士球训练、振动训练、纠正性训练等现代竞技体能训练方法的理论支撑和应用基础[6]。因此,尽早对国内外动作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开展深入研究,对于教练员、运动员及科研人员更新训练理念、提升理论认识以及掌握现代体能训练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研究在系统总结和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在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多年训练实践经验,从竞技运动的需求出发,对竞技体能及其训练进行了重新认识和思考。基于对人体动作结构和运动功能的深入研究,初步建立了竞技体能动作矩阵,试图进一步探寻动作之间的结构关系和逻辑关联,期许在竞技体能训练过程中,为广大教练员、运动员提供必要的训练指导和方法策略,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1 竞技体能:定义、疆界和职责

1.1 竞技体能的定义

“体能”一词来源于为提高运动成绩、发展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竞技性体能训练[7],最早出现在我国1984年版的《体育词典》上,指出体能主要是由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组成的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训练学》(田麦久,2000年)把体能定义为“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其中,突出发展身体素质是竞技体育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随着“竞技能力”“项群训练”等概念的提出,竞技体育开始逐渐强调体能训练[4],“竞技体能”一词也频繁出现在相关研究文献中。竞技体能是指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为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所具备的身体能力和运动素质,是完成高水平竞技所需的力量、速度、耐力(能量代谢)、灵敏及协调等综合的运动素质,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心体智)的重要组成要素,并与运动员身体形态与机能特征密切相关。依据其与专项特征的关系,竞技体能主要分为基础体能(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

1.2 竞技体能的疆界和职责

在竞技体育中,竞技体能是运动员发挥技战术水平、适应高强度竞技环境以及保持稳定表现的基础。一直以来,以竞技体能为主要内容、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是竞技体育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核心。随着“健身健美”“运动康复”相关理念和方法手段逐渐纳入体能训练领域,“体能”已逐渐扩大为包括健身体(适)能、康复体能及竞技体能3种语境下的广义体能概念[4]。健身体(适)能和康复体能从逻辑关系上属于一般/基础体能训练,其训练效应离竞技需求尚有一定距离,但其相关新颖、丰富的训练方法手段为竞技体育运动员身体能力提升和健康促进提供了有效支撑(见图1)。因此,现代竞技体能虽然注重训练的专项性和极限负荷性,但已吸收并借鉴了康复和健身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图1 体能及其下位概念关系[4]

传统竞技体能训练从运动训练学角度又分为基础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但随着比赛密度的加大、运动伤病的增加,更加强调动作质量、灵活性、稳定性的功能性运动逐渐引入到竞技体能训练领域,共同丰富并完善了现代体能训练理论体系。人体运动功能、基础体能和专项体能是现代竞技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体系,三者相互促进,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竞技比赛的运动表现(见图2)。

图2 竞技体能发展“金字塔”结构模型

人体运动功能是所有体能训练的基础,需要提前练习并予以强化,待身体灵活、稳定、平衡、对称、协调及控制等功能得到提升和巩固后,才能进行第二层级的基础体能训练。基础体能是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和保障,基础体能不牢,专项体能就缺乏持续提升和发展潜力。专项体能是基础体能的进一步转化和提升[8],其训练方法手段更具功能性和专项性,从而更为有效地提升运动表现。

基于对竞技体能训练内容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本研究提出了“以康复体能为切入点,以基础体能为根本,以功能训练为主线,以运动表现为目标”的竞技体能训练理念,四者相互支撑、互为借鉴,共同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这也是现阶段竞技体能训练的主要职责。

2 现代竞技体能训练的关键理念—注重“动作”

现代竞技体能训练是指在竞技体育视域下,结合运动员专项特征和个体特点,为运动员伤病预防、运动康复、机能强化与运动功能促进,以及进一步提高技战术表现、心理稳定与专项竞技能力的整合运用而构成的现代体能训练方式、理论及实践体系[9]。但长期以来,我国传统体能训练过程中存在过分强调大负荷、高强度训练,较少关注身体姿势、肌力平衡、损伤预防或动作模式错误等问题,极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而基于对运动员运动寿命的高度重视,在提高竞技能力的同时尽可能预防和避免运动损伤是当代竞技运动训练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北京奥运周期,随着世界高水平体能和康复团队的引进,“功能动作(functional movement)”的训练有效解决了重点运动员体能和运动损伤恢复问题[10],这也使得研究者对现代体能训练、运动恢复、动作质量和动作控制等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2.1 “动作”是现代体能训练的主要载体

在体能训练过程中,虽然骨骼肌的发力与运动都有对应的神经予以支配,但不同肌肉组合收缩的外在表现就是动作,比如,上肢力量的提高由卧推、卧拉等动作予以发展;下肢弹跳能力由深蹲、跳跃等各种动作进行练习。训练动作能够有效提升肌肉力量,但只注重肌肉练习却很难提升竞技表现,动作模式、动作方法和手段是所有训练的基石。现代竞技体能训练经过体能要素、功能训练和运动表现三个阶段的发展,越发重视从身体运动功能出发重新审视体能,既从重视力量、耐力等素质训练到重视动作功率和运动效率训练,从重视肌肉训练专项到重视动作训练表现,更加强调通过动作模式的不断进阶训练去提高运动员神经系统的动员速度和控制效率[11]。竞技就是动作[12],动作才是现代体能训练的主要载体,动作质量的提高更是关乎竞技能力提升的高度。

2.2 “动作库”的不断完善是现代动作体系的重要体现

当前,“动作”训练已经形成一个系统,对动作的强调与重视不仅停留在专项技术动作范畴,而且已经扩展到训练过程中各个练习手段的精细化设计与安排上,使得以往被忽视或难以把握的训练动作更加符合力学、生理学、专项特点及运动员个体需求[13]。现代动作体系按照动作部位、完成方式、训练形式/模式、训练手段及器材不同,训练方式多种多样,动作方法也是琳琅满目。因此,随着训练理论的不断深化和相应器材的不断更新与引进,各类“动作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国相关新媒体、健身房、体育培训机构,甚至是专业运动队中。

“动作库”是指按照基本动作要素及训练动机和目标的需求,将复杂的人体动作体系解构成基本的动作单元,并将相关基本动作和典型动作收集、分类和编排,针对性实施并强化训练的动作组合。如,JC·Santana在《功能性训练》一书中,将95个高效实用的训练动作,按照功能、方式和器材类别构建了“自重”“弹力带和拉力器”“哑铃和壶铃”“药球”“稳定球”“灵敏和稳定”及“传统力量”等7项功能练习动作库[14]。国内众多网站、公众号更是不断呈现如“泡沫轴动作合集”“拉伸动作合集”“悬吊训练”“瑜伽训练动作”“核心训练”“体态纠正”“燃脂训练”“臀部训练”“运动损伤”“下肢单侧力量”“跳跃动作组合”“脚步灵敏”等众多动作合集和“体能动作库”。可以说,不同类型动作库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对认识和把控训练具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一定程度上为现代竞技体能训练提供了基础支撑,也是动作训练体系不断应用、普及和发展的重要体现。

但客观地说,目前人们对动作库的编排和建构还不够完善,各动作库之间相对孤立,缺少内在逻辑关系,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缺乏对动作的整体认识和链式传递过程。动作训练是专门的也是相对的,动作训练的核心是训练动作的整体性和功能性,而不是孤立局部的动作形式或组合,因此,不断升级和完善动作库,尽快突破单一或同类动作限制,就成为现代竞技体能动作训练的主要任务与目标之一。

3 人体动作结构和运动功能的基础—动作矩阵

3.1 动作矩阵的定义

矩阵(Matrix)是指纵横排列的二维数据表格,最早来自于方程组的系数及常数所构成的方阵。而动作矩阵是指在人体动作产生与控制过程中,人体基本动作要素的有序整合结构、动作之间的适宜匹配模式和交互作用,以及协同表现的最佳功能状态[6]。

关于对动作矩阵的规律认识,可以用元素周期表做比喻:动作犹如“化学元素”,把“动作元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横竖排列起来,横向以动作部位为“周期”,从左到右,按照局部—整体—专项的发展方向,逐渐提高动作的功能性和竞技性;竖向以动作方式为“一族”,特性相近的“动作元素”排列在同一族中,由上而下,动作功能或难度逐渐递增。各动作在矩阵中的位置不仅反映了自身动作类别,也体现了各动作的递变规律和动作之间的逻辑关系,更是指明了竞技体能动作训练的发展方向。

动作矩阵涵盖了动作模式、动作程序、动作控制、动作拓展、动力链等训练理念,犹如建立了各个动作有序关联的“行进导图”,决定了人体渐进完成各种姿势、部位和方式逐步升级的一般和专门动作模式,这也成为正确理解人体动作结构和运动功能的重要基础。

3.2 动作矩阵的理论依据

深刻理解和把握四大支柱运动、人体基本运动形式和竞技动作技能能力模型等理论和概念,是科学建立和不断优化动作矩阵的理论和方法学根据。

3.2.1 四大支柱运动

美国著名功能性训练专家胡安·卡洛斯·桑塔纳(J.C. Santana)指出,所有运动方式都可归结为站立和移动、水平改变、推和拉以及旋转四种运动模式,这就是人体的四大支柱运动(见图3)。四大支柱模型组成了人体所需的基本运动形式,运动中最主要的四个动作类别,也完美表明了与人体部位的对应关系:站立和位移对应下肢;水平改变(重心变化)对应下肢和躯干屈曲/伸展;推和拉对应上肢;旋转(方向改变)对应躯干。四大支柱运动的理念,不仅是正确认识和分析竞技项目运动方式的有效手段,更规定了人体各个部位和基本动作模式的结构关系,为初步构建竞技体能动作矩阵提供了理论支撑。

图3 四大支柱运动与人体部位的对应[14]

3.2.2 人体基本运动形式

在《运动生物力学》(陆爱云,2010年)研究理论中,从人体解剖、功能特点和运动项目的需求出发,把人体运动的基本形式划分为上肢、下肢和全身三种基本运动形式(见图4)。其中上肢分为推、拉和鞭打动作;下肢分为缓冲、蹬伸和鞭打动作;全身分为肢体摆动、躯干扭转和相向运动。从人体基本运动形式的定义出发,动作按照参与部位可以划分为上肢动作、下肢动作和全身动作,从完成方式可以划分为推、拉和旋转等方式。人体运动基本形式进一步强调了肢体部位及其对应的动作形式,为进一步理解和设计竞技体能动作训练模式提供了有益参考。

图4 人体基本运动形式[15]

3.2.3 竞技动作技能能力模型

竞技动作技能能力模型(athletic motor skill competencies,AMSC)是为完成运动项目的专项技能需求所形成的动作模式。其动作类别主要分为上肢推和拉(投掷、推开、抓住物体)、下肢位移和重心变化(加速、减速、跳跃、落地)及躯干旋转和稳定[16](见图5)。竞技动作技能能力所列出的动作形式,既是基础动作技能的组成部分,也是很多专项动作技能的组成部分,它是竞技动作技能训练的核心所在,不仅有助于提高运动表现和降低受伤概率,更为不断优化和完善竞技体能动作矩阵整体结构提供了有益借鉴。

图5 竞技动作技能能力模型[16]

3.3 动作矩阵视角下的体能训练

动作矩阵视角下的动作科学理念和框架体系为体能训练提供了新的思路。体能是以动作为载体的一种身体运动能力,从动作矩阵的定义出发,在进行体能训练实践过程中,应根据动作功能以及与专项需求的紧密程度,充分考虑不同动作之间的结构关联和逻辑关系,准确选择动作方式和训练流程,以最优训练方案或策略完成某一训练任务。

从纵向发展来看,应优先发展基本动作,强调完成动作质量的重要性,然后再考虑动作的难度和重复次数,通过进阶和退阶,为高质量完成动作提供有效路径和方法。从横向发展来看,人体运动能力的提高是从局部到整体、一般到专项的过程,在实际训练过程中,也应从具体部位的基础动作开始,逐渐过渡到全身性的传导训练,循序渐近,不断提高训练的功能性和专项化。

需要指出的是,在竞技体能训练过程中,有些体能教练在执教过程中,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动作细节上,过度纠结于动作完成的标准和细节;还有些体能教练将训练的重点放在基础体能的提升上,往往忽视了体能训练的方向,即不断提高运动员全身协调发力的能力以及完成专项动作的能力。

4 竞技体能动作矩阵的设计与展示

4.1 竞技体能动作矩阵的设计

事物结构决定其功能,系统结构则决定其体系功能[13]。从动作矩阵的观点出发,竞技体能动作矩阵就是运动员动作训练的信息控制系统,如同电脑程序,规定了体能训练中某个动作的各个细节,如训练阶段、完成方式、动作结构、发力方向、进退阶顺序和时机等,它直接规定了竞技体能训练的基本动作模式和在人体各个部位的执行过程。

4.1.1 矩阵整体结构

竞技体能动作矩阵主要包括基本动作、全身传导发力动作和专项动作三个部分。其中基本动作包括上肢、下肢和躯干3种动作形式;全身传导发力包括站立药球系列、跳跃、移动及奥林匹克举等动作形式;专项动作按项群分类,目前动作还未设计,该部分主要由专项教练制定,但体能教练也需要熟悉和掌握(见图6)。

图6 竞技体能动作矩阵结构图

为便于对动作标记,更好地梳理各动作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数字“1、2、3”作为一级编号,其中“1”表示基本动作,“2”表示全身传导动作,“3”表示专项动作。

根据数字标题等级排列方法,在基础动作中,二级编号“1.1、1.2、1.3”代表动作部位,三级编号主要代表动作方式;在全身传导发力动作中,二级编号“2.1、2.2…”代表动作类型,三级编号主要代表动作方向。以“1基本动作”举例,主要包括“1.1上肢”“1.2下肢”和“1.3躯干”三个部位动作,而“1.1上肢”又划分为“1.1.1推”和“1.1.2拉”两种动作方式。以此类推,其他动作均可按照以上格式予以标记说明(见图7)。

图7 竞技体能动作矩阵全景图

4.1.2 动作在矩阵中的位置:位阶

位阶(Rank)是指在某个系统或组织中所处的等级或地位。就动作矩阵而言,位阶主要是指单个动作在矩阵中的位置,如“引体向上”动作,它就位于“1基本动作→1.1上肢部位→1.1.2拉动作→1.1.2.2垂直方向(闭链)”矩阵位置,向上是“助力引体向上”,向下是“负重引体向上”(见图8)。动作位阶在矩阵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位阶的高低主要根据动作的难度和功能性来确定,位阶高的动作表示难度更大、功能性更强,位阶低的动作表示难度较小或功能性较低。在动作执行过程中,如何精准定位和调节动作位阶、难度、功能性等“动作参量”的把握与控制是关键。

图8 “引体向上”动作位阶示意图

4.1.3 矩阵的方向:进阶和退阶

竞技体能训练的方向一定是沿着“基础(局部)—全身—专项”的路径前进,动作训练也必定向功能性、专项性的方向发展,因此,竞技体能动作矩阵具有鲜明的动作顺序及进退阶标准和要求。

原则上每项练习都是从基本动作开始,由局部到整体,逐渐提高全身协调传导发力的能力。前者的动作质量决定了后者的动作效率,如果基本动作完成质量不好就需要向下退阶,选择功能性较差、难度相对较低的简单动作予以练习;如果动作质量完成较高并达到训练效果就需要向上进阶,选择功能性更强、难度更大的动作进行训练。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通过3个变量的难度增加不断进阶。一是依据身体姿势的变化,按照“仰卧位—四点支撑—高跪位—单膝跪位—弓箭步—站立位—单腿支撑”的动作姿势,不断提高动作训练的功能性;二是根据阻力变化,由“助力+自重”“自重”逐渐过渡到对抗“外部阻力”的训练;三是结合训练器材的变化。目前体能训练的器材相对丰富,比如杠铃、哑铃、壶铃、滑片、弹力带、牛角包、药球、TRX、稳定球等,通过多种训练器材、手段/方式的组合,进一步提高训练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竞技体能的发展并非仅是从局部到整体,从基础体能到专项体能这样简单的线性发展过程,基础体能向专项体能的转化是非线性的、复杂的过程。基本动作训练时可以加入全身、专项动作练习内容,专项动作训练时也可以有基本和全身动作练习手段,在具体训练实践中,不能有固定、机械思维,应根据项目特点和训练需求,巧妙设计和实施不同位阶的动作组合,尽可能安全、有效、可持续地提高训练质量和效果。

4.2 竞技体能动作矩阵的展示

4.2.1 基本动作

(1)上肢

上肢部分主要展示了推、拉动作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基本训练形式。根据肢体近端、远端固定的不同,又细化分为开链和闭链运动。在每组动作序列中均设置了基本动作,即该序列最基本的动作能力。例如水平推开链基本动作是杠铃卧推、闭链基本动作是俯卧撑,垂直推开链基本动作是站姿杠铃实力推、闭链基本动作是双杠双臂屈伸。本研究推荐每项练习以基本动作开始,逐渐过渡到站立及全身传导发力动作(见图9),如果基本动作不能高质量完成,就要选择位阶低的动作,进行退阶练习。

图9 上肢基本动作展示图

训练路径举例:以“1.1.1.1水平推”闭链动作为例,首先从基本动作俯卧撑开始,如果能以较高动作质量,完成一定次数和组数的训练,就向上进阶到难度更大的负重俯卧撑,负重俯卧撑达到动作要求,就再次进阶到功能性更强的TRX俯卧撑-爆发性俯卧撑,直至进入全身传导发力或专项动作练习;如果基本动作完成质量和效果不达标,那就向下退阶到难度较小的双手垫高俯卧撑,如果还达不到要求,就退阶到难度最小的跪姿俯卧撑,待动作质量和能力提高后,再逐步向上进阶。

(2)下肢

下肢主要包括推和拉两种动作模式,其中推主要表现为下肢蹬伸,拉主要表现为下肢折叠。在下肢推(蹬伸)动作模式中,按照功能特点,又划分为膝主导、髋主导和足踝刚性3种模式,其中,膝主导主要包括双腿蹲、分腿蹲、后脚抬高蹲、单腿蹲等动作形式,从双腿蹲逐渐过渡到单腿蹲是主要进阶方式;髋主导主要包括臀桥和硬拉动作形式;在下肢拉(折叠)动作模式中,根据运动解剖学特点,主要进行的是腘绳肌的动作练习,练习形式主要包括臀桥和硬拉两种。在具体动作安排上,围绕下肢基本动作能力,按照“助力—自重—负重”“双腿—分腿—后脚抬高—单腿”“局部—整体”等阻力和姿势的进退阶标准,不断提高下肢基础动作能力,并向全身传导发力的方向逐步进阶(见图10)。

图10 下肢基本动作展示图

训练路径举例:以“1.2.1.1膝主导”双腿蹲动作为例,首先从基本动作杠铃后蹲开始,如果运动员在练习过程中存在动作模式不正确、动作质量不高等问题,就建议该队员退阶训练,可以从阻力相对较小的高脚杯深蹲或自重双腿蹲开始,纠正动作模式,完善动作质量后,再回到杠铃深蹲练习,以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如果杠铃深蹲动作质量和训练效果达到要求,可以进阶到分腿蹲练习形式,进一步提高下肢的功能性。

(3)躯干

躯干的主要作用是稳定和传导,所有训练的最终方向,都是要通过躯干的稳定/传导能力,把上肢、下肢、躯干有效衔接起来,最终实现全身协调发力能力的提高。稳定按照功能可以划分为抗伸展、抗屈曲、抗侧屈和抗旋转4种形式,其中抗伸展主要训练的是腹肌,以基本动作仰卧位的悬空静力支撑开始,逐渐进阶到站立位的卷腹练习;抗屈曲主要练习的是背肌,由俯卧位的悬空静力支撑逐渐进阶到全身传导的站立后抛球训练;抗侧屈主要练习的是腹内外斜肌等腰侧肌肉,基本动作是左右侧卧位支撑,能力提高后,通过增加不稳定因素或者四肢运动等形式,由侧卧位逐渐过渡到站立位,不断提高功能性;抗旋转训练是躯干稳定能力的高阶动作,本研究推荐以仰卧位的死虫子练习开始,待躯干动作控制能力提升后,逐步进阶到高跪姿、单跪姿及站姿上劈/下拉动作,不断提高躯干抗旋转能力,向全身传导发力递进(见图11)。

图11 躯干基本动作展示图

4.2.2 全身传导动作

全身传导发力是所有基本动作训练的下一目标和方向。目前全身传导动作训练主要包括:药球(站姿为主)、跳跃(双腿跳/交替跳/单腿跳)、移动(水平方向)和奥林匹克举(垂直方向)等4种训练模式。其中以站姿为主的药球训练,主要分为线性和旋转两种方向,通过前推、上抛、下砸、侧抛或对角线抛球等动作予以训练;跳跃分为双腿跳、交替跳或单腿跳等基本形式,具体训练实践中,可以进行水平方向的向前跳、左右跳或Z字跳,以及垂直方向的双腿跳高或单腿跳高;水平方向的移动练习主要由直线移动、多方向移动和相关链接动作移动组成,左右方向的滑步、切步和前后方向的启动、加速、最大速度保持、减速及后退跑等动作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直线移动能力,顺步、连续交叉步和后撤步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多方向移动能力;奥林匹克举是目前公认的最基础也最有效的全身传导发力动作训练模式,经典动作是抓举和挺举,但相对来说,这类动作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在专业体能教练指导下予以训练(见图12)。

图12 全身传导发力动作展示图

4.2.3 专项动作

专项动作的选择和调控与竞技专项的训练和比赛特点密切相关。如对抗性运动项目(摔跤、柔道等)需要根据实战环境和瞬息多变的情况,灵活组织不同动作组合,准确选择相应动作控制和调节模式;非对抗性运动项目(竞走、跳远等)动作模式相对单一,往往采用一种或同种动作控制与调节模式。再比如以快速和高度时间准确性动作为主导的项目(如拳击、击剑等),动作要求必须具备快速变化与控制的特点;以慢速和高度空间准确性动作为主导的项目(如射箭、射击等),需要重点考虑动作力量、路线和角度等动作参量。因此,专项动作矩阵的设计应充分考虑项群训练特点,需要专项教练员深入总结和把控,体能教练也应予以辅助,并对专项动作矩阵的动作设计理念、结构关联和动作实施与调节程序熟练掌握。

5 结 语

竞技体能动作矩阵为重新认识体能及训练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进一步厘清了竞技体能训练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从基本动作、全身传导动作和专项动作训练转换的路径和方法。与此同时,通过动作矩阵,不同动作也找到了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和逻辑关联,通过进阶或退阶,为高质量完成动作提供了有效途径。

诚然,本研究对竞技体能动作矩阵的建构,只是基于现阶段的理解和认识。动作矩阵不是固有不变的,它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它只是一个参考或是一种思路,每一位体能教练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项目特点,创造自己的动作矩阵或动作体系,不断优化和升级竞技体能动作矩阵。

鸣 谢:感谢Santana J C为大家奉献了经典著作《功能性训练》,其创造性的训练理论和实践方案为我们构建竞技体能动作矩阵提供了强大理论基础和体系支撑;感谢Michael·Boyle,将“功能训练”引进传统体能训练体系,从他多部著作、论文及训练视频中汲取了大量先进理念与知识;感谢袁守龙博士、王雄博士、张启凌、张丹玥、孔令皓博士,其对当代世界前沿功能训练、身体训练及抗阻训练等研究成果的大力推介,为我们深入认识和理解竞技体能动作科学规律提供了很大帮助;感谢张英波教授对动作矩阵和动作模式训练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以及为构建竞技体能动作矩阵进行的前期探索。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竞技专项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竞技精神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花与竞技少女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
竞技体育
新兵体能训练的伤病防护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