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江西书法的家族传承现象谫论

2024-01-20丁莉

影剧新作 2023年4期
关键词:解缙书法

丁莉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书法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具有明显的家族特色,书法技巧一向是私相授受,秘不外传的“家法”,轻易不传外人。当代书法研究,往往注重对书法大家个人的研究,对于其家族传承研究较少,对其家族成员书法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为此,本文以江西明清两朝解氏、李氏、陈氏等家族为例,从父子、兄弟等关系方面对明清江西大家族书法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家族传承对江西书法史的影响。

一、明代吉水解缙家族的书法传承

明代崇尚帖学,特别是在明代前期,因明代政府尊崇程朱理学,使得台阁体在官学甚为流行。解缙就是其中著名的台阁体书法家之一。解家家学深厚、世代苦读,为庐陵书香门第世家。

解开,解缙之父,博学多才,世人尊稱为“筠润先生”。解开淡泊名利、不喜做官,一生主要精力致力于著书、办学、育才等,著有《书解》《文集》等。解开留世书法作品无从考证,但史料记载,其行草书极佳,“尤善笔札”。[1]372

解纶,解缙之长兄,“素善属文,书法精密”。解纶与解缙感情极好,长兄为父的优良传统在解纶、解缙两兄弟间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解纶既为兄也为父更可为师,两人经常一起研究书法、学习诗词。[2] 洪武二十年(1387),两兄弟同时参加江西乡试,双双中选。第二年春,兄弟俩与他们的妹夫黄金华进京参加会试,三人又同时中第,被后人传为“一门三进士,兄弟同登榜”之佳话。[1]376 解纶的书法有怀素、张旭之风,但其狂放程度又在二者之上。解纶的草书追求线条美,字不可辨。解纶与解缙平素书法交流较多,解缙书法特别是草书受解纶影响较大,从后人把两人均列为明代草书十五家之列就可以看出。

解缙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之一,尤善行书、草书,杨士奇评解缙书法“小楷精绝,行、草皆佳”。解缙认为,学书法要达到精妙,一方面师徒口耳相传、内心领悟是关键,“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门”,须勤学苦练,多临摹古人,“惟日日临名书,无吝纸笔,工夫精熟,久乃自然”。解缙在书法方面的成功离不开家学传承。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为解缙在书法上的成就奠定了扎实基础。除了父亲解开,其母亲高妙莹(字淑婉)也具有深厚的书法造诣和艺术修养。史载高妙莹通经史,“善小楷,严正森密”。解缙早年小楷的风格也是“严正森密”。可以说,解缙在书法及文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其母亲。另一方面,解缙在书法方面的成功与其后天注重学习名家、勤学苦练分不开。解缙学习书法非常注重师承,师学危素、周伯琦、詹希原、赵孟頫等楷书大师。[3]

解缙楷书墨迹留世不多,反而草书存世更丰。他吸纳了“二王”及唐代张旭、怀素等人草法特征,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和发扬,一挥而就、下笔不休,以“傲让相缀,神气自倍”的独特风格,首开明代狂草之先河。其书法代表作有《自书诗》卷本、《游七星岩诗》《宋赵恒殿试逸事卷》《游七星岩偶感》等。[4]263

《自书诗》书法整体奔放洒脱、纵横有势,字形大小错落、一气呵成,线条连绵不断、气息顺畅,结构赏心悦目、书出自然,可以看出其中有其兄解纶的狂草风格,具有非凡的书法功力。

解祯期,解纶之子,书学赵孟頫、王羲之,小楷学黄庭经。解祯期与解缙年龄相差不大,其书法风格受解缙影响较深。解祯期留存作品不多,现今明确署名解祯期的作品仅存草书《李白赠汪伦诗》一幅。从风格看,解祯期草书《李白赠汪伦诗》胎息于解缙,但是在解缙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继承和发扬,在保留解缙草书中大长线的同时,对解缙大长线一泻直下的风格进行了改良,相对于解缙草书中突兀的大开大合,变得更加文雅。

解祯亮,解缙次子,文史中对于解祯亮的书法来源和风格记载较少,多只称其“善书”,其余并无过多描述。解祯亮谪居辽东时解祯期已早就小有名气,此时解缙已去世。可见对解祯亮书法产生最大影响的是其堂兄解祯期,真正继承解缙书法的也是解祯期。

梳理以上人物脉络关系,我们可以得知,书法艺术在解氏家族中传承了三代。解缙自小在父母亲的口传心授的影响下,以小楷入仕,在其兄解纶狂草风格影响下,又形成自己独特的狂草风格,同时因与侄子解祯期年龄相仿,平时在书法诗词方面交流颇多,其书法风格又被解祯期继承和发扬。

二、清代临川李氏家族的书法传承

清雍正期间,伴随着江右商帮的兴盛,临川李宜民南下桂林,靠盐业起家,成为桂林的望族。李宜民初到桂林时就是靠写字为生,以“笔一枝,伞一柄”在桂林立身安家。[5]21 由于李宜民自身的文化及书法艺术水平较高,也注重对后代文学艺术的培养。发迹后,他请来名师,开设家馆,教育子弟。李氏的后辈子孙,在家学影响和名师的指点、教诲下,在诗文、绘画、鉴赏、书法等文化领域成就卓著。其中李秉礼的诗、李秉绶的画、李宗瀚的书法,有“桂林三绝”之称。[5]24

李秉礼,李宜民次子,由于长兄早逝,实际上处于长子地位。人们对李秉礼的诗评价很高,所居寓所称为“韦庐”,著有《韦庐诗内外集》。李家的声誉正是由李秉礼而兴。李秉礼爱好广泛,如书法、绘画、吟诗等,受其父影响,其书法也有一定造诣。

李秉绶,李宜民第六子。与其兄李秉礼一样,喜结交文人雅士。能诗、善画,与朱鹤年、汤贻芬等齐名,有“乾隆十六画人”之称,是“岭南画派”的肇始人。李秉绶在桂林筑“环碧园”,聘名师教李氏子侄,一门风雅,为桂林寓公之冠。

李宗瀚,李秉礼长子,李宜民长孙,乾隆五十八年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湖南学政、太仆寺卿、宗人府丞、左副都御史、工部侍郎、浙江学政等职,是李氏家族中地位最显贵者。李宗瀚虽官居高位,但淡泊名利、博览群书、潜心钻研诗词书画。与郭尚先、何凌汉、顾莼齐名京师,时有“李郭何顾”之称。曾国藩对李宗瀚书法评价甚高,其《求阙斋日记》说:“作字之法,可为师资者,时贤一石两水,一石谓刘石庵,两水谓李春湖、程春海也。”[5]23

从图四、图五可以看出,李宗瀚的书法用笔沉着、凝练,整体宽整大气,下笔自然、刚柔相济,一点一画都显得清刚典雅。

李宗瀛,李秉礼第五子,号小庐,善书法,工诗文,是19世纪广西最著名的文学团体“杉湖十子”的成员之一 ,清道咸间广西著名诗人。22岁时,其父李秉礼病逝后,兄李宗瀚在奔丧途中突发疾病逝世。平时养尊处优、吃喝玩乐的李宗瀛一下失去了经济上和政治上的两座靠山,导致其一生穷困潦倒。

受良好的家族文化熏陶和优越的经济条件支持,桂林的“临川李氏”家族众多子弟在书画方面都颇有建树。除以上介绍的李秉礼等四人外,还有:李秉钺,李宜民第四子,善书画,以篆书、隶书、山水画见长;李秉铨,李宜民第五子,书法善篆隶,以画墨兰闻名;李宗准,秉铨子,八岁即解书画,竹石尤佳;李慧,秉铨女,善画花鸟;李宗涵,秉绶子,工花竹翎毛,笔致清丽。[4]525

临川李氏作为书香望族,其家学传承不仅对桂林的李氏后代有很大的影响,对桂林以外的李氏后代也有较大的影响。清末民初,李氏后人中又出了一位佼佼者——金石书的开创者,江西知名书家李瑞清。李瑞清,字仲麟,號梅庵,又号梅痴,清道人。李瑞清是李宗瀚的族孙,清末著名的书法家、画家。[4]526

民国初年,李瑞清书法已蜚声遐迩,是著名书法“五大流派”之一。李瑞清的好友、近代著名学者马宗霍在《霎岳楼笔谈》中点评:“清道人自负在大篆,而得名则在北碑。”李瑞清精研篆隶、汉魏六朝文字,参合铭刻、碑法,成就了一种法度严谨、气势恢宏、极具个性特色的金石书风。[6] 其书法理论造诣极深,被人称为近代书学之宗师。

综观李瑞清的书法艺术,取法十分广泛。从书体上看,篆、隶、楷、行、草诸体具备,笔法刚柔相济、老辣凝重、浑然天成;从书法派别上看,不论商周金文、汉魏刻石,还是宋元法贴,兼收并蓄;从时代上看,远从先秦,近到明季,都有临摹借鉴。李瑞清一生求真,勤于翰墨,练就了无所不学、学无不像的本领,临摹历代碑刻法帖的功力深厚,技艺高超。

李瑞清不仅擅长书画,还是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光绪三十一年始,他任南京两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监督(即校长),在任时悉心兴学育才,造士众多。光绪三十二年,他率先创办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史上的第一个美术系科——“图画手工科”。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就是他此时的门生之一。

三、清末民初陈宝箴家族的书法传承

陈宝箴,字相真,号右铭,江西修水人,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其子陈三立,孙陈衡恪、陈寅恪,曾孙陈封怀,被后人称之为“陈氏五杰”。

陈宝箴,书如其人,书法风格雄强朴实,倔强中不乏姿致,反映出陈氏性格中刚毅沉稳的一面。江西省修水县博物馆藏有其一副纸本楷书对联,联文为:文学纵横乃如此,金石刻画臣能为。此联既有颜体的雄强宽博,又有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遒劲质实。

此外,修水县博物馆还藏有其一把折扇扇面题字,用行楷题写黄庭坚《次韵子瞻和子由观韩干马因论伯画天马》诗,此扇面书法偏秀劲一路,具有元明书风特征,在赵孟頫、文徵明的基础上又掺进了自己刚健的成分。在结构布白安排上,此墨迹亦属停匀完美。

陈三立,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陈三立以诗著名,他的书法也因为名气而受人推崇。陈三立的作品看起来恬淡古雅、淳朴自然、用笔率意,但颇具法度、气韵生动、古拙质朴。他幼年时期学书法,初似取法唐楷,致力于颜真卿、欧阳询,后转学“二王”,并兼学苏轼书法。

陈三立的书法行楷居多,有二王书法的飘逸,也有苏轼书法的典雅,整齐中有参差,疏密错落有致,并掺入汉代章草及北碑的笔意。在结体上,保留了颜体、苏轼书法的圆融苍浑外,以超逸的诗才驾驭书法,形成了既庄重醇厚,又清新俊逸的碑帖融合的风格。陈三立的隶书,将汉碑扁方的体势,改为像篆书一样的修长结体,看起来更加精严有趣。陈三立书法雅致与通俗、格调高古与低下,全在于书作体现的气质,最为可贵的是蕴含其中的诗人独具的空灵气质,这是一般的书法家很难达到的。

陈衡恪,字师曾,陈三立长子。陈衡恪工篆刻、诗文和书法,长于绘画,是一位全才艺术家。他曾说:“生平所能,画为上,而兰竹为尤。刻印次之,诗词又次之。”陈衡恪有极高的艺术天赋,十四岁时就在长沙受教于著名书画家胡沁园、王湘绮;后又受业于湘潭金石书画名家周大烈;婚后又向岳父、南通名儒范肯堂学习汉隶、魏碑及行楷;后又向范镇霖学习汉隶和魏碑。在诸多名师指导下,青年时期,就已经精通诗书画印。在陈师曾学书的历程中,对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他的老师吴昌硕。吴昌硕的书法以篆书成就最高,尤以石鼓文著称于世。陈师曾身为篆刻大师,与他潜心研习篆书是分不开的。他对吴的风格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相对而言,陈的书法结体平实,用笔含蓄收敛,没有吴昌硕的夸张和霸气。[7]

陈衡恪书法作品总结起来有三个特征:一是颤笔涩行。从图十三可以看出,运笔过程颤笔意味非常明显,在一些作品中又时不时可以看到涩行之笔。颤笔与涩行相结合的方式与其善篆刻有关,他的一些篆刻作品中,有意制造破损,以印入书,将治印之法融入书法创作。二是用笔苍劲。陈衡恪常年练习大字书法,故笔力超出常人,在行笔过程中将力量注于笔端,时见飞白,显示出极强的力量感。从他的大部分书法作品来说,都吸收了汉隶、魏碑雄浑苍劲的特点。三是拙中寓巧。受傅山“四宁四毋”书法观的影响,他的书法作品中常体现“拙”的特点。其主要特点是利用线条断裂时出现的残损,打破了原本过于严密的章法布局,增添作品整体的自由和活力。[8]

陈寅恪,字鹤寿,陈三立次子,著名的国学大师,有“百年清华四大哲人、前辈史学四大家”之赞誉。陈寅恪书法受唐风影响较深,同时还兼具二王风范,传世作品多为行草书。其书法字如其人,用笔清新脱俗,笔致清健俊逸,行笔清朗秀逸、率真洒脱,笔韵空灵精润、清健雅致,从他的手稿点画之间尽显其深厚的学养和治学的态度。

四、结语

家族文化对书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家族传承作为书法艺术延续的纽带促进了书法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文不传三代”,在书法艺术上传承三代也是很不容易。现今时代如何做到“文养门庭、德树家风”,更加任重而道远。

[本文系2021年度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江西地方艺术史——江西清代书画史研究”(项目编号:YG2021003)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邹锦良,何川.解缙家族史事再考 ——兼论明清解缙文集差异演变问题[J].励耘学刊,2021(2).

[2]杨小军.解缙书法及其影响[J].艺术品鉴,2020(1):61-62.

[3]丰俊青.解缙的书学观及其书法艺术研究[J].艺术品鉴,2020(11):125-126.

[4]钱贵成.江西艺术史(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12).

[5]吕立忠.书香瀚墨浓,诗画齐出众 ——清代“桂林临川李氏”书香世家[J].河池学院学报,2007(3).

[6]黄华清,应宗华.李瑞清金石法书浅析(上)[N].中国文物报,2022-12-13(7).

[7]谷谿.陈师曾书法篆刻述略[J].中国书法,2021(7):4-13.

[8]李雪峰.陈衡恪书法艺术探析[J].书法研究,2023(1):120-122.

丁  莉:江西省博物馆

责任编辑:朱  瑞

猜你喜欢

解缙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神童解缙
神童解缙
锋芒毕露的才子解缙
解缙化险
书法欣赏
书法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