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现代农业产业园助推特色农产品销售研究

2024-01-20□文/敬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年5期
关键词:产业园甘肃省现代农业

□文/敬 娟

(甘肃省经济研究院 甘肃·兰州)

[提要]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甘肃作为黄河上游重要节点城市之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对于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分析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情况及其在助推特色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当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助推特色农产品销售提供有效思路。

一、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和特色农产品销售现状

(一)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

1、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状况。自2017年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以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已批准创建了7 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截至2022年底,共批准创建了250 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了130 个,其中创建数量超过5 个的有河北省、山西省、甘肃省等18 个省份;创建了省级产业园1,500 多个,市级产业园3,000多个,县级产业园4,000 多个,形成了国家、省、市县三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体系。(图1,数据来源于农业农村部)

图1 2017~2022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数量统计图

2、甘肃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状况。从甘肃省部署“十四五”期间创建高标准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工作以来,全省致力于构建国家级、省级、市县级三级产业园体系,形成以县域推动、省市成片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建设成效明显。

(1)园区数量逐年增加。甘肃省入围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数量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2021年,新启动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1 个,累计达到86 个。截至2022年,甘肃省已创建甘肃省临洮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甘肃省宁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甘肃省东乡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现代农业产业园7 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16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图2,数据来源于甘肃省农业农村厅)

图2 2017~2022年甘肃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数量统计图

(2)品牌建设日益强化。甘肃省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争创一批“甘”字号区域公用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全省已有60 个区域公用品牌和500 个企业商标品牌先后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打造了一批兰州百合、岷县当归、静宁苹果等“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区域农产品品牌。逐步实现品牌升级,价值提高,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菜篮子”“肉柜子”“果盘子”和“药匣子”,深受港澳、东南亚等市场消费者的青睐。

(3)农民增收日益显著。甘肃农业产业园以乡村振兴为引擎,走出了一条“寒旱农业-生态循环-绿色产品-农业品牌”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农业增收取得了丰硕成果。2022年,粮食产量达到1,265.0 万吨,较上年增长2.7%,中药材产量增长4.6%,园林水果增长6.7%,猪牛羊禽肉产量比上年增长5.6%。涉农网店4 万多家,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达251 亿元,同比增长11.06%,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约616 元。全省中医药生产企业年产值10 亿元以上1 家,5 亿元以上3 家,1 亿元以上21 家,销售额超过亿元的中药药品13 个,带动了中医药产业发展。

(4)产业融合势头日益向好。以省会城市兰州为中心,打造定西马铃薯产业、陇东地区果业、河西制种业等周边地区配套产业集群。采用信息化手段规范农产品种植,延伸发展产品仓储、物流,实现了产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构建了三产联动的新格局。推进“农业+互联网”“农业+旅游”融合发展。利用会展交易、休闲观光、文化教育等功能,培育多元化互联网电商主体。研发新型金融产品,推动了三产联动融合发展,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提质增效。

(二)甘肃省特色农产品销售现状。通过举办特色农产品贸易洽谈会、“甘味”品牌高端论坛和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布会、品鉴会、产销会等活动,初步形成强大的品牌轰动效应,提升特色农产品社会知悉度。据统计,兰州高原夏菜每天发往全国主要市场约5 万吨,其中长三角市场约15,000 吨,珠三角市场约10,000 吨,中部省份河南、湖北、湖南等约10,000 吨,成渝市场约8,000 吨,周边省份陕西、西藏等约6,000吨,出口东南亚1,000 吨左右。

二、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助推特色农产品销售存在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力量薄弱,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甘肃各地农业园区入驻企业数量相对较多,但是领军企业和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园区内现有龙头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受到传统文化和生产经营理念的影响,企业品牌意识较弱,对于农产品品牌形象的开发和价值的重视程度不高,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信息化水平不高,企业科技研发水平较低,导致规模效应、辐射带动农产品销售能力较弱,农产品销售范围较狭窄。此外,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大宗农产品的电商销售走量小、成本高问题比较突出。

(二)产业集聚性不强,全产业链尚未建成。甘肃特色农产品种类虽然众多,但是发展规模较小,产业集群程度偏低,集聚化发展速度较慢。许多农业园基本上以传统经济为基础,没有形成优势产业,发挥较好的带动效应。传统产业的发展也是多而不精,产业链条较短,不少园区的产业链只涉及了一部分环节,农产品仅仅停留在初级生产上,没有实现从种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模式。产业配套不足,同类产品集中和集群化发展程度较弱,集群创新效应不明显。

(三)专业人才匮乏,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甘肃省位于西北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兴园步伐缓慢。一是现有的农业人才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种养殖基础产业上,新兴的智慧农业、园区建设等领域技术人才短缺。相关教育培训滞后,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不够,缺乏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二是尚未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动保障制度体系。因激励政策不够,园区职工薪酬待遇及流动晋升受限,导致部分园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不足。三是园区主体素质参差不齐,农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学历和职称普遍较低,与周边城市及东部城市间的人才、科技等创新要素流动性较弱,致使企业研发技术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产品的生产效益与对外竞争力。

(四)产业基础能力不强,物流综合效率较低。甘肃省着力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积极打造一流全供应链农业园区,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短,发展基础薄弱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是相关基础配套设施能力弱。园区内产业规模小,产业链配套不完善,相匹配的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比较缺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滞后,如公交设施、生活娱乐设施不足,教育资源短缺。二是物流成本偏高。大多数农业产业园位于偏远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仓储物流和冷链配送体系不成熟、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产品的运输成本。

(五)统筹整体规划不足,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甘肃现代农业产业园多以市县区分别规划,缺乏整体性规划和布局。部分园区核心区面积大,建设内容重复较多,在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方面可操作性不强。园区中农户和企业利益保护机制不健全,企业与农户之间存在分工不明、利益分配不明确等问题,农户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的园区融资平台,产业园区发展大部分依靠财政拨款,多数企业依靠银行贷款,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相对紧张,不能充分支撑公司运营链条的拓展和设备引进。

三、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助推特色农产品销售对策建议

(一)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知名度。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导,创新农产品品牌营销方法和战略,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一是建立一批科技创新实力强、企业规模大、收益好的龙头企业。树立优秀企业标杆,提升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二是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参与制定营销战略,创建企业品牌,重视品牌开发价值。参与农产品发布会、品鉴会、推介会等产销对接活动,激发“东西协作”西部地区内生消费市场动力。三是发挥数字媒体技术,整合品牌宣传渠道,打造有关甘肃特色农产品品牌微信小程序,加强与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的合作,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更好地促进区域优质农产品的流通。

(二)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全产业链融合模式。积极培育陇东南、河西地区农业发展主力军,推动产业链跨区域集聚对接和延伸,激发农业产业发展新活力。一是做大做强园区主导产业,推行产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旅游以及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通过增链、延链、补链、强链,形成全产业链,实现从种子到餐桌的一条龙服务。二是积极培育农产品供给新动能,建立健全农业科研平台,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实施“链长制”创新机制,搭建科技、资金、信息等一体化服务平台,打造产销一体化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人才高地建设,深化区域人才交流合作。一是加大企业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加强园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如聘请农业行业专家挂职,指导生产和研发,提升园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加大返乡入乡人员创业贷款扶持力度,定期开展农民培训活动,发展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和乡村人才队伍。同时,鼓励“乡土专家”进驻园区,举办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学习培训班。实施“园区电商”工程,培养复合型电商人才。三是加大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向天津、山东等帮扶城市学习先进经验,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互利共赢。四是建立健全园区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机制。打通本土人才成长通道和城乡人才流动通道,放宽科研人员政策。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智慧物流服务体系。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公共服务建设,畅通园区与市内公交及周边城市的交通要道,建设生活娱乐场所,提供教育教学及员工住宿。加强园区中处理废水、尾菜、废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对自行研发处理废水、尾菜、废气的企业给予奖励。推进乡村5G 带宽网络全覆盖,合理设立农产品网点寄送站,节省物流成本。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立农产品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藏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等一体化服务体系。

(五)推行标准化机制,健全利益保障机制。(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园区。政府需及时为园区提供政策、法律等服务,适当精简用地审批流程。多形式、多层次地搞活园区建设,增强园区的市场竞争力。(2)拓宽园区融资渠道。鼓励引导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加强与园区企业的合作,帮助涉农企业破解筹资、融资难问题。通过股份制经营方式,吸纳社会资本。构建风险投资体系,建立农业担保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使运作资金得到切实保证。(3)坚持绿色、生态发展道路。鼓励清洁能源、绿肥等进入园区,优先引进以清洁能源为主原料加工生产的企业,适当对使用绿肥生产的企业给予补贴。(4)完善园区中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科学的保险机制,保障园区中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调动农民参与企业投股的积极性,形成企业与农民共同承担风险和获利的利益体系,激发农民创业的积极性,并为企业带来效益。

猜你喜欢

产业园甘肃省现代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现代农业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