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街道的养老试验

2024-01-20邹倜然许驰方成

党员文摘 2024年2期
关键词:陈燕小燕子服务队

邹倜然 许驰 方成

注意到日历上标注的時间临近,家住上海的楼华芳抽空去医院开了药,又买了一些水果和营养品,随后预订了前往浙江诸暨的高铁票。每月回老家一次看望母亲何桂凤,是楼华芳持续多年的习惯。

与此同时,在诸暨市燕儿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工作安排中,去何桂凤家的日子也快到了。届时,工作人员会上门为包括何桂凤在内的一批慢性病老人提供常规照料、基础医疗等服务。

受观念和现状等多种因素影响,居家养老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养老形式。在何桂凤居住的诸暨市陶朱街道,情况也不例外。以“家门”为间隔,门外的服务能否与门内的老人有效对接,是居家养老成败的关键。

7年前,一场相关试验在陶朱街道展开。

2017年,陶朱街道与辖区内诸暨市人民医院陶朱分院(原三都卫生院)沟通,希望后者能推荐一名护士,“既要能上门服务,又要懂基本医学知识、有护理技能”,兼职开展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接到消息后,时任三都卫生院院长的徐建萍想到的第一个人选就是当时在卫生院服务台工作的职工陈燕。

入行之初,陈燕曾接受过专门的养老护理训练。早年间在上海的医院里,她在肾内科、儿科、泌尿科、心内科等多个科室工作过;2000年,陈燕随转业的丈夫来到诸暨,又在枫桥第二人民医院当了多年急诊科护士。“她是绝对的全能选手。”徐建萍说。

陈燕本是个热心的人,再想到可以借此发挥自己的特长,便一口答应了下来。很快,“医养结合小燕子服务队”成立了。“当时队里成员只有我和陶朱分院的一名志愿者。”陈燕回忆道。

准备工作做好了,困难也出现了——老人们不愿意接受陈燕的服务。

面对陌生人的敲门,又是询问自己的身体情况,又是牵涉到身份证号、医保卡号等敏感信息,许多老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不配合。就算陈燕穿着护士服、拿着护士证,也常被怀疑是上门推销或诈骗人员。

获取老人信任,成了服务队成立后的第一个任务。

陈燕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值班时,银泰小区一个名叫徐灵燕的住户因为血压不稳定,时不时来测量和咨询。一来二去,陈燕和她关系近了。一天,在陈燕的邀请下,徐灵燕随她一起去往一位瘫痪在床的老人家中。眼见陈燕为老人通便、擦身、喂药,徐灵燕被感动了,也了解了服务队的作用。

经过徐灵燕的“宣传”,她身边的老人向小燕子服务队敞开了家门。慢慢地,其他小区的老年人也开始信任和接纳这支队伍。建立健康档案的计划终于得以顺利进行。

“燕子,今天去谁家里?”“燕子,上门理发安排在哪一天?我该剪头发了……”陈燕去何桂凤家里那天,一走进小区大门,几位聚在楼下聊天的老人就跟她打起了招呼。

银色医药箱,绿色健康档案袋,蓝色护士制服,这3个几乎总是同时出现的元素已然成了陈燕的标志。

一一回答了老人的问题后,陈燕和同事加快脚步向小区深处一栋楼房走去。“为了让老人能一眼认出除了我之外的工作人员,我们专门将工作服制成了显眼的玫红色。”说着话,陈燕熟练地输入门禁密码,拉开了楼栋门。

何桂凤刚午睡起床。同行的社工和志愿者帮她擦脸、梳头后,陈燕便一边给她量血压、测血糖,一边询问她的近况,“阿姨,降压药都按时吃了吗?之前嘱咐你做手臂‘爬墙运动’来活动身体,还在坚持吗?”

何桂凤眯着眼点点头,抬起双手挥了挥,像是要展示自己的锻炼成果,这把陈燕和一旁的楼华芳都逗笑了。

“‘小燕子’们每月至少上门4次,自从有了他们,我在上海时心里安稳多了。”楼华芳说。和陶朱街道许多居民一样,她也习惯了用“小燕子”来称呼这群养老服务工作者。

养老服务从家门外走入家门内,从楼下的固定场所到楼上的床边桌旁,看似不起眼的距离,对一些老人而言却意味着巨大的差别。

93岁的楼梅美中风后长期卧床,身边只有一名居家保姆照料生活。入户走访时,养老服务人员发现因为保姆缺乏护理知识,楼梅美身上好几处皮肤出现红肿溃烂的情况。工作人员随即联系了陶朱分院。此后3个月,“小燕子”们除了配合医生为楼梅美清创、消毒、上药外,还承担起了给老人翻身、擦身、喂食等工作。楼梅美的身体也逐渐好转。

随着小燕子服务队工作成效的显现,2020年4月,在陶朱街道和陶朱分院的帮助下,诸暨市燕儿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成立,服务范围扩大至街道下属4个社区15个小区。

在前期探索中,小燕子服务队实现了陶朱街道内民政和卫健工作的衔接;养老公司成立后,过去的“结对”“兼职”模式转变为“政府资助、机构主办”。这是一种适合陶朱街道的政府购买形式,解决了陈燕团队“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在诸多客观因素之外,陶朱街道此番探索见效,还十分依赖于“人”这一主观因素。凭借出色的护理技能和对养老服务工作的热爱,陈燕得到了街道老人的认可。但如今年近50岁的陈燕总会有“干不动”的一天,再加上试点范围扩大,必须设法“复制”更多个“她”。

调节护理床高度,帮助老人变换姿势,手掌合成杯状轻拍背部……每周四,在开元小区98岁的陈运波家,何鹤令都会把这套流程重复一遍。此外,每个月她还要给老人更换一次导尿管。

何鹤令的各项操作可谓娴熟,但就在4年前,她还“什么都不会”。

2019年,何鹤令偶然间听说了小燕子服务队。由于正待业在家,她便报名成为一名志愿者。何鹤令还记得第一次跟着陈燕上门服务时,即使只是帮忙搀扶老人,自己也紧张得不知如何上手。“照料老人,真是一门学问。”何鹤令感叹道。

也是从那时起,何鹤令开始边干边学。几年间,她相继考取了家庭照护员资格证、养老护理员资格证。如今,她不仅从志愿者转型为能带队上门提供服务的护理员,还因此在燕儿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谋到了一份正式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日常照料和健康管理之外,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正日益成为养老服务重点关注的领域。按照与陶朱街道的约定,除上门服务外,陈燕团队还要负责运营试点社区内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单靠我们团队9个人的力量,根本忙不过来。”陈燕坦言。

在帮助陈燕打破僵局获得老人信任后,徐灵燕成了这个养老服务组织在陶朱社区里的第一位志愿者。目前,活跃在燕儿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志愿者已超过了60名。他们基本都来自试点社区,年龄从50岁到75岁不等,其中有一些还是“小燕子”们上门服务对象的家属。

每个工作日,服务中心都会为老人开展诸如读报、有氧运动、棋牌游戏等常规活动。除此之外,公司还对接了街道内的多种资源,不定期在服务中心举办文艺表演、消防演练、家庭照护技能培训等主题活动。

“一些老人因为参与志愿服务,又重拾起自己年轻时的特长,有人组团表演越剧,有人带着大伙儿跳有氧操,原来只要有条件,老人就能服务老人。”翻着记录本,工作人员章亚玲感慨地说。

在诸暨,自从当上“小燕子”,陈燕每天的工作都排得满满当当。下一步,团队计划将服务推广至陶朱街道更多社区和行政村。

一天深夜,见陈燕还在整理资料,一旁的丈夫开玩笑说:“等我老了,真希望也有人这样为我操心。”

陈燕手上的活没停,但快速接过了话头:“如果这件事能一直做下去,不就是在提前照顾未来的我们吗?”

(摘自《工人日报》)

猜你喜欢

陈燕小燕子服务队
一二三,变木头
积极心理联合康复锻炼在焦虑症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小燕子
江苏省射阳县的“书法拥军志愿服务队”
听小燕子唱《小燕子》
陈燕作品
小燕子回来了
小燕子,背把剪
例谈SOLO分类理论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应用
自愿服务队忙到点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