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时政述评的有效方式

2024-01-19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实验学校杨孟

师道(教研) 2023年12期
关键词:时政法治道德

文/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实验学校 杨孟

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时政述评,是引导学生记录和评价自己感兴趣的、对社会影响重大的、与课本内容有关的新闻,学以致用,增强学科获得感。培养他们的学科兴趣和素养,引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训练学生写新闻述评,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多元化教学的有效手段和教学途径。

时政述评,是基于学生对时政新闻的“述”,即对时政新闻准确及时的表述、陈述,要求真实、准确、及时、客观,这是新闻评述的前提条件。“评”是在“述”的基础之上,即:评论、评价新闻事件。是基于事实,要求客观、准确、公正、及时的评论。要有自己明确的论据及观点,同时兼顾思想性和人文性。体现出学生的立场、态度、情感价值,发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体现学科育人,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以及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家国情怀、世界眼光。

一、课前指导与准备

新闻述评的前期准备和开展,离不开教与学这个主旋律。需要思政课教师具体深入的指导和学生积极高效的课前准备和参与。

教师可以在每学期开学前两周通过“学科学法指导”或者利用学校“第二课堂”在全年级进行比较系统的新闻述评的专题讲座和学法写法指导。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师生沙龙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新闻述评的认知了解和学习开展的形式和课堂样态。课堂具体开始时,可在每节课预留五分钟布置下一节课学生需要完成的课堂“时政点评”活动任务清单。对于活动任务清单,教师可以预设为类似于导学案,和议题式学习谈论方案。教师需要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将教学重难点转换为相应的情境和情境活动。可以选取近期国内外发生的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时政要点,列出清单,供学生选择。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运用报纸、网络、手机电视等媒介方法查找相关新闻。

在活动任务清单中,教师还可以设计预设问题,提供展示方案由学生自主选择。最后,还要设计评价考核,通过设计评价考核,由师生双方共同对活动进行预判与课堂实判。学生按活动任务单预习,做好记录,课后提交教师,教师可以在下一节课上课前批阅。设置“时政点评”活动任务清单,目的是教师提供合理导学案,促使学生更加明确活动目的,引导学生选取恰当情境,通过情境活动,演绎教学内容,推动“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有序递进,为提高“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课堂学习效果做好准备。时政述评就是这一活动中有效的启动器和落脚点。

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八课“敬畏生命”为例,本节课意在引领学生明白“生命至上,休戚与共”的主题思想。课前可以尝试通过引入最新的“校园食品安全”新闻事件,引发学生关注身边事情和体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遵守规则的知识点。本节课上就可以引导学生用身边的事例和见闻,以新闻事件作为背景展开点评。选取与学生生活生命体验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他们的情感和行为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正确的认知和行动实践。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任务,准备充分有效的素材,阅读相应的权威媒体和新闻热点评价,做出必要的记录和分析,要大致形成自己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清晰阐述和基本态度。

初中生心理发展总特点是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从冲动性向自觉性过渡,从感性思维偏多向理性思维增多逐渐过渡。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开始对一些政治现象、生活现象、经济现象刨根问底,开始琢磨背后的道理。例如,生活的小区里张贴着选民名单,他们会思考:为什么自己不能参与选举?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居委会候选人?小区里发生火灾事件后,为什么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会打电话或者上门询问逃生通道是否被挡?同学的父母,有的自己开店、办厂,有的在政府部门上班,他们的单位有什么不同?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经历是难以理解这些社会问题的,这就非常需要学生带着这些具体问题,去进一步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生活实际,走进社区街坊,去观察体会、思考分析。新闻述评的准备环节就可能涉及到这些事件和问题,它是后面环节开展的基础和铺垫。

二、课堂分享与碰撞

如果说课前准备和活动清单的设置为学生进一步准备素材、提出问题、自主学习、提升技能提供前期准备。那么,课堂分享与碰撞就是在学生分享展示、学生善问和教师善导中获得教学相长、激发内驱力和创新力,培养学科兴趣和素养的必经途径。

1.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时政点评“可视可感”,增强共情

时政点评“可视”表现为上台讲述的同学事先选取相关图片、视频、音乐,制作成PPT,在讲述过程中同步播放背景材料。学生不仅可以倾听台上同学的讲述,而且可以根据图片和视频更加直观地感受新闻背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倾听热情和探索积极性。时政点评“可感”表现为学生可根据具体新闻材料,上台“例证”。而“例证”活动的开展可用时政热点、身边的人和事等具体事例,依托希沃课件,变教材抽象主干知识为形象可感的真实事例,增加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获得感。

2.师生互动,在思维碰撞中提升,让学生有切实的获得感

时政述评展示过程应融合师生互动考核,需要构建“主题鲜明,不忘教本,突出重难点”“陈述客观、论证有力,见解独特”“逻辑清晰,语言得当,吸引人心”等多方面的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敢于思考、主动求知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评价需要运用科学、多样和可行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准确判断。同时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最终成果,而且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尤其要考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情感倾向、对不同学习方式的效果领悟和选择等。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立德树人的重要要求,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教师要明确,学习评价应坚持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例如,电影素材《长安三万里》热播后,很多学生观看了影片,并且对影片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更是感动和敬佩于李白和高适之间的友谊。结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影片中最令他感到动容的人物展开点评。一名学生对诗人李白进行了点评,深情讲述了李白对待朋友的态度和行动,提出了“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谊,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风雨的洗礼”。在学生点评之后,教师应适时总结评价: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挚的友谊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在此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在师生互动和情感育人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思维思想的提升。

三、课后整合与优化

时政述评作为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兴趣和提升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值得教师在初一、初二学年有效的开展,不断反思小结,师生可以围绕课堂的核心呈现,可以在课堂和课后呈现出一系列的教学教育成果,比如:学生时政述评汇报课、学生时政述评手抄报、时政述评校园广播专栏、时政述评各级各类教学展示活动等。

将时政述评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相结合的教学,一方面能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完善与优化,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整体的学习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等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采取融合新闻案例的教学方法,要精选切合课本理论的典型人物、事件和热点新闻案例进行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时政述评,相当于给这门课程开了一个助推器,它能充分体现该学科培养学生公共参与和政治认同的学科素养。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也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本理论知识,从而切身感受其在指导实践中的重要价值,推动学生对社会实际加深理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基于课本内容,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种方式,充分体现时政述评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储备相应学科知识。

综上所述,把时政述评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是对传统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大胆革新,能让原本单调的道德与法治课妙趣横生,使学生得以有机会全方位理解理论知识,加深对时政新闻及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教师在利用时政新闻时,要将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把时政新闻和教材内容、社会生活充分融合,实现其有效利用。

猜你喜欢

时政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