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求历史教育人文本真的实践与思考

2024-01-19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黄筱安

师道(教研) 2023年12期
关键词:课题历史素养

文/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黄筱安

一、关于人文本真问题的实践

围绕如何在历史教育中探求人文本真问题的思考,我们开展了为期三年的立项课题研究《中学历史大课堂的构建研究》,试图通过用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与效果以证明新课程理念的正确,通过构建多样化的历史大课堂,多方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让我们坚信历史教育对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巨大力量与对学生成长的巨大作用。

我们所讲的历史大课堂,是以新课程观为依托的、以培养与提升人文素养为目的所构建起的历史教学体系。其内容包括专业学问知识、集体和人际关系的认识、人格的完善等三种平行课程,其对象包括学生和教师,其范围包括常规课堂、课外与校外(社区课程)。课程不仅指课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教师也应当是一门课程。课程包括有计划的显性课程,和在显性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隐性课程。为此,我们将研究的重点内容放在课堂教学、课外教学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三大模块:

(1)课堂教学部分。主要立足于探索优质高效的常态教学目标,力争克服传统的历史教育中偏重于对已有的理论与知识的传授,而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开发明显不足的弊端,在科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力争形成有成效、能借鉴、可推广的教学实践成果,如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学材资料等。

(2)课外教学部分。主要分两大模块:

一是体验型历史大课堂课程的构建,即主要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在实践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汲取养分,通过活动的体验与熏陶,为学生人格的完善,综合素质的提高,适应未来的社会生存与发展提供培养契机。实践体验课堂如历史小制作活动、手抄报、参观纪念馆、历史梦工场、群英书场、非虚构的历史记录活动及其它研究性学习等。

二是感悟型历史大课堂课程的构建,让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感悟与思考,从而将历史的显性与隐性知识内涵更好地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知识,进而融合为其自身素养的一部分。感悟课堂如历史板报、历史小论文、照片里的故事、大国崛起启示录、现实问题的历史解读及其它校本课程等。

(3)教师专业发展部分。主要是基于教学相长的思路,通过对教师自我定位的认识、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过程的组织与指导等研究中获得认知与提升,促进历史教师素质的提高,力争打造出高水平的教研队伍。主要通过专业发展计划书、教研论文、教学案例分析、业务学习、交流讨论等方式来实现。

实践证明,我们的实践富有成效,探索很有价值。对教师来说,课题在课堂内外的全面布局调动了全体科组老师的积极参与,人人都是课题开发者,人人有事情做。几年下来,大家的观念变了,方法多了,相应地学生成绩也提高了,科组老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成长了、进步了,多个中青年老师成了学校甚至市里的教学骨干。对学生来说,课题研究以开发历史校本课程为目的,全面整合并重新规划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并结合初、高中的学生兴趣与能力,设计多个校本研究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进来,在活动中让其体验与感悟,在体验与感悟中提升其人文素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关于人文本真问题的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关于学生——对学生来说,历史教学应立足于培养他们的学科兴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历史是一门血肉丰满的人文学科,是一门关爱人类的学科,是人类生活痕迹的组合,不说是教育,就算是自己阅读体验也可以获益良多。课题通过构建内涵丰富的历史大课堂,一是创设人文氛围,拓宽了学生接触历史的渠道和途径,为学生提供研究和体验历史的平台,重新唤起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使历史的学习与感悟成为学生终身爱好。二是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当中,获得动手机会,提高了活动能力;更在揭开历史神秘面纱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神入”能力,不仅学会学习,还不断尝试创新。三是学生们通过系统的历史大课堂各项活动的熏陶,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人格得以完善,为他们适应未来的社会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第四,以提升素质为目的的活动,起到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的作用,而学生的兴趣与自觉性转化为对历史学科知识的学习,这就使得六个年级的历史考试成绩得到了提高。

思考之二:关于教师发展——促进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特别在探求教师幸福的教育人生方面开创一条创新之路大有可为。

在历史大课堂的构建研究过程中,一方面,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增强了教学的开放性和挑战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能力,促进了教师由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角色的转变。另一方面,教育是一份充满挑战性和艺术性的职业,若只是年复一年的消耗性重复劳动,很容易使自己的教学走入困境,进而产生职业倦怠,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的职业动力和价值认可主要是通过自身研究发现并解决问题,改进教学观念和方式后培养出健康成长的学生所获得的成绩而获得。因此课题的另一创新之处,在于让教师通过实践研究获得长久的充满活力的幸福教育生命。当然,随着研究的深入,教师既有的知识结构性缺陷就逐渐暴露出来,这就彰显老师在大学期间所受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这也是当今高等教育的困境所在;另一方面就是对教师的继续发展进行的培训很有限,这个有限不仅表现在时间上,培训的面上,更表现在培训的内容和质量上。

思考之三:关于课程建设——在不断完善现代课程理念和中学历史教育的课程资源体系中进行的诸多创新性的实践探索,构筑起灵活多样的个性化的新型教学模式。

通过历史大课堂的构建,开发新型的课程资源体系,特别是具有校本课程特色的课程资源,如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体验型课堂与感悟型课堂的构建、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等。通过这些课程资源的实践整合与研究,初步构筑起较系统的灵活多样的个性化的中学历史教学新模式。

需要迫切解决或亟待突破的问题是,来自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指导不够具体,而使老师缺乏教育教学再设计的可操作性,同时又因为这种不具体,让老师的发挥受到合法性的质疑,这就会进一步阻止教师个人的创新与创造。

猜你喜欢

课题历史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