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后练习例谈

2024-01-19东莞市莞城实验小学叶容弟

师道(教研) 2023年12期

文/东莞市莞城实验小学 叶容弟

统编教材选取文本文质兼美,课后练习更是精心设计,旨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学习中习得语言运用的方法,提高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笔者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例,对课后练习进行了一次梳理分析,探寻课后练习与课堂教学自然融合的有效策略,发挥课后练习的最大价值,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挖掘意图,定标引航——确定教学目标有抓手

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则通过单元导语、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三者有机呈现。课后练习的设计可谓暗藏玄机,它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设计理念和意图,更是指引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精选教学点的一个重要依据,只要细细研究,就会发现课后练习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宝藏。

如《观潮》的课后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 自然段。

◎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和同学交流。

◎读下面这首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显而易见,从朗读背诵,到理清顺序,想象画面进行交流,课后练习清晰地告诉我们本课的教学要点,只要细细揣摩,结合单元要素及教学实际,便可得出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品读三、四自然段,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再把这些目标进行细化,具体落实到课时目标中,教学就不容易走偏方向了。

编者对课后练习的设计可谓用心良苦,课后练习题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导航仪,这个导航仪引领着我们直奔教学的重难点,让我们不至于在茫茫语文教学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二、巧妙运用,穿插渗透——落实语文要素有方法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便编排了给教学指明方向的“单元导语”,导语清楚地告诉我们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而这些语文要素就是学生学习和运用的技能。这些要素如何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呢?

(一)朗读积累,厚积薄发——要素落实倡“导”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有九篇课文课后练习均提出朗读的要求,其中有六篇要求背诵,可见朗读积累在教材中分量何等重要。如把背诵等要求放在课后处理,必然又要花大量时间检查学生的朗读背诵,此举着实耗时低效。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顺势而导,有效渗透落实课后练习关于朗读积累的要求。

如《走月亮》课后第一题要求背诵第4 自然段,笔者结合课后第二题的要求,课堂上设计以下环节:

1.请大家自由朗读第4 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再和同学交流。

2.出示图文,请给这些画面起个名字,最好用上四个字。

3.自由感情练读,指名读,教师相机点拨引导边读边想象画面。

4.师生接读,男女生接读。尝试背诵。

这样,学生在反复朗读和想象画面中理解了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体会到画面所蕴含的温馨和谐的感受,背诵就容易水到渠成了,“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语文要素也就通过教师的顺势而导而落实了。

(二)理解运用,发展思维——要素落实求“实”

语文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知识传授下可以理解相关知识点,但不一定能运用,因为理解不能代替“运用”,我们说学而能用为真学。语文学习中,理解运用最终发展的是思维,思维的发展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扎扎实实地落实,语文要素的落实就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课后练习: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多次出现“中华不振”这个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下面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如果仅仅让学生结合查找到的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来理解,那学生的理解也是很有限的。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借助这一契机,教会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周恩来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第一,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第二,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理解。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后,再引导他们从重大事件、人民的日常生活等多方面交流,更全面地了解当时中国落后、贫困、饱受凌辱的社会局面,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初衷。第三,结合周恩来所写的《大江歌罢掉头东》来理解。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注释尝试理解诗句大意,结合诗意就能明白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仅是感受到中华不振,还因为他认为只有不断学习更多文化知识,才能探索救国救民的新路。学生通过关注周恩来这一主要人物,学会从多个方面理解文章内容,这个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语文要素得到扎实落实。

三、读写结合,内化运用——提升语文能力有效度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安排了两次小练笔,而小练笔的设计既紧密结合单元内容,又贴近学生生活。虽然两次小练笔的提示语都非常简练,但我们不能简单处理,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读写结合,内化运用,最终有效提升语文能力。

(一)情境创设,开启生活体验密码

《走月亮》要求学生仿照第6 自然段写自己月下的某个情景。笔者结合第6 自然段的教学,在学生理解和感受“我”月下的所见所想后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开启生活体验的密码,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你和爸爸妈妈或小伙伴在月下做过什么呢? 比如散步、聊天。

出示图文:月下,我和妈妈在小区的湖边散步……

中秋节的晚上,我和妹妹跟着爸爸妈妈在中心广场挑灯笼……

师:你当时眼睛看见什么,耳朵听到什么?鼻子闻到什么?心里想到什么呢?学生自由练说,全班交流。师相机指导:一情景要真切,二要有联想。

这样的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勾起自己在月下一些场景的回忆。由读到写,步步设梯帮助学生降低难度,扎实落实了语文要素,学生在联想中与自身的生活体验进行对话,有效提高了读写能力。

(二)内外迁移,激发内在情感体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小练笔要求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和理由。为避免学生生硬地喊口号,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让学生从感官到内心,激发内在的情感体验,进行内外迁移,具体引导如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探寻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下面,我们再一起透过《厉害了我的国》浓缩视频,走进各个领域,一起关注祖国发展的重大事件。(学生观看视频)

师:同学们,千千万万的建设者,为祖国的伟大复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当中,有伟大的科学家,有平凡的铁路工人,还有哪些人呢?

师:要知道,无论是谁,都需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为祖国的发展作贡献。

师:请你想一想,作为一名小学生的我们,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你又是为了什么而读书呢?

这样的引导,学生从关注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到关注祖国发展的重大事件,再到关注自己内心真实的愿望,自己读书的目的和理由自然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内外迁移,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这样的练笔让语文能力提升扎根课堂,又超越课堂。

四、分层训练,循序渐进——落实阅读技能有梯度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只有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编排了“提问”阅读策略和“学习批注”阅读方法单元,学生可以从这两个单元中习得阅读的技能,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从两个单元的课后练习可以看出,阅读技能的落实需要有梯度。

(一)阅读策略,重在渐次推进

提问策略单元,学生运用提问策略可以帮助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学会积极思考,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三篇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来看,每篇课文侧重点不同,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着重引导学生大胆提问,发现可以分别从整体和局部进行提问;《蝙蝠和雷达》着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呼风唤雨的世纪》着重引导学生学习筛选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二)阅读方法,重在学用结合

作批注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一种常用方法,能帮助学生随时记录自身感受及疑惑之处,深入理解文本。我们看看《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课后练习关于“批注”的要求:

《牛和鹅》结合课文中的批注,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作批注,和同学交流。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默读课文,在你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和同学交流。

《陀螺》默读课文,在你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

从三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可以发现,教材在编排时注重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阅读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重在学用结合,如《牛和鹅》,笔者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巧妙引导学生思考:如读完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想法呢?然后出示第一处批注范例。学习整篇课文后,学生对批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后,再出示交流平台,让学生梳理和总结批注的方法和意义。这样,学和用紧密相连,逐步掌握,技能的运用在学与用过程中得到有效巩固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