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4-01-19东莞市桥头镇第三小学陈洪斌

师道(教研) 2023年12期
关键词:马虎劳动者冲突

文/东莞市桥头镇第三小学 陈洪斌

新一轮课改将以前的知识为导向转变为以素养为导向,提出了“无情境不教学”的理念与主张。随着情境在教学全过程中渐次深入渗透,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开始以其形式的多样、内容的精彩、评价的科学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礼记·学记》有云:“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小学生因其年龄较小,对事物和生活的了解不够,所以在认知上普遍呈现出感性多于理性的特点,因此要想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对他们进行引导,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小事入手,创设情境,让他们在情境参与和感受中生发情感共鸣,无疑是既高效,又深刻。

《生活离不开他们》是人教版小学四年教材中的一课,该课的核心内容是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劳动者”,从而树立对劳动者和他人劳动尊重的意识,明白我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广大劳动者的辛勤付出,进而养成热爱劳动的意识与习惯。

但是,面对这些出生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孩子们,他们多数家庭条件优渥,丰衣足食,很难体会什么是“劳动者”,以及“劳动者”艰辛的付出。为此,笔者决定从他们家人的职业入手:“你知道你的爸爸妈妈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吗?你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吗?”孩子们虽然对很多职业不了解,但因为长时间的相处,他们对于自己父母的职业和工作内容肯定多少有些了解。在他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之后,我再根据事先了解的情况将准备的课件,结合课堂重点内容“劳动者”,从我们的生活当中经常会接触到的各种职业和劳动者展开学习,一方面让劳动者的概念因为生活而变得可触可感可理解;另一方面引导他们懂得劳动的艰辛,要从内心深处树立起对劳动的热爱,对劳动者的尊重。

二、构造具象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对于小学生而言,对事物的认知更多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他们受抽象思维相对薄弱的局限,在对待一些远离他们现实生活的知识内容,多数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这时,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我们应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尽可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将相对抽象的知识和内容想办法具象起来,从而激发和保持他们学习的热情。

比如教学《不做“小马虎”》一课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教师很难通过口头的讲述让他们明确什么是“小马虎”,以及如何不做“小马虎”,因此,我设计制作了一个“小马虎”的课件。在课件中,“小马虎”在周一忘记穿校服参加升旗礼,在周二忘记带数学课本,在周三忘记带跳绳回来上体育课,在周四又忘记带课堂作业本,在周五又忘记自己是值日生……在给孩子们看完课件后,我对孩子说,“小马虎”一个星期都是在丢三落四,不仅影响到自己的正常学习,甚至都影响了班级的管理和集体荣誉了,我们现在知道什么是“小马虎”,以及“小马虎”有什么不好了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知道了”。我又问道,那你们认为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不做“小马虎”呢?孩子们学习和表达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争先恐后的举起小手抢着回答。

具象情境的创设之下,原本枯燥晦涩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起来,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因情境的可感可触而得以激发与保持。

三、设置实践情境,强化学习体验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对学生生活的影响是具有导向性价值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和应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关键性学习。所以,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相关知识与内容,我们不能仅囿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还应该在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之后,通过一定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去体验、去应用、去实践,从而让书本上的知识能够在学生那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比如学习《我们一家人》这一单元时,我设计了一个体验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个人都扮演一个家庭成员,然后就小朋友与父母发生了一个冲突(具体冲突由学生们自行设计),我们将这个冲突的发生和化解表演出来。学生们非常投入,有的扮演爸爸,有的扮演妈妈;冲突的内容也是涉及方方面面,有的是因为玩手机游戏发生冲突,有的是因为零花钱的使用上有冲突……最后通过冲突的化解,让学生们体会到如何正确与家人相处。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是根本,树人是关键。道德与法治作为在小学阶段承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应该通过适当的情境创设,真正做到通过正面教育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培养人。

猜你喜欢

马虎劳动者冲突
小马虎又错了
劳动者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再见了,马虎猪!
糊涂的小马虎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小马虎的糊涂演讲
在云端
劳动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