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每个人都偏向素食主义(评论)

2024-01-18许书俊

滇池 2024年1期
关键词:组诗镜子诗人

许书俊

回忆作为“镜子”的一个变体意味什么呢?词被苹果一样信赖,究竟是什么在与我们的生活撞身取暖?语言的布匹已经殚精竭虑,是什么让我们坦然的进入寒冬?初读江哥这一组诗,我不禁重新打捞心头萦游不去的疑问。

在云南九零后诗人中,江哥无疑是充分自省的那一类——克制的修辞,仿佛从往昔伸手一掬的调性,平稳的呼吸,但从不失对当下性的深入——作为历史着的人的种种哀恸:“当我往里面扔石块/许久后传出的,是瘦弱的回音”(《在李子树荫边缘》)。没错,他无疑充分意识到了这个绝望的事实,但一个好的诗人绝不会在自己身上发明莫须有的疼痛,而是试图在痛苦处“转弯”以词的可能僭越存在本身的严肃性,哪怕诗人一开始就知晓自己的愚不可及:“即使下一个六月到来/我把斯东·巴什拉的《空间的诗学》/从书架上拿下来重读一遍/也并不意味着:我可以返回过往的时间”(《回忆从未来涌现》),并且诗人很可能已经在语言的冒险中遭受了语言的反叛:“反复查验:看他们是否能:冲破词的外壳!”(《在镜子的深处》)。接下来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对江哥这组诗的理解。

1.词的魔术。在历史的根本性决断面前,词如何把握自身?或者更进一步说,诗人作为词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如何自持?《在镜子的深处》这首诗中,词作为一盏鉴别真伪的“验钞灯”出现,诗人用它“试探我的记忆与生活”哪怕词所承载的物性已经远远地逃掉。在《中元小调》中词又作为一只“召魂帆”出现,节日神秘的气氛拨弹着诗人的回忆与悲悯:“我们呼喊/是确认生命的看护权:历史的后来人/却是生命的长者”。诗人摇动词的帆旗,招引着那些早已逃遁的呼吸,历史作为一团火,被语言唤醒,并且在诗人的起誓中经久不灭:“只有当其中的一堆火焰永不再燃起/一个人才会被彻底遗忘”。类似的例子这组诗中比比皆是,诗人借助词的力量来勾销自身的缝隙,在对过往的转折中轻巧的走向可能性的未来:“时间必须被执行,历史才可能生效”(《回忆从未来涌现》)。这不是理所当然吗?看:“在记忆的困境中,我训练着——全新的语言移栽术!”(《在李子树荫边缘》)。

2.泡沫与别针。“当诗歌的原则大于一切的原则,一首诗究竟在哪?当风格的历史成为真正的历史,这是诗人的胜利吗?”(《站在虚构这边》欧阳江河)。之所以觉得江哥是那种好的诗人,只因他早已觉察到了这一点——当词作为与生活和解的全部筹码,或者当词的问题就是生活本身的问题时,如特洛伊木马般,诗人委身里面,他安能辨清真假,重诉生活的真相: “我始终没有勇气穿过词的薄墙/穿过时间的边界,去站到词的对面/与现在的生活对峙,检验真假”(《回忆从未来涌现》) 、“我用它们的名字/来试探我的生活……反复查验:看他们是否能:冲破词的外壳!”(《在镜子的深处》)。是的,我们不禁高声诘问,在漆黑的木马下,在被召唤在场的历史中,究竟什么是真的?迫切与回避,对峙與亲吻,种种痉挛中,文本的肱头肌获得了迷人的张力。

3.《牡丹亭》中有这么一个镜头:杜丽娘晨起揽镜梳妆,望着镜中自己模糊的脸,面颊羞红。古时候的闺秀若看上了谁家的儿郎,会给他送一面圆手镜。在这里“圆手镜”作为一个悄无声息的“暧昧之物”被寄出,江哥的这组诗不乏这样的图景:“在万物开始沉思的时候,变成了我们”(《遥远的镜子》)。细心的读者应该会发现,他的每一首诗几乎都关涉一面镜子:《在镜子的深处》《回忆从未来涌现》《遥远的镜子》《回忆照看着我》……历史的回响作为镜子的一个变体出现,究竟意味什么呢?在《遥远的镜子》这首诗中,诗人从“树叶流溢的梦”讲到“一只优雅而从容的鸽子”以及雨燕斜冲而过“如同一道黑色闪电,但无愤怒”。这其中闪现着不言自明的暧昧情绪,仿佛一声低回的呢喃让诗人获得安稳:“我用这行诗,去和故乡的那棵栗子树/兑换回忆:我呼唤着它/它给我的童年一个容身之所”。那这面回忆的圆手镜里究竟刻画了什么?童年无数的快乐景象?祖父?还是流水?恰恰是一次可爱地凝视:“我看见一面镜子从远方走来/镜子里,是一棵棕榈树静止的投影/越来越近——镜像越来越清晰!”红肥绿瘦。

4.永恒而未知的二分之一。“今天下午/我看见一个词站在时间的尽头”今天下午,我读到这句诗的时候,嘴里的话梅正好卡进了喉咙,秋天潜泳般落向我,几只燕子泡沫一样徐徐四散,我努力冲锋喉管中的士兵“如同我非要打破她手里的一枚鹅卵——看看里面是否有天鹅”(《柔软的星期天》)我必须调整每一次换气的节奏,我的鼻子是我的两个军师:“太阳和月亮共同显现在南侧”。当它将它的旗帜开向我的胃时,我依然负隅顽抗,直到“一只猫踩着c调/在桂花树下转圈。精准如太阳”。话梅忽地落入胃中,相当于青蛙坠荷二分之一的加速度,对,就是那二分之一,世界寂寞如雪扑灭每一只湖面:“如同口袋里的硬币/在手指间滚动着圆圈,在正反合成的一中,转动着/永恒而未知的二分之一”(《数的秩序与混乱》)。好了,玩笑开到这里,相信已经很明了了,在词与物的纠葛中,一个精确的中间位置被发明了出来,诗人坐到那里——以一双丈量万物的眼睛(“最后一只雀鸟用三分之一的飞行/逃过了毕达哥拉斯的测算” 《数的秩序与混乱》)释放着宽厚与仁爱(“天空用巨大的蓝,包容尼采的愤怒”《遥远的镜子》)。在《回忆照看着我》的最后,诗人将词轻轻地扔出,扔回到词自身的敞开领域之中“如同黑夜里被扔出的石块/落到了结冰的湖面上。响声清脆/伴随有轻微的碎裂声”。究竟是什么碎裂了?词?还是作为“时间的本质”的“词典里的注释”?诗人自己也不得而知。但骰子已经掷出,输赢变得无足轻重:“从心理上来说/每个人都偏向素食主义。秋天。”(《秋天的素食主义者》)

猜你喜欢

组诗镜子诗人
神奇的镜子
可见光(组诗)
苍凉组诗
空镜子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他者的镜子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