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人有,我也要有!

2024-01-17蕊红

心理与健康 2024年1期
关键词:试用期薪水名牌

蕊红

小郁刚刚大学毕业,初入职场还在试用期的她薪水不高,要交房租还要维持日常生活,每月的薪水根本不够花。再看看公司那些正式员工,有很多也在公司附近租房,却能穿名牌,用高端数码产品,她内心既羡慕又自卑,心里想:“怎么别人都有,就我没有?”

试用期过半,部门来了一位新同事,这位新同事也在试用期,但和那些正式员工一样每天穿名牌、背名包,用的化妆品也都价格不菲。受好奇心驱使,小郁找了个事由,

跟新同事聊了起来,得知她试用期月薪远超过自己,小郁心理十分不平衡。在新同事詢问自己试用期能拿多少薪水时,受攀比之心驱使,小郁说了个和对方差不多的金额。

之后,为了能和同事们一样穿名牌、背名包,她透支了几张信用卡,她想:“别人有的,我也要有!”欲望得到了满足,小郁一开始感到非常开心,在同事面前也觉得很有面子,但渐渐的她就不那么开心了,因为每个月信用卡的还款压力不小,即便转正之后薪资有所提高,也无法应付高额的账单。除了完成每天的工作,小郁下班后和周末还要去兼职,用额外赚来的钱去还信用卡,为自己的攀比之心付出了代价。

攀比心理,是指刻意将自己的智力、能力、物质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越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

攀比心理正常且普遍,可是人一旦陷入无休止的攀比状态,就总生怕自己在某些方面“技不如人”,当攀比的结果不如意时,恐会导致个人心理压力增大,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身心健康甚至正常生活;喜欢攀比的人,由于总会不自觉地拿某方面能力与比自己强的人相比,也容易导致自我评价过低,情绪波动大,久而久之,心态会失衡;攀比同样也是人际关系的大敌,弄不好会四处树敌,招来麻烦。

既然攀比有诸多负面影响,那么,为什么人们还会攀比呢?

人们会去攀比,首先是天性使然。从人类演化的视角来看,人类具有比较的本能。远古时期的食物分配假说中提到,部落会根据相对位置分配食物,如果你“比”输了,也就意味着获得的食物更少。

从人们普遍的心理发展角度来看,人在幼儿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如果幼儿园一个小女孩穿了条好看的裙子,被老师夸漂亮,第二天你会看到好几个小女孩都穿了裙子来吸引大家的注意。人在幼儿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模仿能力,不论什么都想跟着学,这种表现的天性被视为攀比的心理基础。

再者,家长的攀比行为也会影响到孩子。当他们在孩子面前无所顾忌地与人攀比时,尚不能分辨是非曲直的孩子可能就已经记住了这样的行为。

另外,家长的自卑之心也是导致孩子攀比心理的重要因素。经济不太宽裕的家长,因为担心孩子让人瞧不起,当孩子需要什么时尽量予以满足,希望用外在的物质来增强孩子的信心,这无疑是对孩子攀比欲的一种纵容。

从个体心理特点的角度来看,有的人虚荣心较强,总是不满足;有的人比较没自信,希望在别人面前证明自己,这二者也容易去攀比。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不和别人比,和你自己比。”我们认为,多关注自身,少与人比较,是调节攀比心态的良方。

但实际上,比较是人的本能,它不会消失也不能消失。因为比较也有一定的好处,只有看到与别人的差距,才能看到自己上升的空间。

我们不该以“不做比较”为目标,而应学会如何不掉进攀比的怪圈。

小郁一开始并没有购买奢侈品的需求,因为怕被周围的人看不起才想用这些东西“武装”自己,这是不自信的表现。

一个树立自信的好方法是,常做一些能令你自信的举动,将你的自信表现出来。比如,你认为学习一门课程会使你更自信,那么就去学;你认为练习一项运动会使你更自信,那就多去练。有时,自信的感受可以通过做出自信的行为来获得。你可以尝试各种方式,以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那个。

在职场上,看到别人比自己挣更多的钱,你会嫉妒还是祝福?我想,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嫉妒,很难祝福。嫉妒别人拥有比自己更好的东西,所以产生了想要去得到同样东西的想法,是攀比行为的一个源头。

小郁嫉妒同事比自己拿更高的试用期工资,却没有想过,对方论学历、资历、能力,是不是都超过自己?嫉妒老员工的物质条件比自己强,是不是忽略了他们多年来在岗位上的付出与积累?如果小郁能够以欣赏的心态去正视且尊重同事们的成就,看到自己的欠缺之处,努力提高自身,也不会心理失衡,陷入攀比的怪圈。

很多时候,我们自卑、羡慕、嫉妒,或者模仿别人,是因为我们觉得别人是完美的,我们将之视为一个完美的目标去追求。而我们越是觉得别人完美,对自己的感觉就越差。

你有没有想过,或许别人的完美,是你自己的假设呢?当你注意到他人在某方面高于自己时,很可能就会假设对方什么都比你强,把对方当成一个“完美目标”去竞争和攀比。实际上,你看到的只是片面的东西,你的评价并不全面、客观。

从别人身上找闪光点、找目标,并朝这个方向靠拢,是可以的,但不必夸大别人,把一些人看成是完美的、难以超越的,给自己施加压力。

另外,攀比心理也和受教育程度有一定关系。通常来讲,一个人知识储备越丰富,看待问题的角度就会越多样化,与人攀比的概率也会降低。在生活中,希望大家都能开拓自己的眼界,丰富学习经历,多发现自己的不足,多关注如何提升自身的才能。

同时,也希望大家不要陷进无尽的攀比之中。毕竟,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有很多的攀比是没必要的。

猜你喜欢

试用期薪水名牌
撕名牌
完形填空二则
企业名牌
亨利与帕克薪水对比
带薪年休假资格与是否试用期无关
从中外试用期规定的法律比较看我国试用期的法律发展
劳动合同期限一年试用期为两个月
劳动合同期限一年试用期为两个月
名牌表
新商标法禁止“傍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