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刚果(金)Shandwe铜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

2024-01-15包久荣党伟民杨远东刘钧沅洪文武

现代矿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白云质孔雀石硅化

包久荣 党伟民 杨远东 刘钧沅 洪文武 董 帅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

铜作为我国最重要、最紧缺的矿产资源之一,是现代化工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刚果(金)一直是世界各大矿企投资的热点。Shandwe 铜矿位于刚果(金)加丹加省南部昂特加丹加县,位于加丹加西部的外部褶皱推覆构造带北西缘,邻近于大型推覆构造面附近[1]。前人对于该地区铜钴矿的地质特征、成因机制等研究较多,但结合地质物探等的综合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梳理前人资料成果,在开展地、物、钻探等工作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矿床的成因,并试图分析该矿找矿潜力和下一步找矿方向。

1 区域地质背景

加丹加弧形构造带是卢菲利安(Lufilian)弧形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2],Shandwe 铜矿区位于加丹加弧形构造成矿带北西部,带内主要发育基底与盖层,区别明显。

基底由太古代基底杂岩和元古代加丹加超群组成,太古代基底为Muva 超群、Lufubu 超群;加丹加超群内发育罗安群(Roan)、恩古巴群(Nguba)及昆代隆古群(Kundelungu),罗安群是加丹加成矿带中最重要的含矿地层之一;盖层为第三系和第四系沉积物[3]。加丹加地区区域内岩浆岩不发育[4]。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层

罗安群是一套浅海相的细碎屑岩和化学岩,岩性主要有碳酸盐岩、板岩、页岩、泥岩、粉砂岩、砂岩等[5]。在本区中可见RAT 组(R1)、矿山组(R2)和木瓦夏组(R4),迪佩特(R3)组在本区中缺失。

RAT 组地层出露于矿区西南侧,地层厚70~100 m,主要岩性为紫红色泥质粉砂岩、角砾岩、少量碎裂岩化泥岩等。

矿山组出露地层有RSF、RSC、SD、BOMZ、CMN等,该地层主要在矿区东部及采坑北东壁出露。RSF层出露厚度5~10 m,岩性为层状硅化白云岩,块状白云岩,少量为黑色炭质板岩等,硅化明显,矿石矿物以硅孔雀石为主,矿化不均匀,总体规模较小。RSC层出露厚度1~5 m,岩性主要为蜂窝状硅化白云岩,少数为细晶白云岩,局部弱铜矿化。SD 层厚度70~90 m,岩性为以白云质页岩为主,夹少量泥质粉砂岩(局部含碳质)、黑色炭质板岩、叠层石状白云岩、白云质粉砂岩,偶见有方解石脉、石英脉等,局部弱铜矿化,以薄膜-薄层状孔雀石化为主,沿页理裂隙分布。BOMZ层厚度3~20 m,黑色松散土状,含角砾层,破碎带,角砾为粗晶白云岩,孔雀石,硅化孔雀石等,为本区的主要含矿层。

木瓦夏组(R4)出露于矿区北部,岩性主要为薄至中层状页岩、泥质粉砂岩、白云质页岩,局部夹白云质粉砂岩及薄层状石英砂屑岩。岩石较破碎,裂隙发育,局部硅化强烈形成石英脉及团块。

昆代隆古群为一套陆源碎屑岩建造[6],该地层主要出露于矿区西部,在矿区南西区域广泛分布。主要为浅灰色、灰褐色、紫红色等杂色角砾岩,角砾成分主要为白云岩、页岩、粉砂岩、白云质页岩等。

第四系残坡积、冲洪积和人工堆积物,在矿区分布最广,主要为红色、土黄色、灰色黏土和砾石混合层,砾石多为石英、白云岩、砂页岩等碎块。

2.2 矿区构造

Luishia-Shandwe 复式向斜发育于加丹加弧形构造带中西部[7],矿区位于Shandwe 背斜南端,Shandwe背斜的一翼,产状近直立,微向南西倾斜。

Research Progress and Thoughts on Domestic Tourism Econom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YI Xiaowen,LIU Kaibang 8

区内断裂较少,主要见于矿坑东南部,走向为北东—南西,分别为F1 和F2,2 组断裂近乎平行且横切地层走向,为同一期次的构造运动所形成。F1 断裂位于11~12 线附近,为左行平移断层,长约200 m,宽10~40 m,断层右侧岩层发生向北西向的位移,附近岩石次级构造发育。F2 断裂位于13~14 线附近,为正断层,产状168°∠30°~66°,上盘岩性为角砾岩,下盘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和白云岩。

木瓦夏组(R4)砂页岩理十分发育,非常破碎,其为矿区铜质的富集提供了空间,局部地段充填较多孔雀石脉及团块等,沿节理等裂隙面充填,矿山组(R2)白云岩局部地段的裂隙面上也发育有孔雀石。

2.3 围岩蚀变

区域构造变质作用、热液改造作用、动力变质作用等与Shandwe 铜矿床的形成关系密切,矿区内所见主要围岩蚀变现象有硅化、白云石化、石墨化、滑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泥化等,其中白云石化、硅化、滑石化等分布最为广泛。

硅化主要发育于RSF 和RSC 层中,硅化一般呈浸染状、细脉状、团块状、网脉状等形式分布,多存在于层理、裂隙、溶蚀孔洞等位置。白云石化主要发育于RSF、RSC、SD 等层中,白云石呈不规则脉状、半自形粒状、糖粒状等,呈密集块状、晶簇等产出。滑石化常与区域动力变质作用有关,主要分布于BOMZ、SD等层位中,常与绢云母化同时出现,与本区矿化关系密切。石墨化主要分布于RSF、SD 的碳质板岩内,且部分钻孔揭露厚度较大,常伴随黄铜矿、黄铁矿等出现。碳酸盐化以方解石为主,分布较为广泛,多数层位可见,多为细脉状,小晶镞等形式出现。泥化主要见于BOMZ 层内,呈泥状,与黑铜矿、孔雀石等混杂,部分见于R1碎裂岩中。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在矿区圈出了KT1、KT2 铜矿体和KHT1、KHT2铜矿化体(图2)。KT1、KT2、KHT1 矿石自然类型为氧化矿型,KHT2 为主要为原生矿。KT1 赋存在BOMZ 层中,为黑色的松散土状破碎角砾岩,走向150°,倾向北东,倾角70°~90°,断面为上宽下窄锥形,受围岩和F1 断层共同控制,局部地段含Co。上部围岩为白云岩和白云质页岩;下部围岩为SD层,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和白云质粉砂岩。KT2 赋存于R.2(RSF)层状硅化白云岩中,矿体走向130°,南西端往东转折,近直立,微向南西倾斜。其南西侧为RAT 角砾岩层;北东侧为SD白云质粉砂岩。KHT1、KHT2铜矿物主要为黄铜矿,赋矿岩性为白云岩、白云质粉砂岩等。

3.2 矿石类型

矿物结构以自形-他形粒状结构、隐晶结构、包含结构为主,交代溶蚀结构,少量交代假象结构、纤柱状结构、粒状结构、隐晶纤维状结构等。矿石以多孔构造、角砾状、浸染状、薄膜状、块状构造为主,其次为条带状、细脉状、角砾状,少量为皮壳状、鲕状构造,少量呈蜂窝状,部分保留原岩层理构造或残余构造。

矿石中铜、钴矿物主要有10种,其他金属矿物主要有4 种,其中氧化矿物7 种,原生矿物5 种,脉石矿物主要有7 种。铜钴矿物有孔雀石、硅孔雀石、黄铜矿、辉铜矿、蓝铜矿、黑铜矿、水钴矿、钴华、铜蓝、斑铜矿等。其他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针铁矿等。氧化矿物主要为孔雀石、硅孔雀石、钴华、水钴矿、褐铁矿、赤铁矿、针铁矿等。原生矿(硫化矿)物主要为黄铜矿、辉铜矿、黄铁矿、斑铜矿、铜蓝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白云石、方解石、绢云母、白云母及黏土等。

4 地球物理特征

大功率直流激电法对寻找和圈定该区多金属矿(化)体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8]。通过项目组共同努力,发明了新型供电电极,总结出了一套高效野外物探工作的方法,突破了该地区传导电法工作困难的技术瓶颈[9]。

通过激电测量,发现并圈定中阻异常带和低阻异常带各1 条(图3)。3 条异常带紧邻分布,异常带长约200 m,中阻带宽25~50 m,低阻带宽约30 m;走向展布近东西,中阻异常位于低阻异常带北侧,二者略有错位。位于南侧的低阻异常带起始位置更靠近西侧KT1号矿体,其展布方向与KT1延伸方向近乎一致。且低阻极化率异常带靠近西端见明显低阻异常区,内部小异常呈串珠状分布。低阻异常区东部南北两侧,各见一高阻异常区,呈两高夹一低形态分布。

5 矿床成因

Shandwe 铜矿区中品质最好的矿石是产于罗安群R2矿山组的BOMZ 层黑色松散的破碎带中。研究钻孔和采坑样品分析结果发现,品位高的样品(Cu>4%)多分布于断层F1、F2 附近。从纵向看,地表含孔雀石、硅孔雀石、辉铜矿等氧化物矿石,品位高于深部原生硫化物矿石。矿体整体形态受层位、岩性控制,矿化强弱与断层、褶皱、层理、节理等构造关系密切。结合该地区和周边矿山地质特征,认为Shandwe铜矿床形成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中、新元古代时期,于潮坪环境下沉积,以碳酸盐岩、碎屑岩和泥质岩建造的罗安群(R),恩古巴群(Ng)和昆代隆古群(Ku)等高铜背景值地层,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粉砂岩、砂岩、泥岩等,其中罗安群中富含铁、镁、铜、钴等元素,为原始矿源层。

第二阶段为晚元古末期,卢菲利造山运动期间,刚果(金)地区初始沉积地层发生大规模韧脆性剪切、变形、逆冲推覆和滑动,形成包括Luishia-Shandwe 复式向斜一系列褶皱等大型构造。在本矿区主要表现为,地层在Shandwe 背斜中南西翼近直立,另一翼倾向北东。底部岩性为SD 白云质页岩,层状白云岩等,渗透性差。地表的降水和构造热液,将上部RSF、RSC、BOMZ 等地层部分溶蚀,形成蜂窝状孔洞、裂隙(如F1、F2)等,提高了地层的连通性,同时部分地层也发生硅化、强烈滑石化等现象。大规模构造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热液沿韧性剪切带、破碎带、逆冲推覆褶皱带、孔洞和裂隙等构造薄弱部位运移,并萃取周边地层中铜钴等有益元素,化学性质较为活泼的Ca、Mg 等造岩元素经淋滤作用大部分迁移、流失,活动性较弱的SiO2、Fe、Al 等则成胶体溶液沉淀,Cu、Co 等矿质成细粒质点被胶体溶液吸附、沉淀,在裂隙、节理、孔洞、褶皱转折虚脱等部位,形成铜钴多金属硫化物。这是铜的再次富集,也是成矿最重要的阶段。

第三阶段在随后漫长的地质风化过程中,当地充沛的降雨量、断层及其破碎带良好的透水性,经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周边地层中的铜质进一步发生迁移,大量薄膜状、脉状、团块状孔雀石在BOMZ、SD节理裂隙中富集,进一步提高了铜钴的品位,完成了氧化淋滤次生富集阶段。

6 找矿标志和方向

Shandwe 铜矿床地处著名的加丹加铜钴成矿带中南部,附近又发育有Luishia 等大型优质铜矿床,成矿条件良好。

结合实际工作发现本矿区找矿标志主要有以下3 类。①矿物标志:孔雀石和钴华是本区最直接、最主要的找矿标志,地表有上述二者出现的地方很可能就是矿体发育地段。②地层标志:在本区矿山组上下层位追索具黑色松散堆积物发育的BOMZ层,是寻找高品位铜钴矿体的重要标志。③构造标志:靠近断裂带及节理等构造发育部位附近,如F1 和F2 断层附近,或层间破碎发育,如KT1 北西段,BOMZ 与CMN 之间,层间破碎带内富集有孔雀石;部分节理发育部位矿化现象也明显,如SD 白云质页岩。④蚀变标志:滑石化是重要热液活动产物,矿区中滑石化强烈部位,多铜钴品位较高。⑤民采标志:当地民采挖掘的浅井,采坑遗迹等。

从矿区构造方面看,Luishia-Shandwe 复式向斜在Shandwe 矿区内向东发生扭转,并且发育有较多大小规模褶皱、断裂、裂隙和节理等。结合地表和采坑内所见,从地层方面看,加丹加超群罗安群矿山组(R2)地层在本矿区内发育完整,此二者都是重要的有利成矿信息。

综合分析提出2个找矿方向。

(1)通过区内地球物理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和激电测深工作发现,矿区采坑东南方向100 m 附近开始,见发育2 条位置相邻且走向近东西的中、低阻异常带,延伸约200 m,宽20~50 m。且在此2 条异常带东部,低阻异常两侧分别各分布有1处高阻异常区,二者相距约150 m,具有两高夹一低的特征。并且异常带的展布方向,与上述采坑内所见矿体KT1转折延伸方向近乎一致,找矿潜力大。

(2)矿区位于Luishia-Shandwe 复式向斜中Shandwe 背斜的一翼,罗安群矿山组(R2)从RSFCMN 地层发育完全,且产状较为稳定,结合该地区矿床,具有地层和构造共同控矿的特点,运用适当地质手段,在采坑南西侧,寻找Shandwe 背斜另一翼的矿山组地层,分析其含矿性,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7 结论

(1)Shandwe铜矿床位于Shandwe背斜的一翼,主要含矿层产于罗安群矿山组(R2)中,矿床受地层和构造共同控制。

(2)主要赋矿地层为BOMZ、SD 层内及其接触面附近,岩性为构造角砾岩和白云质页岩等,呈松散土状、结核状、网脉状、薄层状等,矿物以黑铜矿、孔雀石、硅孔雀石、水钴矿等氧化矿为主,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等原生矿物较少。

(3)该矿床主要经历了3 个成矿阶段,即初始富铜钴矿源层沉积期,造山运动热液交换改造期和地表淋滤氧化期等,成因类型属于沉积-叠加改造-次生富集型层状铜矿床。

猜你喜欢

白云质孔雀石硅化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白云质岩储集层白云石成因
安徽省宣城市溪口—鲍坑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东山湾地区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综合评价
银-额盆地哈日凹陷苏红图组复杂岩类分析
BiOBr1-xIx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孔雀石绿
古木硅化处理对其物化性能的影响
方解石颗粒尺寸对白云质灰岩中碱白云石反应的影响
钴掺杂Bi2O3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降解孔雀石绿废水的研究
D12-孔雀石绿的合成
孔雀石绿在南美白对虾苗中的消除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