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年江苏沿江地区六(4)代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2024-01-15谢志娟马丽云王律杜晓君张海燕

安徽农业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发生原因

谢志娟 马丽云 王律 杜晓君 张海燕

摘要  2021年江苏沿江地区六(4)代稻纵卷叶螟达大发生程度,其主要发生特点为成虫峰持续时间长、田间虫卵量高、发生危害严重。综合分析田管、气候、虫情、防治等大发生原因,提出了加强栽培管理、强化监测预警、掌控适期防治、严选高效药剂、强化绿色防控、科学规范用药、加大宣传力度、深化技术指导等防治对策。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发生原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1-0141-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1.03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Occurrence Cause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Fourth-generation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in Jiangsu Area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2021

XIE Zhi-juan,MA Li-yun,WANG Lv et al

(Plant Protection and Plant Inspection Department of Jing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Jingjiang, Jiangsu 214500)

Abstract  In 2021,the fourth-generation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in the Yangtze River region of Jiangsu Province reached a large occurrence level.Its main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are long duration of adult peak,high amount of eggs in the field and serious damage.The occurrence causes of field management,climate,pest situation and control were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Then,the control 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cultivation management,strengthening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controlling timely prevention and control,strictly selecting high-efficiency pesticides,strengthening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medication,increasing publicity and deepening technical guidanc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Occurrence causes;Control measures

作者簡介  谢志娟(1988—),女,江苏常州人,农艺师,硕士,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与绿色防控研究。

收稿日期  2022-12-28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üenée)属鳞翅目草螟科[1],俗称卷叶虫、白叶虫,是东南亚和中国为害水稻的重要远距离迁飞性害虫。江苏地区稻纵卷叶螟每年发生2~3代,其中四(2)代和五(3)代为主害代,暖秋年份的迟熟晚粳上六(4)代危害也较重[2] ,近年来江苏沿江地区六(4)代有加重发生的趋势。

江苏靖江地处长江下游北岸,位于30°N以北,具有明显的海洋性、季风性和过渡性气候特点。全市现有耕地2.42万hm2,其中种植水稻约1.73万hm2。该地常年稻纵卷叶螟迁入早、迁入量大、峰次多。随着水稻栽培管理、用药结构的改变以及气候条件的影响,各年代、各代次之间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情况也存在显著差异,且对水稻粮食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笔者分析了靖江市六(4)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提出了科学的防治对策,以期为江苏沿江地区六(4)代稻纵卷叶螟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1  发生特点

1.1  成虫峰持续时间长、蛾量高

2021年靖江市自动虫情测报灯逐日监测六(4)代稻纵卷叶螟,数据分析发现,2021年六(4)代在8月25日至9月15日出现成虫峰,峰期累计蛾量42 397头,日均蛾量1 927.1头,其中蛾量在1 000头以上的达14 d。2014—2021年,2017和2018年六(4)代均为偏重至大发生,灯下监测峰期蛾量分别为6 302、10 836头。与2017和2018年监测的六(4)代峰期相比,2021年灯下六(4)代蛾峰持续时间更长、峰期蛾量更高(图1)。

2021年靖江市西来镇、斜桥镇、靖城镇田间赶蛾发现,六(4)代蛾峰出现早、峰期长、蛾量高。如西来镇监测点,8月25日至9月14日出现六(4)代成虫峰日均蛾量45 507头/hm2,蛾量在15 000头/hm2以上达17 d,峰期累计蛾量955 650头/hm2,居近15年来同期第一位。当年同期,斜桥镇、靖城镇监测点均表现出突增的规律(图2)。

1.2  田间虫卵量高

2021年六(4)代稻纵卷叶螟产卵始盛期为8月底,8月30日调查全市虫卵量。统计分析发现,无效卵占比50.11%,有效卵占比47.74%,低龄幼虫占比2.15%;百穴有效卵量0~660粒,平均185.0粒,其中前期卵占82.89%,中后期卵占17.12%;百穴有效虫卵量大于150粒(头)的田块占61.9%,可见六(4)代发生严重。

1.3  发生危害严重

六(4)代稻纵卷叶螟成虫峰持续时间长,使得幼虫持续危害时间长。9月中旬调查田间危害,未防治田块卷叶率达14.26%,防治田块卷叶率0.72%~4.82%,平均3.1%,功能叶卷叶严重对水稻产量造成严重影响。调查统计,六(4)代发生面积达1.73万hm2,全市普遍发生。

2  大发生原因分析

2.1  田管因素

2.1.1  水稻播栽期推迟。

当年夏收期间受阴雨天气影响,夏收时间延长,水稻播栽期也相应推迟。据统计,当年全市水稻栽种以机插方式为主,少量直播,播栽持续时间长。机插水稻少量早的在6月4日前栽插,大部分田块在6月5日至30日栽插,晚的在7月栽插;直播水稻多在6月上旬播种。该地白炽灯监测,7月5日始见稻纵卷叶螟成蛾,此时大面积水稻处于分蘖初期、长势嫩绿,为迁入的稻纵卷叶螟提供较好的生存条件。水稻播栽不集中、时间长,不仅致使全市持续存在长势良好的田块,供稻纵卷叶螟过渡、迁移、繁殖危害;还导致水稻生育进程参差不齐,加之当年夏季低温寡照,水稻破口抽穗推迟,8月下旬至9月上旬水稻普遍长势嫩绿,尤其直播稻长势偏嫩,有利于六(4)代低龄幼虫卷叶取食危害。

2.1.2  易感品种面积大。

近年来该地种植易感稻纵卷叶螟的优质食味稻米品种面积较大。当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73万hm2,主栽品种为南粳5055、南粳46,面积达1.57万hm2,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90.75%。这些优质食味稻米品种分蘖能力强、植株高大紧凑,封行早、叶色偏深、茎叶偏软,水稻自身性状以及其形成湿润的田间小气候均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繁殖、扩散危害。

2.1.3  水稻种植密度高。

种植户为追求水稻产量,提高了水稻种植密度。许多农户加密了插秧行间距,由常规栽插的25 cm×12 cm改成23 cm×12 cm。水稻栽插密度的增加,使得田间更加郁蔽、湿度增大、温度降低,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更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繁殖发生。

2.1.4  过施偏施氮肥。

水稻过施偏施氮肥,易贪青旺长,为后期稻纵卷叶螟提供充足的食料条件。许多农户合理用肥理念薄弱,经常过施偏施氮肥,导致水稻长势偏旺、后期贪青。水稻生育期延迟,叶片长势嫩绿,便于幼虫取食,促进了六(4)代的发生、产卵危害。

2.2  气候因素

2.2.1  降雨促进迁入。

稻纵卷叶螟是迁飞性昆虫,在江苏地区,外地虫源的迁入量影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3]。过程性降雨多、雨量大的天气条件,十分有利于在高空迁飞的稻纵卷叶螟随雨水降落田间。据统计,当年7月20日至8月20日累计降水267.4 mm,雨日15 d,平均单日降水17.8 mm,主要为7月24—29日、8月11—17日的2次过程性降水。田间赶蛾数据分析发现,五(3)代稻纵卷叶螟7月24日前均为未见蛾,而7月25日开始蛾量持续增加,出现迁入峰。说明这2次雨量偏大的降水,促进了五(3)代随雨水迁入,经产卵繁殖为六(4)代提供了充足的本地虫源。此外,8月24日—9月2日又出现了一次较长时间的过程性降水天气,灯下监测与田间赶蛾均发现六(4)代在8月24日开始出现持续较长时间的蛾量突增,说明这次长时间的降水也促进了六(4)代的迁入。

2.2.2  气候适宜发生。

稻纵卷叶螟的生长发育需要适温和高湿,适温为22~28 ℃,相对湿度在80%以上[4]。据统计分析,当年7—9月,日平均气温为27.2 ℃,平均相对湿度为82.4%,雨日数40 d,阴凉湿润天气多、高温干旱天气少,极其有利于稻纵卷叶螟成蛾产卵、卵孵化及低龄幼虫的存活。8月20日—9月20日六(4)代发生期间,日平均气温为26.9 ℃,平均相对湿度为83.7%,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

2.3  虫情因素

2.3.1  田间虫源复杂。

六(4)代稻纵卷叶螟虫源复杂,既有本地五(3)代残虫,又有外迁虫源。五(3)代大田赶蛾:靖城监测点在7月29日至8月11日峰期累计蛾量103 650头/hm2、西来监测点在7月30日至8月13日峰期累计蛾量90 150头/hm2。蛾峰后于8月4日剥查虫卵量,发现田间虫卵量高,百穴有虫卵量0~600粒(头),平均232.5粒(头),百穴虫卵量大于101粒(头)的田块占62.5%,说明五(3)代达中等偏重发生程度。根据气象条件及发育进度分析,五(3)代經防治后的残虫将在8月底至9月初羽化繁殖继续危害。而靖城点赶蛾与灯下监测同时发现,8月25日蛾量即开始明显突增,且2项监测峰期蛾量均较高,8月25—9月13日赶蛾峰期蛾量41 315头、蛾量持续在1 000头以上的天数为10 d,8月25日—9月15日灯下峰期蛾量42 397头、蛾量持续在1 000头以上的天数为14 d。通过六(4)代较早的峰期、超异常的蛾量分析可以发现,六(4)代成虫既有本地五(3)代虫源羽化的,又有大量外地虫源迁入补充的,虫情复杂,适期防治难度增大。

2.3.2  抗性水平提高。

长期大量使用同一种类型的杀虫剂,会导致害虫对杀虫剂敏感性下降,从而逐渐产生抗药性[5]。目前,研究表明广西、湖南、江苏等地不同稻纵卷叶螟种群对氯虫·噻虫嗪、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氟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菌素等不同药剂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6-8]。尤其是上市至今近10年的氯虫苯甲酰胺,连续多年使用已有部分稻纵卷叶螟种群对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性。研究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SC 150 mL/hm2杀虫防效仅为48.44%,用量提高至180~225 mL/hm2时防效达89.72%~94.99%,常规推荐剂量75~150 mL/hm2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已下降[9]。目前市场上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常规药剂连续多年使用,加上稻纵卷叶螟蛾峰长、田间幼虫发育程度不一致,即使各类有效药剂常量使用,防效也难以得到保证。

2.4  防治因素

2.4.1  防治意识薄弱。稻纵卷叶螟在低龄时,田间束叶不明显、白叶少,部分农户对于适期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意识不强。当年五(3)代稻纵卷叶螟卵孵至低龄幼虫高峰期,部分农户存在麻痹思想,未能重视植保部门发布的针对性防治技术意见,认为田间水稻长势较好,不需要用药;部分农户存在惜本思想,见田间还未查见五(3)代危害的白叶,为了节省用工和成本,折中时间、将多种病虫防治合并统一开展,导致错过了防治五(3)代的最佳时间,加重了六(4)代的发生。

2.4.2  用药品种不合理。

部分农户选择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药剂不具有针对性,不注意轮换用药,致使整体防效较差。有的农户因文化水平较低,不会区分各药剂的具体作用,全程依赖农资经销商配供,一旦配供的药剂不全或者不具有针对性,就起不到良好的防控效果。有的农户为了节省成本,常一次性采购大量药剂,连续多次使用该同种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防效不理想。有的农户不注意区别药剂类型,有些药剂商品名称不同,但药剂的主要成分相同或作用机理相同,长期连续使用会促进稻纵卷叶螟产生抗性。有的农户乱用、滥用化学药剂,使得稻纵卷叶螟的天敌生存环境恶化,天敌的控制能力下降,导致稻纵卷叶螟持续猖獗[10]。

2.4.3  用药技术不到位。

部分农户未能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规范用药,致使防治效果较差。一是无人机用药不规范,如飞行速度过快、高度偏高、用水量不足等行为,导致农药利用率下降。二是人工喷雾不均匀,漏喷的现象频发,导致虫害防治质量差。三是田间保水不到位,部分田块漏水严重,甚至在防治时田间尚未建立水层,药剂在水稻植株体内传导受阻,导致杀虫保叶效果差。

2.4.4  错失防治适期。

在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年份,防治适期应掌握在卵孵高峰至低龄幼虫高峰期,即蛾峰后5~7 d,在3龄后防治则效果不理想[11]。然而采用高效植保器械或人工电动喷雾防治,均需要避开中午高温时间段施药,防治器械日作业能力有限。对于有些超级承包大户,虽然开始用药的时间能掌握在卵孵高峰至低龄幼虫高峰期,但全部完成承包田块的防治任务仍需要7 d左右,尤其遇到雨日,施药时间还会延长,从而导致部分田块未能在适期用药、错过防治适期,致使田间残虫量大。

3  防治对策

3.1  强化栽培管理

水稻整个生育期,经合理的栽培管理,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既能保证水稻健壮生长,又能有效提高水稻综合抗病虫能力。一是要适期栽插。水稻种植户要根据茬口、天气以及水稻的品种特性进行适期培育栽插,提早成熟,叶片蜡质化能减轻六(4)代稻纵卷叶螟危害。二是要合理密植。田块增加通透性、改善小气候,促进水稻正常生长,并营造不利于稻纵卷叶螟生存环境。三是要优化配水。开好排水沟,及时清沟理墒,浅水勤灌,确保搁田效果,降低幼虫孵化时的田间湿度,抑制虫卵发育。四是要科学施肥。按水稻各时期生长特性,科学施好分蘖肥、孕穗肥、调控肥等,测土配方施肥,控制氮肥用量,避免后期贪青晚熟,缩短六(4)代危害期。

3.2  强化监测预警

根据水稻品种、栽培方式、生育进程等,结合历史资料、天气趋势、稻纵卷叶螟生育期等因素,通过人工赶蛾、剥卵调查、虫情测报灯、昆虫智能性诱测报系统等多种测报手段,规范有序地开展分类调查,保证测报的及时性、代表性、准确性。

根据测报情况,制定科学的防治意见,及时发布情报,有效指导农户适期开展稻纵卷叶螟防控。根据田间虫情动态,严密相应的测报技术,如在稻纵卷叶螟蛾量出现突增时,加密剥卵调查的次数。前移防治适期,以始盛期成虫产卵的孵化时间作为防治适期,确保在药剂持效期内,全力控制住整个蛾峰下大部分卵的孵化。紧缩防治指标,若上一代成虫发生量大、虫情复杂、防治效果差,加之天气条件适宜,防治指标也要从紧,以有效压低发生基数。

3.3  掌控适期防治

要强化适期防控意识,剔除节本省工、麻痹大意的思想,按照植保部门的情报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虫情,于卵孵盛期至低龄幼虫高峰适期开展稻纵卷叶螟防治工作。一旦五(3)代发生程度严重,防治后田间残虫多,且降雨或下沉气流频繁,应高度警惕六(4)代的发生情况,必须适期精准施药。若防治六(4)代的适期与破口前期防治稻曲病、破口初期或齐穗期防治稻瘟病等的适期吻合,则可以统筹多种病虫一并用药;若防治六(4)代的适期与其他病虫防治适期不一致,则应单独防治虫害和病害,确保每次用药都打在关口上。

3.4  严选高效药剂

开展各类稻纵卷叶螟防治药剂试验示范,掌握稻纵卷叶螟抗性发展动态,严选高效药剂,积极推广新药剂、新品种,为轮换用药提供更多的药剂选择。种植户在选择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药剂时,务必选择针对性强、防控效果好的高效、低用量、低风险的药剂品种,将速效性好的药剂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等,與持效期长的药剂如四唑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甲氧虫酰肼、茚虫威等相结合,速效加持效保障防治效果。

3.5  强化绿色防控

要转变传统防治观点,强化绿色防控理念,通过农艺措施创造不利于稻纵卷叶螟生存的环境,保护天敌提高自然控制作用,推广应用释放赤眼蜂、稻鸭共作等生物防治技术,采用食诱剂、性诱诱杀的理化诱控技术,施用甘蓝夜蛾NPV、Bt、短稳杆菌等生物农药防治。各项绿色防控技术综合运用,既能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对天敌的伤害,又能有效抑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实现农药减量的目标。

3.6  科学规范用药

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辅助,化学防治为关键”的防治策略,准确把握防治时机,重点保护功能叶,达标防治。轮换使用双酰胺类、双酰肼类、大环内酯抗生素类、噁二嗪类等不同机理的药剂单剂及复配剂来防治稻纵卷叶螟,避免同类药剂重复多次使用,导致稻纵卷叶螟抗性水平提升。在稻纵卷叶螟种群抗性水平较高的地区,要谨慎使用氯虫苯甲酰胺等双酰胺类药剂;抗性水平不高的地区,可以合理混配药剂,如混用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等,有利于拓宽杀虫谱、增强毒力、提高防效。尽量在傍晚施药,要用足药量和水量,均匀喷雾,用药期间要保足田水。要选择高效植保器械规范用药,尤其是植保无人机飞行高度要适宜、用水量大于22.5 L/hm2,可以适当添加助剂,确保防治效果。如施药后4 h内遇雨,要及时补治。

3.7  加大宣传力度

根据稻纵卷叶螟的测报结果,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后,采取电视、报纸、广播、微信、“12316”惠农短信服务等时效性强的媒体平台,将病虫发生趋势、防治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宣传至千家万户。也可以开展室内培训、现场观摩、田头讲堂等多种授课方式,直观高效地宣传各项病虫防治技术,让广大农民群众掌握各项稻纵卷叶螟的防控技术要点,做到能懂会用、适期喷药,提高防效。

3.8  深化技术指导

要坚持“治前控后、科学用药、绿色防控”的原则,明确各方责任,加强技术指导。农业技术专业科站人员可以通过一人挂钩一个村或一个种田大户,深入田间地头,密切关注田间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做好分类指导、科学用药。乡镇农业技术员也要进村入户,将病虫防治技术意见宣传到户到每一位种植户手中,科学指导防治技术要求,确保防治措施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

MALLY R,HAYDEN J E,NEINHUIS C,et al.The phylogenetic systematics of Spilomelinae and Pyraustinae ( Lepidoptera: Pyraloidea: Crambidae) inferred from DNA and morphology [J].Arthropod systematics phylogeny,2019,77(1):141-204.

[2]杨荣明.水稻纵卷叶螟及二化螟防治方法[J].农家致富,2013(15):34-35.

[3]WU Q L,HU G,TUAN H A,et al.Migration patterns and winter population dynamics of rice planthoppers in Indochina: New perspectives from field surveys and atmospheric trajectories [J].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2019,265:99-109.

[4]江蘇省植物保护站.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杨文胜.湖南省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用药组合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6]陈伟.广西不同地区稻纵卷叶螟抗药性监测及其生理生化差异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3.

[7]李忠良,杨卓玛,吴兰军,等.洞庭湖区稻纵卷叶螟对防治药剂的抗药性监测[J].现代农业科技,2018(16):100-102.

[8]王世玉,汤雨洁,任淼淼,等.稻纵卷叶螟杀虫剂敏感基线的建立与抗药性监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6,39(3):402-407.

[9]谢松华,葛金萍,孙娟,等.沿江地区防治3代稻纵卷叶螟药剂适用性评价[J].中国农技推广,2019,35(1):75-76.

[10]汪文凯.青阳县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3):3898,3929.

[11]程玲娟.宿豫地区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及其药剂防治评价[D].扬州:扬州大学,2012.

猜你喜欢

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发生原因
玉米螟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
新疆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流行规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