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需求导向的在线课程出版实践探讨

2024-01-11徐建美

传播力研究 2023年36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重症课程

◎徐建美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 100021)

在线课程是一种以社交网络、大数据分析、云学习环境为技术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交互性论坛、学习社区的网络课程出版模式[1]。近年来,特别是后疫情时代,在线课程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手段,在全球教育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我国终身教育与全民教育的实现提供重要通道[2]。在线课程出版已是大势所趋,成为了一种新型教育出版模式。

然而,笔者在对部分已出版的在线课程查阅后发现,此类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如选题策划未能充分考虑读者特点,课程内容不能契合读者需求,课程形式不能满足读者的使用习惯;课程建设质量参差不齐,课程缺乏有效的学习评价机制,整体课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要想规避在线课程出版的以上问题,提升整体在线课程出版质量,必须切实从读者需求出发,以读者为中心,围绕读者需求进行课程构建。下面笔者结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重症护理专科人才培养系列课程》(以下简称《重症护理课程》)建设的实践,浅析如何基于需求导向,建设适应新时代出版要求的高质量在线课程。

一、充分考虑读者特点,把读者需求作为策划的起点

出版企业所面对的市场极具丰富性和个性化,每个读者的学历学识、经验水平、欣赏能力存在差异,从而使市场需求不尽相同[3]。应将读者需求作为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形式设计的出发点,选题策划的最大的目的就是根据读者的需求做出综合考量[4]。在把握读者需求方面,我们需要从整体行业特点、社会需求出发,然后再具体分析读者的知识背景、学习需求、使用场景等具体因素。《重症护理课程》的策划最早源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时期对于重症护理专科人员缺乏的社会需求,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走访重症护理临床一线的专家了解到重症护理岗位风险性大,技术知识含量高,对护士的专业素质、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等各方面的要求都更高,培养难度大;国内未见公布正式的重症护士专科人才培养方案,目前由科室根据需求自主培养逐步趋向于重症专科护士培养,但整体培养模式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医院针对重症护理人员的培训主要以理论授课、临床技能操作示教、临床实践三种形式结合来进行,但在具体落实中却存在由于护士工作需要轮班,无法一次全部集中进行培训、培训流于形式、管理不规范、不能进行有效的考核评价、医院本身水平有差异、培训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基于以上的需求和问题,出版社可以充分凭借自身的专家和平台优势,开拓重症护理课程出版的市场,借助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机遇,打造课程出版的新业态模式,并以此推动重症护理教育的现代化,一方面满足读者尽快提高重症护理技能的迫切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辅助医院解决内部培训“组织难、管理难、评价难、水平低”的难题。

二、精心打造课程内容,满足读者学习的实际需求

课程内容是在线课程的核心,是整体课程建设的基础,也是优质课程评价的关键。要想打造优质的在线课程,编辑必须进行内容的深耕,深入理解课程的价值所在,挖掘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优质内容。课程内容的构建需要从导向性、系统性、先进性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导向性

在线课程的建设要以解决人才培养问题为导向,明确课程建设服务的目标及定位,课程内容的组织与设计要聚焦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难点。护理学是一门实践应用型学科,而重症护理专业作为其中知识复杂、理论精深的学科之一,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也更高。而实践能力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和技能水平两方面来衡量,《重症护理课程》就是从重症护理人员必需的“临床思维+实践技能”两个方向来着手进行内容策划的。

(二)系统性

在线课程的建设并不是简单地把一堆零散的资源进行组合,要想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其内容的构建必然应该符合系统性的要求。整体课程的架构过程需要编辑与主编团队反复打磨,一方面要注重课程内容体系的系统性,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产品架构的系统性。《重症护理课程》分为症状、疾病、技能、进展四篇,课程设计严格遵循重症护理专业的特点和临床实际需求,从基础思维培养到专业前沿,夯实基础,重发展,力图构建完整的重症护理课程体系。但对于课程的具体内容也要根据总体目标,根据每篇的目标定位进行针对性设计。例如,疾病篇以重症疾病患者护理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结合临床案例进行讲解,目的为培养护士的临床思维,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技能篇从重症护理操作的标准流程切入,进行操作的讲解和演示,并针对操作中的难点和疑点进行解析,以提高临床护士实践技能操作的标准性、规范性。同时,课程中特别设置了“临床点睛”“答疑解惑”等模块,让专家进行临床经验分享,可以帮助护士方便地学习到专家实践经验,解除临床实践中的疑惑。

(三)先进性

课程形式只是“包装”,内容才是“根本”,是课程先进性体现的重要载体。在线课程的内容质量主要依靠优质的编委团队来保障,因而策划早期应做好出版社已有作者资源的挖掘,明确编者遴选原则。《重症护理课程》内容偏重在重症护理的临床实践知识,因而要求编者来自重症护理的临床一线,具有多年重症护理的临床经验,掌握最新的护理理念和技术。同时,又要有较高的学术能力,保证理论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三、创新课程出版形式,匹配读者使用的习惯

在线课程的出版形式现阶段主要为视频类型课程,如“中国大学慕课”“人卫慕课”“丁香园公开课”三个平台的课程均为视频类型课程。但视频类型课程的缺点是视频拍摄录制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需要编者具有一定的视频课程建设经验,拥有充裕的时间参与视频录制。《重症护理课程》在策划前期就考虑到重症护理临床一线的专家来自全国各地、工作繁忙,同时课程体量大、建设周期短,统筹进行视频拍摄的难度极大。同时,在对相关视频类型课程研究后也发现了一些其他问题,例如视频类型课程后期修改难度大,需要相关专业人员才能完成;读者使用时会出现不方便知识点查阅,无法作为临床的“口袋工具书”使用的问题。

《重症护理课程》选择以“人卫教学助手”平台为支持进行课程构建,可以有效规避以上问题。“人卫教学助手”是由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推出的教学服务平台,是方便院校教育教学实施的平台。用于进行在线课程的建设,是基于PPT教学课件的基本形式,使用平台的“人卫交互课件”功能进行视频、动画等融媒体资源的插入,同时借助平台的配音功能完成专家讲解语音的录制。整体课程具有PPT课件、专家语音讲解配合丰富数字资源的在线课程结构和功能,且建设方法简单、技术要求低,成本低、周期短,也可以极大方便读者后期快速查阅,定位知识点。同时,对于编辑后期审稿中发现的问题,可以随时进行PPT替换和专家语音的重新录制,有效降低修改成本。

四、完善出版平台功能,服务读者使用的进阶需求

出版社要想真正融入课程建设,就必须将出版业务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技术工具,在课程的目标设定、内容创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管理等方面全程匹配、全面履职[5]。“人卫教学助手”平台作为教学服务平台,具有完善的教学发布、实施、讨论的教学功能。课程考核作为在线课程非常重要的一点,可以有效辅助机构进行教学评价,因而我们在《重症护理课程》建设的同时,同步启动了《重症护理专业题库》的编写,基于课程内容进行习题编写,实现“学”和“练”的真正统一。题库包括一类题和二类题,可以实现智能组卷、无纸化考试、平台阅卷、多维度可视化测评分析等功能,分别用于过程考核和终末评价,极大地方便了在线课程培训效果评价的实施。

五、改造出版业务流程,探索田间管理新模式

《重症护理课程》由于其课程出版形式的特殊性,已有的出版流程无法满足需求,课程的建设过程也是我们对新型出版业务流程的探索过程,形成了适应该平台课程建设的编写、审稿流程(见下页图1)。为了保证整体课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我们采取了“边建边审”的管理模式,编者第一次只提交样章,审核合格后才能继续编写。后续的编写工作中,稿件又分为两次提交,编辑的审稿流程和编者的编写流程是同步进行的。这种模式既可以保证编辑随时把握课程建设质量,又可以让编者及时了解课程的确切要求和自己所负责部分的缺陷,并将获得的经验迅速转化到接下来的编写工作中。此种模式特别适合于课程建设体量大、编者经验不足但配合度高的课程,但对编辑、主编的执行力要求是非常高的,编校流程全周期中,编辑、主编、编者需要做好全方位的配合。“边建边审”的管理模式对《重症护理课程》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优质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

图1 编写、审稿流程

六、把握课程建设质量,践行高质量数字出版标准

目前,自媒体出版的教育市场不断扩大,出版社要想占据一席之地,就更要严守自己的“质量领地”。出版社要始终将质量管理理念贯穿全程,无论是课程建设流程的规范性,还是审校加工的标准化,都是出版社的“软实力”,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质量标准。但随着出版业务流程的转变,加之数字出版标准的不断出台,出版社也必须适时调整部门组织结构,做好选题策划、产品设计、编校模式等公司内部标准的修订,同时做好课程出版的质量监督管理。如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近年陆续进行部门调整,成立融合出版中心,对于融合出版业务进行集中管理;开展数字编辑系列人员竞聘,搭建数字编辑人才梯队;组织“审稿基本功”培训及考核,助力年轻编辑培养;发布数字内容检查及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编、审、校环节的管理,完善公司的数字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另外,在线课程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平台的应用质量。因而,出版社也要对平台质量进行控制管理,以保障平台使用的稳定性、流畅度等。

七、数据支撑,赋能教学管理和评价

教育数字出版通过数字化产品内容供给和在线服务,依靠数字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跟踪和记录教学过程数据,成为驱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也是服务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6]。该课程的应用平台有一套标准的大数据记录和存储分析系统,统一采集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全部数据(课程数据、资源数据、学习数据等),为机构实施教学管理和评价提供有效支撑。培训机构可通过学习过程数据反馈,及时督导用户学习进度;通过学习效果数据分析,查找到用户的知识薄弱点,针对性制定干预措施。另外,平台记录的用户购买、学习、评论、答题等行为数据,通过系统分析为用户画像,也可为将来的用户运营、产品改进和新选题策划等提供决策支持。

八、树立服务意识,做好持续维护和更新

在线课程出版中,编辑不仅要成为优质内容的策划者、功底扎实的加工者,更要成为读者市场的营销者,全程化知识的服务者。公司进行的数字编辑系列岗位人员竞聘,为数字编辑的专业化奠定了基础。编辑要参与到数字出版项目研发、管理与运营的全程中,为课程的建设、使用做好统筹管理,同时也要做好课程发布后读者建议或意见的收集和处理。另外,强大的平台功能为课程的高质量出版提供了保障,但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平台的服务功能一定不容忽视,要及时提供系统部署、使用培训、日常系统维护、应急故障处理等专业的客服服务。用户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课程和平台也要适时根据读者需求的变化,持续做好维护和更新。

九、结语

在当今高度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在线课程出版市场的竞争将愈来愈烈。出版工作的宗旨是服务读者,在线课程建设要逐渐从“以产品为导向”向“以读者需求”为导向转变,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把握需求的方法,锻炼把握需求的能力,并把实现读者需求作为最终目标。另外,课程内容是知识服务的基础,技术是知识服务的重要支撑和保障[7],要想打造优质的、满足读者需求的课程,编辑必须掌握数字出版的相关技术,具备课程内容的挖掘能力和平台的研发能力,成为全媒体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重症课程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