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究

2024-01-09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大马路小学詹素媛

师道(教研) 2023年9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心理健康笔者

文/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大马路小学 詹素媛

语文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应该不断向学生传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我们需要不断总结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策略,改变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途径,做到课前钻研教材、课中重视评价、课后联系实际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一、钻研教材资源,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在语文课堂过程中落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依赖于教师的导向作用,这对教师钻研教材文本和选择教材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中隐含的深刻内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发掘,细心解读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精神和人生哲理,及时用合适的方法将心理健康知识与语文课堂完美结合,引导学生对照古今中外的作品激励和修正自己的内心精神。这些优秀的课文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导向、渗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提高学生心理素养上都有积极作用。

例如在《陶罐和铁罐》一文学习中,笔者带着学生分析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高傲这两种不同的性格,认识到不同的性格会导致不同的命运。将此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从教材中提取出来后,教师要联系实际,选择适当的提问时机,让学生对照两个罐子分析自己的性格更趋向哪一种,还可以采用辩论会的形式,从而明白不同性格带来的不同认知思维,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探索自己的性格特征,了解更为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

二、重视评价反馈,增强心理健康认知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若想实现语文课堂的心理教育价值,需要重视课堂上的语言评价的激励作用和提问作用。在师生共同构建的学习课堂上,教师准确合适的激励性评价语言可以提高学生挖掘语文教材中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而启发性的提问式语言会让学生更加深入思考心理健康知识背后的情感和原因,围绕一个心理知识点产生多种独特的认知,这也是维持他们探索心理世界的好奇心。

笔者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中,带领学生聚焦“周恩来为什么而读书”这一问题,通过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生平等方式,学生能够及时点明周恩来的拳拳爱国心时,笔者及时给予“你们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他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的评价,让学生充分明白自己对周恩来精神世界的逻辑分析是合情合理的,在结束课文学习后回归自身,笔者再以“那么你是为了什么而读书?”这一问题启发学生的读书立志,大部分学生面对同一主题思想时会有不同的答案,因此笔者要利用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引导他们树立合理正确的价值观。

三、联系生活实际,贯彻心理健康教育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受教育,在教育中生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注意贴切学生实际,利用语文教材文本创设生活情境,带动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文本中的心理认知、情感和意志,最终再反馈到学生的个人生活上,巩固已有的心理认知,实现小学语文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例如在《自相矛盾》的学习中,笔者在与学生共同梳理楚国人逻辑思维中的矛盾点后,便让学生联系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如脑白金广告,学生会分析其逻辑的矛盾点后,提出“做事要前后一致”的学习体会;在学习《军神》时,笔者与学生共同认识了拥有钢铁般意志的刘伯承,学生会联系生活中的人去寻找同样有坚定意志的同学或者党员,恰逢建党百年的时机,学生在课余时间参观红色基地的历史革命英雄,潜移默化中对自己的意志提出更高的要求。

小学语文课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课前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的内涵,在课上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教师要重视评价和提问语言,引导学生增强心理健康认知;教师要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反思自己的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还能提高个人内在的品格修养,做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人。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心理健康笔者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老师,别走……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