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中国化和当代发展

2024-01-07范方俊

党课参考 2023年23期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理论

范方俊

本課对象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本课时间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本课目的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充分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中国化和当代发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血脉基因和土壤根基作用,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科学原理的开放性和发展性,把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不仅在文化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理论创新,而且在文化思想的内涵上创造性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熔铸为一体,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理论的中国化和当代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理论本身拥有极为丰富的科学内涵,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一)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科学内涵包含唯物史观、人的全面发展观点和艺术实践论三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哲学基础和指导原则。唯物史观是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研究的理论根基和出发点。诚如恩格斯在总结和评价马克思对于人类历史的伟大贡献时所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念、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的理论建构以及对于文化现象的具体分析,也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并将其贯彻始终的。比如,马克思在说明古希腊艺术的永恒魅力时指出:“大家知道,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成为希腊人的幻想的基础、从而成为希腊(神话)的基础的那种对自然的观点和对社会关系的观点,能够同自动纺机、铁道、机车和电报并存吗?”

人的全面发展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和追求目标。马克思曾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对应分析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第一个阶段是早期社会发展阶段,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此阶段,受制于生产能力的低下和自然经济的依赖关系,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不可能会有自由和充分的发展。第二个阶段是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阶段,资本主义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大规模生产的同时,也把人变成了机器生产的工具和商品拜物教的奴隶。第三个阶段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将是人类获得全面发展和解放的最新阶段和终极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促成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整体趋势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不断追求解放、追求自由的历史,最终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其标志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而“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艺术实践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得以践行的实现手段和具体路径。在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中,“文化”不仅是指人类文明的不同形态,也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实践方式,即艺术实践方式。关于艺术实践,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它是属人的、社会客观存在形式,而不是纯自然的形式,并且它是有目的的、主动的、积极的创造性活动,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人自身。而艺术实践不同于一般社会实践则在于它“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换言之,马克思、恩格斯的艺术实践论,不是单纯的认知世界的精神方式,而是能够改造世界和人类自身的艺术实践或艺术生产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思想战线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文中阐释了毛泽东宏大立体与意蕴悠长的文化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作用和现实启发意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毛泽东同志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把它作为探讨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观点和出发点,并且对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具体内容作了细致的说明。其一,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其二,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其三,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要把教育革命干部的知识和教育革命大众的知识在程度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把提高和普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同志在讲述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政策、方针时明确说明,“在现时,毫无疑义,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

此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用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指导文化建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以及习近平文化思想,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为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并且都围绕着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核心来进一步深化和展开,是一脉相承的。

二、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中国化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中国化的一个突出内容,就是把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将其提升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发展战略高度。

(一)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基因”“血脉”“根基”“土壤”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同时,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关于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我讲过,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二)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创新性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对内,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对外,中国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提出“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守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勉励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三、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当代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新时代,我们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很显然,习近平文化思想,除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之外,还包括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重要内容。

(一)大力弘扬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光荣历史的见证,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尚道德和优良品质,包含了体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目标的精神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过许多革命老区进行考察,对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作出重要指示。比如,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时就指出:“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红船精神”代表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关乎国本、国运。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这也是召开这次座谈会的原因。”在他看来,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保持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秉持开放包容。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發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仅在文化建设实践上取得突出成就,而且在文化理论创新上取得重大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并旗帜鲜明地提出弘扬革命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中国化和当代发展。

讨论题:

1.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2.如何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中国化和当代发展?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