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记者采编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2024-01-05邓州市融媒体中心杨清令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3年18期
关键词:新闻线索新闻记者新闻报道

■邓州市融媒体中心:杨清令

融媒体时代已经全面来临,广播电视媒体也迎来了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推动广播电视媒体实现长远发展,作为内容生产主力军的新闻记者需要对自己的采编工作有所创新和突破,才能生产出优秀的新闻作品,获得大众的广泛认可。因此,本文分析新时期电视新闻记者采编工作中出现的种种新变化,探讨新闻记者采编工作的创新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电视新闻记者采编工作的角色创新

1.1 新闻线索的核实者

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新媒体平台和社交平台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新闻去中心化倾向的加剧,社会中的每一个普通人都开始逐渐成为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关键性因素,传媒空间中的新闻线索日益增多。在此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的角色发生了第一重改变,即从过去的新闻线索的创造者逐渐变为收集者,记者已经不再需要像过去一样单纯地依靠实地探访的方式跑新闻,而是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和浏览的方式收集新闻线索。

但必须注意的是,网络平台上的新闻线索存在着真假混杂的倾向,一方面大众并不具备专业的媒体资质,只能站在单一的角度看待新闻事件,导致叙述上存在倾向性;另一方面部分人抱有哗众取宠的心态,故意散布虚假信息,导致假新闻层出不穷。这就使记者的角色发生了第二重改变,从新闻线索的收集者转变为核实者。作为主流媒体的新闻从业者,记者在收集和整合新闻线索时,肩负着核实、辨别的重任,只有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才能发挥舆论的社会价值。

1.2 新闻内容的组织者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采编工作主要目的在于完整记录新闻事件,整个记录过程需要记者亲身进行采访、调查和分析,逐步挖掘新闻内容,最后汇聚成为新闻报道。但进入新媒体时代后,记者更多的是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组织。

以突发性新闻事件为例,当前如果出现重大新闻事件,那么各大新媒体平台和社交平台上将充斥着各大网友所上传的事件现场画面,事件当事人、关联人的自述等等,这些内容足以成为记者报道的良好素材,极大地节省了记者的前期采访调查工作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但由于素材众多,新闻记者必须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新闻敏感性对网友上传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重组,并结合媒体渠道所获取的新闻线索,梳理成一份专业的权威报道。

1.3 新闻价值的输出者

随着短视频的流行,新闻的价值性被明显削减,大众的专注力不断下滑,意味着深度阅读和独立思考的消解。尤其是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很多传统新闻媒体也开始逐渐朝着追逐流量的方向发展,原创性内容不断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噱头的标题党新闻。这样的乱象不仅使新闻价值大幅消解,更影响了社会舆论环境的稳定。

对此,电视新闻记者应当成为价值的输出者,一方面,要加强舆论监督,对虚假的、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信息和观点进行指正,通过正面的引导帮助大众树立起健全的逻辑思维和道德观念;另一方面,要坚持输出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在报道中要融入观点和意义,不能简单地将新闻报道定义为还原新闻事件,而是要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内涵,通过深度性报道让大众获得更全面的认知。

人自有其局限性,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专业记者也同样如此,这就需要记者不断地革新自身的思维和认知,提高综合素养,时刻让自己的思想契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

1.4 新闻受众的服务者

在传统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媒体是新闻信息的主导者,掌控着绝对的话语权,而大众只能被动地接收新闻中蕴含的信息和价值观。但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选择权乃至主导权逐渐落入大众手中。这使得新闻记者的主导性地位消失,而是成为了新闻受众的服务者,需要通过分析大众真实的信息需求,制作契合受众内心的新闻内容,才能保障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从传播理念的角度来看,受众的服务者与价值的输出者这两个角色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在深度性逐渐消解的当下,要更好地服务受众就需要对消费时代的大众化审美进行一定的妥协,而具有深度性的内容往往难以获得大范围的传播和认可。面对这样的矛盾,新闻记者既要创新工作方法,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平衡,也要坚守媒体原则,避免将收视率和流量作为考核工作的唯一指标。

1.5 新闻流程的重构者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普遍选择了媒体融合之路,也就是说新闻记者所需要运营和维护的对象不只有电视这一渠道,还包括网站、客户端以及各大新媒体平台。为了提高新闻采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记者势必要对新闻流程进行重构,通过创新工作方法、优化采编审播流程等方式尽可能地创造出更加多元化的内容分发至各大平台,从而扩大广播电视媒体的覆盖面和传播力。

此外,随着网络的普及和5G通信技术的应用,大众对于新闻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新闻生产和传播的速度必须大幅加快。而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普遍效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播电视新闻的竞争力。因此,只有通过重构新闻生产流程,加快新闻分发和传播速度,才能提升内容的时效性,赢得更多受众的青睐。

2. 电视新闻记者采编工作的创新路径

2.1 创新采编理念:树立融媒意识,强化角色定位

新媒体时代从格局上看有百花齐放的特点,但从内容上则呈现出鱼龙混杂之势。这是由于当前很多自媒体平台缺乏新闻原则,一味地追求夸张、出位,以吸引大众的眼球。对此,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坚守主流媒体的角色和担当,找准定位,在融入新媒体的过程中,依然保持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新闻记者想创新采编任务,就要树立融媒体意识。当前记者发挥才华的舞台已经不仅限于电视渠道,而是实现了新闻更高层面的传播和覆盖。因此,记者在采编工作中,要充分结合不同渠道的特点来优化新闻内容。记者在日常工作中,要主动融入各大新媒体平台和社交平台,了解各个渠道的运行机制和传播逻辑,也要分析各个平台受众的自身特点,这样才能有机地调整新闻内容,发挥出不同平台的传播优势。面对新鲜事物,记者应当始终以开放、包容、谦虚的态度来了解和学习,不断适应互联网的传播环境,加强对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提升自身的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

2.2 创新采编流程:优化组织架构,加强技术赋能

前文已经论述过,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采编流程必然要进行优化,才能不断提升新闻信息质量,增强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实践角度来看,采编流程优化需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组织架构层面;二是内容生产技术层面。

组织架构是广播电视媒体管理和运营的基础,只有不断健全管理体系和部门职责,才能推动采编流程正常运转。在管理体系上,一方面要注重指挥体系的完善,将原本独立的编辑、运营、审核等部门体系转变为融媒体的一体化工作体系,在融媒体中心的协调管理下,将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全部流程重建为一体化的融媒运作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借助部门工作体系的重构,实现新闻资源和生产加工的协同共享,进一步降低资源的重复和浪费,确保电视平台和新媒体平台能够实现同步运营。另一方面要注重部门岗位职责的划分,推动传统管理机制和新管理机制的有机融合,在内部管理工作上发挥出两套机制的优势作用,既要确保电视媒体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也要推动新媒体实现进一步的高效化和创新化。

内容生产是当前智能技术赋能的主要渠道,在5G时代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VRAR技术极大地颠覆了传统的内容生产模式,彻底实现了融媒体中心内容的统一生产、统一传播。新闻记者在进行内容采编时,要加强对新技术的认知和应用,通过技术手段改善传统的内容生产方式,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优化新闻报道的质量。例如记者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搭建的素材库进行新闻内容收集,还可以借助机器写手来生产常规化的新闻内容,让记者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创造性工作之中。

2.3 创新内容形式:加强选题策划,推进融媒叙事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形式较为单一,电视新闻节目普遍采用的是视频+主播文本的形式来播报新闻,久而久之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而进入新媒体时代,各类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新闻报道的形式越来越具有创新性,沉浸式新闻、虚拟主播、可视化新闻让观众的视听感官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对内容形式创新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在新闻选题策划方面,首先要拓展选题范围,将新闻视野放宽,推出有新意、有价值的选题,在丰富观众信息接收体验的同时,做好舆论宣传和引导工作;其次要注重新闻报道的策划工作,根据新闻事件的特点和传播平台的特性选择最佳新闻报道形式;最后要落实新闻内容反馈工作,广泛地收集观众对于新闻报道的意见和建议,以受众为导向进行策划方案的复盘和调整。

在新闻叙事层面,要结合融媒体的特性调整叙事方式。传统的电视渠道在叙事上风格较为正式和规范,报道中的措辞以专业化和精准化为基本要求,但新媒体平台的叙事风格则更加年轻化和网络化,网络热词、表情包的运用能够有效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此外,跨媒介叙事将成为新闻主题报道的重要方向,跨媒介叙事的优势在于有效地整合了多个传播渠道,在丰富报道内容的同时实现了富媒体式的新闻呈现,满足了大众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和审美偏好。以人物报道为例,电视渠道的人物报道以人物生平、先进事例等内容为主,而新媒体渠道的报道则可以集中在人物趣事、侧面刻画等角度,形式上也可以采用动画、漫画、第一人称叙事等创新形式。借助跨媒体的叙事方式,人物形象将得到立体化的展现,通过丰富的事例和精心刻画的细节,有效转变了传统媒体在人物报道上的局限性,消除了较为生硬的说教意味,而是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人物的魅力,获得良好的观看体验。

2.4 创新新闻价值:做好现场报道,注重新闻追踪

从目前的新闻生产实践来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平台上,二次编辑、转载的新闻内容占比日益走高,而耗时耗力的深度报道、调查报道则越来越少。从原因上看,一方面深度性内容投入的时间和资源成本较高,但获得的收益又是反而不如非原创、半原创内容;另一方面,当前大众对于信息获取的要求在量不在质,也很难沉下心来进行深入浏览。可以说,新媒体时代既给大众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也改变了大众的信息接收方式。充斥着各个平台的快餐化和碎片化的新闻内容正在使新闻的价值性逐渐降低。对此,权威的主流媒体应当承担起舆论引导的使命,做好丰富新闻报道、提升新闻价值的工作。

新闻记者要做好现场报道工作,既要创新采访方式,拓展采访渠道,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独家性新闻内容来丰富报道,也要提高现场报道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让观看新闻的受众获得更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提升新闻价值的目的。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要注意树立全媒体理念,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社交平台等方式实时分享自己的采访过程,也可以用手机剪辑采访短视频上传至抖音等平台。这样的优势在于借助新媒体的即时性特征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规避电视新闻时效性不足的劣势。

新闻记者要坚持生产深度性报道,保持实地跑新闻的习惯,通过自己的眼、脑、心来审视新闻事件,再将新闻背后的内涵和价值付诸笔端。尽管如今传媒生态发生了鲜明的变化,但“四力”始终是对记者的最高要求,也是记者应当始终坚持的专业素养。在制作新闻报道时,记者可以将新闻内容进行深度性调节,制作成阶梯式新闻内容。以视频新闻为例,记者可以将同一新闻主题制作为15秒短视频新闻、1分钟常规新闻和5分钟的深度报道,让受众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

3. 结束语

广播电视媒体作为主流权威媒体,肩负着重要的舆论使命。面对着愈演愈烈的新闻去中心化趋势以及新闻价值的不断消解,电视新闻记者只有加强工作创新,不断提高采编工作的质效,才能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为大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新闻内容。因此,记者要树立融媒体理念,加强技术应用和内容创新,挖掘新闻的深度价值,才能让新闻作品更加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

猜你喜欢

新闻线索新闻记者新闻报道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闻线索
电视台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有效途径研究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