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时代大学生碎片化学习情况调查和提升路径研究

2024-01-04王朋娇侯亚菲陈晓彤

关键词:学习者问卷资源

王朋娇, 侯亚菲, 陈晓彤

(1.辽宁师范大学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2.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9;3.大连海事大学 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信息在线”的智能时代,“5G+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催生出大量新技术在新领域的应用.在学习科学领域,移动智能终端不断渗透人们的学习和生活[1].作为具有开拓性的建设与创造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将是未来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人群,其学习方式也因此正经历着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近年来,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持续下滑趋势,体质健康问题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导致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就是智能设备的频繁使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2],我国网民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已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网民占比以青少年为主要群体.移动互联网中海量信息资源错综复杂,碎片化、动态化特征显著,互联网更新迭代的速度之快给智能时代大学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时间被忙碌的学习和生活切割成碎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之余不断穿梭在海量信息中,以期获取对自身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知识[3].作为正式学习的补充性学习方式,碎片化学习方式的出现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受到高度青睐.那么,如何有效帮助大学生群体冲出“信息茧房”,平衡碎片化学习和正式学习,提高智慧学习的能力,就是本研究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1 碎片化学习概述

1.1 概念辨析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加剧,新知识和新内容不断加深,我国研究者们从碎片化学习的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角度出发,基于智能时代资源媒体的便捷性和时间零散性的特点,对碎片化学习的概念做了不同的阐述.例如:祝智庭认为,碎片化学习是以信息碎片化为基础,将知识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空间碎片化、载体碎片化、关系碎片化、思维碎片化以及学习体验碎片化[4];王觅认为,碎片化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形式多样的交互媒体,广泛自由的空间、灵活掌控的时间学习零散碎片知识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自发的、非正式的学习行为[5];王竹立认为,碎片化学习是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碎片化资源、碎片化媒体进行的非正式学习[6];黄建锋认为,碎片化学习是在“互联网+”时代利用网络和移动设备在任何时间、地点、空间知识获取的学习方式[7];魏雪峰等认为,碎片化学习是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碎片化内容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8];姜强等认为,碎片化学习是学习者以智能手机作为学习工具,随时随地利用智能手机的优势进行课外学习或辅助课程学习的一种微型的泛在学习方式[9];王梨清等认为,碎片化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我学习需求,突破时空限制,利用媒体学习碎片化知识的新型学习理念[10].

综上,笔者认为碎片化学习是一种自发性的学习行为,是学习者利用学习之余的零碎时间借助智能设备对海量知识碎片提取、整合和凝练,从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内化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使得海量信息逐步趋于碎片化,学习者需要培养全新的思维方式应对时代的发展,碎片化学习的诞生成为必然趋势,但其与正式学习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在实际应用时存在的诸多问题仍不容小觑.

1.2 碎片化学习的特征

在学术界,与碎片化学习相关的词语有很多,其中,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知识、碎片化资源、碎片化思维和碎片化行为等概念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知识和碎片化资源直接导致碎片化学习的发生,碎片化学习作为外显行为又直接引起学习者内在的碎片化思维与碎片化行为.

(1)碎片化时间:在正式学习之余被分割成小块的零散时间,与按部就班的学习时间是相对的.

(2)碎片化知识:具有特定结构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被离散形成零碎的,杂乱无序的,缺乏整体性的知识碎片,切断了与原有知识体系的关联,很难在短时间内再次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碎片化资源: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难以形成完整的资源体系,介于资源本身的碎片化特征,从而衍生出微课、微视频等微型资源.

(4)碎片化思维:美国学者托马斯的“社会知识论”倡导反思、批判和解构的教育,其思想通道便是碎片化思维,提倡“去自然化”和“去常规化”.

(5)碎片化行为:具有自发性和不确定性,难以实现知识迁移和深度利用,知识的整体性大大下降,但其突破了传统学习行为的“围墙”,学习自由度更高,学习选择性更灵活,学习方式也不断推陈出新.

1.3 碎片化学习的“利”

(1)碎片化知识集中易学

新媒体高速发展,信息资源来源广、容量大、时效性强,社会加速理论使得新媒体和新技术刚问世就被推送到学习者面前,学习者可以及时接受并适应新技术,利用碎片化时间快速掌握新知识.碎片化知识是分散的、点状的,但有时正是这些知识碎片的“一语点破”,触发灵感和顿悟,使学习者的思考受到启发.

(2)碎片化媒体移动性强

受“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人机互联呈现出极强的可移动性,教师和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及时跟踪与专业相关的前沿知识理论.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呈现片段化,短时间内学习者可以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不会出现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丧失学习兴趣,体力透支,用脑过度等现象,学习的速率和效率都得以显著提升.

(3)碎片化时间灵活可控

移动互联的出现无疑使碎片化学习特征逐渐趋于显性化,它主张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切割成时间碎片,利用碎片化的媒体资源,采用“化整为零”的原则将整体性的知识信息切割成片段,形成知识子网络.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时间灵活可控,学习者可以有针对性地搜索阅读[11],利用零碎时间快速浏览,易于维持学习兴趣,通过短时记忆方式获取信息,知识的吸收率和利用率大大提高.

1.4 碎片化学习的“弊”

(1)碎片化知识分散混乱

碎片化学习本身就是对碎片化知识的学习,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信息呈现过于分散,不成体系,学习者接收的学习内容零散简化[12],很难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造成一种“好像什么都学过,但好像什么都不太精通”的现象,给学习者带来一种虚假的满足感和获得感,误把“了解”当“理解”,“知道”当“掌握”,容易引发“肤浅”学习.浅层次学习使得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象,不够深刻全面,学习者要想获得更为系统性的知识,就需要在获取知识碎片后,花费大量模块化的时间去整理、组织知识碎片,厘清知识脉络,最终形成知识框架.

(2)碎片化资源良莠不齐

新兴技术的快速崛起使得信息超载现象愈发严重,源源不断的碎片化信息不断冲击着用户的大脑,这对学习者的甄别意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类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出现对学习者造成学习干扰,学习者难以快速辨别有价值和所需要的信息,杂乱无序的信息量加剧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和选择难度.学习者只能被迫接受无用信息,随意性较强,对知识的获取浅尝辄止,缺乏对知识的深层次思考,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助长信息焦虑情绪.

(3)碎片化学习内容繁杂

网络学习平台的兴起使得传统的线下学习模式逐渐向线上、线下结合式教学发展,学习者不再局限于课堂知识的吸收,线上、线下混合学习逐渐成为碎片化学习的新形式.但创新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弊端,例如:碎片化学习的形式流于形式,学习者无法进入深度学习;“标题党”的盛行和繁杂的学习内容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各学习平台长期的个性化精准推送给学习者带来选择性接触的心理,学习者只愿意接受自己愿意看到的内容,大脑会自动过滤掉不感兴趣的内容,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在脑中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模块,削弱学习效果.

2 研究过程

2.1 问卷设计

本研究在参考了有关碎片化学习问卷[13]的基础上,形成问卷初稿,通过对问卷的结构和编码反复推敲,多次修改问卷内容,最终编制了智能时代大学生碎片化学习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含基本信息,碎片化学习基本情况和大学生对碎片化学习的建议3个部分,其中,碎片化学习基本情况部分涉及碎片化学习认知情况、碎片化学习意愿情况、碎片化资源选择情况和碎片化知识应用情况4个维度.整个调查问卷多数题目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少数题目类型为单选题和填空题.

2.2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和全日制在读研究生,通过问卷星平台编制问卷,借助微信、QQ以及小红书平台以网络形式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300份,剔除作答时间在70 s以下以及选项多数重复的无效问卷71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29份,有效率为76.3%.

通过对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男女比例差距较大,女生占比多达74.24%,因调查院校多数为师范院校,故比例合理;学段覆盖面较广,其中,大三、大四以及研究生学段学生占比高达83.1%;学科大类偏向于理工类和文史类,占比达83.7%,艺体类较少,符合大多数院校专业划分.

2.3 问卷信效度检验

经过对调查问卷多次测试调整后,借助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的信效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问卷Alpha信度系数是0.888,信度系数≥0.8,内部一致性良好,信度较高;KMO值为0.925,接近1;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的显著性水平Sig.无限接近于0,效度较好.

2.4 智能时代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现状分析

2.4.1 碎片化学习认知情况

在碎片化学习认知情况方面,大学生群体认为自己比较了解碎片化学习方式的占比达67.68%,认为碎片化学习方式利大于弊的占比达65.5%,说明大学生对碎片化学习方式有着清晰的认知,但不是很深入.同时,经常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占比达45.41%,且女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人数占比明显高于男生,说明大学生对碎片化学习的认可度存在一定差异.

本研究首先根据大学生对碎片化学习的初步认知情况绘制统计图,如图1所示.49.34%的大学生认为碎片化是智能时代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A),46.29%的大学生认为碎片化学习仅仅是一种辅助的学习方式(B),还有3.06%的大学生认为碎片化学习仅仅是一种消遣时间的学习方式(C),其他情况占比为1.31%.

图1 碎片化学习初步认知情况统计Fig.1 Statistical chart of the preliminary cognition of fragmented learning

大学生对碎片化学习的深度认知绘制统计图,如图2所示.52.41%的大学生认为碎片化学习自由度高(A),能够随时、随地、随心学习,24.89%的大学生认为碎片化学习可以起到强化日常学习效果的作用(B),10.04%的大学生认为碎片化学习受手机依赖症因素的影响(C),还有12.66%的大学生认为通过碎片化学习所学知识较为零散(D),难以形成完整知识体系,会降低学习效率.综合题项数据可知,大学生对碎片化学习的认知度良好,但认可度较低,对待碎片化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图2 碎片化学习深度认知情况统计Fig.2 Statistical chart of deep cognition of fragmented learning

2.4.2 碎片化学习意愿情况

大学生在碎片化学习意愿方面通常是依据当前实际学习情况而定,如表1所示.64.63%的大学生会根据自身学习兴趣进行碎片化学习,57.2%的大学生在碎片化学习过程中经常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52.84%的大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是为了完成学业要求.这说明大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大部分是由于内部动机驱使,但也有部分同学进行的碎片化学习是受到外部动机影响,其中,专业知识和学业要求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表1 碎片化学习意愿情况Table 1 Fragmented willingness to learn %

2.4.3 碎片化资源选择情况

在智能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对碎片化资源的选择情况基本符合预期,如表2所示.57.2%的大学生对于陌生的学习资源平台,能够很快地上手操作;72.92%的大学生会根据需要选择碎片化学习的呈现方式;64.63%的大学生会有意识地收集有用的学习资源,以便在碎片化时间学习;56.77%的大学生在选择碎片化学习资源的过程中,能够准确辨别信息的有用性.结合整体数据来看,大学生碎片化资源选择情况均值都>3.5,说明大学生对于碎片化学习资源的选择能力较强;并且标准差均<1,说明其差异较小.

表2 碎片化资源选择情况Table 2 The selection of fragmented resources

2.4.4 碎片化知识应用情况

根据对问卷中大学生知识应用的情况总结可得,大学生对碎片化学习内容的消化理解、应用和反思能力普遍较好,如表3所示.其中,4个题项占比在50%以上,均值都>3.5,标准差均<1.在知识碎片分类方面,能够对已获得的知识碎片进行分类的大学生占比低于50%,均值略<3.5,标准差几乎接近1,说明大学生对碎片化学习内容的分类意识有所欠缺,存在一定差异性,但差异性不大.在知识碎片整理方面,能够定期整理所学过的碎片化学习内容的大学生相比于其他题型,占比仅达37.55%,均值<3.5,且标准差>1,说明大学生在资源整理方面差异性较大,部分大学生还尚未养成定期整理碎片化学习内容的习惯,对知识碎片整理的意识还有待提高.

表3 碎片化知识应用情况Table 3 The application of fragmented knowledge

2.4.5 大学生对碎片化学习的建议

依据问卷中提出的建议,绘制出大学生对碎片化学习建议的观点分析图,如图3所示.可以归纳为:①学习态度方面:碎片化学习难以形成系统认识,因此要时刻集中注意力,提高自主性和行动力,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加强知识体系构建.②学习方法方面:碎片化记忆会导致遗忘较快,因此要有选择性地学习,尽量避免干扰因素,无视无效信息源,摆脱手机依赖症和拖延症.③学习行为方面:明确学习目标,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及时归纳整理碎片化知识,使其能够完美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同时要形成良好的自律习惯,坚持碎片化学习,学会利用碎片化学习资源,例如:观看碎片化视频,听碎片化音频等.④学习思维方面:要适应快节奏学习,学会接受互联网不断地推陈出新和多种信息资源的呈现,摆正学习观念,避免思维定式.

图3 大学生对碎片化学习建议的观点分析Fig.3 Analysis of the views of college students on suggestions for fragmented learning

3 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对碎片化学习的认可度较低

根据调查结果可得,对碎片化学习比较了解且认为碎片化学习利大于弊的大学生高达65%以上,但愿意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却低于50%.可见,大学生对于碎片化学习有着清晰且直观的认知,但对碎片化学习的认可度较低.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可能是部分大学生对碎片化学习方式的内涵了解停留在浅层次,容易忽视学习和生活之余的零碎时间,没有能够好好利用,并且在潜意识里认为学习只能是在正式且系统的时间内完成,缺乏碎片化学习意识.

3.2 大学生对碎片化学习意愿不够强烈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受到内部动机驱使,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自身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这是一种认知动机,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去主动地学习,但仍有小部分大学生出于学业要求而被迫进行碎片化学习,利用闲散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势必会导致学习效率的随机性大大提升.整体来看,大学生对碎片化学习的自发性较强,为今后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行为基础.

3.3 大学生对碎片化资源的辨别能力欠缺

分析结果可知,多数大学生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资源呈现方式,能做到有意识地浏览并收藏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以便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碎片化资源的获取能力整体可观.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对碎片化资源有用性的辨别能力仍然有所欠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网络环境纷繁复杂,可选择的碎片化资源较为广泛,涉及的专业类型也颇为丰富,导致大学生在碎片化资源获取上存在较多问题;也有部分大学生获取碎片化资源的方式缺乏主动性,为了应试或者单纯依赖大数据的推送而去学习,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3.4 大学生对碎片化知识的应用和反思能力不足

在碎片化知识应用方面,大学生对于知识碎片的分类和整理的人数占比均不足50%,主要原因还是大学生对学习管理的意识欠佳,因此,养成及时归纳整理知识碎片的好习惯刻不容缓,分类整理知识碎片是为了更好地整合知识体系,以便解决实际问题,最终目的是形成知识的长期记忆.

在碎片化学习反思方面,大学生对碎片化知识的反思能力一般,能够通过反思自我调节学习的大学生人数刚刚过半,大学生对碎片化学习的反思能力应该得到重视.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平时碎片化学习过程中,制定完整的学习计划,加强自我监督,合理安排碎片化时间,对所学知识及时查漏补缺,提升碎片化学习效果.从调查数据整体来看,大学生对于碎片化知识的应用和反思能力有待提高.

4 智能时代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提升路径

碎片化学习最大的问题在于知识结构零散化,由于知识碎片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在知识深度层面有所欠缺,导致最终的碎片化学习收益大打折扣.那么,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认知行为成为破解问题的关键,下文将从复原和重构知识碎片两个维度进行阐述,以期破解“碎片化”带来的弊端,有望提高大学生碎片化学习能力.知识碎片到完整知识体系的演变过程,如图4所示.

图4 知识碎片到完整知识体系的演变过程Fig.4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fragments to complete knowledge systems

4.1 复原

复原,就是参照原有的系统性学习的知识体系,对知识进行还原,恢复知识碎片之间被切断的“联系”.碎片化学习是散播式、无序的学习,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个性化程度高,学习者的注意力无法聚焦,导致大脑在接受知识碎片时,未必能按照原有知识结构一比一复原,这就要求我们在复原知识的过程中做到以下3个步骤:

(1)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习者将已知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梳理,顺着知识点脉络在大脑中捋清思路,这时知识网络就构建完成了.即将知识点网格化处理,在大脑中形成有关知识点的概念图,这时也可以借助制作概念图的相关软件,将这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具象化,有效地避免知识点的遗忘,同时深度挖掘了大学生的思维潜能.

(2)找到知识网络的触点

遵循“水龙头”原则,海量信息就是水,学习者要根据需求控制水龙头开关.即在浏览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内容,或自己感兴趣的,但尚未进行探索和了解的知识点时,学会“搜索”,找到该知识点的来源和系统,这时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对“好东西”及时保存收藏.大学生自身要有意识地去接触这些触点的知识,延展自己的知识网络,做好碎片化、微型化知识管理.高校方面也可以通过开展知识竞赛、辩论比赛、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信息资源,从而提升其对有价值信息的辨别能力.

(3)如何将新知识纳入知识体系

即在接纳新的知识碎片时,要拥有快速学习的能力,找到核心观点并及时记录.可以选择使用手机备忘录功能,或通过手机录音功能对听到的有价值的信息随时留存,以便为后续知识梳理提供素材,养成按时归纳总结的习惯.同时在大脑中回想已构建完成的知识网络,尝试应用和对比,思考如何将新学习的知识碎片融入原有的知识网络中去,从而建立联系.

4.2 重构

重构,即要求我们开发全新的跳跃性思维,冲出传统学习形式的壁垒.日本学者小山龙介强调碎片化学习方法是零存整取,所谓“零存整取”就是为最终的学习目标制定一个年度计划.这个方式可以让时间细化、目标细化,明确化的学习计划不仅使我们知道如何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还能使我们具备发展性的眼光和充足的学习动力.那么,如何高效地重构知识碎片,可以参考以下3个步骤.

(1)疏通路径,拓展思维网络

在总资源无限、个体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将新的知识点与已知知识点之间的路径厘清楚,合理地将它们连接起来,使这个知识点成为新的触点,进而拓展思维网络,形成自己的观点.具体来说,高校方面可以利用图书馆庞大的信息数据库,面向新生开展信息教育培训,开设开放式的学习交流平台,对新生普及图书馆的多重功能,帮助大学生熟练使用文献检索等搜索引擎.有效的信息管理可以使学习者快速在大脑中检索新旧知识碎片之间的嵌入点,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

(2)熟练输出新知识

能够厘清楚新旧知识触点之间的联系,最简单的检验办法就是口述,能够教会别人,或者能够熟练地在心里讲一遍,看能否讲得清晰易懂,没有障碍.具体来说,当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真正的熟悉某一知识点时,可以尝试将该内容与同伴或导师分享,适时检验自己是否能够流利地叙述.因此,只有能够输出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3)果断舍弃低价值信息

如果在进行知识梳理时,发现某个知识碎片无法纳入原有的认知体系,那说明我们自身对这部分知识理解得还不够透彻,不能完全掌握它,这时就该果断放弃,不必对该知识碎片过于留恋.因为这个知识碎片对现有的知识网络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说记忆的成本是远高于收益的,冗余的信息只会增加我们对信息误判的可能性.

5 结 论

学习是人生永恒的课题,尤其在这个时间被分割,知识被分割的时代,碎片化学习方式正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蓄势待发.伴随而来的就是碎片化知识分散混乱,碎片化资源良莠不齐,碎片化学习形式多样等问题,这也间接造成大学生无法有效平衡碎片化学习和正式学习之间的关系.对此,本研究基于问卷法调查智能时代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现状,利于找寻并分析大学生碎片化学习过程中的痛点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路径,即从对知识碎片的复原和重构两个方面重新建立碎片化学习的自信,有效帮助其走出碎片化学习迷雾.使大学生能够在碎片化学习时合理分配注意力资源,在信息海洋中提高自律意识,加强信息的获取和综合应用能力,进而从内部破解碎片化学习带来的“信息茧房”困境.总而言之,互联网作为学习工具已经愈加被老师、家长和学习者所接受,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得碎片化学习方式逐步被推广.相信在未来,碎片化学习方式将会被深度挖掘,拥有更加瞩目的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学习者问卷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问卷网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