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

2024-01-03

经济导刊 2023年10期

要闻

习近平: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

10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年来,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成立了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用八项行动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中方将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会同各方搭建以铁路、公路直达运输为支撑的亚欧大陆物流新通道。

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方将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同更多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主动对照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扩大数字产品等市场准入,深化国有企业、数字经济、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领域改革。

开展务实合作。中方将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设立人民币融资窗口,丝路基金新增资金,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项目。中方还将实施1000个小型民生援助项目。

促进绿色发展。中方将继续举办“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建设光伏产业对话交流机制和绿色低碳专家网络。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到2030年为伙伴国开展10万人次培训。

推动科技创新。中方将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未来5年把同各方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扩大到 100家,支持各国青年科学家来华短期工作。

支持民间交往。中方将成立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继续实施“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

建设廉洁之路。中方将会同合作伙伴建立“一带一路”企业廉洁合规评价体系,同国际组织合作开展“一带一路”廉洁研究和培训。

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中方将同共建“一带一路”各国加强能源、税收、金融、绿色发展、减灾、反腐败、智库、媒体、文化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

环球

《雅加达邮报》:“一带一路”描绘“充满希望的图景”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望已经从概念发展为具体行动,从富有远见的理想发展为实实在在的成就。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赞赏中国的主张:发展是世界各国的权利,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据世界银行估计,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每年将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收益,占全球GDP的1.3%。随着交通走廊和经济枢纽网络不断扩大,该倡议还拥有巨大潜力,将助力促进贸易、刺激投资并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舞台上策划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有五个令人信服的原因:第一,它令有关发展的话语成为一项关键的全球关切。第二,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了前所未有的联系。第三,它为新的全球重组和新的全球政治范式铺平了道路。第四,它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了中国哲学的基本原则。第五,它展望了新的世界秩序:多数人的福利优先于少数人的利益——这是一种对全球动态的非凡想象。

“一带一路”合作的未来充满了各种可能性。作为21世纪一项意义深远的长周期系统性全球努力,该倡议已经踏上了可持久的征程。现在它已成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蓬勃发展的基石。(摘编自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邮报》网站10月16日文章)

人民币可在“全球南方”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投资历来是以美元进行的,但全球利率上升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导致许多借款人倾向于不使用美元。随着各国努力规避与美元相关的风险,“一带一路”将会出现更多以人民币计价的贸易、融资和投资交易。中国目前已经与20个共建国家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并在17个共建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此外,为了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一直鼓励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跨境债券(即“熊猫债”)。中国近日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指出,中国监管机构8年前就正式启动了境外机构在交易所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试点,中国证券行业设立了多个“一带一路”主题基金,建立了“一带一路”主题指数。

風险驱动不良情报信息平台的高级分析师马克·博隆德说:“随着美联储加息和长期收益率大幅上升,资金开始回流到美国,许多非洲国家正在遭受美元短缺之苦。鉴于中国是大多数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口的主要来源,这些国家也有理由在其外汇储备中增加人民币的比重。”法国巴黎资产管理公司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金砖国家的扩张以及中国与非洲日益增加的贸易和投资流动,都有助于深化人民币的国际化。作为金砖大家庭的新成员,埃及将成为首个发行“熊猫债”的非洲经济体;喀麦隆、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有超过5%的外债以人民币计价。2023年初,中国再次与沙特讨论了以人民币进行石油交易的问题。巴西、中国和俄罗斯——它们是金砖国家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大宗商品和能源出口国与进口国——已经在人民币跨境支付方面开展合作。(摘编自香港《南华早报》)

国际金融论坛:中国仍是经济增长最大动力源

10月28日,国际金融论坛(IFF)发布《2023年全球金融与发展报告》。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1%,低于2022年的3.4%。其中,发达经济体预计增长1.5%,发展中经济体预计增长4.1%。2024年,在货币政策和金融状况继续收紧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增长预计保持在3.1%,发达经济体预计增长1.3%,发展中经济体预计增长4.3%。从经济增长贡献率来看,发达经济体将在2023年贡献全球经济增长的20%,发展中经济体将贡献全球经济增长的80%。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将贡献60%,中国将贡献32%,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

报告对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前景进行了预测:2024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放缓至1.2%,欧盟经济预计增长1.5%。未来全球经济依然面临不少风险:第一,通胀压力可能会更加持久,在2024年及之后一段时间保持高位;第二,金融困境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发达经济体持续的货币紧缩政策不仅考验自身金融体系,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对于陷入债务困境的国家打击尤其严重;第三,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地缘经济和金融分裂,部分国家为了削弱他国,越来越多地采用单边经济制裁和经济政策武器化措施,阻碍了全球贸易和跨境资本流动,限制了技术传播和技能流动,增加了生产、营商和融资成本,制约了全球经济增长。

俄罗斯“向东看”战略对中俄经贸影响深远

自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俄罗斯外交“向东看”战略逐渐成形,将发展与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体,特别是提升与中国经贸合作质量和规模作为重要的对外经济目标之一。2022年的乌克兰危机导致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破裂,西方关闭了与俄罗斯经济合作的大门,对俄实施了全面的经济脱钩。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是导致俄罗斯“向东看”的根本原因,也是促使俄罗斯将对外经贸合作重心转向亚太地区的关键因素。

发展压力促使俄罗斯加大经济“向东看”力度。“向东看”不仅是外交战略,也是振兴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战略。普京总统在出席“一带一路”峰会期间频繁与亚太国家领导人互动,显示出俄罗斯对经济高速增长的亚太经济圈有着浓厚的兴趣。俄罗斯提出开发远东基础设施和矿产资源,就是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将俄罗斯在欧亚大陆桥和北极航道上的物流优势转化为经济利益和区域影响力,在亚太经济圈中争取有利的市场地位。

中国和俄罗斯互为最大的邻国,两国有着较为稳固的友好关系,在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中互相支持。成熟稳定的中俄关系是俄罗斯在经济上“向东看”的重要政治条件,与中国合作开发远东地区在俄罗斯“向东看”战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俄经贸合作在双边和地区经济合作层面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作者张弘,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研究员)

“AI”当选柯林斯年度词汇

近日,人工智能的英文缩写AI当选为英国柯林斯词典2023年度词汇。柯林斯总经理比克罗夫特说:“人工智能是今年一大焦点,AI技术蓬勃发展,快速融入我们生活之中,就像电子邮件、流媒体或任何其他曾经属于未来主义、如今已成日常科技一般。”据报道,文字专家分析了柯林斯语料库,这个资料库涵盖超过200亿个单字,其中包含来自全球各地网站、报章杂志和书籍的书面资料。柯林斯词典也从广播、电视和日常对话搜集口语素材,按月将新资料输入语料库。柯林斯字典2022年选出“长期危机”(permacrisis) 作为年度代表词汇,意思是长时间的不稳定和不安全,彰显人们在2022年的悲伤绝望情绪。

柯林斯词典列出的其他流行词还包括“星二代”的英文(nepo baby),指的是业界权贵与巨星的子女,通过裙带关系让自己事业有较好的优势。“贪婪通胀”(greedflation)指的则是企业在生活成本危机期间趁乱涨价。此外,诸如“去影响力”(deinfluencing)等社交媒体词汇也出现在清单上,这个词警告大家不要听信网红的带货而盲目消费。

香港欲建成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10月25日,香港特首李家超公布其任內第二份施政报告,指出香港要积极巩固和落实“十四五”规划下的“八大中心”定位,并将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列在“八大中心”的首位。施政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成立“新型工业发展办公室”、促进微电子研发、加速建设超算中心、支持初创企业成果转化、设立 100 亿元“新型工业加速计划”、推动数据跨境流动等。

要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香港还需要多方面发力,持续完善本地创科生态圈。创新体系包含大学、研发机构、企业、投资者等多类主体以及市场、人才、资本、政策等多个要素。具有创造力的创科生态圈需要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形成从“从0到1”和“从1到N”的完整创新链条。香港拥有雄厚的基础科研实力、高效的市场环境、成熟的金融体系和国际化的专业人才队伍,在创新链的上游具有显著优势,但在中游的科研成果商业转化和下游的产业化发展则存在不足。

香港特区政府今年在“创新及科技基金”设立了新的“产学研 1+计划”,总资助额达100 亿港元,以配对形式资助有潜质成为初创企业的大学研发团队。截至2023年9月,“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下累计资助初创企业已超过400家。在支持下游产业化发展方面,香港正在探索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产业政策和配套土地政策,促进香港新型工业化。此外,香港还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国际化优势,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及龙头企业,并促进与大湾区各内地城市的优势互补,共同构建开放型全球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进一步增强香港汇聚国际化、高水平人才的网络枢纽效应。

美国新闻出版界指控ChatGPT“非法剽窃”

10月31日,代表2200多家媒体机构的行业组织“新闻媒体联盟”发布白皮书,称一些最受欢迎的AI聊天机器人,如ChatGPT和谷歌的“巴德”,严重依赖新闻文章来训练人工智能的技术。这些聊天机器人生成的答案几乎与受版权保护的内容相同。这份报告称,尽管生成式AI让消费者、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充满期待,但它是在创造性贡献者的支持下构建和运行的商业产品。

大语言模型是一种理解并生成书面文本的AI,它们通过分析大量数据和模仿写作模式来训练,同时输出看似百科全书般的知识。然而,由于许多开发者并没有公开透露究竟是哪些内容被输入这些模型进行训练,所以不可能确切地知道哪些数据被引用或复制。“新闻媒体联盟”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丹妮尔·科菲认为:“它真真切切地成了我们劳动成果的替代品。我们的文章被投喂给AI后又一字不差地吐出来。”生成式AI的兴起一直是悬在媒体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果聊天机器人能够提取大量信息,并将其总结为可读的准确文本,那么从理论上讲,它可以让记者失业。(美国《财富》杂志网站)

中国律师事务所向海外拓展

因地缘政治环境恶化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律师事务所不断削减业务,中国律所则乘机向海外发展,接手这部分业务。这一趋势反映了中国法律行业日益成熟,其法律专业人士的数量和全球地位在不断上升。总部位于北京的盈科律师事务所在越南开设分公司,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在东京设立分公司,汉坤律师事务所在新加坡开设第一家海外办公室……。截至2023年9月,中国的律师事务所已在3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180家境外分支机构。

根据“法律网(国际)”2022 年全球百强律所排名,中国7家律所入围。在中国,一些民营和国有企业选择的律师顾问服务已从国际律所转向本土律所。部分出于财务原因,中国律所的费用明显低于国际同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也使中国企业更倾向于与本土律所合作。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刘思达表示,香港地区历来是资本进出内地的门户。外国律所(主要是西方律所)早年利用这些机会为在华投资的客户提供服务。现在,随着中国对外投资的增长,中国律所通过从西方同行那里聘请专业人士,使中国律所迅速扩大服务范围,并加深对海外法律的了解。未来三到五年内,更多中国律所將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扩张。(摘编自日本《日经亚洲评论》)

经济

中国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中国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向外界释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越开越好的信号。之前只是自贸区制造业负面清单清零,现在扩大到全国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这也是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先试点再推广的模式。鼓励外商制造业投资,也有利于推动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强化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

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必须利用全球最优质的要素,这样才能缩短路径,提高效率。《中国外资统计公报2023》显示,2022年,我国吸收外资继续稳定增长,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891.3亿美元,增长4.5%,高技术产业成为重要增长点。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4万家,增长35.7%。8月2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从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持续加强外商投资保护等六方面提出24条具体措施。鼓励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设立投资性公司、地区总部,相关投资性公司投资设立的企业,可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意见还提到,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各级重大和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建立健全联动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签约、建设、投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我国将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

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明确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增发国债于四季度发行,资金全部安排给地方。其中,今年拟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明年使用5000亿元。今年以来,我国多地遭遇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地方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较重。尽管年初预算已经安排了相关常规救灾和防灾减灾资金,但难以满足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需要。增发国债是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必要之举。叠加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保障“三保”支出等因素,地方通过自有财力大幅增加相关领域资金安排的余地较小。

中央财政增发国债,但具体资金使用全部都在地方,这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收支压力,进一步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也进一步优化了债务结构。据财政部介绍,将重点用于八大方面: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其他重点防洪工程、灌区建设改造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

推动新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新高地

近日,国务院印发《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该《方案》是落实新时代治疆方略的重大举措,旨在构建新疆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服务“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助力创建亚欧黄金通道和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从对外开放的视角来看,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发挥好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是《方案》的重要目标。

把新疆建设成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是中国经济枢纽区域构建的需要。目前,中国经济枢纽区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由东向西构建中国新的经济枢纽区已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视野,其中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新疆具有建成中国新经济枢纽区的潜质。2022年新疆GDP突破1.77万亿元;2023年新疆前三季度对外贸易规模实现新突破,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2528.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7.3%。对外交通方面,中国陆续建成并开通了新欧亚大陆桥铁路,升级了中巴喀喇昆仑公路,建成中国—中亚输油管道,陆续建成 17个对外开放口岸。 “丝绸之路经济带”经由新疆通向中亚和欧洲,中巴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以及中蒙俄经济走廊都与新疆密切关联,新疆对外开放的前沿地位凸显。

商务部:五方面发力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放宽外资市场准入。研究推动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扩大现代服务业外资市场准入。努力破除影响外资准入的隐性壁垒,保障内外资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

强化支持政策。会同各部门、各地方落实好国务院出台的24条稳外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宣传解读和培训,继续出台相应配套细则,确保各项政策落地生效,让外资企业更有获得感。

打造“投资中国”品牌。指导服务地方持续开展外商投资促进工作。在第六届进博会期间举办“投资中国年”高峰会议,加强投资机遇和政策宣介,促进招商对接和项目撮合。

推进开放平台建设。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试点,率先建设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服务业开放体系。深入推进国家级经开区创新提升,打造稳外贸、稳外资的“主阵地”。

加强外资企业服务保障。用好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和外资企业问题诉求收集办理系统,深化与外资企业和外国商协会常态化交流,积极协调解决困难问题,让外资企业不仅进得来,还能留得住,更要发展好。

中国高速动车组首次出口欧洲

10月17日,中国中车旗下中車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与塞尔维亚建设、交通和基础设施部正式签署了塞尔维亚高速动车组车辆采购商务合同,这是中国高端轨道交通装备“走出去”的重大突破。此次签约列车为动力分散型电力动车组,包括20辆(5列)高速动车组,车辆采用4辆编组(2动2拖),最高运营时速200公里,计划于2025年投入使用。

这些高速动车组是基于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的技术平台,根据欧洲互联互通技术规范(TSI)和欧洲技术标准以及匈塞铁路具体需求,为匈塞铁路量身打造的电动车组,具有更智能、更绿色、更舒适等特点,依据欧洲行业标准,这也是中国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动车组首次出口欧洲。

匈塞铁路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线路全长341.7公里,其中塞尔维亚境内长183.1公里,匈牙利境内长158.6公里。该项目投入运营后,匈塞两国首都之间的旅行时间将由8小时缩短至3小时。

观点

里夏尔·约尔:全球经济正走向重大重构

地缘政治紧张导致国际价值链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在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全球化已发生改变,发达国家在战略产品上想要减少对全球价值链的依赖——在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的情况下寻求安全至关重要。“华盛顿共识”所推崇的私有化和贸易自由化已摇摇欲坠,目前已不再是自由贸易的年代,而是寻求与一些友好国家在战略行业结成联盟。美国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工业政策的回归是这种新共识的支柱。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不仅用来遏制全球气候变化,也为了让美国在未来工业的竞赛中拔得头筹。欧盟各成员国在未来行业再工业化上都选择了回归本土。20世纪80年代以来,鼓励负债和通过房地产来实现经济增长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现在,这种不利于创新的发展模式已走到了尽头。于是,这些国家再工业化的想法应运而生。这场全球再工业化竞赛或许会让经济摆脱近年来的滞胀困局。(里夏尔·约尔,法国《回声报》专栏作家)

普京:“基于规则的秩序”不过是殖民主义的幌子

美国一些政客随心所欲地给他国扣帽子,张口闭口“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却从未向世界解释清楚这些规则与国际秩序之间是什么关系。尽管从“常识的角度”出发,这种说法是无稽之谈,但是对于鼓吹这类话术的人却极为有利。既然从来没有人见过这些规则,那就意味着谈论这件事的人可以根据情况,从自身利益出发来随时编纂出内容。这是殖民方式的本质。

殖民他国的宗主国一直认为自己的人民才是一流的,他们素来以自身是文明人自居,总是在说他们为殖民地的二等公民们带去了启蒙。美国所有关于其“例外主义”的言论正是源于自身的殖民主义思维。俄罗斯和中国表现出的态度则与西方完全不同,两国一致认为,平等对待所有国家是新兴多极世界的基石,也是双边合作的基础。(摘编自俄罗斯总统普京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独家专访)

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美国拥有一套能够霸凌其他国家的新工具

从20世纪末开始,美国建立起一套机制作为组织全球市场运转的中性媒介,并从中获益。这些机制包括美元和被称为“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的金融报文系统,该系统由一个容易受到美国施压的国际委员会管理。互联网时代帮助美国成为全世界大部分有线电路及基础设施的所在地,包括当代最重要的云计算中心。现在的美国有能力随心所欲地监测和影响全球通信网络以及供应链。

为了保护美国,华盛顿将繁荣发展的全球经济网络转化成一种统治工具:小布什任内通过了《美国爱国者法案》,赋予了美国监管机构对各类外国金融实体采取行动的权力;奥巴马迫使SWIFT系统剔除伊朗的银行,还强迫瑞士银行家打破该国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银行业保密传统;特朗普政府继续大肆挥舞美国金融网络的大棒,迫害中国手机巨头华为公司的计划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现在,那些担心美国这种做法的国家已经做出回应,正试图打造一套替代性的方案。(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美国克莱尔蒙特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摘编自10月4日的《纽约时报》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