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景之趣

2024-01-03周丁力

思维与智慧 2023年36期
关键词:景象写景美景

◎ 周丁力

这里所说的“读景”是指通过阅读,欣赏蕴含在优美文字里的风景。我一直认为,就观景而言,“读图”对心灵的触动相对较小;而在文字中“读景”对心灵的触动相对较大,也更加深入。

文字中的美景,可以通过读者的想象历历在目,还可以怡然存贮进读者的心脑,并通过语言文字重新呈现出来。比如,中国古代的一些优秀游记文字中的山川景物描写,不仅能够生动地在读者的脑海里呈现出景象,更能传递附着于景象之上的,作者的心灵感动与省悟,与读者心灵的契合度更高,于情感的触动更深。通过阅读,在优美的文字中“读景”,能获得很多的心灵滋养。因此,我很愿意以古代的一些优秀写景文字为例,来分享一下“读景”的美妙。

写景的文字虽然是静态的,但文字中的景象却是灵动的。文字中的美景是心灵之景的呈现。比如宋代苏轼游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写景状物不仅历历在目,还包含了浓厚、灵动的想象和微妙的心理活动。其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景象描写颇为历代读者所称道。这是因为“月亮”在“斗星”与“牛星”之间“徘徊”的景象,来自自然又超越自然,是经过想象的发酵,在心灵中才能出现的美妙景象。这景象细细揣摩过去,仿佛有,又仿佛没有,令人似有迷离,似有灵魂出窍。这奇特之景,从作者角度看,只有文字功夫高超的大家方能描摹得出;从欣赏者角度看,大约只有通过对文字写景的细细品味,充分发挥想象,方能领略到。这种效果是任何照相机都无法呈现的。

再如唐代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鱼,因潭水极其清澈透明,一百来条小鱼好像悬在空气中,阳光照射下来,还将它们的身影投影在潭底,它们不动时都不动,动起来全都在动。这空灵美妙景象的描写绝非完全写实,也非完全虚构,而是虚实组合,妙趣横生,令人神往。

一些文字中的美景是如国画一般多视角之景的汇集。如明代张岱在其记游文字《湖心亭看雪》中,写景状物采取的就是国画中“散点透视”的笔法。他用这种多视角表现景物的方法描绘景象,并将其巧妙地组装起来,形成一种在同一画面中具有多视角的独特的视觉感受:“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段游记文字中至少具有两个视角:“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是远景--平视;“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俯视。这种多视角之景在似乎静止排列的文字中,被巧妙地放在一起,令欣赏者似有“目不暇接”之感,形成了一种非常美妙而独特的视觉效果。

神思飞扬,文字中的美景常常是启智之景的截取。比如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记游写景,并未停留在景物的层面,而是于特殊之景体中悟出人生的某种感想--景闲易得,心闲难得。后人阅读这些文字时,不仅能欣赏到景致的美妙,还能得到哲理的启发,获得审美的愉悦。这在一般的镜头写景之中很难做到。

再如宋代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通过记游写景,揭示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已然由“景语”,上升为开启心智的“哲语”,这文字写景比之镜头记游、写景具有别样的优势。读这样的“记游写景”文字,会令人产生透过景象探知内蕴后的愉快与透彻感。

古人所说的“卧游”即是通过在文字中“读景”来实现的。优秀的游记写景不仅是记录山水风光之形,更是记录山水风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想象与感受。这中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能产生滋养人格、情操的强大力量。这些千百年前先贤们留下的文字,泽被后人,通过阅读,可以在读者心中形成美妙的文化传承与灵魂滋养。

(余娟摘自《阅读时代》2023 年第10 期/图 槿喑)

猜你喜欢

景象写景美景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筼筜美景
写景的妙招
独特美景
杯中异景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冬天的景象
海洋美景
黑白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