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2024-01-03王学华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47期
关键词:字书良师益友论据

王学华

技法点拨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有创新”这一项要求中的“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是就思维过程而言的。考生应该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思考,在已知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运用推理和想象使最后的结论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1.由果溯因法

就是把例子看作果,推理探求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即通过因果关系把论据联结起来。运用这种方法说理,要注意所分析的原因跟论点相一致,否则就无法把材料和观点联系起来。如2023年高考天津佳作《交志同之友,讀有益之书》的片段:

《论语》有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我们要“友直、友谅、友多闻”,而不能“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因为这将影响我们的事业乃至生活。朋友之间就应该共同努力,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在这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管仲和鲍叔牙都是很好的典范。马克思和管仲之所以能成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交了一个志同道合的益友。如果不慎交到一个损友,我们很可能误入歧途。因此,如果交了不好的朋友,就要像三国时的管宁,敢于与损友割席断交。

考生运用由果溯因的推理,深入探究了“交志同之友”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志同道合的朋友的赞美与渴望。

2.逆向设想法

就是运用逆向思维对论据作反向假设,推测在这种假设的条件下可能产生的某种结果,从反面论证论点。运用逆向设想法论证时,主体部分由假设复句构成,假设部分来源于论据,推测部分服务于论点,所以不能随心所欲地假设。运用假设复句时,要从实际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来假设,这样会比较全面,说理也会比较深刻,行文也会增强气势。倘若有多个假设,应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组合,不可任意拼凑。如2023年高考天津佳作《与友同行,亲历求知》的片段:

假如没有良师益友,就没有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假如没有良师益友,就没有今天的繁荣和昌盛;假如没有良师益友,就没有未来的光明和希望。良师益友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假如没有他们,我们的人生将失去方向和目标;假如没有他们,我们的事业将缺乏动力和支持;假如没有他们,我们的精神将遭受孤独和失落。

这个片段采用逆向设想法进行推理分析,阐明良师益友在生命中的重要性,而且运用了排比句式,气势充沛,说服力强。

3.对比评析法

即举出正反两个例子从而构成鲜明的对比,然后用比较对照来证明论点。对比评析法适用于对比论证,分析文字围绕对比展开,对比后的结论要与论点相吻合,分析思路可按“比——评——升华”进行拓展。其中“比”是对材料的概括比较,为“评”张本。“评”是对截然相反的事实进行评价,或揭示其本质,或探求其原因。“升华”所得到的道理则把材料和论点“焊接”在一起,从而完成论证过程。如2023年高考河南佳作《且持气量书华章,莫阻他人逐梦想》的片段:

王安石与曾巩虽然政见不合,但彼此之间的分歧从未带着攻讦与恶意,二人和而不同,各自坚守,终成佳话;梁漱溟与熊十力时有争论,但两位大师的碰撞却将哲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而反观那些妒贤嫉能者:李林甫、秦桧、蔡京……最终只能被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考生以王安石与曾巩、梁漱溟与熊十力为正例,以李林甫、秦桧、蔡京为反例,两者进行对比评析,赞美了合作共赢。

4.本质评述法

就是对事例进行深层挖掘,揭示其本质属性,从而阐发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把两者联结起来进行论证。运用此法析理,关键在于以本质属性为内核,对论据进行概括、评述。因此,在揭示本质属性之后不要急着收尾,而应展开评述,把论据和论点联结起来。如2023年高考天津佳作《交良师益友,阅无字之书》的片段:

读“无字之书”,获人生启迪。当今,人们大都拘泥于有字的书,更有甚者,只相信有字书。相比有字书,“无字书”究竟有何不同呢?通俗点说,“无字书”就是万物。这个世界的花草树木,其实都是“无字书”,只是我们每天奔波,未发现它们的价值而已。读“无字书”是一种个人选择,不管你身处何地,只要随时留意,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感悟,便能看到世间的善恶、听到人们的心声、悟到自然的规律。正如清初思想家廖燕所说:“无字书者,天地万物是也。古人尝取之无尽,而尚留于天地间。”正是得到这些“无字书”的滋养,我们的人格得到升华,培养出了豁达的性格与进取的精神。

考生对“读无字书”的本质进行评述,先将“读有字书”和“读无字书”两类人进行分开论述,然后指出什么是“无字书”,“读无字书”的方式和途径,最后阐明“读无字书”的意义,见解新颖,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给人以启发。

5.创造想象法

即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里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其特点是新颖、独创、奇特。有效的创造想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储备丰富的形象和素材,二是要善于分析和综合。如2023年高考天津佳作《肝胆相照,读无字书》就运用创造想象,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归国科学家们的故事进行大胆的创造、加工,以倒叙的手法展开故事,由轮船上小钱与小陆两人相遇引出下文。主体部分分别写求学交友、应召归国、潜心科研三个场面,写出了老一辈科学家肝胆相照的友谊和奋力求学求知的精神,构思大胆,形式新颖,立意深刻。

范例分析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音叉是一种常见的调音工具,当把一柄音叉的振动频率调到与防弹玻璃相一致的振动频率时,连子弹都无法击穿的防弹玻璃就会裂成碎片,这就是音叉效应。

东汉郑玄《诗谱序》中记载:“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以上两则材料告诉我们:人生百事,没有过不去的坎、解不开的难,一旦我们找准“频率”,或善于“举一纲”,或善于“解一卷”,一切皆有可能豁然开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示范】

寻窍以击 迎刃而解

◎一考生

东汉郑玄《诗谱序》中记载:“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俄罗斯谚语亦言:凡事应巧不应拙。面对生活难题,若寻得窍门,就找到了突破口,“四两拨千斤”,问题随之解决。正所谓寻窍以击,随律而动,方能于困难前拨开迷雾,让问题迎刃而解。

寻窍以击,是在隐匿化复杂化的“厚障壁”前以“出圈”的思维跳脱出去,另辟蹊径,寻得窍门,开创新天地。当众人还困于牛顿所设经典物理学的“囹圄”时,普朗克却跳出“怪圈”,开辟性地以粒子性的角度翻开了量子力学的一隅;美国作家朱厄特面对加速化的时代,毅然脱离速度化的“茧房”,以自己的频率来写作,将作品深度化、细节化;电影《信条》从巧处入手,将前后时空与人情冷暖相合,受到影迷们的一致好评。当从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与庄子“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的巧处入手时,我们就不难发现“寻窍以击”的重要了。

寻窍以击于当代社会,有助于我们以正确的“频率”打破面前的“钢化玻璃”,从而找到人生的康庄大道。当今时代,多元化与复杂化并行,层层缠绕的关系与错综复杂的因素使未来“不可预估”。在迈过这些“拓扑”意义上的难题时,一窍之用便可放大。在面对经济困难时,我们可以借用彼得·蒂尔的“创投思路”,实现企业从零到一的突破;在面对正义的应然与绝然之间的矛盾时,我们可用罗翔所说的法理在自己心中画这一个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甚至在面对人性善恶时,我们可以学习黑格尔,在自然个体与人类社会之中探讨善恶的对立统一。由是观之,于巧处寻窍,可以让我们于复杂环境中以一己之力解百钧,到达那遥远的彼方。

但是,巧虽看似易且有效,却离不开拙之基础。杨振宁曾言:“做学问要拙,不拙不成。”我们唯有在“拙”的千锤万凿下,于乱石之中寻得“窍”的形迹,才能有“巧”。若没有“拙”于田间实验,袁隆平怎能从“巧”處寻到雄性不育株?若不曾“拙”于古籍药典,屠呦呦何以能提取出青蒿素?可见,在我们以“解一卷”而“众篇明”时,不要忘记先“手捧万卷书”。

望你我都能于时代的洪流寻得那个共同的频率,寻窍以击,迎刃而解。

◆点评

考生从所供材料的主旨切入,紧紧围绕“寻窍以击,迎刃而解”展开议论,具体阐明了“寻窍以击”的原因、途径、作用与价值,同时论述了“巧”与“拙”的辩证关系,既列举普朗克、朱厄特以及电影《信条》等有关事例,证明从巧处入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又以彼得·蒂尔、罗翔、黑格尔为例,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分析说理。推理环环紧扣,内容由浅而深,联想不蔓不枝,最后的假设想象精练老到,逻辑性强。

猜你喜欢

字书良师益友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大型字书疑难字新考
十五年相知相伴 永远的良师益友
《人大建设》是我的良师益友
雁字书
祖昌教孙读“无字书”
论据选择“四要”
应把军事历史视为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