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4-01-03沈新建

关键词:应用型思政课程

沈新建

(江西服装学院 党委宣传部,江西 南昌 330201;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发展,各行各业对实用技术型以及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高校思政课程可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家国情怀,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为将来服务社会奠定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有效延续,更是促进高校学生达到“知、情、意、行”高度统一的关键举措。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仍旧处于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不免遇到各种阻碍或困难,如“弱化,边缘化,泛化,虚化”等。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联合学科教师共同构建科学,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的内涵及其特征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思政教育实践课程有着更加特殊的要求,教育工作者既要对这一特殊性全面解读,并将其应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同时也要积极探寻创新路径,立足高校自身发展情况,通过优化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评价,凸显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导向作用。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贯彻国家教育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实践教学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形式和价值旨向。

首先,思政课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成为思政理论素质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主要目标。作为所有高校的必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管是在教学目的上,还是在人才培养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思政课程主要借助马克思主义对学生的头脑进行武装,使每个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的优秀品质,为大学生的成人以及成才提供坚实的政治思想保障。

其次,思政课实践教学以注重知识讲解与思想引导互相结合以教学原则。思政理论课在教学内容上也要遵循与专业课程互相结合的原则,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师通过制定有针对性、有目标性的教学内容,始终贯彻党的教育路线和方针,依托思政课程教材,为学生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等相关成果。思政课程教师自身要具备鲜明的政治立场和理论素养,在课堂上明确教学原则,关注学生思想发展[1]。

再次,思政课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不断改进教学实践。通常情况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课程开展以大班教学为主,几个班级学生共同聚集在一个教室内,这样一来,学生人数众多,但专业不同,思政课程教师组织课堂难度加大,教学效果难以保障。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高校思政教师需要了解大班授课的具体特点,为学生融入社会热点话题或专业发展案例,使学生在交流,思考,学习,讨论中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学会客观看待社会问题,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的特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也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首先,办学定位以应用型为主。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以及升级,各行各业对于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提升。从本世纪初,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就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为主,与研究型大学呈现错位发展态势,这一目标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积极借助校企合作,探寻行业拔尖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力措施,并通过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增强人才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其次,学生就业以适应社会经济需求为主。进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分数比研究型高校的学生相对来讲较低,理论储备较弱,研究能力有限,因此,将来的就业方向也要以参与社会一线活动为主。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在学习期间有机会走进企业,进行实习,进行参观,各种各样的实训活动不仅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明确将来就业方向和发展目标。

再次,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以服务性、开放性、灵活性为主。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应用能力的脑力劳动者。在这一目标引导下,高校的专业设置以及课程安排也要按照此目标进行调整。例如,高度重视市场导向作用,借助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2]。所有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也要高于一般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的价值意蕴

实践教学作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重要渠道,居于课程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在理论维度、价值维度、现实维度中发挥了积极重要作用。

(一)理论维度: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核心要求

实践育人理念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书记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源泉,指导着整个世界人民改造社会的行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显著的特点以及精神是实践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明确提出“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创造人,同时也能创造社会,改变社会。”[3]中国历代领导人均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如“学生学习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育要联系实际”“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学习”“高校学生要学好用好看家本领,以实践为基础,寻找奋斗新方向。”各种东西方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理论对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建设也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如学生要在情境中自行建构各种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培养情感,发现价值。步入21世纪,习近平提出的“四个自信”更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理论后盾。成长在新时代下的高校学生,更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认真了解传统文化,吸收国外哲学思想精髓,达到博采众长,通过总结经验,借助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自身发展方向,努力寻找实现自身价值的各种路径。

(二)价值维度: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满足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要求。

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等,是近年来广泛受到教育工作者关注的先进教育理念。立德树人理念应当贯穿到国家基础教育阶段,职业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等各个教育阶段,且所有的课程设计,教学体系建立,都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目标。除此之外,学校,政府,家庭,社会应当形成协同育人教育体系。在所有教育体系的建设中,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一直处于引导地位。应用型本科高校与研究型人才培养高校的专业设计和课程模式并不相同,因此思政实践课程的建设也要凸显高校育人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创业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快速适应社会发展,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社会担当意识和服务社会意识。首先,思政实践课程有助于让学生了解自身责任。其次,有助于让学生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从而选择正确的专业志向。最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可拉近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三)现实维度: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有助于突破思政课发展瓶颈

当前,高校思政实践课程的建设有着各种层次性问题,例如无序化,随意化。思政课程教师认为,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在实习或实训中了解教材中的内容,通过参与各种考试完成学习任务即可,如此一来,学校管理制度不到位,教师的教学也会出现随意化现象。再如,娱乐化,形式化严重。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不仅需要教师的认真揣摩,同时也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的精心布局,只有找准实践活动的目标,学生才能学以致用。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各种基础设施不完善,师资水平有待提升,学生难以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获得更多收获,甚至还会出现资源浪费等问题。从这一角度来讲,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的现实困境

国家高度重视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程的建设工作,也在通过颁发一系列先进教育理念或纲领性文件,为其提供各种保障。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都要同等对待,学校管理者也要重视建立以及健全各种保障机制。受到高校管理者的教育意识,思政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学生的配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依旧存在若干问题。

(一)教师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知理念有待更正

正确的认知理念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然而,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认知理念的偏颇严重影响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建设。首先,将思政教学单纯解读为思政理论教学,只关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但却忽略了思政课程的实践属性,并不重视实践活动的组织,学生必然无法养成重视实践的意识。其次,教师重专业课,轻思政课。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重点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从管理者到每一位专业教师均高度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却忽略思政课程开展,甚至有思政课程被取代的现象[4]。长期下去,高校思政课程必然会出现边缘化现象,虽然现代教育理念持续深入推进,但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当下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仍然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建设,设施完善,难以提供相同的条件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再次,无法深度解读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与核心要义。一些高校思政教师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教师必须在场监督学生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这一认知误区导致学生质疑教师的专业性,而教师也受到安全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缺乏组织学生走出教室或走出学校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顶层设计有待重视

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不仅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同时,还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顶层设计来进行引导推进。虽然国家以及教育部门颁发了各类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相关政策文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旧缺少系统性的配套政策或指导方向,如,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学分制度,希望更多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但在学分制度的资源管理及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进行完善和优化,导致具体实施过程缺少科学性和规范性。如不能提前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则无法及时关注实践教学与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必然会受到各种阻碍。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运行机制有待优化

畅通高效的运行机制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然而,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运行机制还有待完善。首先,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协同机制存在问题。通常情况下,理论课程也只以讲授教材内容为主,而实践课程的开展仅仅局限在教室内,由于理论课时需要投入的精力及花费的时间成本较低,造成理论课时远远高于实践课时,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平台,学生的视野难以打开,学习思维无法拓展,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其次,课外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缺少激励机制。由于课外实践活动需要花费教师更多精力,甚至需要相关场地或器材,但教师组织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所获报酬相同,导致多数教师偏重于理论课程的讲解。再次,由于在课程设计中,管理者更多关注专业课程的教学安排,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时间点往往被占用或调整,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投入有待加大

教学资源的投入是教学质量的第一保障,然而,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资源投入不足,是实践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因素。首先,师资配备不够均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的主体是教师,作为所有实践活动的设计者和主要实行者,受到院校层次、发展空间及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大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师执教能力和职业素养并不均衡,实践教学效果也会出现较大差异。其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为薄弱。多数思政课教师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储备,但缺少实践教学能力,在具体引导学生时也难以为学生讲述更专业的思政内容,即使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由于学生参与度不高,获得感不强,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效果也会差强人意。再次,实践教学基地设施有待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各种场地支持,器材支持,各种文化资源也要不断完善,但当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基地总量不足、适用性不足、互补性不强,虽然积极进行校企合作,但合作机制并不完善,合作过程并不稳定。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有着过分重合的弊端[5]。除此之外,各种思政课实践教学教材缺失,经费投入不足等也在制约着教学效果。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的实践路径

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在遵循“崇尚实践,整体推进,协同育人”的原则下,构建了“123”实践教学体系,让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高校发展定位更加清晰。

(一)坚持“一个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

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应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调整。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有独具自身特色的各类教学内容和专业要求,通过融合社会发展热门话题以及学生专业需求,让实践课程有更加鲜活的生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直接获得更多思想文化资源,从而引导行动,获得更多体验。可以说,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能够增强学生“四个自信”,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健全学生人格,启迪学生心灵。针对当下一些高校学生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学习能动性不强,思维发展不活跃的问题,借助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就可为学生搭建更加自由,更加开放的学习平台,本着体验性,协作性,开放性等原则,通过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模式,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学生灵活借助课堂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不断获得成就感与幸福感的过程中,感受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性,进而系统完成知识、技能、成才目标的统一。

(二)推进“两个提高”:提高教师师资水平,提高课程组织管理水平

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应当重视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队伍,提高所有教师的执教能力和职业素养。只有具备经验足,技能高,水平强的师资团队,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才能更加顺利。高校管理者可本着“专兼结合”的原则,从内部选拔和外部引进打造一批专业教师团队,如提拔一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思政教师,辅导员,负责思政教学实践课程的设计工作,组织工作,实施工作,评价工作。另外,还要定期组织教师走出校外参与各种培训,观摩,学习活动,为实践课程的开展提供更多参考[6]。除此之外,关于教师的激励体制也要不断优化,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中也要优先考核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这样可促进所有教师积极投入实践教学工作中。

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政实践课程建设的规范管理,提高课程组织管理水平。思政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应当由所有教师共同制定并严格督查,确保有效落实。所有思政任课教师应当在实践中达到教学相长,通过选择主题,制定方案,研讨课题,不断优化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使思政实践课程持续焕发新的活力,真正成为学生成长与成才的关键渠道。例如,当学生掌握一定的思政实践理论以及方法之后,教师可邀请学生借助各种平台和机会策划相应主题活动。学生可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能力参与课题申报,并以团队或个人的形式参与实践活动,撰写实践报告,填写登记表,全程由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这样可有效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巩固思政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在答辩过程或评阅过程,学生也要借助多种多样的汇报活动分享成果,学校表彰先进,教师交流经验,学生互相提升,并且还要将实践活动中的成果进行转化。

(三)落实“三化指标”:教学内容主题化、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评价科学化

第一,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的主题化发展。当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既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同时也有效融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类先进教育成果,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就应当与理论内容有所区别,避免出现分割或重复,本着科学性、实用性原则,对理论课程内容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所有教师积极创新,大胆探索,制定各种实践教育主题,并添加具体教育内容和教学活动。必要的时候可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凸显高校思政实践课程优势。例如,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可以设计“生活中的辩证法”,“客观看待科技的利与弊”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学生在完成这些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技巧进行全面了解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把握发展方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认同感。再比如,针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概论》的课程,教师可以设计“当代大学生新精神”“创新价值探索”等实践主题活动,让学生立足自身发展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认同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主题课程既要体现思政理论课程的价值,又要凸显实践课程的特点,只有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才可体现实践课程的引导作用[7]。

第二,重视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让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可借助信息技术实时获取学习资源。思政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大数据时代的优势,让思政课实践教学凸显服务性,推进供给侧改革。首先,重视实践活动中的师生互动。教师设计的实践教学活动可包括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在课内的实践活动需要师生共同参与,且设计的活动也要有多样性,多元性特点,教师时刻遵循生本理念,始终借助问题引导,本着开放性原则,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各种实践课程组织中,探索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品牌课程,特色课程。例如,教师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辩论赛学习、情景剧表演学习、专题演讲学习。条件允许的话,还可邀请校外优秀行业典型人物来校举办讲座,让学生拉近与优秀人物之间的距离,借助现场互动,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悟理论内容,提高实践品质。相对于口头讲解模式来讲,这样的实践活动更有助于解决学生的认知障碍,使学生走出思维局限性,促进课堂生成性。其次,积极发挥第二课堂平台作用。第二课堂也是深化学生对实践课程认知的重要渠道,将理论课程与校园社团活动互相结合,可为学生打造优秀的文化环境,助力学生主流思想的形成。尤其是思政教育特色社团的建设,更要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者的重视。例如,学生成立的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等,都是开展思政实践课程的重要平台。在这一平台内,学生的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有效挖掘,学习兴趣可以有效提升,思政教师也可在社团内举办各种竞赛活动,如,知识问答、经典诵读等。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可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成果与入党申请或考核评价直接挂钩,使校园内响起马克思主义交响曲。再次,建立“行走的课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与地方各类红色教育资源,文化资源或企事业单位构建合力,为学生搭建多种多样的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够参加各种社会调查活动,访谈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并将其常态化发展,定期带领学生共同总结成果,促进成果的转化,使学生在学校教育期间多多接触社会,培养独立人格,陶冶自身情操,并不断增长见识。最后,搭建在线互动平台。应用型本科高校可通过创建网络指导平台,定期向学生分享各种党的教育理论,方针政策精神,推动学生在线学习,主动学习。例如,借助校园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积极宣扬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师也可在线解答学生的疑惑,通过建立实

第三,重视思政课程实践教学评价的科学化发展。要想让实践教学建设达到内涵式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者应当合理制定考评体系。通常情况下,考评主体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成绩以及教师实践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评价可由思政教师直接负责,对于教师的考评,可由学校教务处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在的部门负责考评。形式应当借助多元化,立体化评价机制,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9]首先,评价指标全面化。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以及理论知识的应用,同时,也要本着客观、公平、真实的原则,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知识水平做出更全面的评价,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其次,评价方式多元化。教师可本着定性定量的原则,着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既对学生的显性能力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隐性能力发展。再次,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自评,而且还要开展生生互评的活动,必要的时候让企业相关人员或学校管理者,同行专家共同制定评价体系,这样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自己学习的不足之处。最后,评价反馈动态化。各种评价结果要实时反馈,便于师生共同总结和反思,为后续实践课程的动态调整提供更多参考。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对于思政教学内涵式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管理者,教师,社会相关人员,地方政府应当形成教育合力,从认知理念、顶层设计,运行机制,资源投入等多个角度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建设提供更多支持。只有不断优化实施环境,立足理论基础,才能真正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应用型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