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多元协同培养模式探究

2024-01-03波,谭昊,刘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学术

姜 波,谭 昊,刘 琰

(齐齐哈尔大学 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习近平在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技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选拔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研究生作为国家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在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如何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研究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思考的课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2]“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教育中的研究属性的体现,而实践能力则是研究生培养教育的职业取向的一种体现,要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符合国家需求的高层次现代化建设人才,必须在整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贯穿具备的两个关键核心力量。

“多元协同”理论源于法国学者哈肯在1971年提出的“协同理论”,[3]“强调各系统诸要素之间通过相互合作和共同作用而形成有序统一的过程,协同创新是各个创新主体要素内实现创新互惠知识的共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高水平的系统匹配度”。[4]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需坚持“”协作、开放、共享、高效”多元协同创新原则,达到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多元平台共建,共同完成研发项目,内外项目优势互补,导师团队成员指导力量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共享的多元协同模式,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探索有益方法途径和模式。

一、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多元协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之需、民族振兴发展和人才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

(一)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多元协同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在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高层次人才的竞争愈益激烈,培养拔尖高质量创新人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如何为国家社会输送提供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选拔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为我们培养优秀的拔尖人才指明了方向。

一是多元协同培养模式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创造性。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环节过程,作为多元协同的培养模式恰如一个触媒点燃了研究生创造性思维的触觉,使其进入了更广阔的思维的联想空间,激发研究生在科研的学术高峰上不断攀登,去探索,去领略科研未知的领域。多元协同的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育培养方式,有利于在多元环境、高层次科研平台,导师团队中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校内外丰富的学术资源中形成多元协同创新力,从而形成战略上的认同力,平台共享形成“吸引力”,导师团队形成“亲和力”,科研成果形成“爆发力”“影响力”等。这些共同形成的科研合力必然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多元协同模式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团结协作精神。团结协作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种高贵的品质的锻造和淬炼,营造团结协作的精神才能有利于高质量高层次成果的创造。只有通过缜密细致复杂的科学实验、实践创造、创新项目培养,研究生团队在导师的引导下,形成齐心协力、团结协作精神,摒弃过去靠单打独斗出成果的单一局面。团结协作要着重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思考,才能多出科研成果、出好的优秀科研成果。

1.管理协作。是指导师团队利用专业的绩效考核、课程考核、学术平台的考核,学术项目完成的考核、校内外的实习实训考核等,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考评体系,为统一目标共同形成管理协作体系,从而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管理考评体系。管理协作是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模式的一种尝试和运用,有利于研究生在导师统一指导下进行集体合作形成合力的最有效的方式。

2.资源协作。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资源协作主要是通过多元协作以实现校内外产、学、研、用等多方面的资源互惠互利,聚集与融合,在共同理念的调遣下,将多种共享共用有效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利用实现资源配置的使用合理化和最优化、最大化,切实发挥资源在多元协同模式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最大合作化作用。资源协作是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各方面利益达到最大化的表现,是为了共同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很好的有效做法。

3.主体协作。是指导师团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形成相互主体间通力密切合作的关系,导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学术探讨交流中相互促进,共同引领研究生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不断提升能力。主体协作一般要形成导师团队,由3-5个导师组成,有利于形成导师之间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研究生作为科研项目的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导师及导师团队的相关的学术科研项目,在学术科研项目引领下,协助导师完成各种相关实验数据收集整理和论文的撰写工作,确保导师团队与研究生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瞄准学术科研前沿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切实发挥导师团队“领头雁”作用,在导师团队学术科研团队主体间通过相互协作,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研究探讨氛围,确保学术科研成果的保质保量。确保在多元协同模式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

(二)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多元协同模式是高等教育规律的内在需求

习近平在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规律的内在迫切要求。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招生资源、师资力量、培养规模、教学方式、实验条件等各种因素对研究生质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影响。总体看,近些年来,全国研究生招生数量连年递增,出现扩招情况,数量多了,人才培养质量不免出现一些问题,个别学生因多种原因未能按时毕业,有的学生被学校勒令退学,有的触犯校规校纪被开除等,总之,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的趋势引起人们的深刻思考。其实,个别研究生考研考博深造学习无非就是抱着混一个文凭、学历,对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重要性缺乏短见和深刻认识。这也影响了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三)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多元协同模式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培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通过多元协同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在新时代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为社会交出的一份满意答卷。

一是多元协同模式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体现,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要紧紧围绕“政府、企业、学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组成的“政、产、学、研、用”等多方平台,着力打造培养研究生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突出产、学、研、用互为一体的多元协同产出机制,共同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提供良好的平台。要采取有利于搭建研究生创新平台的各种机制,通过政府、学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导师团队共同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合力。

二是多元协同模式突出理念先导,把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多措并举及时跟进,实践产、学、研、用为一体,多元开放协作体系协同发力,积极推进多元协同的校内外“教学质量、课程质量、实践质量、学术评价方法、产入机制”等内涵丰富的平台建设。利用校外政企开放平台把校内课堂理论教学延伸到校内外的产学研的实践能力培养,从而实现政企校科研院所多元协同模式机制下高校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

二、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多元协同模式问题与反思

多年来,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究其根源是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多元协同模式尚未建立起来,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会影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

(一)多元协同模式理念重视不够

具体表现为顶层设计不到位。在多年的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各高校都积累了较为 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多元协同模式的理念重视不够,各项制度执行不到位。虽然有些高校已经建立了学校—政府—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模式,“产、学、研、用”多种方式相融合模式,导师团队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等等,这些培养模式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因顶层设计重视不到位,多元协同模式在推进力度、平台建设成效、校企合作的培养质量等方面还有待深入探讨和推进,对研究生能力提升和培养还没有发挥更大作用。

(二)多元协同模式中合作主体配合尚待深入

在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同的合作主体包括校外政府官员、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领导、技术人员等,也包括校院领导、导师、研究生群体等,这种校内外主体间相互合作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和不对称性,导致多元主体间的合作难以达到深度融合,培养合力难以形成强大力量。同时多元主体间在资源分配、共享意识方面存在一些误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需要得到校内外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多元协同模式得以实施进行,而在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由于校内外培养主体间校内侧重理论培养,校外侧重实践应用,在二者的沟通交流中信息不对称共享意识缺乏,导致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在多元协同模式没有形成默契和合力,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就受到一定影响和制约。

(三)多元协同模式中研究生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

在长期的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往往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习惯于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学术研究,被动接受知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较薄弱。一些学术研究和实验研究难以跳出前人的范畴,研究方法陈规守旧难以突破,对有些研究理论和试验数据缺乏一定的创造和创新,因循守旧。其次,研究生在参与导师级导师团队科研活动中,积极主动性略显不足,读研读博的目的更多是为了修完毕业学分获得相应的证书,以便实现更好的就业,寻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在开展学术交流和研讨中,缺乏积极进取的探索意识和质疑精神。在学术的探索实践中缺乏系统科学学理研究,更谈不到开创性研究。第三,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科研素养有待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着力营造浓厚的的学术氛围,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才能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创造能力。探索未知真理的兴趣,同时要高度重视研究生自身的科研素养的提升,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校内外国内外一些学术交流研讨会议,通过学术会议的交流研讨,培养他们主动接触世界学科前沿和拓宽学术视野的机会,激发他们自身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创造性和创造力,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三、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多元协同模式策略途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多元协同模式需要校内外包括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共同发力,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多元协同模式搭建成长成才平台。着重从研究生培养的角色任务、导学关系、学术交流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多元协同模式的探索与尝试。

(一)建立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导学关系

在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牢牢遵循以研究生为主体、导师为主导的培养模式原则。“科研活动是培养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主要载体,必须始终贯穿‘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这一主题。”[5]“形成学校、导师、学生三者联动效应来强化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6]学校要着重以营造有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良好学术氛围学术环境的创设,导师要以打造高水平的导师团队为突破点,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主动融入导师科研工作中去。坚持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是培养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贯穿始终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为主导,以国际国内科研方向前沿领域重大问题为导向,给研究生提供充分绝对的创新思维空间,帮助他们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导师及导师团队紧紧围绕国家社会需求申请重大科研项目,及时吸收研究生参与项目的科学研究,组建科研团队,强化科研氛围的营造,创设良好的研究情景,同时为研究生从事科研课题研究和活动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保障,定期召开科研团队的学术组会,汇报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破解科研过程中重大疑难问题,从而切实提高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

二是研究生尽快熟悉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科研领域,并围绕这个方向领域做足功课,依据自身的知识储备,设计研究规划和技术路线,在导师团队的引领下,一步一个脚印从事科研研究,在科研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科研水平获得重大进展。

三是研究生通过参与导师主持的国家需求的相关科研项目,在导师团队指导下,完成科研论文撰写,资料的收集归纳整理,成果的最后收尾总结完成,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构建和谐的导学关系对于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搭建不同层次学术平台,拓宽学科知识视野

为了不断拓展研究生的学科知识视野,培养提升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作为高校有责任有义务组织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各个层次会议,通过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研讨活动、学术报告会议等,有助于开拓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他们在科研活动中的求知欲望,提振他们在学术研究活动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解决的信心和勇气。通过上述活动,提供更多接触不同思想和学术观点的机会,近距离感受和接触同行专家学者在科研学术道路上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的独特和差距。寻求更好解决科研问题的思路和灵感,进而切实提升其创新实践能力。

(三)探索建立复合平台为载体的多元协同培养模式

要积极构建“学科—课程—师资为核心的专业平台”,[7]研究生扎实的专业知识要通过构筑一流的学科专业体系,一流的学科课程体系,一流的师资队伍体系,三者缺一不可。如何构建科学的培养体系呢?一是要筑学科体系之基。在学科建设中要以开放的胸襟,包容的视野不断吸纳国内外研究生培养中最与时俱进既立足中国实际,又借鉴外来文化,传承历史又面向未来的学科培养体系。二是要建先进理念的课程体系。所谓先进的课程体系要遵循探索科学探求真理的原则,既包含一整套的先进的科学人文精神内涵,又具有家国情怀,注重培养的是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为研究生将来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人格基础。三是打造一支“大师”级的师资队伍。丰富的学识,多样化的知识体系,有高尚的爱国情怀,脚踏实地潜心教书育人,乐于奉献把全部精力投放到教学科研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知识海洋中引领学生不断徜徉,善于激发引导学生在科学道路上勇于攀登,不惧艰险。这就是所谓的“大师”,也是“经师”。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

助力研究生能力提升,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需要在各个层面发力,还需要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升。我们在做好上述几个方面工作外,还需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是制定科研项目申请激励机制,在导师指导下,鼓励研究生团队单独申请学术科研项目,或者在以导师为申请责任人,研究生积极参与的申请团队申报科研项目,如若申报成功,学校学院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研究生从事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二是设立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激励机制。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与支持下完成的,倾注了研究生团队辛勤劳动的汗水,和拼搏努力付出的结晶,应该得到学校学院的奖励和激励,不仅对于促进学校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示范引领作用,也对于激发研究生本人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进行艰辛的探索和尝试,为他将来从事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多元协同培养模式,并不是单一某方面的培养而能完成的,更应该在课程、项目、学校、企业、课堂、实践基地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考虑,尤其是学校、学院、导师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助力加油,科学统筹谋划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体系,重视强调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过程管理,采取各种方式,激励研究生多出高质量成果的激励机制,为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服务。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学术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