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挖掘育人元素 培育信息科技核心素养

2024-01-03安徽省宁国市仙霞中心小学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劳动科技信息

安徽省宁国市仙霞中心小学/汪 勇

“五育融合”是指通过“五育”融入学生课程与活动中,高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信息科技课程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为目标,最终在数字时代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双减”政策、“五项管理”相关文件的落地实施,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如何利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寻求信息科技学科与育人元素结合,是我们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以培养学生信息科技核心素养为落脚点,将育人元素融入信息科技学科教育,充分发挥数字设备、在线平台、信息科技工具和资源的具体作用,引导学生有效自我管理和学习。[1]在“设计—实践—反思—改进”的持续循环教学中,笔者尝试进行以“德”为核心、以“智”为起点、以“美”为境界、以“劳”为拓展的教学方法探索,引导学生于真实学习情境中、和谐课堂氛围下、创新思维碰撞里,让核心素养的培养真实落地。

一、以“德”为核心,挖掘课程育人价值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合理、规范地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健康成长。《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原则,教育学生学习新技术、本领,回馈人民、社会和国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为谁学。因此信息科技课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寻找德育与信息科技教学有效的契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信息科技素养,促进学生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中获得全面发展。

在三年级上册“认识电脑新朋友”一课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的接受范围内,指导学生学习计算机教室的使用制度:学生在上课预备铃响前排队进入机房,做到快速、整齐、安静;文明使用机房计算机,不随意删减文件和更改设置操作,未经允许不私自将U 盘接入电脑;下课时先关闭已打开的应用程序,最后按照正确的步骤关闭计算机,并将使用过的教材、键盘、鼠标及凳子归位等。使用制度的学习能让学生自觉遵守信息技术课堂上的道德责任和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质,不断增强信息社会责任感。

在三年级下册“畅游网络大世界”单元教学中,学生结交了互联网这个新朋友,了解了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国家带来的变化,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同时学生也容易被网络上丰富多彩的知识所吸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网络的利与弊,利用互联网上的正能量及成功案例,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让学生时刻警醒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遵照网络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文明、绿色上网;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空间秩序的重要性,如在网络空间中对一些美文进行抄袭是一种侵权行为,学生要认识到这种行为是错误的、需要严加制止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学生在网络中要保护好自己的权益,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明白只有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才能为今后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以“智”为启点,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为起点,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因此教师要系统设计学习活动,以知识传递为基础,以智力发展为核心,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融入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于真实情境中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新发展”一课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技术背后的原理以及技术所带来的改变,进而认识到信息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同时鼓励学生借助数字化资源开展自主学习,让学习真实地发生,教师设计了四个阶段的项目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在线平台、视频、微课、学习活动手册等的指引下,围绕学习主题开展了深入的学习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中,感知新技术在生活服务、学习娱乐、科研生产中的应用,以此为基础畅想新技术的未来,完成项目的实施,并认识到信息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

发展学生计算思维,形成问题解决能力。依据核心素养和学段目标,作为课程逻辑主线之一的算法,是计算思维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人工智能得以普遍应用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四年级下册“创意编程乐趣多”单元“小狗参观猫咪屋”一课教学中,学生在乐玩程序的过程中,对程序中的角色、脚本有了初步的感知;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梳理程序中角色之间的对话以及场景之间的切换,通过图形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可视化,为接下来学生自主探究设计搭建程序脚本做铺垫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Scratch编程教学单元学习时,学生不仅体验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在教师脚手架式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真正体验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智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以“美”为境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引导学生借助信息科技工具,与团队成员进行合作,结合学习和生活中的体验,在数字资源的辅助下开展协同创新,采用新颖的视角思考和分析问题,设计和创作具有个性化的作品。教师可以在作品的分析、创作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美感教育、对美的鉴赏力的教育等,同时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还可以融合跨学科的元素及内容,在丰富作品的同时,也不断提升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

在五年级上册“电脑小报我制作”单元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提升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增强信息社会责任,教师立足教材,开展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电子板报评比这一情境任务。在单元主题任务的学习中,教师在不断指导学生掌握文本格式的设置方法,如艺术字、图片、文本框等工具的插入与美化方法后,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对制作的电子板报加以设计与创新,引导学生成为“小小板报设计师”,最终评选出优秀小报,打印并发给小作者。通过这一主题活动的开展,学生感知美、分析美、鉴赏美的能力得到提高,也激发了学生运用信息科技工具表达美好生活的愿望。

在五年级下册“优秀班级照片秀”主题单元“课外留影巧美化”一课的课堂导入环节,笔者展示班级学生体育课风采照片,组织学生从照片的细节入手观察、分析照片,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照片的优点在于画面整体画质很清晰,不足之处在于画面没有层次感,分不清主体(人物)与背景。接着师生继续讨论找出解决办法:利用软件“光影魔术手”来模糊背景,从而突出主体。在这一分析讨论环节,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得以提高。接着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巧用“光影魔术手”软件通过合理抠图、更换背景等操作实现体育课风采照片中人物与其他背景的合成。在学生自主探究操作前,笔者出示两张已经合成后的照片,引导学生从抠图的细节处理、画面的构图、人物与背景融合度三个方面对两张照片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合理选用信息技术工具,从生活实际出发处理加工所需信息,同时也从美观的角度出发学会如何更好地呈现信息。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一情境任务充满了兴趣:在“自动抠图”的操作环节,充分运用“放大镜”“删除笔”等工具从细微处极力寻求所抠取图像的完整性与美观度;而在“替换背景”任务的完成中,学生从画面整体与细节的融合度出发,通过反复调整图片的角度、位置和大小,最终呈现出令他们满意的作品。

在这一主题任务的学习中,教师创新了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经历软件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与分析细节美的能力。

四、以“劳”为拓展,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全国教育大会突出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信息技术作为全新的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劳动观念、创造性劳动意识。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将传统的劳动转化为由“新型技术支撑”的“劳动新形态”。通过劳动教育与信息科技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劳逸结合,体验劳动带来的乐趣。[3]

为了信息技术课后教室内设施设备规范有序,教师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课后常规,编写了机房常规管理童谣:下课铃声响,常规不能忘;课本先合上,放在左上角;键盘向前推,鼠标也放好;凳子摆整齐,轻推向边靠;齐声说再见,有序出机房。学生诵读于口,外化于行。在边说边整理的过程中学生更加自觉参与劳动、尊重劳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在五年级下册“优秀班级照片秀”单元教学时,教师布置了课外劳动实践活动任务,让有兴趣的学生回到家运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如帮父母做家务、给父母洗脚、给父母制作一件精美的礼物等,并用手机拍照记录美好的瞬间,制作精美的海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予以展示。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运用信息科技工具记录、展示生活美好瞬间的意识,并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学会感恩父母,并留存学生独特的成长足迹,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在信息社会中学习、生活的良好习惯。

五、结语

“五育融合”更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根据教育规律、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统筹教学,开展核心素养教育,全方位落实“双减”政策,通过“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通过德育、智育、美育及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向学生展示有目标、有趣味、有价值的信息科技课堂,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猜你喜欢

劳动科技信息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科技助我来看云
热爱劳动
科技在线
订阅信息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