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学分制在艺术院校选修课中的应用与思考

2024-01-02王小敏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学分制学分

王小敏

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市 100081

近年来,学分制在艺术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较于学年制,它在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置、激发学习主动性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优势。由于艺术院校在培养过程、教学过程、考核体系等方面与普遍院校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艺术院校的学分制应当充分与艺术人才培养的自身特征相结合,才能真正促进培养质量的提高。在艺术院校的学分制实践中,以艺术类选修课实行学分制的历史最长,积累的经验也最为丰富,因此本文重点以选修课为中心,剖析学分制在艺术院校选修课中应用的经验、问题及思考。

一、艺术院校学分制的应用及其特征

近年来,学分制与艺术院校选修课体系的结合,推进了艺术教育的发展,艺术院校选修课实行学分制,总结来看,表现出以下各方面的特征。

首先,学分制适应艺术院校个性化人才的培养特征。艺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个性化人才培养,因为艺术教育需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艺术基础素质、身体条件以及艺术表现力等个人特质进行差别化的因材施教,才能达到艺术培养的最佳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艺术教育更需要灵活的课程学习机制。而学分制恰恰能够适应艺术人才培养的这种需求。在学分制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某一艺术专业课程的理解,推出符合自己艺术设想的课程,供给达到一定艺术素质要求、愿意学习该艺术课程的学生选修,对学生来说,也同样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基础和喜好,选择符合自己爱好且符合自身条件的课程,这样一来,教与学便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匹配和优化[1]。

其次,学分制推进了课程设置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分制的实行,进一步推进了艺术院校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它表现在课程性质的多样化,根据艺术人才培养大纲,可以将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选修课、共同通识课等不同课程类型,学生需要满足不同课程类型的最低学时才能达到培养大纲的要求,这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能够建立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另外,学分制也可以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喜好选修相应的课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已经设计好的课程,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给学生提供给了足够的选择空间,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

再次,学分制对艺术院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样化的课程设置、灵活的选课机制,自然要求艺术院校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是高效的。艺术教育的教务管理要求相关教务管理部门、后勤保障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等不同机关之间必须密切配合,才能保障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如教务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课程内容、选课人数、所需设备等因素统筹安排数量众多的课程,不同课程对教学空间、教学设置、选课人数等要求不尽一致,如基本功训练需要练功教室、戏剧舞剧排演需要剧场、声乐课程需要乐器与音响设备等等,这就势必要求教务管理部门必须对学校所有的教学设置了如指掌,同时还必须有设备管理等后勤部门以及学生管理部门给予相应配合,才能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因此,艺术院校实行学分制,必须结合科学、高效的教务管理机制[3]。

二、艺术院校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存在的问题

艺术院校在选修课中开展学分制改革较早,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从目前实行选修课学分制艺术院校的既有经验来看,学分制还存在以下若干方面的问题。

第一,学生缺乏学分管理的意识。按照培养大纲的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的学分包括选修课学分才能顺利毕业,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学分管理意识,尤其是艺术院校的学生,自我学习管理意识相对薄弱,部分学生对何时、如何完成必要的选修学分没有计划,选修课程随机性很强。甚至部分学生对选修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将选修课程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没有意识到选修课学分是培养纲要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将选修课作为弥补学分不足的临时选择,这种情况经常导致临近毕业时才发现自己的选修课学分不能达到培养大纲的要求,以致延期毕业的情况时有出现。

第二,教师缺乏对选修课的重视度。一是:艺术院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压力普遍较大,大部分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必修课建设,对选修课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教师将选修课作为满足最低教学课时要求的补充选择,只有在必修课时不足的情况下,才考虑开设选修课,因此课程准备较为仓促,影响了选修课质量的提升;二是:一些艺术选修课的开设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必要的课程统筹与内容设计,如课程内容与艺术专业的契合度不够、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定位不清晰等。这就导致一些选修课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综合素质成长的实际需求,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艺术院校选修课学分管理的优化措施

选修课的学分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因此艺术院校选修课学分制的发展,需要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等多部门的相互配合。根据目前艺术院校选修课学分制出现的问题,其学分管理优化的措施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4]。

首先,进行学分制度与知识的普及教育,加强学生的自我学分管理意识。关于学分制度的普及教育应当在刚刚入学的新生当中普遍实行,及早地让每位学生知晓学校、系部以及各专业对学分构成、学分考核的基本要求,通过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形式将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公共选修课等不同性质课程学分构成以及如何选修课程、考勤制度、课程考核、及格标准等学分管理的要点清楚地告知学生,并在学生入校之初就每人发放一本艺术人才培养大纲和学分管理制度的手册,让学生意识到学分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清晰地了解学分制度的基本内容,推进学生自我学分管理意识的建立。

其次,建设合理的艺术选修课体系,切实提高选修课质量。艺术选修课的设置可以根据自身的艺术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建立几个不同课程模块的方式,譬如通识教育类、艺术赏析类、艺术史论类、艺术市场类等,所有选修课可以纳入到其中一个课程模块中去,根据该模块的教学设计调整或完善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使选修课与本校艺术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形成内在逻辑关系。此外,学校与系部还应通过超课时奖励、提高选修课建设经费等多种措施鼓励教师开设优质的选修课程,进一步丰富选修课体系,给学生提供高质量、多选择、实用性强的选修课程,激发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兴趣。

再次,优化选修课的教务管理机制,推进学分管理效率。教务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艺术教学的自身特征以及专业培养大纲,制订符合本校各专业实际的选修课学分管理制度,通过多元化的学分管理措施,既促进教师提高选修课质量的积极性,也激励学生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的热情。因此,艺术院校的选修课学分管理,需要体现一定的灵活性,如创新型课程、专家评价与学生评价得分较高的课程,在计算教师工作量时应当给予一定的奖励;课程中排演的艺术剧目获得奖项的课程,可以推选为精品课程,由教务、科研等单位设置专门的精品课程经费,持续投入课程建设,以取得更好的成果等。总之,艺术院校的选修课学分管理应当体现重过程、重实践、重灵活的制度特征。

综上而言,艺术院校选修课的学分管理,它需要建立在科学、合理、丰富的选修课体系之上,结合目前艺术院校选修课学分制出现的普遍问题以及本院校在施行学分制的实际情况,通过加强学生自我学分管理意识、提高选修课质量、优化学分管理机制等方式,使学分制能够在提高艺术教学水平上发挥更大作用,真正推进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学分制在艺术院校选修课中的应用建议

第一,目前的选修课,开设的数量与门类偏少,主要是因为艺术院校的课程资源不足,学院的教师有限。公共或者专业课程已经占据专职教师教学的时间,这些教师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对于通识教育选修课可能无法兼顾。通识教育选修课是各个教学系部、职能处室的老师,均可以申请开设的课程,一些课程问题可以解决。但存在课程类型单一的问题。在艺术院校选修课中,应用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课程,尊重学生的客观能动性。但学生的选课范围有限,甚至只是本专业内容的课程重复,无法体现学分制的优势,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基于通识教育选修课的长期发展,以及学生参与选课的增多,课程的丰富性是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艺术院校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设特色的网络“金课”。通过成熟的优质课程视频,丰富学生的课程选择。也可以购置优秀网络课程,这需要学校投入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也可以采取跨平台、跨学校选课的方式,实行学分互认的模式。投入更多的信息化教育,丰富课程资源和课程类型。

第二,对于艺术院校的选修课体系,有计划地完善教师队伍课程建设,以及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提升教师课程教学的积极性。课程建设的重心是师资力量。薄弱的师资力量,很难完善选修课程体系,影响学分制的应用。任课教师的素质和参与,关系着选修课的质量高低。艺术院校要建立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做好规划,建立相对稳定的选修课教师队伍。实行科学的激励机制、发展机制等,调动这些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老师的主动性。比如在评先评优、职称评定、奖酬金等方面,激励选修课的任课教师。或者颁发聘书,给予精神奖励,使其成为一种荣誉。承担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老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领域,积极参与学校培训,保障教学质量。对于青年教师要加强培养和教育。在学分制教学改革的推进中,加强教师的建设。艺术院校艺术专业的教师往往价值观较为多元,不太注重内涵建设,行为自由,个性突出。并且一些教师更加偏向社会兼职,虽然艺术的实践性很强,但也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具有示范榜样的作用,弘扬社会主流思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会对学生的言行产生积极的引导。重视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为学生树立榜样,艺术教师固然需要个性,但并不与主流价值观冲突,应该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三,艺术院校要加强学生选课前期的指导,增进学生对选课的了解,避免盲目选择,影响后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与选修的目的背道而驰。许多学生在选课前,不了解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等,不了解每个学期应该修满的学分为多少,也不知道学分情况和相关的要求,学分制的作用没有发挥。学生在选课的时候从众心理明显,很多时候是盲目的、随意的,没有明确认识到选修课程与个人成长、兴趣、专业等的关系,不了解选修课程的目标和建议,影响学习的效果。艺术院校可以建立学业导师制。在选课前,向学生普及好学分制的作用,以及学生的学分情况,应修的学分等,加强宣传和指导。比如开展专题讲座,进行选课指导、课程推荐等,将课程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也可以利用学校的公众号进行宣传,提高学生的认知,使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选修课。

第四,选修课程的设置以学分制为基础,学分制的建设与选修课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各高校间在教学管理中,推行教学资源共享,以及学分互换的模式,学分制也得到良性的发展。学校实行教学资源共享,比如从共享的深度推进,使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模式不断成熟。制定三个不同的层次,开放、合作、共建,在实践中逐渐推行。针对共享课程,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学生能够自主修读。在不影响本校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学生修读共享课程,学校承认学生修读的学分。一些高校应用中文慕课平台,推进学分制的应用,慕课进校园、课程共享,利用课程资源共享与学分制建设相结合,使学生顺利获得课程证书、相应学分。许多艺术院校的选修课程,是在选修课中,直接设置专业内基础性课程。作为一种知识的扩充,让非本专业的学生了解一个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呈现出片面化的问题,单纯的“专业视域”,影响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要引入互动研讨、专题学习等多种形式,综合教师评优与课堂效果,达到选修课的教书育人效果。

第五,艺术院校在选修课中,要注重从交叉专业出特色,利用好学分制,调整学科结构。过去各大院校不断扩招,实行全科综合大学的发展模式,通过“全系科”的学科,扩大学生规模,改变过去工、理、文归类的方式,进行综合重组。由于“艺考热”的影响,艺术院校的办学规模也出现成倍的增长,艺术单科范围内也实现了自身的扩招需求。近年来,“艺考热”逐渐退潮,“艺考”理性回归,艺术院校需要重新审视新的问题,能够让更多的学生融入社会,发挥专长,创造价值,提高办学质量,保持办学规模的增长。将艺术院校创办成综合特色艺术大学,坚持学科结构调整,摆正办学方向。艺术院校要培养新型创意开拓型人才,提高艺术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领域,培养传统人才的同时,也培养适应社会艺术文化全产业链的人才。艺术院校选修课的改革,学分制的应用,推进跨学科门类进行新专业建设,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新形势下,扩大招收文理优秀生源,包括非艺术类学生,建设好跨专业门类学科的新增专业,涉及非艺术类的理学、工学、文学等。实行开放式的创造、研究、学习、应用,使艺术院校充满艺术氛围。在争取社会影响的大环境下,在就业市场、生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艺术院校需要以此选择,以选修课为突破,形成特色。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学分制学分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学分美食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