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着悠长诗韵寻觅蜀道精神

2023-12-29曾勋

廉政瞭望 2023年12期
关键词:蜀道杜甫

曾勋

唐开元十二年(724年),一名寂寂无名的青年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顺着水道出川,南到洞庭湘江,游历江夏、吴越等地。他心怀抱负,却屡屡碰壁,几年漫游,没捞到半个官位,倒是纵情诗酒,满腔豪情与才气倾泻而出,惊动了整个盛唐。

他一路北上,来到大唐政治中心长安,凭借名气当上了供奉翰林。说是官,不如说是皇帝的御用诗人。自由豪迈的他怎能忍受宫廷的憋屈,于是,他于天宝三年(744年)离开长安,继续游历。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写下名篇《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今人谈起蜀道,不少人脑海中浮现的便是《蜀道难》中的诗句。李白是否走过蜀道,尚存疑。不过,这首诗对蜀道险峻奇秀的生动描述,或引申出他对命运的感慨、对社会现状的忧虑,都将古蜀道与这名传奇的诗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千百年来,蜀道的文化底蕴在文人墨客的吟诵中愈积愈深厚。因为有了诗词加持,军事、经济的交通要道,被赋予了人生的起伏、文脉的璀璨与历史的磅礴。

“难”的文化符号

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驻足于入蜀咽喉剑门关。这年,47岁的他已经历过安史之乱爆发和仕途羁旅,早已身心俱疲。他环顾四周险峰,联想到国家的版图上烽烟四起,悲怆之余,写下《剑门》一诗:“唯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上天在人间设下险阻,剑门之险当数天下第一。群山犹如巨人伸出臂膀,守护西南这片土地。接着,杜甫笔锋一转,联想到三皇五帝政通人和的时代,蜀地百姓安居乐业亲密无间。而今,纷争并起,各路军阀据险作乱,都想占据蜀地称霸而分裂江山。

“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现实的腥风血雨,杜甫发出了锥心刺骨的呐喊,他向上天问罪,要铲除这致乱的重山。

时间拨回半年之前,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杜甫放弃了华州(今陕西渭南华州区)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一带)。在秦州不到一个月,见那里因战乱与天灾生灵涂炭,为谋生,他不得不带着家眷从陇蜀古道进入蜀地,最后在成都修起草堂,方才有了安身之所。

与李白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同,杜甫用脚一步步地丈量了蜀道之“难”。他从秦州出发,经过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陕西境内后,经兴州(今陕西略阳)走陈仓道和金牛道南下利州(今广元),最后抵达成都。一路走来,杜甫作《发同谷县》《木皮岭》《水会渡》《五盘》《剑门》《鹿头山》《成都府》等二十多首诗歌,依次从北到南,将蜀道的人文地理纳入诗中。

蜀道的险关要隘、崇山峻岭在杜甫的诗中有明确的标识,杜甫蜀道诗的人文地理价值因此而彰显。后来,苏东坡读到杜甫的蜀道纪行诗,评价说:“老杜自秦州越成都,所历辄作一诗,数千里山川在人目中,古今诗人,殆无可拟者。”

杜甫从蜀道入蜀,每到一地,他都作诗纪行。在这一阶段,杜甫共写下了两组纪行诗,共二十四首。这些诗具有较大的文化价值。

剑门关自古以来就是蜀道上的重要关隘。它矗立在川陕大道必经的大剑山上,山上奇峰壁立,直插云霄。因关口直立狭窄,形同门户,故称“剑门”。(武丕星/摄)

苦旅的杜甫在王朝迅速衰微的时代,深切地感受到了个人际遇与世事之难,于是,走在这条天子因避难而曾往返的古道之上,杜甫心头沉重。他在《黄草》一诗中将蜀道之难的意境与国之将倾的现实联系:“秦中驿使无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万里秋风吹锦水,谁家别泪湿罗衣。”蜀道本来行路难,加之兵戈之祸,更显国将不国的衰世之风。

自李白、杜甫之后,蜀道的自然景象成为一种“难”的文化符号,文人墨客常以蜀道难来寄寓时事不济、命途多舛等思想情感。

唐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的妻子王氏病逝。这时,赏识他的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正亦病逝,本来受卢弘正邀请前往徐州任职的李商隐遭遇事业与家庭的重创。寒冬降临,西川节度使柳仲郢向李商隐伸出橄榄枝,于是,他接受了参军的职位,痛楚未定便从蜀道进入蜀地。

李商隐一路西行至大散关,此时,一场大雪让他终于破防。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秦岭北麓的大散关为蜀道北侧的“川陕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當年刘邦率军偷袭项羽,诸葛亮北伐中原都从这里经过。南宋诗人陆游出入蜀多次经过大散关,并题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八百里秦川,南以大散关为界,散关之北是遥望长安的士人理想;散关之南,繁华而安逸的巴蜀之地,承载着被贬谪的失意与不得已的超脱。战事告急、饯行友人抑或仕途挫折,让大散关作为蜀道重要的地理坐标,带着悲怆的意味。

蜀道艰辛,长途漫漫,李商隐感怀之余写下《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他想念亡妻,说自己在天寒地冻的蜀道,妻子却不在家,再也没有人给寄寒衣了。眼下茫茫大雪,妻子昔日弄织机的情景浮现在眼前。在这之后不久,这条古道又将见证王朝的衰落,人们为躲避关中战乱跋涉于此。

自唐以后,“蜀道难”逐渐脱离蜀道本身,不再专指秦蜀、陇蜀古道交通艰难,而从地理天险转化为了文学思想史中抽象的释义,具备了人生坎坷甚至哀国伤思的普遍涵义。

今广元市朝天区的明月峡集先秦栈道、嘉陵水道、纤夫道、金牛驿道、108国道、宝成复线等古今六道于一峡通行,被称为“中国天然交通博物馆”。(何剑平/摄)

元朝官员杨果生性豁达,文采斐然,曾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他为友人饯行时曾作《太常引·送商参政西行》:“且放酒肠宽,道蜀道,而今更难。”商参政并非入蜀,也不走蜀道,但杨果联想到官场险恶,比行走在险象环生的蜀道更甚,充满了未知风险,于是他劝友人放宽心肠豪饮,离愁别绪都在酒中,干了再说,管它天下千万事,闲来轻笑两三声!蜀道难,却难不住士人的雄心壮志,于是乎,蜀道在文人骚客的如椽大笔下又诞生了另一层豁达之境。

自强不息的生命哲学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西征汉中军阀张鲁,经过大散关,作《秋胡行》感叹联通蜀道难。曹操感觉到的难,是成就霸业之难。而中后唐或者南宋的诗人们行走于蜀道,感受到的是国破家亡、宦海沉浮、报国无门之难。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传统士人从来不缺韧性,他们敢于与困难斗争。因而,蜀道不管是作为地理上的交通天堑还是表征人生路上难以逾越的苦难,文人墨客都不吝以自强不息的生命哲学,去感受之、征服之。不同时代、不同遭际的士人,以易克难,在蜀道上留下了乐观而豁达的生命回响。

回到初唐那个奔放的时代,一名恃才傲物的青年多次往返蜀道。他在弱冠之年便进入唐高祖李渊之子、邓王李元裕府中担任典签,掌管王府的文书工作。26岁时,他奉命入蜀为益州长史乔师望的文集作序。“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堪称蜀道的有缘客,因贬官、避祸、游玩,他屡次往返关中与蜀地,在蜀道上留下几十首诗作,诗中纵使有对生计的感慨,却大都带着乐观而豁达的生命力。

有一次入蜀是因为他闯了祸。约在龙朔元年(661年),卢照邻被捕入狱,因为友人相助才被放出来。他在《穷鱼赋序》中说:“余曾有横事被拘……友人救护得免。”因何事而被拘他没有点明。世事已然艰难,但上天似乎要卢照邻更难,他在狱中染上风疾,浑身疼痛,发病时几近瘫痪。蜀道让贫病交加的悲惨人生焕发出新的生机,他在《释疾文·粤若》中说“故吾甘栖栖以赴蜀”,意思是说时运不济,自己宁愿以无暇安居的状态去趟蜀地,说不定还能迎来命运的转折。之后,他又两次往返蜀道,身体抱恙、仕途不顺,并未打消他的斗志。

一次,在陈仓道的羁旅上,卢照邻见朝阳驱散飞雪,山岩上朱光灿灿,朝晖透过清晨的浓雾给树木抹上了神秘的色彩,那上升的云彩就如同仙界的归家之路一般。“涧流漂素沫,岩景霭朱光。今朝好风色,延瞰极天庄。”(《至陈仓晓忘京邑》)那一刻,周遭的事物在盧照邻眼中有了神性。

卢照邻豁达而超脱的境界伴随其终生,即便被贬官了,他行走在盘曲的蜀道上,想到的也是自己不能报效国家,心中有愧:“丁年游蜀道,班鬓向长安。徒费周王粟,空弹汉吏冠。”(《早度分水岭》)他觉得接受了朝廷俸禄,却未能尽职,还不如辞官算了。后来他确实辞了官,迁徙至终南山养病。

自从蜀道留下了卢照邻的身影,“初唐四杰”的其他三位也不愿落下,纷纷前来“打卡”。王勃在蜀道之上留下了几十首纪行诗,自编成了《入蜀纪行诗三十首》。一路走来,他被蜀地的奇秀所感染,被贬谪的苦闷心情随风而去,转而大赞山川之雄秀:“山川殊未已,行路方悠哉。”(《扶风昼届离京浸远》)山川的景色变化不已,想什么贬谪的糟心事,何不把这次赴任当成一次优哉游哉的旅行。有了乐观积极的心态,再难的蜀道,也不难了。这种生命体验同样出现在骆宾王和杨炯身上。

多年之后,卢照邻回忆起奔波于蜀道的经历,作《五悲·悲昔游》:“忽忆扬州扬子津,遥思蜀道蜀桥人。”事后,磨难与困难如过眼云烟,那一段段经历反而成为人生中的记忆亮点。

士人在蜿蜒于山河的蜀道上经历身心的磨砺与涅槃,获得了无畏的勇气和不屈的毅力。蜀道见证了他们的艰辛,成为民族最精彩、生动的文化载体之一。

李白仙逝40多年后,一名叫陆畅的进士作《蜀道易》:“蜀道易,易于履平地。”陆畅作这首诗是为了点赞曾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韦皋,韦皋平息了唐德宗年间的“朱泚之乱”,从此平步青云。对于李白来说,做官难,而对于韦皋来说,做官确实如履平地。

蜀道难易关乎感受者自身的际遇与国家形势。每个时代、不同际遇的人在这条文化之道上,去感知个体与家国、生命与自然,人生的难题迎刃而解。一个民族坚韧不屈的性格与成长奋斗的历史,因此被浓缩于蜀道诗词中。

杜甫从秦岭南麓穿越险阻到达利州,又经过多日跋涉,当他翻过今德阳境内的鹿头山,成都平原横亘于眼前时,他豁然开朗,作诗曰:“游子出京华,剑门不可越。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鹿头山》)

李商隐到了蜀中后,常忆蜀道上的一景一物,特别是金牛道上翠云廊的森森古柏,令他记忆深刻:“长廊郁翠柏,斜阳照五津。”他与游蜀中的风景与人“心有灵犀一点通”,他战胜了磨难,找回了心怀抱负的初心,意图通过与同仁的努力,改变彼时腐朽没落的时弊。即便国之将倾,他始终没有放弃士人的理想,所谓“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区区蜀道,又难在何处?

当仁不让的家国情怀

初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投射在射洪人陈子昂身上时,一名蜀中的纨绔子弟,又将发生怎样的嬗变?他身体瘦弱,心怀侠义,两次北征,用文人的躯体践行武将的理想。他性情耿直、直言敢谏,因多次反对武则天劳民伤财的国策遭贬谪。

回蜀路上,陈子昂历经艰辛行至散关,写下《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一诗。他回忆起与他一起征战沙场的战友乔知之,内心激荡,建功立业的热情涌上心头。过了散关,家乡的水土便在眼前,陈子昂欣喜万分,与乔知之分享喜悦的心情,说:“蜀门自兹始,云山方浩然。”

北方少数民族骚扰边境未平复,陈子昂心中惆怅,纵然有为家国肝脑涂地的理想,却无用武之地。他多次往返蜀道,在那里,他慨叹、自责:“我辈何为尔,栖皇犹未平。”(《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我们没有什么作为啊,皇上的居所都还没有太平。之后他想起辗转蜀道的经历,说,“中国要荒内,人寰宇宙荣。弦望如朝夕,宁嗟蜀道行。”国家有兴旺衰变,而人类宇宙始终繁荣。他希望这个时代犹如美好的琴音朝夕轮换,也不枉怨叹蜀道之行的艰难。

蜀道成为一道坎,表征着国家的困境,而陈子昂的忧虑并非多余,多年后,唐玄宗从蜀道奔蜀,一场深重的政治危机和权力斗争,终于给王朝以致命的打击。

之后的时代,士人总能在蜀道上找到安放家国情怀的地理坐标。宋代,有“铁面御史”之称的赵抃多次入蜀做官,他担任过梓州路(治所在今绵阳三台)转运使和益州路(治所在今成都)转运使,他一琴一鹤入蜀,睹江河清流,慨叹:“吾志如此江清白,虽万类混淆其中,不少浊也。”“青白江”由此得名。

唐代士人群体的流动性非常大,科考、奉使、仕宦、贬谪、入幕、游历,高度的流动性使得蜀道得以进入唐人的创作当中。陈子昂是唐代最早一批从蜀道入蜀的士人。

蜀道的山河草木给了赵抃无尽的人生灵感。“蜀道五千驰驿去,秦关百二拂云开。”(《入蜀先寄青城张遨先生》)“蜀道将输茂绩成,远人安靖岁丰盈。”(《送前人还都》)他在蜀道的艰险中看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实施仁政的力量:“发施号令岷山峻,除去贪婪锦水清。”昔日蜀道难,而今,因为政通人和,“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成了输送人才与货物的大通道,因为蜀道的存在,社会海晏河清,百姓安居乐业。

时移世易,宋末元初的汪元量作为宫廷的诗人和乐人,两度入蜀采风。他目睹了南宋灭亡,不得不在元大都侍奉新主,心中纠结不已。从蜀道来到利州,见城镇在金蒙战争中被摧残,不禁有伤怀故国之意:“岩谷搜罗追猎户,江湖刻剥及渔船。酒边父老犹能说,五十年前好四川。”(《利州》)诗人在山岩和谷地里搜罗着追猎的猎户,动荡的时局波及了渔人;有喝酒的父老乡亲酒后吐真言说,还是五十年前的四川美好啊。

曾策马沙场的陆游,对于战争与亡国的体验更为直接与深刻。南宋的抗金战线分为川陕、荆襄和两淮三大战区,川陕战区位于三大戰区的最前沿,而陆游从乾道五年(1169年)到淳熙三年(1176年),驰骋在川陕前线“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在蜀道上留下了不朽的家国诗篇。

“衣上征程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骑着驴在细雨中从剑门入川,骑驴经过剑阁关隘,他的报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遗憾倾泻而出。诗人伟岸的形象怎么会与一头毛驴联系在一起?这是他的无奈,还带些许自嘲。这时的陆游,心中充满了疑惑:难道我这辈子就只配做一个诗人吗?他心不甘。

绵州魏城驿驻店,是蜀道上重要的驿站,这里坡去平来,眼前开阔。陆游行到此处,读到碑刻上的唐代诗人罗隐留下的诗句“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后,诗兴大发,挥笔写下《绵州魏成县驿有罗江东诗云“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戏用其韵》:“孤城木叶萧萧下,古驿滩声虢虢流。未许诗人夸此地,茂林修竹忆吾州。”蜀地葱郁竹林、潺潺的魏城(今绵阳游仙区)让陆游想起了家乡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芳草有情,绊着马蹄不让离去;好云处处遮住楼台,不让人望见家乡。当家国告急,远在他乡的陆游读到前人的诗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陆游的一生中,曾有过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执戈渭水前、勒马散关下的从军生涯。他的诗作中,大散关共出现多次,饱含着他意欲恢复故土的豪情与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

由于蜀道上留下无数家国叙事,当后人走在这条道路上时,总是能感知历史的纵深。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因奉命主持四川乡试和奉命主持陕西、四川的祭祀活动分别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两次入蜀。

汉中的定军山,因蜀汉大将黄忠在此击杀曹魏大将夏侯渊而闻名;诸葛亮曾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定军山因而有了建功立业的意向,与士人兼济天下的理想不谋而合。王士祯对定军山情有独钟,他登上定军山祭拜先贤诸葛亮之墓,并作《定军山诸葛公墓下作》一诗,对诸葛亮遇明主而能大展宏图无不艳羡。“郁郁冬青林,哀哀号杜宇。”王士祯缅怀诸葛亮的同时,何尝不是对现实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

陈仓道在煎茶坪翻越秦岭,北有清姜河谷,南有嘉陵江河谷,不论南来北往,都要在这里大幅攀登方可越过险阻。当年,汉高祖引兵驻马煎茶于此,故名。王士祯见此地险要,便登高眺望四方,后作《煎茶坪》:“当年谁设险,不用一丸泥。”是啊,蜀道幽幽,这天险是上天的造化,而事在人为,任何天险都挡不住仁政的福与暴政的祸。蜀道上所有的是非成败转头空,永恒的是不语的山川草木。

如今,蜀道已成为多彩的文化走廊,她藏着古人的智慧和毅力,诗人的得志与失意。随着时间推移,蜀道诗民俗的、文学的价值,也将被逐步挖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增添不可多得的砝码。

猜你喜欢

蜀道杜甫
绝 句
杜甫的一生
蜀道行
蜀道向天开
杜甫改诗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梁中效:中国蜀道研究的八个方向
杜甫与五柳鱼
蜀道雄魂
杜甫的维稳观